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D-聚体浓度变化对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入院时胸痛患者100例,分为主动脉夹层胸痛患者29例,急性心机梗死胸痛患者30例,其他胸痛患者41例。另外选取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患者D-聚体的含量。结果主动脉夹层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其他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D-聚体的浓度变化有助于鉴别诊断胸痛疾病。

  • 标签: 胸痛 主动脉夹层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D-聚体诊断脑梗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4例脑梗塞病患及10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脑梗塞病患作为实验组,健康者作为参照组,检测、比对实验组病患治疗前后以及参照者的D-聚体水平。结果实验组病患治疗前D-聚体阳性率为94.23%(98/104),和治疗2周后的31.73%(33/104)、参照组的3.00%(3/100)相比显著较高(P<0.05);而实验组病患治疗前D-聚体水平为(1.33±1.02)mg/L,显著高于治疗后的(0.71±0.75)mg/L及参照组的(0.25±0.21)mg/L(P<0.05)。结论脑梗塞病患的D-聚体阳性率及其水平均和治疗后及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在临床中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D-二聚体 疾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DD)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检验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5例,急性脑梗死(ACI)45例,按疾病分类分为AMI组和ACI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均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浆DD检测,对比AMI及ACI两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桨DD水平。结果AMI、ACI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血浆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经系统治疗后其血浆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桨D-二聚体 心脑血管疾病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多种儿科疾病及并发症会引起血凝系统异常改变,导致疾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临床对于儿童疾病血凝系统实验室指标的监测成为一种常规手段,血凝系统的监测指标对儿科疾病的诊断作用逐渐得到临床重视。本文主要对D-聚体在儿科疾病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D-二聚体 儿科 血凝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对阿霉素肾病幼鼠FIB影响。方法将40只幼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坎地沙坦组、当归芍药散组各10只,模型组、坎地沙坦组、当归芍药散组制备肾病综合征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以相应药物干预,4周时观察各组幼鼠相应症状、血清各项指标等,对比数据。结果模型组血浆白蛋低于空白组,24小时尿蛋白、FIB、D-聚体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干预的2组幼鼠各指标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归芍药散组FIB、D-聚体低于坎地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对阿霉素肾病幼鼠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并可降低其FIB水平,改善高凝血状态。

  • 标签: 当归芍药散 阿霉素肾病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围术期患者D-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20例骨科围术期患者,系统探讨骨科围术期患者者D-聚体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结果经分析,术中采用骨水泥患者与未采用骨水泥患者的D-聚体水平对比结果显示,前者D-聚体水平高于后者,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7天接受置换术与非置换患者的D-聚体水平比较,前者比后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围术期患者行手术治疗后,D-聚体水平均有所变化,且术中使用骨水泥与手术方式会对D-聚体水平产生影响,证实D-聚体不具备预警特征。

  • 标签: 骨科围术期 D-二聚体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对D-聚体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进行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往在我院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健康孕妇、健康非妊娠女性各46例,分别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对三组研究对象的D-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五项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检测结果及检测结果阳性率。结果研究1组D-聚体、纤维蛋白原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研究2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研究2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D-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五项指标水平检测结果阳性率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研究2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D-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会明显异于健康孕妇和健康非妊娠女性,临床上可以将这一特征,作为对妊高症进行诊断,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预后及转归进行预测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妊娠期 高血压 D-二聚体 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产后D-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8年8月进行产检的妊娠晚期孕妇365例为观察A组、产后312例为观察B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非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各组进行D-聚体、PT、APTT、FIB、TT的检测,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A组、B组、对照组D-聚体分别为(1.52±0.78)、(3.11±1.32)、(0.69±0.27)mg/L,B组与A组,A组、B组与对照组比较,D-聚体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对照组PT水平分别为(10.71±0.53)、(12.31±0.58)、(13.22±0.61)s,A组PT低于B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对照组APTT分别为(28.62±2.11)、(33.72±2.23)、(34.42±2.45)s,A组低于B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TT水平分别为(16.43±1.33)、(16.96±1.41)、(17.11±1.4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对照组FIB水平分别为(4.82±0.96)、(4.11±0.52)、(3.12±0.43)g/L,A组、B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产前血浆D-聚体和凝血四项进行检验,有助于及时发现血栓风险,并及时给予干预以降低产后血栓率,对预测产后血栓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孕妇 D- 二聚体 凝血四项 血栓 临床价值
  • 简介:方法对2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和对照组20例测定其D-聚体水平,本组22例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本院对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

  • 标签: 中的应用 二聚体脑梗死 动态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降低D-聚体假阳性率中应用品管圈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检验科及临床科室的样本采集工作中进行品管圈活动,以此来降低D-聚体假阳性率。选择2019年1月-6月在我院进行活动,运用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现状调查、原因解析、目标设定、对策实施与标准化。实施品管圈活动6个月后,D-聚体假阳性率由活动前的16.2%降为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115.88%,圈员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D-聚体假阳性率,显著提高了圈员综合素质,提升了检验科临检工作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该次活动在云南省第四届医院品管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值得持续开展下去。

