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0 个结果
  • 简介:<正>多元的激进民主理论是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政治纲领和社会学说,而"articulation"范畴则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起着至为重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偶然性 链接 克劳 柏拉图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鲁迅在自己的思想探索和文化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反现代的理论,使现代和反现代、理性与反理性共时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中。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主体的发展是其核心和指归。本文拟将分析鲁迅早期的几篇论文中关于科学与民主的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反现代的主体建构,揭示鲁迅早期思想理论的时代超越,以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性行将终结"的今天所昭示的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反现代性 主体建构 科学 民主
  • 简介:在201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经中央批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这部文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军事、民族、统战、党建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关'三反五反'、西藏和新疆工作、人民代表选举、整风反右、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国民经济调整和三线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祖国统一,以及禁毒、救灾、就业、司法、邮电、交通、能源、环保、卫生、体育、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文稿,大多为第一次发表。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和祖国统一、执政党建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的思考。总之,《文集》是从理论的高度对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多年来一系列重大实践的记录和评判,不仅展示了邓小平在不同阶段,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从多个方面展示了我们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历的艰辛曲折。

  • 标签: 邓小平 《邓小平文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简介:强调文化自信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高校是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强化高校文化安全对进一步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挑战:经济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思潮变化;开放环境下,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各种措施严防其在高校的影响与渗透:正本清源,逐步消除这些文学作品在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土壤;敢于亮剑,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渗透传播;形成舆论,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批驳反击。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安全 历史虚无主义 文学作品 高校意识形态
  • 简介:圣保罗已经成为当代欧美激进左翼思想家阐释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宗教政治家。他认为,把基督复活视为真理—事件,从而产生了忠于该事件的新话语和新主体,并因此打破了基督教发展的特殊和狭隘而使之成为普遍的世界宗教。圣保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以真理—事件—主体模式昭示了普遍政治的新模式,这对于当代谋求左翼事业的复兴具有示范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律法 普遍性 政治
  • 简介:近年来,案例分析法由于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收效显著,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获得普遍的应用。本文以一段有关唯物辩证法的案例分析为例,对案例分析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适用提出质疑,强调在使用任何教学方法之前应首先反思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与相关度,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案例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 适用性
  • 简介:萨米尔·阿明(SamirAmin,1931—),埃及著名经济学家,世界知名的全球化问题专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国际政治经济学专家,曾提出著名的'依附理论'。阿明曾担任埃及经济发展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马里政府计划技术顾问,联合国非洲经济开发与计划研究所所长,第三世界论坛理事长,联合国未来非洲战略局负责人。代表作有《世界规模的积累》(1970年)、《不平等的发展》(1973年)、《帝国主义的危机》(1975年)、《帝国主义和不平等的发展》

  • 标签: 资本主义 系统性危机 全球化 中国
  • 简介:本文在对音乐的哲学诠释中遵从着两个基本方向:其一是强调音乐独有的内在自律,其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出于不同的理由否定这一独立。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在'反映论'的旗帜下主要强调音乐艺术的社会条件,因此成为反对'纯'音乐理论的坚决支持者,但本文作者坚持认为这样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并且思考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该遵循布洛赫的思想,寻求在一种宣言式意图之中的更高的综合('恒星的纯化',但同样真实地植根于'新的地球')。根据文本作者的观点,只有将音乐的自律主题和社会制约的主题和谐融合在一起,音乐才可以从根本上决定人类的本质。

  • 标签: 音乐 自律性 社会限定性 反映论 综合
  • 简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主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结构内在规律,组成教学与学术研究团队,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科研供给质量增强,教学需求质量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教学与科研”结构视角.审视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探寻教学新思路.不断提升新的生长点.这是“学术强院、质量立院”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教学 科研 创新团队
  • 简介: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系统。邓小平从“体系”的逻辑问题域、逻辑起点、逻辑立场、逻辑核心、逻辑主题和逻辑内容等方面,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实践。邓小平的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本体论思维方式,主张从“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的活动”出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探讨,体现了合规律和合目的的辩证统一以及真理性和价值的辩证统一。首创表现其概念,系统表现其内容,实践表现其思维方式,“三”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共同彰显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贡献。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创性 首创性 系统性 实践性
  • 简介:列斐伏尔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古尔德所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不仅是对马克思《大纲》的系统解读,而且是对哲学向绝对主义回归的响应。通过辩证的解释方法,她把马克思哲学批判性地重建为社会本体论。继而,她深入地探讨了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等核心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如下观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实体;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是时间的尺度;作为过程的劳动是因果关系的基础;自由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社会关系中的正义是自由得以全面实现的条件。虽然古尔德对马克思本体论的创造解读堪称典范,但是其著作在贡献之余也有几处值得商榷。

  • 标签: 古尔德 马克思 社会本体论 批判性重建
  • 简介:毛泽东思想所内蕴的问题思维,其实质内容是对矛盾运动规律的把握,关键是对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认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其在方法上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开创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逐步构建,毛泽东更是从三个实现维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问题性 实事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矛盾
  • 简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崛起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同时也对中国崛起中遭遇的矛盾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面对中国继续崛起所面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等结构矛盾,新自由主义开出了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化的药方,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引导。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含的一系列特点,使其成为分析中国崛起的良好理论框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 中国崛起 社会主义
  • 简介: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理查德·霍加特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重视工人阶级与大众文化经验,在"文化与社会"的经验视角上建构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式上则表征了一种理论与现实交互影响的经验特性。"文化与社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分别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经验的文化、美学与理论的内容,在文化经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张力形式中充分体现了其理论价值和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

  • 标签: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化与社会 经验 文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无疑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视野,但也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程。本文的要点在于:1.如何理解德里达的幽灵学;2.马克思的异质的批判精神与解构的关系;3.德里达是如何处理马克思的那些经典的和传统主题,在这些主题的重新定义方面,德里达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存在哪些根本分歧;4.德里达在马克思主义的未来面向方面提出"弥赛亚"的主张;5.作为无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是如何与幽灵学相联系的,又是如何与马克思的异质精神和面向未来的革命精神相联系,这既是解构主义的深化的问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

  • 标签: 德里达 马克思 幽灵学 异质性 弥赛亚性
  • 简介:<正>1898年5月,出生于波兰的罗莎·卢森堡从田园牧歌式的瑞士流放地前往德帝国繁华的工业化城市柏林。她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运动,领导该运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是那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政党。罗莎·卢森堡既支持该政党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最终目标而奋斗,也支持为实现无产阶级短期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而斗争。罗莎·卢森堡是个身高不超过1米5的小个子,(1898年)她28岁,看起来像一个女大学生。但她是19世纪末极少数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毕业于瑞士的苏黎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德国社会民主党 田园牧歌式 工业化城市 党的领袖 政治目标
  • 简介: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不同的面相,发挥着不同的启蒙功能,而普遍的现代个体价值启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继现代民族国家思想启蒙、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启蒙之后的第三次实践的大规模启蒙活动。自“五四”以来就提出的国民性改造与现代个体性价值启蒙的任务,直到新世纪的今天才真正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与可能,马克思主义开始发挥现代个体价值启蒙的功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 现代化 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