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道德新范式研究,不仅可以对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起到内容创新和实践实施的积极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为创建具有中国本土的政治文化范式、批判地吸收外国理论、建立以我为主的概念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有意识地进行自主创新思考,同时,将这种理论的推广演化为公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或规则,从而实现政治道德的生活化、日常化和大众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政治稳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时代化 大众化 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公民政治道德
  • 简介:中国儒家式合理主义的法律秩序布置和富勒(Lon L. Fuller)的法和道德理论之间倒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中国式法律秩序展现出了和欧美式现代法治完全不同的制度范式,所以他还是从非合理性传统主义的角度来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法律秩序

  • 标签: 中国文明 全球化时代 双向性法制
  • 简介:随着新时代我国发展战略的确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为事关方方面面改革的结构性调整,具有战略性的里程碑意义。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调整到位后,提升绩效将成为重要议题。透过“战略——结构——绩效”框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意在通过结构调整适应战略部署,并最终带来治理绩效提升。“效率”、“效能”、“高效”、“绩效”也是贯穿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红线之一,机构改革提升国家治理绩效需要进行选择试点、稳步推开,开展绩效评审;系统思考、整体推进,实现协同增效;全面全程、公开公信,实现绩效问责。

  • 标签: 绩效 机构职能体系 “战略—结构—绩效”(SSP)范式
  • 简介:比较法作为一门学科,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的最初使命是比较欧洲各国的立法和法律制度,进而为欧洲各民族国家自己的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之后发展到对法律体系、法律文化甚至法律思想的比较,特别是欧洲内部“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比较,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比较法视角可以称为比较法的西方意义。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所谓比较法,重要的不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比较,而是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比较,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比较。比较法的西方范式同样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比较法研究。比较法的中国意义在于立足文明转型的宏观视野,为中国的法律现代化道路指引方向与路标。因此,中国学者应当尝试建立起比较法的中国范式

  • 标签: 比较法 中国意义 中国范式
  • 简介:1949年以来,中国司法经历了某种范式性转变。法理学教材中的法律适用理论为这种转变奠定了最一般的理论基础,从而可以将中国司法理论的转变概括为从强制型司法到权威型司法的转变。强制型司法的母体是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法律适用理论,中国法理学在继承这一理论母体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制型司法,它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阶级性。从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强制型司法逐渐演变为权威型司法。权威型司法具有权威性、目的性和专业性。当前,权威型司法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因而也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标签: 法律适用 强制型 权威型 司法 法理学
  • 简介:中国税收政策过程是一个亟待发掘的研究领域。传统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研究范式聚焦于财政税收属性,而以政策科学为代表的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可以更好地回应中国税收政策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税收政策过程研究结构体系包括税收政策制定、税收政策过程中的行动者、税收政策变迁以及税收政策试点与扩散等内容。文章提出应当重视以政策科学理论的视角研究中国税收政策,进而推动税收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 标签: 公共政策 政策过程 中国税收政策
  • 简介: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友善”的规定为当下人与人友善关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定位的转变昭示出我国人际友善的两种实践样态,它表现为“个人-国家”关系下作为公民道德的友善、“国家-社会”关系下社会自主性发展推动下的友善,即认同性友善和生成性友善,而当前社会中蓬勃发生的友善行为都能够在友善价值定位的转变中找到理论根据。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理论和实践范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延续,即表现为关系范式的拓展、治理范式的生成和国家主导范式的再造。

  • 标签: 友善 公民道德 核心价值观 “个人-国家” “国家-社会”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范式转型已成为一种趋势。生活化的研究范式需要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现状进行现实的反思和理论前提的论证。现阶段,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范式转型的前提和现实基础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领域从合一走向分离,一元轴心主导的社会运行方式发生改变;阶层分化、利益多元,总体意识形态已经不适应多元的价值需求;开放社会、网络媒体时代下人的精神荒芜与意识形态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感性化;社会转型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与社会治理中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的缺失。

  • 标签: 主流意识形态 核心价值观 开放社会 网络媒体 生活化 有序参与
  • 简介:一、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两条道路纵观近百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特别是从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萧条以来,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动态调整,是一条贯穿各国经济改革实践的主线。例如,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典型地点的美国,在1929年大萧条以前实行的是"古典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仅仅充当"守夜人"。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两主体范式 三主体范式
  • 简介:关于孙中山的领袖之路,学术界近些年已有涉及,但在论述中,许多文章畏首畏尾,没有明确讨论孙中山领袖之路的诸多细节。同时由于观念上存在障碍,即使涉及他的领导范式,也无法实事求是地正确评价,更没有把孙中山的领袖之路和他的救国方略、革命方略联系起来。这样做的后果是极大地淹没了孙中山争夺领袖之位的正当性。笔者以为,孙中山的领袖地位之争,是和他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开创共和新局面的救国方略紧密联系的。只有全面地分析、考察这一切,才能给孙中山的历史以较为合理的评价。

