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键性免疫细胞(CD4细胞)的丢失引起免疫缺陷,导致HIV感染者的发病和死亡,CD4细胞丢失的过程似乎主要继发于高水平的病毒复制。医疗干预的目的是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HIV感染者需要维持较高的CD4细胞计数、阻止或显著减少病毒复制。联合使用强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 标签: HIV药物 免疫细胞 CD4细胞 医疗干预
  • 简介:HIV疾病是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将其作为工厂来产生病毒自身新的拷贝。药物治疗采用不同制剂的组合,作用于病毒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图1)。目前,在英国得到批准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包括下列四类。

  • 标签: 药物治疗 药理学 爱滋病病毒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IV患者对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间大于一年的30例艾滋病患者的耐药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临床资料对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名HIV感染者中发现16人耐药,耐药发生率为53.33%。HIV病毒的耐药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降低病毒耐药性发生概率,提升治疗效果。结论通过分析HIV病毒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提高该我国HIV的治疗效果,降低HIV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耐药性 HIV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介绍抗HIV/HBV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工作者早发现、早处理.方法:总结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近10年来35篇有关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章.结果: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疹、脂代谢异常.替诺福韦(tenofovir,TDF)具有潜在肾毒性,主要导致肾小管损伤.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ADV)的结构与TDF相似,均可导致肾毒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inhibitors,PIs)主要不良反应为代谢综合征.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的不良反应事件少见,少数发生严重皮疹.结论:不同类型抗病毒药物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肝病毒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PEP)是阻断HIV传播的一种生物学手段,欧美等国家及WHO均推荐在HIV高危人群中推广使用nPEP,但至今其使用率依然很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可以准确的解释健康行为的发生和改变,本文以该模型为理论框架对nPEP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综述,为更深入研究如何促进nPEP的使用提供基础。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非职业暴露后预防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钦南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不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原因,找出制约因素,用于指导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表格,访问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咨询师和疾控部门,查阅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结果2人在孕前确证为HIV感染(其中1人超生),孕期未产检,临产才到医院待产,其中1人在乡镇卫生院分娩,不到母婴阻断点;2人因有高危性行为,害怕查出HIV感染遭人歧视,孕期不同意检测;1例在婚检时已知道自己感染艾滋病,不接受转介到母婴阻断点,产时到另外一家医疗机构分娩,隐瞒病史;1人孕期HIV抗体检测阴性。她们在产时快速检测结果是阳性,都不同意服药。结论艾滋病给孕产妇带来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的巨大心理压力,以致他们不能配合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措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孕妇初次HIV抗体检测阴性,需要不同时期多次复查,才能发现感染艾滋病的实情。

  • 标签: 孕产妇 未服抗艾滋病药物
  • 简介:药物副作用:体脂分布的改变(脂肪代谢障碍)【发生概率】从艾滋病的病理学特征来看,2001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有83%的感染者在服用特定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21个月后,大约有11%的人会产生严重的体脂分布改变等症状。”还有一项法国研究结果表明,85%的艾滋病患者在开始服药的18个月内都有腹壁增厚、四肢静脉扩张、腰围变宽以及下肢和臀部出现赘肉等至少一种体质变化。【治疗方法】往脸部注射聚乳酸(新填充物,聚左旋乳酸);利用抽脂术将多余脂肪转移到其他部位;还可使用治疗HIV患者腹部脂肪代谢功能障碍的替莫西林注射剂(Egrifta)。

  • 标签: 抗逆转录病毒 替莫西林 合并症 HIV 四肢静脉 聚左旋乳酸
  • 简介:HIV-1和HIV-2是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成员。本属病毒可感染猫、马、山羊和绵羊,表现为慢性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导致免疫缺陷。与其关系最近的是猴免疫缺陷病毒(SIV),HIV-1可能通过种间交叉传播从黑猩猩病毒(SIVcpz)传给人类,而HIV-2可能单独来源于白眉乌猴(SIVsm),因此,HIV-1和HIV-2

  • 标签: HIV病毒 RNA基因 艾滋病 基因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B/HIV双重感染吸毒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32例TB/HIV双重感染吸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32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26例,总发生率为81.3%;②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肝功能损伤、关节疼痛以及肾、视力、听力等其他反应,其中以胃肠道反应的构成比最大,约占46.2%;③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以中度居多,构成比为65.4%,轻度、重度的构成比分别为19.2%、15.4%;④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初发时间与持续时间均为2周左右,构成比分别为80.8%、61.5%。结论TB/HIV双重感染吸毒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初发时间与持续时间均为2周左右,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TB/HIV双重感染 吸毒 抗结核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采用离体培养测定病毒效价或分子技术测定病毒基因组RNA拷贝数都可以测定人体中HIV的浓度。一般来说,病毒RNA至少是感染病毒效价的10000倍以上,因为血浆中大部分病毒颗粒是非感染性的(如由于病毒基因缺陷,病毒组装错误或被抗体中和)。

  • 标签: HIV感染 免疫系统 抗体应答 离体培养 细胞免疫应答 抗AIDS疫苗
  • 简介:InvivoHIVconcentrationcanbemeasuredasthetitleofinfectiousvirususinginvitroculture,orascopiesofviralgenomicRNAusingmoleculartedmiques.ViralRNAisgenerallyatleast10,000timesgreaterthantheconcentrationofinfectiousvirus,becausemostofthevirusparticlesinplasmaarenon-infectious(asaresultofdefectiveviralgenesneutralizingantibody,orneutralizingantibody).

