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12月20日,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专业工作组和中共党史教研部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共40多人,主要是来自北京地区科研院所,包括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市委党校、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科建设 研讨会综述 中央党校 党史研究室 北京地区
  • 简介:党的十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重视把握新时期的特点和标志,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新指导思想,从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经验,执政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更加科学。

  • 标签: 党的十七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特点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理论设想,这一基本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经过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具有了新的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发展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阶段。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所有制理论 创新与发展
  • 简介: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学,其在中国开创之初就一直深受西方社会学的影响。然而,20世纪20年代以后,面对近代中国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学学科不断加深的过程中,

  • 标签: 西方社会学 中国化 源流 20世纪 社会问题 近代中国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提供哲学滋养和哲学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既通过在其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奠定了新的实践基础,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思想理论宝库。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话语体系
  • 简介: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并作出了初步回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历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
  • 简介:生态问题作为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自然以及社会有机统一的内容,结合中国实际探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及全球民生问题的解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生态思想 民生 自然 社会 中国化
  • 简介:学界对民粹主义的研究存在断裂性和片面性的缺陷。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的第一阶段,民粹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并助力中国革命的成功;第二阶段,民粹主义因与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路线上存在根本分歧,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当代民粹主义思潮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发起挑战。应对民粹主义进行连贯的梳理和客观的评价,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引领民粹主义思潮。

  • 标签: 民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作用
  • 简介: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是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和党的地位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基础上适时提出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思想是合乎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性创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根本特质,蕴涵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一个新的历史性飞跃的起始.

  • 标签: 江泽民 “三个代表”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彭真依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党的建设、人大建设和法制建设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思想。

  • 标签: 彭真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本土和民族.时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本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民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历程,每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创新和发展,而邓小平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代表,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辉煌的成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
  • 简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尽管有美国学者声称“从80年代到现在,西方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兴趣逐渐淡化”,“不太重视这方面的研究”①,但是以美国学者为主体的西方学者对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理论成果仍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西方学者 研究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 美国学者
  • 简介:在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论战"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中认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和理想目标,阐明了只有运用阶级斗争进行暴力革命才能完成社会革命任务的思想,提出了只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革命运动才能发展,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的主张。"论战"促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的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社会主义论战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概念的演进与扩展就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简介:马俊峰在《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撰文认为,在我们看来,今天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就是强调以中国人为主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中国特色、当代性气质和人类性内容的有机统一,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强和提高中国人的主体性,办好中国的事情和承担起对人类发展的责任。这些年来,针对过去的一些不足,中国的哲学工作者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问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经典文本解读、与西方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关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学发展成果方面,在提炼问题、选择问题和解释问题的方式方面,也有很重要的改进和骄人的成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术研究》 人的主体性 哲学工作者 中国特色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术界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下面就以改革开放以来,几位国家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进程中的主要贡献为依据,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展 启示
  • 简介: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与政治革命相联系,使得人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宏大政治叙事相联系的心理惯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个人实践由集体劳动转向个体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由于群体信仰的历史心理惯性与个体实践转变之间的冲突,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个体微观层面的信仰异动。只有重新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个人实践,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个人实践中愿行相资的理想效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信仰 个人德行事业 个人幸福
  • 简介:合作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过渡的路径选择,合作思想不断发展,并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重新审视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成果,或许对我们今天的新型合作和新农村建设有所启示。

  • 标签: 合作化 发展历程 评价 启示
  • 简介:"灌输论"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前提。对中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和创造历史的有力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程,是"灌输论"中国的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历程。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马克思主义大众"两大原则为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对"灌输论"进行了继创性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灌输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发机制。在"中国梦"语境下,发挥"灌输论"的指导作用,将中国梦融入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社会的话语体系中,营造全国上下共赴中国梦的舆论氛围和政治氛围,开拓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是思想理论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使命。

  • 标签: “灌输论” 中国梦 政党文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