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当前国情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司法解释不仅具有正当性,而且具有合理性,但应当遵循忠实于立法原意、防止自我授权和部门扩权、切近部门实际、加强可操作性、创新办案机制等基本要求。新近修订发布《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是一部重要司法解释,将对检察机关参与刑事诉讼活动发挥指导和保障作用,其在保障辩护权充分行使、规制强制措施合理适用等方面都呈现诸多亮点。

  • 标签: 司法解释 理性 强化诉讼监督 优化诉讼职权
  • 简介:融资租赁交易是以出租人和承租人为当事人两方交易,三方结构安排不利于厘清交易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也与合同相对性原则有违。融资租赁交易权利构造可以设计成“所有权+用益物权”模式,也可以设计成“所有权+租赁权”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体现了所有与利用分离,但就承租人对租赁物利用而言,前者属于物权性利用,后者属于债权性利用。两种建构均须公示租赁物之上权利负担和物权变动,只不过“所有权+用益物权”模式中,公示是租赁物上他物权,间接公示租赁物上所有权;“所有权+租赁权”模式中,公示是租赁物所有权。但这一公示又不同于不动产权利公示,仅具对抗效力,相关制度应在“声明登记”模式之下去设计。

  • 标签: 融资租赁 三方结构 动产用益物权 物权公示 登记对抗主义
  • 简介:<正>一、问题提出作为一种古老犯罪,盗窃罪是司法实践中多发犯罪,也是最主要财产犯罪。我国1979年《刑法》第151条、第152条分别规定了盗窃罪与惯窃罪,并将两罪罪状分别表述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惯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据此,大体上可以认为,第一,数额较大财物才是盗窃罪对象,数额较小财物并不值得刑法保护;第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惯窃罪是盗窃罪加重犯罪构成。根据1997

  • 标签: 法益 惯窃罪 公私财物 盗窃行为 财产犯罪 危险犯
  • 简介:近年来,钓鱼网站在网上频繁现身,严重地影响了电子商务和网上金融服务发展,并极大地危害了网民利益,影响了网民对应用互联网信心。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网络钓鱼行为研究,不断完善遏制网络钓鱼行为法律措施。

  • 标签: 网络钓鱼 行为定性 法律措施
  • 简介:法官受贿现状形势不容乐观,不乏领导干部,窝案串案突出,犯罪黑数较大。法官受贿原因可以归结为对法官物质待遇不满,法官拥有可能滥用之权,对法官裁判监督缺失,对法官受贿惩处乏力,一些法官自身素质不高,一些法官存在侥幸心理,行贿法官者拉拢腐蚀。法官受贿对策有提高法官物质待遇,去除法官行政化模式,加强对法官裁判监督,增大法官受贿惩处力度,推行法官职业精英化,健全法官廉政制度建设,堵塞法官受贿犯罪源头。

  • 标签: 法官 受贿 现状 原因 对策
  • 简介:自然债务作为一个相对于民事债务概念,其产生基础是社会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律义务。社会道德义务不属于国家法律调整范围,这类义务完全由当事人自愿决定是否履行。但当事人自愿履行之后,是否可以反悔并要求返还其所给付利益,则是法律调整范围。法律必须回答当事人给付是否构成不当得利问题。为了实现法律对社会道德生活进行必要调整目的,自然之债不应只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应成为一个规范性概念。如果能在明确自然之债性质基础上,厘清自然之债构成要件,就可使之获得规范意义,并使之成为一个可资案件裁判之用概念工具。

  • 标签: 自然之债 给付义务 赠与 不法原因给付
  • 简介:英国刑法中共犯退出是共犯参与制度领域一项特殊辩护事由,具有免除退出人共犯参与责任效果。其构成要件为:共犯退出须在实行犯着手实行之前;退出共犯人必须打消自己犯罪意念;退出人须将自己退出犯罪意思明确地通知其他参与人;退出人须有实际退出行为。共犯退出本质在于撤销共犯先前行为对于实行犯加功效果。英国刑法上共犯退出系统理论,能够为完善我国刑法上共犯责任制度提供一种全新思维方式或视角。

  • 标签: 共犯退出 打消犯意 明确通知
  • 简介:本文以'夏某被迫强奸杀人'案例研讨为切入视角,分类梳理了不同类型被迫行为性质、减免刑罚根据、适用条件及法律后果。被迫行为可分为三类:(1)无责性被迫行为,基于道义责任论,行为人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不属于刑法中行为;(2)免责性被迫行为,根据没有公平选择机会论和对人性弱点妥协论,行为人可谴责性降低到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程度;(3)减责性被迫行为,胁迫程度、紧迫程度以及行为自由意志空间大小未达到法律规定排除罪责程度,可以成为减轻责任事由。

  • 标签: 被迫行为 责任阻却事由 胁从犯 紧急避险
  • 简介:公正司法首要基础在于司法公信。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职业化能够充分发挥实践作用前提条件。司法公信力欠缺,则深刻影响着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预期目标:不仅实体规则司法适用受到了极大制约,而且程序规则实践效果也受到了严重扭曲。司法公信力缺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法民关系逆向选择,表现为“防卫型司法”囚徒困境。正视中国司法这一现实处境,有助于我们寻求和探索公正司法改革之路。

