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自柏拉图开始,灵魂和身体便被建构于二元论构架之中,灵魂被认为是不朽的、高级的;身体是灵魂通向知识和真理的障碍,身体是短暂的、低级的。在中世纪,身体遭受道德伦理的压制,在宗教改革之后,身体受到知识的诘难。笛卡尔和黑格尔的哲学都认为知识意识和精神心灵是人的决定性因素,而排斥身体这个感性事实。尼采摧毁了这种意识哲学,将身体定义为哲学中心。巴塔耶和德勒兹将之发展为欲望政治学;

  • 标签: 经典文本 女性主义 叙事 知识意识 意识哲学 决定性因素
  • 简介:华东师大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在今年年初成立,6月10日该所召开了“文学经典的重释与普及”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国内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界著名专家、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以及该研究所师生60余人。彭卫国社长代表上海辞书出版社向会议赠送了《外国文学鉴赏词典》第一卷。

  • 标签: 文学经典 华东师大 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 著名专家
  • 简介:<正>帖,原初本指书于帛、简牍、信札等墨迹手书,如流传至今的王羲之《十七帖》,即王羲之的尺牍二十九通。然而名家书迹毕竟少见且珍贵,于是就出现了把这些书迹模刻在木石上,拓制下来,给普罗大众作为书法学习的临本。在宋代,这种刻帖大规模兴起,因此也把这种刻于木石上名家书迹的拓本也称为"帖"。据传最早的官刻丛帖是《淳化阁帖》,世称为"帖祖",由于摹刻的都是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

  • 标签: 帖学 淳化阁帖 刻帖 十七帖 丛帖 临本
  • 简介:在当代中国,中外文学艺术传统曾被视为“封资修”而遭到大规模扫荡,一些海外学者如余英时等人甚至认为,“文革”是五四反传统及与传统断裂的激进主义思潮发展到了顶峰。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在思想领域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不以人类既有的传统作为前提和出发点,艺术同样不能例外。如果我们细心探究,就不难发现当时声称建立在“空白”之上的纯而又纯的“革命文学”同古典主义艺术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古典主义以欧洲17-18世纪的鼎盛而著名。但是,事实上古典主义并非只存在于西方,也不限于戏剧领域。其实,撇开“三一律”等较为狭窄的教条,古典主义基本原则甚至好莱坞电影的内在结构都与中国当代革命文学极为相似。

  • 标签: 文学评论 比较文学 中国 革命文学 古典主义
  • 简介:<正>郑季翘同志在十三年前所写的《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文中,认为形象思维“是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在毛主席肯定形象思维以后,他在《文艺研究》79年1期发表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释文艺创作》这篇文章中,则强调“毛主席所说的形象思维”和他“所批判的‘形象思维论,各有其不同的含义,”

  • 标签: 思维方式 毛主席 形象思维 十三年 思想 学文
  • 简介:2009年6月26-27日,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衡阳师范学院召开,90余名来自省内外的学者与会。会长张铁夫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年会适逢我省比较文学复兴30年,30年来,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湖南省 研讨会综述 年会
  • 简介:评论家李建军近年文笔纵横驰骋,日见精彩。其文章高产迭出,涉猎广博:着力最多者,是以系列文章潜心“重估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域外资源进行清理与反思;同时又一以贯之地以其愤怒与温情兼具的文字,践行当代作家作品批评;偶尔还腾出手来,对《史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经验与传统进行梳理与总结。

  • 标签: 莎士比亚 文学比较 汤显祖 意义 论题 中国当代文学
  • 简介:我们认为余华作品《兄弟》《第七天》争议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当代”问题.也许可以这么说,《兄弟》及《第七天》的争议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学”问题,而有着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当代”内涵;不是单独作家作品的“经典”标准问题,而是包含了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问题.

  • 标签: “经典” 当代 余华 善良 社会结构变化 《兄弟》
  • 简介:纵览世界电影的历史画卷,战争影片总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篇章:《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战舰波将金号》(1925)、《夏伯阳》(1934)、《桂河桥》(1957)、《巴顿将军》(1970)、《现代启示录》(1979)《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全金属外壳》(1987)、《拯救大兵瑞恩》(1994)……就像一部人类文明史,一部时断。

  • 标签: 中国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 战争影片 战争电影 叙事方式 诞生
  • 简介:摘要近些年我国中医快速发展与完善,会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中医人才。同时中医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转型,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有鉴于此,本文中笔者以中医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中医教学模式转型的原因,详细阐述其特点,为现代中医教育改革提供经验。

  • 标签: 中医教学 转型原因 特点分析
  • 简介:残雪作品中的人物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具有强悍的生命力、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人物只对自身灵魂感兴趣,视角始终是向内审视,且不知疲倦地进行自我深度剖析。悬念、矛盾、纠葛均来自每个个体本身。精神的形而上特征与肉体的形而下特征构成一对矛盾,矛盾双方常常互相利用又彼此仇恨,最惨烈的结局是灵魂与肉体被血淋淋地剥离。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精神危机、内部困扰时,都积极地寻求一种解决办法,越艰难越有激睛。

  • 标签: 经典文学作品 探索精神 残雪 解读 突围 惶惑
  • 简介: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批评那种“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的倾向。显然,在“励德树声”方面师圣而不在“建言修辞”方面宗经是过于看重五经的“说什么”而过于看轻五经的“怎么说”,是完全忽略“五经之含文也”。刘勰所批评的这种倾向,在我们今天的文学评论中依然存在:读者或者评论家所关注的中心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说什么”(言说方式),人们通常都认为是“说什么”决定了作品的成与败,决定了作品生命力的长与短,至于“怎么说”(言说内容)则是无关宏旨的。

  • 标签: 文学批评 经典作品 言说方式 文心雕龙 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 简介:复旦版《中国文学史》引起争议一、一本文学史成了畅销书1996年初,复旦大学出版了三卷本《中国文学史》,据报道,尚未见样书就被沪版图书订货会订走2万2千多套,后发行多达八万多套,“一部价格不菲的学术性著作如此‘炙手可热’,这在当代图书出版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回’”。与此同时,各种媒体竞相报道和评价。此书是96年3月出版,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宣传攻势。上海各家报纸跟踪预报了出版消息。96年1月,《文学报》用一个版和篇幅刊登有关内容。书成之后,有关方面组织各类演讲会、报告会、签名售书等活动近十次,成功地营造出一个关于文学史的‘对话环境’,除了各大报纸外,另有中央电视台参与了有关的宣传报道,(见《开放月刊》96年10月)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新时期文学 奖金 图书订货会 文学经典
  • 简介:荣格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为基础建构其“原型批评”理论,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影响很大,而且在影视关学研究和影视作品分析中也有它一定的经典性。本文通过《绿野仙踪》与《我心狂野》的比较研究,认为重建后的“原型意象”恰恰讧明了“原型批评”理论在不同时代中始终具有其恒常性。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种理论或方法总是不断地被人们引证或运用、评价,乃至在具体作品中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 标签: 原型意象 重建 类型片 移位 恒常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著名全译本的中成药译名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当代中成药名的翻译原则和翻译规律,摸索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研究和探讨了中成药名的翻译对于其译名的统一和规范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我国传统中医在当代的国际化进程。

  • 标签: 《红楼梦》 中成药 英译
  • 简介:崔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我们这期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美学和历史’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标准与方法"。前两次讨论中我们多次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性。我们知道,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是非常紧密的。在马恩的文学批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常精彩的对文艺现象的穿透。

  • 标签: 文艺批评标准 文学批评 马恩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现象 批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