  • 标签: 孙中山 领袖之路 历史 救国策略
  • 简介:侦查对策研究,即侦查方法和措施研究等,是侦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当前单纯以侦查案例及经验总结为初始研究路径实现对侦查知识的累加,或以刑事诉讼法教义为初始研究路径,前者会造成不同时期、种类侦查方法、措施的割裂和孤立,后者则会陷入侦查行为控制的刑事诉讼研究。对于侦查学研究,当以刑事案件为理论中介和研究范式,从刑事案件本体论向侦查对策论的演变与过渡论证,抛弃仅对实务部门新的侦查方法与措施进行的总结式吸收,而是将解释侦查对策作为侦查学研究的基本归宿;以刑事案件要素作为通道实现侦查学理论和实务的对话,贯通侦查理论、侦查方法和侦查措施之逻辑;实现侦查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创新,突出侦查学术活动与侦查实务部门调研、总结活动的实质区别。刑事案件作为侦查活动的客体,如何将其作为中介性概念从原理论过渡到方法论和措施论,如何应用刑事案件构成要素理论解释中国的侦查实务现象、承载侦查知识,进而解决侦查学问题,是当代侦查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 标签: 侦查学研究 理论范式 刑事案件本体论 侦查对策
  • 简介: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奠,公共选择理论对于传统公共行政的理性批判最为深刻,它将政治行为纳入到经济分析的模式中,对公共领域中的投票效率和投票规则、代议制的弊病和寻租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公益物品理论进而从提供和使用公益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最优模式的考察出发,否定了政府干预方式的必然性.公共选择理论和公益物品理论对于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而言是有益的理性批判和研究视角的转换,但两者要在严格意义上动摇并且更替官僚制范式尚需更长期的实践检验和发展完善.

  • 标签: 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公共选择 公共物品 官僚制 公共行政范式
  • 简介:从笛卡儿到康德,西方近现代哲学建构了主体性的哲学范式,人成了确定无疑的主体。随着语言哲学的兴起,主体范式日趋衰落,从哲学到文学领域,充斥着主体死亡的情结。作者中心主义随着主体范式的兴衰而兴衰,主体范式的兴起建构了创造性的作者,而主体范式的衰落使作者沦为功能作者。作者之创造不再是人格的表现、个性的表达,作者不再是实际执笔者,作者沦落为一种话语实践与功能性表达。民间文学作品、孤儿作品、作者商标化意味着著作权领域中作者的终结、意味着作者中心主义的衰退。

  • 标签: 作者中心主义 主体范式 创造作者 功能作者
  • 简介:"天津老太非法持枪案"二审判决社会争议的核心争点在于如何确定枪支认定的法律标准,基于法教义学立场的肯定和基于法哲学立场的批判截然对立。在法律解释与司法裁判过程中,引入法哲学的视角和解释方法,不但有助于法官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且这种对法律体系的反思批判反过来会引领法律制度的自我修正与进化,此乃法官表达对法律忠诚的真正智慧方式。法哲学的立场与方法并非外在于法教义学,而是可以嵌入后者之中并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

  • 标签: 非法持枪案 仿真枪 法教义学 法哲学 法律解释
  • 简介:现代精英政治日益改变着吉尔吉斯斯坦传统的部族主义利益分配方式、互动方式、动员方式。在利益分配上,强调精英主体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在互动方式上,政治精英利用区域主义叙事,将部族之间的利益斗争抬升为国家层面的政治斗争;在动员方式上,精英政治的利己主义行为导致利益分配内卷化,与此同时,社会民众自发自主的利益诉求在不需要部族参与的情况下,便能够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现代精英政治对传统的部族政治的冲击,弱化了部族主义分析范式对吉尔吉斯斯坦现代政治的解释力。

  • 标签: 吉尔吉斯斯坦 部族主义 政治
  • 简介:爱国主义作为反应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综合复杂的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从产生之初到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种形态:(1)孕育于中华民族血缘文化中的古代“天下一家”爱国理念;(2)孕生于“天朝模型世界观”幻灭和“亡国灭种”危机中的近代“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3)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的“民主富强”的爱国目标。

  • 标签: 中华民族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 简介:借助承接国家民政部“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的契机,通过对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实施探索发现“流动有爱”社工与志愿者创新城市流动人口志愿服务范式,即“创新流动人口志愿服务方式、提升城市流动人口志愿者组织的能力、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途径”三结合,构建新型流动人口生活与发展环境。通过社工与志愿者联动合作模式,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资源,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通过适切服务,促进志愿服务组织持续发展、有效运行,提高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有利于社会融合。

  • 标签: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社工 志愿者
  • 简介:“邛陶烧造技艺”是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是邛窑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查了”邛陶烧造技艺”的保护现状,对面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对“邛陶烧造技艺”的价值重估与意义开掘、“道”“器”并重的保护路径的探讨,对邛陶烧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式进行有益的思考,并以此为例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式进行探索。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邛窑 邛陶烧造技艺 保护范式
  • 简介:依英美法"物上负担"的理论,船员工资优先权产生于"为船舶提供服务"的事实,而依大陆法系"担保物权"的理论,这一权利产生的依据则在于其所担保的工资债权。对此,应从比较法学中的"功能主义"立场出发,界定船员劳动之事实行为的性质,并由此提出补充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30条以确立船员工资优先权产生的法律效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船员工资优先权从"物上负担"到"担保物权"的范式转换。

  • 标签: 物上负担 担保物权 船舶优先权 船员工资 范式转移
  • 简介:在技术维度上,人类社会迈入到了网络化时代。按照刘祖云教授的梳理,在技术、社会公众和学术界这三股力量的支持下,政府改革走向了电子政府建设的道路,并在理论视角上走向了虚拟政府,这是从技术支持和思维方式变革两个维度去对政府模式展开的解析。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作为一种生态环境,虚拟空间的生成也正是从这个两个维度推动政府模式变革的,因而,在政府模式建构的意义上,基于这一虚拟生态而建构起来的虚拟政府,是从属于服务型政府理论范式的,是服务型政府治理虚拟化的理论概括。

  • 标签: 虚拟空间 政府模式变革 电子政府 虚拟政府 服务型政府 符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