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早期护理干预及施行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1月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以数字表法分组。基础护理组进行基础化护理干预,早期护理组采取的护理措施是早期护理。比较两组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黄疸消退时间、新生儿住院时间、家长配合度;干预前后家长负性心理;初次排便时间、胎便正常时间。结果早期护理组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基础护理组,P<0.05;早期护理组黄疸消退时间、新生儿住院时间、家长配合度优于基础护理组,P<0.05;干预前两组负性心理相近,P>0.05;干预后早期护理组负性心理优于基础护理组,P<0.05。早期护理组初次排便时间、胎便正常时间低于基础护理组,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早期护理干预及施行效果确切,可减少家长不良心理,提高家长配合度和加速黄疸消退和排便复常,缩短住院时间,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早期护理干预 施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66例NRDS新生儿为病例组(NRDS组),选择同期入院的69例非NRDS新生儿为对照组(非NRDS组),对两组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RDS组孕周低于非NRDS组,NRDS组窒息率高于非NRDS组,NRDS组胎膜早破和母患妊娠期高血压的比例低于非NRDS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减少低胎龄儿的出生,减少产时窒息的发生,从而减少NRDS的发生,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分娩的新生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40例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40例新生儿接受全程优质护理模式,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和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幅度、睡眠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为82.50%,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新生儿护理服务质量,对于提高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全程优质护理 新生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云南省绿春县2014-2018年哈尼族新生儿苯丙酮尿症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进行筛查,分析该地区五年哈尼族新生儿两种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分别采用化学荧光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干滤纸血片中苯丙氨酸(Phe)、促甲状腺素(TSH)浓度。结果初筛绿春县地区2014-2018年9741例新生儿,采血8055例,采血率82.69%;初筛阳性164例,初筛阳性率16.84‰。复查阳性28例,阳性率为2.87‰。其中,确诊苯丙酮尿症19例,发病率为1.95‰;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9例,发病率为0.92‰。绿春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发病率则较低,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绿春地区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对于患儿早期诊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与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生儿疾病筛查 苯丙酮尿症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产期高危因素和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之间的关系,供临床借鉴。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6月本院妇产科接诊且发生新生儿窒息以及胎儿窘迫的病患70例纳入实验组中,另以同期接诊且未发生新生儿窒息与胎儿窘迫的产妇1000名作为对照。综合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总结围产期高危因素,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工作。结果非计划性剖宫产、脐带异常、初产、胎盘异常、产钳助产以及羊水Ⅱ度污染均是新生儿窒息与胎儿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重视。结论针对围产期高危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其进行关注的力度,并做好产妇的检查工作,合理选择产钳助产以及剖宫产等分娩方式,同时予以科学的产程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新生儿窒息与胎儿窘迫的发生几率。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高危因素 胎儿窘迫 围产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进行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共计100名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观察组采用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新生儿并发症进行分析。与讨论(p<0.05)。结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能够较好的降低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并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

  • 标签: 常规护理 母婴同室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18例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进行实验,分析早期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儿治愈的16例,未痊愈的2例。结论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出现的一种常见性的症状,而在对其进行不断治疗的过程中,便能够使小儿身体状况发生改善,当患儿出现此种疾病的时候,应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从而在进行正确治疗的过程中,便能达到极佳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此种方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应在临床中被大力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颅内出血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的是鸟巢式护理在408例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7年接收的408例新生儿,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204例患者,对照组新生儿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应用鸟巢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幅度、血氧饱和度、体重增长幅度、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幅度和并发症发病率要低于对照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体重增长幅度要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睡眠时间要长于对照组新生儿,出暖箱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新生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护理效果。