  • 标签: 公正司法 法民关系 司法公信力 司法职业化
  • 简介:“完全代孕”是一种帮助不孕者怀孕生子有效方法和法律行为。我们应当理性认识和对待代孕问题,确认和保护“完全代孕”,禁止“局部代孕”和“捐胚代孕”。当务之急应尽快通过立法来确认“完全代孕”性质、“完全代孕”协议效力及其权利保护与救济等一系列问题,以满足人们享有和行使生育权正当与合法需求。

  • 标签: 完全代孕 法律 规制
  • 简介:信息通信法是一个高度综合法律领域。从纵向来看,信息通信法律体系架构主要由信息技术法、信息网络法和信息应用法构成。从横向来看,主要贯穿网络信息安全和竞争反垄断等安全与竞争法律规范,以及用户权益保护和知识产权等权益保护法律规范。考察国外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和法律法规在信息通信产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引导和创造先决条件作用。我国信息通信法制建设虽有长足进步,但与国外相比确实差距还很大。我国应明确相关立法规划,确定立法重点、原则和步骤,切合产业实际发展需要,分清轻重缓急,适时立法,形成信息通信法律体系完整有机整体。

  • 标签: 信息通信业 信息通信法 信息通信法体系
  • 简介:伴随着我国司法实践中与“问题专利”不当运用相关案例逐渐增多,相互矛盾判决并不鲜见,所以有必要依据比较法经验及司法实践判断对之进行重构。对于权利人权利行使行为具备违法性与否判断,应本着在最大限度确保宪法所保障诉权同时,兼顾被控侵权人利益保护,以防止权利救济措施滥用。为使相关解释更具有操作性,可借鉴日本相关司法经验,对相关权利行使行为设定明确界限,并建立相应与其规范功能相适应解释论。

  • 标签: 问题专利 不当起诉 不当财产保全 商业诋毁
  • 简介:本文采用法制传统与传承分析进路,遵循法制变革逻辑思路,重点比较、梳理并分析了法、德、美、英、日、俄等西方国家学位法律制度与学位政策历史沿革、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健全我国学位法律制度提供域外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学位制度 法律视角 国际比较
  • 简介:从正当性视角出发,以当事船扣押和姊妹船扣押为研究对象,分析立法和司法在船舶扣押程序中与正当性相关联因素,指出船舶扣押程序存在合法性及合理性问题,提出船舶扣押正当性标准.对禁止重复扣押之立法正当性进行解析,并对允许重复扣船三种情形进行正当性考察,提出判断其是否具备正当性三个标准.

  • 标签: 海事请求保全 船舶扣押 正当性
  • 简介:本可兑付22万元,银行却以失效为南给8000元打发;存款26年利息不够交管理费,反欠银行钱……类似事件最近在多地银行频繁上演。人们不禁要问,当前金融改革之下,一些银行能否改一改“霸气思维”?

  • 标签: 银行 金融改革 管理费 兑付 利息 存款
  • 简介:中国债法必须完善,应当制定债法典或民法典中债编。侵权责任法具有债法所需要品格,应纳入债法典之中。在未来民法典采取将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并列设编体系下,应当设置债法总则。中国现行债法众多制度及规范均应完善,明确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不宜仅有禁止性规定而无相应法律后果。

  • 标签: 债法 合同法 侵权责任法
  • 简介:【典型案例二】2011年,杭州丁桥辰秀嘉苑最近因为房屋质量不合格而"声名鹊起"。丁桥辰秀嘉苑是杭州丁桥区块最大一个经济适用房项目,涉及两千余户业主。除了交付日期比合同约定整整晚了3个多月,业主丁先生在验房时,发现自家约80平房中,有41处空鼓,16条裂纹,同一小区李先生房子中除安装窗框是弯曲外,裂缝遍布地面、客厅、墙面。近500户业主因质量问题拒绝收房。

  • 标签: 刑法学思考 经济适用房 典型案例 房屋质量 合同约定 质量问题
  • 简介:现实中,一些流传多年俗语、谚语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日常生活。尽管人们都这么说,但将其作为行为准则时,还应当用法律“尺子”衡量一番,看是否与今天法律规定相悖。正所谓“情理道理、明辨法理,谁是谁非、法断是非”。

  • 标签: 法律规定 误区 日常生活 潜移默化 行为准则 法理
  • 简介:犯意转移原则用以解决D意图杀死V1而实际杀死了v2等类似情形之责任认定问题。该原则起源于16世纪英国普通法,对英美刑法司法及立法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但亦面临着实践窘境及学者猛烈批判。作为事实错误不免责之理论,犯意转移原则是建立在抽象故意观基础上刑罚政策选择。在打击错误场合,犯意转移原则对于D责任认定并不妥适,因为它忽视了刑事责任认定在主观与客观、事实与规范、自由与强制之间博弈。

  • 标签: 英美刑法 犯意转移 抗辩转移 事实错误
  • 简介:销售者如何承担产品责任,在我国产品责任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极大分歧。从本质上讲,产品责任分配是一个多层次利益分配过程。首先是生产者与受害人之间利益分配,在此基础之上才是销售者与生产者、受害人之间利益分配。销售者产品责任承担,必须建立在生产者与受害人之间利益分配基础之上,再分别考虑其与生产者尤其是与受害人利益保护倾向问题,并顾及产品责任分配基本价值取向和一国经济发展需要。

  • 标签: 产品质量法 销售者 产品责任 严格责任 过错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