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8 个结果
  • 简介:独龙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比珞巴、高山、赫哲和塔塔尔稍多,人口排在倒数的第5位。据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总人口为5816人,其中约有80%的独龙族人口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

  • 标签: 独龙族 生产方式 中国 社会形态 历史演变 政治制度
  • 简介:文章以历史文献及地方档案史料中的记载为依据,对自从13世纪至清朝之间陆续进驻青海地区的蒙古的部落分支、氏族溯源、演变过程等进行梳理的同时,以实地考察搜集的田野调查资料为旁证,对青海蒙古部分旧旗内部的氏族血缘集团形成的特点,氏族姓氏组合的规则,禁忌民俗传统等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疏其宗族源流,理其血亲关系的踪迹,从而试图论证青海蒙古部落氏族内部长期不断合并、分化、演变和重新组合的内在规律和独特特征。

  • 标签: 青海蒙古 部落 溯源与演变
  • 简介:在甘青两省接壤的积石山东麓,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保安聚居于大敦、梅坡、甘河滩三庄,俗称“保安三庄”。这里孕育着保安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口承民俗文化。

  • 标签: 民俗文化 保安族 少数民族 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
  • 简介:<正>丧葬在布依的人生礼俗中,是一个比较隆重的项目。在布依的丧葬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转戛,而转戛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砍牛。关于这一习俗,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这样的记载:布依“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来祭。即绕牛而奠之(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毕,屠牛分食而散。”(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据符中带着重号的文字源于布依中一个流传得比较广泛的类似的传说。不过比起记载的文字,民间的

  • 标签: 布依族 丧葬习俗 仪式 传说 火葬 土葬
  • 简介:<正>我国内蒙古蒙古作家短篇小说选《高高的山岗》,在1988年由蒙古国家出版社出版。印数达15000册。由此可知,蒙古文艺界对这部小说选的重视,以及读者面之广。这部短篇小说选在蒙古的出版,在中蒙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无疑将是一个新的开端。蒙古人民共和国除翻译出版我国作家的著作之外,也曾转写发表过我国蒙古作家纳·赛音朝克图等人的诗作,但出版单行本著作尚不多见。

  • 标签: 蒙古族 短篇小说 蒙古文 作家 内蒙古 出版社
  • 简介:保安是甘肃特有的民族之一,现今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下的甘河滩、梅坡、大墩“保安三庄”。关于保安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人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藏、土族人等而逐渐形成的。”保安源成分复杂,加之其居住地的特殊地理生态环境,保安在与兄弟民族间交往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了本民族的民族个性。保安世代传承和延续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习俗无疑是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以下通过描述保安的婚礼过程,简要分析这种婚俗形式的构成,进而揭示保安婚俗及其民俗构成在保安社会与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保安族 民俗文化 婚姻习俗 婚礼仪式
  • 简介:今昔对比,独龙人的狩猎方式已由往昔的集体狩猎为主,变为个人进行狩猎为主。狩猎的工具也由传统的“弩弓加毒箭”的植物工具,变为晚近才由外地输入的钢丝套、铁猫、尼龙绳套和热兵器(猎枪主要是当地干部持有)多种工具并用;由传统性的、无节制地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充饥、调味,变为有节制的行为,大部分独龙族群众略知哪些动物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并自觉地遵守有关的禁猎规定。对国家划定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的观念,正深入人心。

  • 标签: 独龙族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 狩猎工具 狩猎方法 种植业 手工业
  • 简介:澜沧境内有哈尼族人口4.68万人,主要分布在东朗、酒井、惠民、发展河四个哈尼乡,其次分布在新城、东回、南岭、糯福、勐朗、竹塘等乡(镇)。澜沧、盂连中缅边境一线的哈尼(阿卡人)形成了跨境而居的主要民族,他们与缅甸、泰国哈尼(阿卡人)的关系甚为密切,来往频繁。居住在澜沧的哈尼90%以上均属爱尼人(自称牙尼或阿卡)。

  • 标签: 澜沧县 哈尼族 父子连名制 风俗习惯 中国 云南
  • 简介:苏添福籍传说及其考证一许宪隆19世纪中后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运动最后一次高峰──南方的太平天国、天地会、小刀会起义,西南的苗、彝、回起义以及西北回民大起义风起云涌,而在中原的豫、皖、鲁一带则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捻军起义。捻军实际上是当地饥民趁清廷重点...

  • 标签: 张乐行 回族 捻军 清真寺 传说故事 锤手
  • 简介:土族的源现在有三种学说:一吐谷浑说,二蒙古人或以蒙古人为主融合霍尔人等各族说,三阴白鞑靼说和沙陀突厥说。但研究表明:土族的先民们最早驻牧于祖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内外。后来,他们赶着羊群南下阴山,再到贺兰山,最后插帐于祁连山南北,落脚于黄河、湟水、浩门河及隆务河沿岸。这个论点普遍被各方专家学者所接受承认。对于这个命题,作为土族的一员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想彻底解决它。在此,我想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各方查寻,用严谨的历史知识与科学的方法演说及论证。