  • 标签: 鸟巢式护理 408例 新生儿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探析新生儿科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合理预防措施,保障新生儿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100例,对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依据主要风险因素探讨最佳预防及解决方案。结果: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自身、护理人员、管理制度、环境因素等,针对主要因素制定合理解决办法。结论:充分评估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可有效改善新生儿健康状况,降低婴儿疾病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护理质量。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风险因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 为减少抗生素使用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次均费用,探讨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 , PCT ) 测定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中指导作用。 方法 分析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110 例,根据病因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并检测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结果 排外年龄因素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感染组的降钙素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结论 血清 PCT 水平的检测有助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学的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患儿早期杭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

    关键词 : 降钙素原 ( PCT ) ; 高胆红素血症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胆的病因主要为感染、溶血、围产期因素、母乳性等。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 核黄疽 ) ,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因此, 积极寻找病因,尽快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无疑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 儿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检测降钙素原在区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因中的应用价值。 一、 资料和方法 ( 1 ) 一般资料 : 以 201 7 年 5 月 1 日 - 201 7 年 11 月 13 日 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 110 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日龄为 3 -28d , 其中男 6 1 例,女 49 例。根据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超敏 CRP 、血型、溶血检查以及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 感染组 4 9 例 , 非感染组 61 例。 诊断标准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符合下列诊断中至少 1 项 :(1) 出生后 24h 内出现的黄疽 ; (2)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 >221 μ mol/L ,早产儿 >257 μ mol/L ,或每日上升 >85 μ mol/L ; (3) 黄疽退而复现 ; (4) 黄疽持续时间长,足月儿 >2 周,早产儿 >4 周 ; (5) 血清结合胆红素 >34 μ mo1/L 。 三、 PCT检测 PCT 采用固相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利用双抗体夹自法半定量检测,试剂由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结果 0 -0.5ng/mL 为阴性, > 0.5ng/mL 为阳性。 四、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变量资料,结果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x 2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五、 结果 PCT 检测结果 > O. 5 ng/ml 视为阳性,以第 1 次抽血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 :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PCT 阳性率均 >50% ,无显著差异 (X 2 =4 8 .7 9 , P>0.0 5 见表 1 。以第 2 次抽血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 PCT 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有显著差异 (X 2 = 41.17 , P<0.0 5 ) 见表 2 。 表 1 、 第 1 次 PCT 检测结果比较 (ng/m ) 组别 例数 ≥0.5 < 0.5 阳性率( % ) 感染组 49 33 16 67.3 非感染组 61 32 21 52.5 (X 2 =4 8 .7 9 , P>0.05 ) 表 2 调整采血时问后 PCT 检测结果比较 (ng/m ) 组别 例数 ≥0.5 < 0.5 阳性率( % ) 感染组 49 33 16 67.3 非感染组 61 15 46 24.6 (X 2 = 41.17 , P<0.05 ) 六、 讨论 新生 儿 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发病率较高,产生原因较多并且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感染,多见于细菌感染,一方面可导致溶血,致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 另一方面,感染可抑制肝酶活力,致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而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但新生 儿 感染发病特点往往是临床表现不典型,某些症状和体征比较隐匿,且又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故除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等外,早期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对新生 儿 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甚为重要,以期达到更及时、合适和恰当的治疗。 血清降钙素原是第 11 号染色体上( 11P15 , 4 )单拷贝基因编码的,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同一基因,都有一个相同的氨基酸序列,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是降钙素前肽物质。由 116 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 13ku 。在体内外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血清半衰期为 25 ~ 30h 。生理情况下甲状腺 C 细胞可产生极少量的 PCT ,健康人群的血清 PCT 水平通常测不到(< 0 . 1ng/ml )。但在严重细菌感染特别是脓毒症时,除甲状腺外,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以及神经内分泌细胞,都能合成分泌 PCT ,此时血清 PCT 水平会明显升高,且随感染进展或控制,将持续在高水平或逐渐下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可超过 50% ,是一系列新生儿疾病的共同症状,感染因素是高胆的主要病因,且感染可以增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感染患者 PCT 会升高,但一般感染时其升高不明显,通常在 2ng/ml 以下,而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脑膜脑炎时, PCT 升高显著,常大于 2ng/ml 。 说明 PCT 是敏感的细菌感染标志物,在细菌感染时血清 PCT 水平升高,特别是全身性重症细菌感染时升高尤为明显,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检测指标,判定患儿是否存在感染,并鉴别细菌、非细菌感染,对于以黄疸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新生儿感染病人早期使用抗生素、防止病情进展、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尤为重要。考虑到 PCT 在生后 72 小时内可有生理性升高,故本次纳入分析的高胆病例均选择生后 72 小时以上的患者,通过对 110 例新生儿高胆患儿进行分析, 49 例进行 PCT 检测,感染引起的高胆占 67.3 %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几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血清无论 PCT 阳性率还是 PCT 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提示检测血清 PCT 水平可作为鉴别新生 儿 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是否与细菌感染有关甚或是新生 儿 败血症的一个表现的实验室依据,较常用的 CRP 可能更有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郝玲,任常军,王炳辉,等 . 降钙素原在新生 儿 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J ] . 临 床儿科杂志, 2011.29(3):216-218. [2] 杨玲,黄革玲,李基明 . 降钙素原在小 儿 细菌和病毒性肺炎的应用价值 [ J ] . 中外健康文摘, 2011.8(23):2 5 4-2 55 .