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冠脉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LESV、LEDV、BNP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明显比对照组要高,而LESV、LEDV、BNP水平、NIHSS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患者的BNP水平,改善心室重塑与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冠脉介入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实验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较高。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升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预见性护理 患者满意度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综述了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脏机能影响的重要和干预方法。指出针对体位护理的措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恢复的重点,本文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的临床症状提供依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心脏机能 体位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PCI术时全程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全程护理,并跟踪随访所有患者,对比分析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生活质量评分,同时随访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患者术前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生活质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为95.3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时,给与全程护理,能够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全程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PCI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40)和行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干预的实验组(n=4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后分诊评估耗时、心电图时间、静脉釆血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急救总耗时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的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我院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早晨进行空腹抽血,观察组患者从接诊3h~6h、12h分别进行1次抽血,两组所有患者都采血3ml,在进行分离以后进行血清肌红蛋白(Mb)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值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均在正常范畴;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肌红蛋白值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标志物检测具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血清肌红蛋白(Mb)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两个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清肌红蛋白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心脏介入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晓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患者为护理满意度8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CRP联合cTnI检验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间到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B组,A组患者的发病时间小于4h为30例,B组患者发病时间在4~8h之间为3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名作为健康组,参与本实验的全部人员均行血清CRP联合cTnI检验,对比三组患者的血清CRP、cTnI水平变化情况以及阳性检出率。结果B组患者的血清CRP、cTnI水平变化情况显著高于A组、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血清CRP、cTnI水平变化情与健康组相比较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联合cTnI检验急性心肌梗死阳性检出率较高,A组与B组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联合cTnI检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阳性检出率较高,并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等优势,为患者对症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 标签: 血清CRP cTnI检验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肌标志物联合定量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笔者收集整理典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同期确定100名健康人员进行对照。收治时间2017.09至2018.02,监测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段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肌钙蛋白T(cTnT)。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hs-CRP、CK-MB、cTn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2~24h内不同时间段hs-CRP、CK-MB、cTnT均持续升高。结论联合hs-CRP、CK-MB、cTnT定量检测有利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便于及时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延缓病情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肌标志物 定量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计100例,所有患者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而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检查的阳性率。结果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和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更高的检查率,诊断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效果及评价分析。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冠心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倍他乐克片剂治疗,研究组行比索洛尔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前的心率(99.50±7.55次/min)与对照组无差异性,t=0.0303,P=0.9759;研究组治疗后的心率(64.50±4.10次/min)低于对照组,t=10.1955,P=0.0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χ2=10.7143,P=0.001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低于对照组,χ2=10.7143,P=0.0011。结论冠心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应用比索洛尔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比索洛尔 冠心病 快速性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胺碘酮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以及安全。方法选择老年心律失常患者2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低于观察组94.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低于对照组9.0%(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胺碘酮 老年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焦虑症患者心律失常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272例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确诊为焦虑症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自我症状的记录和对应时间心电图对照比较出现3种心电图表现,分别为心律失常、ST-T改变、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常见类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房心动过速、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复合型异常,心律失常例数、比例分别为32例(11.8%)、4例(1.5%)、136例(50.0%)、52例(19.1%)、12例(4.4%)、16例(5.9%)、10例(3.7%)、2例(0.7%)、2例(0.7%)、6例(2.0%)。结论焦虑症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房心律失常,临床医师应当强化对精神和心理性疾病的认识,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时诊断该类疾病患者,应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使患者心理症状得到改善,降低心律失常出现。

  • 标签: 焦虑症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报道两例服用抗风湿药酒、药丸导致急性乌头碱中毒病例,患者均于短时间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休克,使用利多卡因、呋塞米、补液获得满意疗效,对其护理进行了探讨。

  • 标签: 乌头碱中毒 心律失常 休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方法将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中,对照组服用美托洛尔每次25mg,每日2次,八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步长稳心颗粒一次一袋,每日3次,八周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心律失常发作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6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疗效,无不良反应,是临床安全有效药物,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稳心颗粒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心功能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同时也缓解了其负面情绪,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心律失常 负面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4年09月-2015年09月于我院救治的22例心律失常患者,对其以中医辨证分型展开救治,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45%(21/22)。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以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进行救治,有助于提升其疗效,减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中医辨证分型 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利多卡因与胺碘酮对乌头碱中毒所致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普通内科进行诊治的86例乌头碱中毒所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利多卡因治疗,给予观察组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的四肢麻木缓解时间、心律失常消失时间以及全身紧束感缓解时间。并记录两组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血压降低以及心动过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四肢麻木缓解时间、心律失常消失时间以及全身紧束感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血压降低以及心动过缓发生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3%(P<0.05)。结论与利多卡因相比,胺碘酮可以明显缩短乌头碱中毒所致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

  • 标签: 利多卡因 胺碘酮 乌头碱中毒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8例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8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总有效率89.28%,效果满意。结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好有效的观察及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