  • 标签: HIV感染 免疫系统 抗体应答 离体培养 细胞免疫应答 抗AIDS疫苗
  • 简介:HIV免疫应答是如何产生的?机体暴露于病原后产生先天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先天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反应迅速、无特异性、不引起免疫记忆,但在获得性免疫起效前可限制破坏。获得性免疫应答是在机体接触抗原后的数天至数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识别抗原后,发生克隆扩增和分化而产生的。一部分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其特点是再次接触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更迅速地引起免疫应答(与主动免疫接种相似)。所有HIV感染者在感染的某个阶段均可检测出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包括HIV相关的抗体、CD8+(溶细胞性)和CD4+(辅助性)T细胞。

  • 标签: HIV 爱滋病病毒 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 动物模型
  • 简介: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3年全球有63万儿童感染了HIV,大部分是在妊娠、分娩或母乳喂养期间经母婴垂直传播造成的。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50多万,亚洲有5万。如果以这种感染速率持续下去,未来10年全球估计将有500万~1000万儿童成为HIV感染者,其中9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已有许多国家报告因HIV造成的婴幼儿及儿童死亡率大幅度上升。感染HIV的新生儿中约1/4会在1岁前死亡,2/3在2岁前死亡。大多数死亡发生在5岁以前。2003年估计有50万儿童死于AIDS相关疾病。此外,超过1400万儿童因AIDS失去父母一方或双亲。到2010年,预计会有多达2500万儿童因HIV/AIDS沦为孤儿。

  • 标签: 儿童 爱滋病病毒 HIV 病毒感染 淋巴结病 乳酸酸中毒
  • 简介:6ml/瓶)、药物含量、转染前细胞状态以及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等因素进行模型稳定性研究,转染后细胞接种到24孔板的浓度对药物抑制作用的影响确定了两种转染质粒的配比及转染过程中NCS含量关系,HIV-1Tat蛋白结合Tar的抗HIV-1药物筛选模型的构建经以上实验建立方法后

  • 标签:
  • 简介:选择已开展TB/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的三个县(区),通过定性研究和关键知情人深入访谈的方法,了解中国TB/HIV双重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处理效果并进一步完善机制;评价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和探索有效措施。研究发现,各机构负责不良反应监测处理,医生主动监测优于患者自我监测,监测项目和范围有限、患者吸毒行为、流动性大等不能保证监测处理效果。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经济困难、吸毒行为、艾滋病的社会歧视等都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目前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处理需加强机构间沟通和参与,加强主动监测方式,扩大不良反应筛查项目和范围等。加强治疗初期督导、采取减免医药费用等使用提醒方式等可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 标签: TB/HIV双重感染 不良反应监测处理 依从性
  • 简介:6ml/瓶)、药物含量、转染前细胞状态以及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等因素进行模型稳定性研究,转染后细胞接种到24孔板的浓度对药物抑制作用的影响确定了两种转染质粒的配比及转染过程中NCS含量关系,HIV-1Tat蛋白结合Tar的抗HIV-1药物筛选模型的构建经以上实验建立方法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HIV/TB患者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HIV/TB抗结核治疗后肝损伤的患者,共70例,该部分患者均于2015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该部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对研究组进行治疗,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给予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还原性谷胱甘肽在HIV/TB抗结核治疗后肝损伤的患者治疗中,对肝功能损伤的恢复明显比复方甘草酸苷高,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上广泛应用。

  • 标签: HIV/TB 抗结核药物 肝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Objective:ToanalyzemoleculartrendsoftheHIVepidemicinShenzhen.Methods:SerumcollectedfromShenzhenAIDSpatientsbetween1992-1999wasanalyzedusingmoleculartechniques.DNAfragmentsoftheHIV-1EnvgenewereamplifiedbynestedPCRfromuncultured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fromtheseserumsamples.TheC2-C3regionoftheEnvgenewassequencedandanalyzed.Specifichigh-riskbehaviorswerealsoanalyzed.Results:WefoundthatthetransmissionofHIVinthecitywasmainlythroughsexualbehaviors(46.0%).TherewerefourHIV-1subtypes:B′,B,CandEwith6.31%,7.95%,3.09%and8.92%genedivergenceinsideeachsubtypeinShenzhen.Theseresultssuggestedthatepidemictimeswere6,8,3and9respectively.ThemainepidemicsubtypeswereEandBstrains.AIDSpatient''''''''santigenicvariationwasslightlyhigherthanthatofHIVinfectedindividuals.Conclusion:SurveillancedatareflecttrendsandtheepidemictimeofHIV,whichwillbeusefulforpolicymakerstoformulateeffectivestrategiesofHIV/AIDSpreventionandcontrolinShenzhen.

  • 标签: 流行病学 人体免疫缺损病毒 HIV 基因变异 免疫血清学 爱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