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鸟巢式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7年12月新生儿科的11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6人。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鸟巢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和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的体温波动为(0.3±0.1)℃,对照组新生儿的体温波动为(1.1±0.4)℃;实验组新生儿的哭闹率为5.36%,住院时间为(5.6±2.6)d;对照组新生儿的哭闹率为32.14%,住院时间为(13.4±3.2)d;实验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85.71%。结论采用鸟巢式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新生儿的体温波动幅度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哭闹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住院时间也更短,同时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也相对较高,所以鸟巢式护理模式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鸟巢式护理 常规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协同护理干预在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中对新生儿以及产妇的影响进行调查。 方法 :以我院产科 80 例分娩产妇、新生儿为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协同组,所有产妇均为 2017 年 4 月 -2018 年 4 月间分娩人员,对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母乳喂养率以及产妇抑郁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 :常规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 15.0% ,协同组为 2.5% ;常规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为 72.5% ,协同组为 95.0% , P < 0.05 。常规组产妇抑郁评估分为( 14.7±4.2 )分,协同组为( 8.5±1.9 )分, P < 0.05 。 结论 :协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母乳喂养率,更有利于促进母婴健康。

  • 标签: 协同护理 母婴同室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雷珠单抗治疗老年角膜新生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选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施以治疗的角膜新生血管老年患者62例(70眼),按治疗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治疗组(n=32)(35眼)与对照组(n=30)(35眼),分别予以雷珠单抗治疗与典必殊滴眼液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两组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雷珠单抗应用于老年角膜新生血管治疗中疗效可靠,可缩小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减少并发症,因而可在临床中予以运用。

  • 标签: 雷珠单抗治疗 角膜新生血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3月-2018年4月)搜集的138例足月新生儿一般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实验组(69例,应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方法)和对照组(69例,应用常规产科护理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0min、120min、240min的平均体温、母乳成功喂养率、平均吮吸持续时间、平均母乳喂养开始时间。结果实验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0min、120min、240min的平均体温以及母乳成功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足月新生儿的平均吮吸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母乳喂养开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有着极高致死率的一种导致早产儿亡故的疾病。就现有研究资料显示,在NEC其众多致病原因中至关重要的是因为新生儿小肠结构和免疫系统的不成熟导致新生儿罹患率较高。而新生儿肠成熟和稳定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共生菌群可借由益生菌提供和维系,进而遏制炎症发展、促使肠黏膜保护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更好的保护新生儿还未成熟的肠道,使得达到预防与遏制NEC恶化的效果。同时,口服益生菌同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NEC防护策略。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益生菌 肠屏障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8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诊断情况,应用颅脑超声检查患儿颅内出血情况。结果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脑室出血最为常见,其次是脑实质,而比较少见的是硬膜下出血,出血部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部位以及出血严重程度上,足月儿同早产儿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准确判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具体情况,这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颅脑超声 新生儿颅内出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咽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的80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早期护理组各40例,对两组患儿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种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影响。结果早期护理组患儿的呕吐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97.5%)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5.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缩短其呕吐持续时间,减少低血糖现象,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新生儿 咽下综合征 影响
  •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 新生儿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与护理对策。 方法:研究 2016 年 4 月至 2018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400 例新生儿不安全案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200 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针对性护理,分析不安全因素原因与比例。结果: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 1.5% ,显著少于对照组 7.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护理满意率上,观察组为 98.5% ,显著少于对照组 81.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较多,需要从各方面细节着手,保证最终的管理的良好成效。