  • 标签: 土族族源 考证 科学的方法 大兴安岭 专家学者 历史知识
  • 简介:海外维吾尔华人华侨研究是重要的学术领域,不但是中国海外少数民族华人华侨研究的内容,而且也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对此领域研究较少,成果非常零散,视角多样.本文尝试对国内外相关成果加以搜集,简要介绍其基本研究视角、内容,初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维吾尔族 华人华侨 研究与问题
  • 简介:本文从东乡地区农村家庭劳动力、城镇从业人口和妇女参政状况等三个方面入手,运用实地调查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东乡妇女社会参与现状问题。提出东乡妇女是东乡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应针对东乡地区的特殊性,为妇女参与社会、发挥才创造受教育的有利条件的建议。

  • 标签: 东乡妇女 社会参与
  • 简介:在多民族共生的西南,民族间的差异性是比较显著的,这主要是生态的多样性所致。由于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各自在适应这种生存环境中所产生的生计模式也不尽相同,于是形成了山坝生态类型的差异以及农牧经济结构的差异。由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仅就某一地、某个民族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而获得的产品又是有限的,所以只有通过经济交流互相补充,这种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才能得以实现。本文在探讨了西南民族地区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所导致的多种生计模式的同时,对山坝结构中的际经济交流以及农牧结构中的际经济交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 标签: 西南民族地区 经济交流 生态环境 生计模式 经济结构 生态类型
  • 简介:<正>悬棺葬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遍及川、湘、黔、滇、桂、粤、浙、赣、闽、皖等省区。近年来在鄂西南地区也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悬棺崖葬与岩椁墓遗迹。现依据考古调查及相关材料,对这类遗迹的分类与时代,以及它的形成与巴、濮、僚民族关系等问题,作一探讨。一、鄂西南悬棺的分类与时代鄂西南地区即今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78年以来,自治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境内发现悬棺崖葬与岩椁墓遗迹30余处,其分布情况,邓辉同志在《鄂西南地区

  • 标签: 悬棺葬 鄂西南地区 濮人 崖葬 考辨 遗迹
  • 简介:在赫哲的鱼皮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代背景之下,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赫哲传统民族工艺正以它独特文化魅力吸引着我们走近她,研究她、赋予其新的意义。

  • 标签: 赫哲族 鱼皮工艺 研究意义
  • 简介:云南纳西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纳西)木基元在祖国大西南滇、川、藏三省交汇的金沙江畔、玉龙雪山下,长期生活着一支历史悠久的民族──纳西,这支氏羌族群的后裔,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象形文字及其所构成的纳西东巴文化。近些年来,在纳西生活的区域内出土...

  • 标签: 纳西族 研究综述 考古发现 新石器 石棺葬 云南省
  • 简介: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象五十六朵鲜花,盛开在华夏大地。在滔滔的黄河之滨,在大禹导河之极,女娲炼石补天的积石山下,就居住着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竺少的民族之一——保安。长期以来,保安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谱写了自己的历史,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富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标签: 祖国 少数民族 历史 保安族 中国 智慧
  • 简介:生活在大漠南北的蒙古,历史上就是一个讲究装饰艺术的民族,他们以动物皮毛为衣,金玉珠宝为饰,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并适合游牧生活需要的服饰特征,自蒙元时代以来,由于蒙古族人口日益繁衍,居住范围日趋扩大,至清代出现了30余个部落,反映在服饰上,地区差异明显,形成了造型各异、丰富多彩的蒙古服饰文化.

  • 标签: 清代 蒙古族 妇女头饰 装饰艺术 民俗文化
  • 简介:萨满作为人神中介,其学成后,在古代都有各具特色的神验仪式。至近世,大部分民族专门的萨满神验仪式融合在某些综合性祭礼中,但某些民族仍保留了某种萨满神验仪式,如满族的抬神仪式。在锡伯中,保留了完整的神验仪式。据贺灵、佟克力《锡伯历史与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记载:新疆查布察尔地区锡伯保留了清代后期的《萨满歌》,原文为锡伯文,萨满尔喜抄录,奇车山译,并有三幅相关的神图。萨满歌是锡伯新萨满学成仪式上所唱的神歌,表达了新萨满从普通人成为萨满的心灵旅程,较典型地展现萨满的神灵世界,反映了萨满教的某些重要观念,简析如下:

  • 标签: 萨满教 锡伯族 心灵 新疆人民出版社 清代后期 仪式
  • 简介:<正>在这篇文章的上部分中,我们探讨了Sart一词和中亚撒尔塔人的有关问题。在这一部分中,重点谈谈中亚撒尔塔民族与我国甘肃东乡的关系。对此,我们试从两个方面探讨。第一个方面,中亚撒尔塔人怎样到了甘肃?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和东乡的意见基本一致,认为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一是与蒙古军西征中亚后在今临夏、临洮、东乡地区的军事活动和屯兵有关,二是与安西王阿难答驻守唐兀之地的军队有关:三是与撒尔塔人来东乡地区传教有关。对前二个途径,目前研究得比较充分,这里只补充有关的资料和新的分析。对传教这个途径,尽管有研究,但不充分、不深入,这里拟作详细探讨。

  • 标签: 东乡族 中亚 东乡语 乡地 民族 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