  • 标签: 品管圈 D-二聚体 假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钠治疗D-聚体升高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妇科收治的130例D-升高复发性流产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治疗,肌射hCG和黄体酮直至妊娠84d,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患者计划怀孕的前30d开始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0U治疗,直至妊娠1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保胎成功率,观察流产者的平均妊娠时间,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保胎成功率84.61%(5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9.23%(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流产流者平均妊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升高复发性流产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疗法,可以显著提高保胎成功率,无任何不良反应。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D-二聚体升高 复发性流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凝检查中D-聚体及AT-Ⅲ对脂肪肝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本院体检B超检查为轻度脂肪肝患者100例为A组,中度脂肪肝患者100例为B组,重度脂肪肝患者100例为C组,以及同期体检无脂肪肝健康者100例为D组。比较四组血凝检查中D-聚体和AT-Ⅲ。结果正常无脂肪肝的人血凝检查中D-聚体和AT-Ⅲ结果在正常值内,脂肪肝患者两项指标均异常,并且随着脂肪肝程度不断增加,D-聚体含量也越高,且AT-Ⅲ活性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聚体和AT-Ⅲ检测对评估脂肪肝病情严重程度有辅助作用,可以通过凝血的状况来反映肝脏合成相关酶的能力是否受损,对病情的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脂肪肝 D-二聚体 AT-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MP-9、D-D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水平变化。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确认为KD的1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血清MMP-9蛋白水平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血浆D-D水平采用乳胶凝集法进行测定,qRT-PCR法检测MMP-9mRNA表达量;对比分析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浆D-D、血清MMP-9蛋白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MP-9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MP-9、D-D可作为KD,特别是不完全、不典型KD诊断的一项参考指标,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漏诊,使患者能及时接受针对性的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MMP-9 D-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onprotein,Hs-CRP)、D-聚体水平检测对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ischemicstroke,PI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的256例患者,其中PIS组75例和非PIS组181例。记录PIS相关危险因素、并检测Hcy、Hs-CRP、D-聚体水平。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IS相关危险因素、Hcy、Hs-CRP、D-聚体等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Hcy、Hs-CRP、D-聚体对PIS的预测价值。结果(1)256例ACI患者中,有75例出现PIS,其发生率为29.30%;(2)单因素分析示,非PIS组与PIS组两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LDL-C、Hcy、Hs-CRP、D-聚体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Hcy、Hs-CRP、D-聚体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示,Hcy、Hs-CRP、D-聚体预测PIS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分别为0.836、0.832、0.794。结论Hcy、Hs-CRP、D-聚体水平检测对PIS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进展性脑梗死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及D-聚体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脑出血患者40例(A组)和脑梗死患者40例(B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与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士40例(C组)的D-聚体和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与C组比较,A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强(P<0.05),体内D-聚体含量也较高(P<0.05);B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弱(P<0.05),但体内D-聚体含量却较高(P<0.05)。结论凝血功能以及D-聚体变化可作为鉴定脑出血和脑梗死疾病的依据。

  • 标签: 脑出血 脑梗死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血浆D-聚体D-D)水平及低分子肝素钠的干预治疗价值。方法分析100例肿瘤患者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研究组(50例,常规化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与对照组(50例,常规化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D水平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晚期肿瘤患者的血浆D-D水平变化作为诊断、治疗方案的调整、预后观察依据,并配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能够改善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晚期肿瘤 血浆D-D 低分子肝素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检测运用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5例为对照组,均行D-聚体检测,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D-聚体含量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并且观察组化疗后的D-聚体含量低于化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的检测阳性率和特异度分别为51.02%、85.71%。结论临床上给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聚体检测,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D-二聚体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浆脑利钠肽(BNP)、D-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院予以PCI术治疗的8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血浆BNP、D-D水平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组,对比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水平差异显著(P<0.05),术后7d<术后72h<术后24h(P<0.05);本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为12.94%,组间、时间、交互血浆BNP、D-D水平差异显著(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术后72h<术后24h(P<0.05),且预后良好组术后不同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血浆BNP、D-D水平在PIC术后呈逐渐下降状态,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高,且预后不良与血浆BNP、D-D水平的异常升高有关,因此可将者作为PCI术后的预后监测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脑利钠肽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癌栓及D-聚体水平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两者之间的预后关系。方法对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分析,结合根治性手术操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确定癌栓及D-聚体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150例胃癌患者中,不伴癌栓者132例,伴癌栓者18例。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聚体水平,均是诱发胃癌患者出现癌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治疗之前,全面检测患者D-聚体水平,有利于为胃癌患者癌栓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胃癌 D-二聚体水平 癌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DP、D聚体、血凝四项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妊娠期、肝病、DIC、心脏病、血友病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血凝四项、FDP、D聚体用沃芬CAL-700全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妊娠期、肝病、DIC、心脏病、血友病患者PT<0.05,APTT<0.05,FDP<0.05,D聚体<0.05都有统计学差异,肝病、DIC的患者TTP<0.05有统计学差异,妊娠期、心脏病、血友病患者TT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FDP、D聚体、血凝四项在妊娠期、肝病、DIC、心脏病、血友病的临床应用中很有价值。

  • 标签: FDP D二聚体 血凝四项 临床诊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