  • 标签: [ ] 新生儿护理 不安全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护理情况,旨在找出最有效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 2015年 1月 -2017年 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白内障手术,且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 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例。对照组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和患者后期康复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且观察组患者后期随访情况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于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来说,除了临床有效治疗外,还必须给予其系统化的临床有效护理,不仅可以明显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还可以促进患者后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范围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白内障; 术后; 合并;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护理      为了探讨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护理意义,为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有效护理提供重要依据 [1]。本文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白内障手术、且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 80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年 1月 -2015年 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白内障手术,且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 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例。观察组,男 23例,女 17例,年龄 11~ 74岁,平均( 34.1±6.4)岁;入院治疗前眼压 34~ 62 mm Hg,平均( 42.9±3.8) mm Hg;平均住院时间( 11.2±4.0) d。对照组,男 22例,女 18例,年龄 12~ 71岁,平均( 35.2±7.5)岁;入院治疗前眼压 35~ 62 mm Hg,平均( 43.0±3.9) mm Hg;平均住院时间( 11.3±4.1) d。导致 80例患者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如下:( 1)患者出现视网膜静脉阻塞问题;( 2)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问题;( 3)患者出现视网膜炎症问题;( 4)患者出现视网膜动脉阻塞问题;( 5)其他病因 [2]。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为 15、 38、 10、 11及 6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方法 医生根据 8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相应且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存在节段性透明症状的患者,主要进行视网膜光凝手术临床有效治疗,在实施完白内障手术后,还要给予患者有效地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在抗青光眼手术实施完成后,要为患者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另外还要给予患者抗炎药物临床治疗。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患者日常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长期治疗和保健护理方案,定期给药,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饮食,让患者定期进行适当的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在手术实施治疗前,要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养氛围,要保持病房安静和环境卫生,给予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指导,告诉患者及家属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要以患者为核心主体,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时加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护理责任感,护理人员要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日常生活和活动方案,及时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求,解决患者和家属的相关问题。要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多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让患者了解后期可能产生的相关问题和不适感觉,以及降眼压药物的治疗作用,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前,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常规临床检查。患者出院后,要做好后期病情随访工作,要在患者手术实施结束后落实术眼保护工作,避免用力揉眼,避免进行比较大的眼部运动,要叮嘱患者定期进行病情复查,在后期随访调查过程中,要着重观察患者眼压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后期随访情况。护理情况分为明显有效、基本有效及无效,护理有效率 =(明显有效例数 +基本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护理满意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 +满意例数)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比较采用字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    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22.093,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19.061, P<0.05)。     2.3 两组患者后期随访情况比较    患者后期病情随访主要包括眼压有效控制情况、血管消退率情况、视力维持情况以及后期不用给予止痛药物治疗的情况,观察组后期随访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3 讨论    近年来,眼部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在多种眼部疾病当中,术后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相关研究表明,导致患者病情恢复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舒适度较低,因此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必须给予患者有效地疼痛临床护理 [3]。等到患者眼压逐渐升高后,患者眼部会出现不适感觉和疼痛感觉,因此要为患者进行降眼压药物临床治疗,通常为患者注射适量的甘露醇,还要为患者服用适量的乙酰唑胺药物等,要严密观察患者排气基本变化情况,避免患者出现低钾问题 [4]。在患者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后,也要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因为等到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其疼痛感是比较强的 [5]。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必要时为患者服用适量的止痛药物,对于那些疼痛感比较强的患者来说,要及时为患者服用镇痛药物,常见的镇痛药物有曲马多等,对于那些疼痛症状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患者,给予其服用适量的氟桂利嗪胶囊 [6]。另外,对于一部分实施植入手术的患者来说,后期会出现眼压过高的问题,护理人员要避免患者进行过量的眼球运动,叮嘱患者闭目休养,在患者手术实施完成之后,要保证病房安静,避免环境问题导致患者受到刺激,加重眼部疼痛感 [7]。    参考文献     [1]何彩娣,任蔚虹 .激光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护理 [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5): 398-399.     [2]高荣萍,李华萍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护理 [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4): 320-321.     [3]李桂荣,钟珊 .激光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8): 700-702.     [4]薛朝华,罗汉萍 .玻璃体腔注射 Avastin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护理 [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8): 51-53.     [5]刘振英,苗培建,董维玲,等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及护理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 7): 799-801.     [6]黄瑜,谢月霞,肖平,等 .联合手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 47-49.     [7]蔡敏玲 .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护理观察 [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2( 27): 306-307.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