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勃超声(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近端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微栓子信号.方法2006年1~12月成功进行MCA近端狭窄支架成形术的8例(女3例,男5例,平均年龄45.5±10.5岁).将手术过程分为4个阶段:(1)导引导管置放阶段;(2)微导丝置放阶段;(3)支架输送阶段;(4)球囊扩张阶段.同步记录手术中各阶段TCD监测到的MCA远端微栓子数目,记录支架成形术前和术后即刻狭窄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结果本组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狭窄率为79.4%±7.8%,术后降至9.4%土8.2%,P<0.01.MCA近端狭窄处Vs术前305.3±61.5cm/s,术后即刻为201.1±40.5cm/s,P<0.01.4个阶段均可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分别为3.5±4.2、8.9±7.2、4.6±5.8及14.5±7.0(P<0.01),以第4阶段为著.结论支架成形术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增加狭窄远端脑组织血流供应.术中各个阶段都能监测到微栓子信号,但术中微栓子脱落与术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经颅多普勃 大脑中动脉 支架成形术 微栓子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 标签: 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关因素分析 颈动脉支架 置入术后 Logistic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 简介:近几年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的不断更新,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是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神经介入治疗的难点,特别是老年患者。近几年出现的Lvis支架,因为其更高的金属覆盖率、编制特性,良好的顺应性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

  • 标签: Lvis支架 动脉瘤 宽颈 老年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可显著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 标签: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TrevoProVue支架对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进行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本中心13例采用Trevo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thrombolysisincerebralinfarction,mTICI)分级评估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并于术后90d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独立生活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术后即刻8例获得mTICI分级2b~3级再通,4例mTICI分级2a级再通,1例血管无法开通mTICI分级0级。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5.0(9.5~21.0)分,术后24hNIHSS评分7.0(5.5~16.0)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35)。90d临床随访,mRS评分0~2分6例(46.15%),3分2例,4分2例,5分1例,6分(死亡)2例。结论应用Trevo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Trevo ProVue 前循环 急性缺血性卒中 取栓
  • 简介:患者.女,32岁。主诉:头晕1月,加重5d。体检:神志清,精神可,无语言障碍;锥体束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常规检查正常,否认外伤史。MRI表现:于就诊当日10:00行颅脑MRI检查,显示幕上脑室系统明显扩大,双侧侧脑室前角、第四脑室及脑底脑池内短T1高信号,

  • 标签: 椎管 囊肿 破裂 脂滴
  • 简介:目的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20例致密填塞,10例部分栓塞,4例出现载瘤动脉闭塞,经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自膨式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动脉瘤栓塞辅助材料.可以致密栓塞动脉瘤,解剖治愈,但其长期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输送至载瘤动脉动脉瘤段,先填塞部分弹簧圈后再释放支架)治疗的153例178"个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支架植入技术操作程序,临床和造影结果。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76枚、Enterprise支架72枚、LEO支架3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136个动脉瘤(76.4%),瘤颈残留29个(16.3%),部分栓塞13个(7.3%)。术中弹簧圈拉丝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平均术后9.3个月后DSA随访74例,MRA随访44例,显示3例动脉瘤再通。结论支架后释放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动脉瘤颈覆盖率而达到血管重建目的,使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先截取棘突椎板复合体,切除肿瘤后再将复合体原位回植并固定,恢复脊柱后柱解剖结构。结果14例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回植棘突椎板获得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得到有效的保持,未发现椎管狭窄及椎管瘢痕粘连压迫硬膜等手术后并发症。结论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既可满足手术显露的要求,又保持了椎管的完整性,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预防椎管内肿瘤手术后瘢痕增生粘连对椎管内脊髓神经的压迫。

  • 标签: 棘突椎板回植 椎管成形 椎管肿瘤 脊柱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例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为单发,临床症状各异。头颅CT表现为肿瘤呈“日光放射征”改变,周边骨质硬化。头颅MRI示,肿瘤呈T1WI不均匀中-高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手术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颅骨及周边硬化颅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预后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示,病变表现为蜂窝状肿块,由充填有多量血细胞的囊状血管组成。结论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罕见,手术治疗效果确实可靠;术后病理检查为其最终确诊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颅骨 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9岁,因发作性抽搐一周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MRI示左侧额叶有一异常信号影,23cm×2.0cm×2.0cm,为长T1、长T2信号,有一瘤结节明显增强,囊壁边缘轻度环形强化的病变,周围无水肿带.边界清楚,脑室无受压,中线结构居中.入院诊断为胶质瘤.

  • 标签: 囊状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卒中一直是神经科学家和神经病学家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临床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有关卒中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新观点和新进展不断涌现。本文将针对近年来国际上卒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讨论,希望从中获得更多启迪。

  • 标签: 脑血管病 诊治 临床研究 神经病学家 神经科学家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对四血管阻塞法(4-VO)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方法以微型磨钻,扩大第一颈椎上之翼孔,充分暴露其中穿行的椎动脉,显微镜直视下电凝阻断;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以出现静息脑电波为判定大鼠已达全脑缺血的标准对4-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良.全脑缺血15min后行再灌注,7d后以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大部分死亡作为判定模型成功的标准,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评定.结果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7d的存活率为90%(27/30),改良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存活率为86.7%(26/30),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其成功率仅为70%(21/30),改良4-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4-VO法.结论改良4-VO法可明显提高模型制作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 标签: 四血管阻塞 全脑缺血模型 大鼠
  • 简介: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同时,它还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重要病因。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大特点,对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荷。尽管近年来对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急性期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但卒中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预防 现状 二级 病理生理学 人口死亡
  • 简介:《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我国脑血管病专业治疗领域的科技学术期刊。本刊创刊于2007年,国际刊号:ISSNl673-9248,国内统一刊号:CNll-9131/R,逢双月出版。本刊以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服务于广大临床医生为己任,促进我国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发展,同时强化脑血管病和相关领域交叉学科的互动。《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是新兴的专业医学媒体形式,既有传统的纸质媒体版,又有对应的光盘版,承载影像资料,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病理片及动态地观摩手术过程,充分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习惯。一、栏目设置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研究、病例报告、专家笔谈、国内外医学动态等。特色栏目(视频):专家讲座、病例讨论。二、来稿要求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脑血管病 电子版 杂志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