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口服营养补充疗法(ONS)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入组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间在六家医疗中心(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附属新华医院和附属第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加术后辅助化疗、且出院时存在营养风险(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分≥3分)的结直肠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ONS组和对照组。ONS组除饮食指导外,每日给予口服营养补充疗法(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500 kcal/d,餐间分次口服),自出院第一天开始,连续90 d;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指导。观察出院后30、60和90 d患者人体测量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上臂围、利手握力和三头肌皮褶厚度)、营养相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胃肠道功能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以出院时检查结果作为基线)。结果90例结直肠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进入研究,最终85例完成研究,其中ONS组43例,对照组42例。研究组出院后60 d体质量增加(1.523±0.525)kg,90 d体质量增加(1.967±0.661)kg,与对照组[60 d:(-0.325±0.518)kg;90 d:(-0.224±0.705)k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7)。ONS组60 d体质指数增加(0.552±0.203)kg/m2,90 d增加(0.765±0.205)kg/m2,与对照组[60 d:(-0.067±0.202)kg/m2;90 d:(0.022±0.210)kg/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13)。其他人体测量指标和营养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后胃肠功能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值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出院后予以口服营养补充疗法可显著改善其体质量和体质指数,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未获益。

  • 标签: 口服营养补充 结直肠肿瘤 辅助化疗 体质指数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时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选择,并评价No.4s淋巴结对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预警效能。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2980861)。纳入标准:(1)>18岁且<65岁;(2)肿瘤位于近端或胃体的胃腺癌;(3)术前临床分期为cT2~4aN0~3M0;(4)术前判断为可行D2根治手术;(5)体能评分0或1分;(6)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排除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既往上腹部手术史、近5年内曾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术前判断为影响手术的心肺系统疾病及术前曾行化疗、放疗或其他靶向治疗者;剔除术中发现有远处转移者。根据上述标准,前瞻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222例近端和胃体胃癌患者,并根据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组(腹腔镜手术组,114例)和开腹脾门淋巴结清扫组(开腹手术组,108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No.4s淋巴结对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预警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男性80例,女性34例,年龄为(56.1±10.2)岁;开腹手术组中男性69例,女性39例,年龄为(58.4±10.9)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的总失血量和清扫脾门淋巴结的出血量均少于开腹手术组[(96.3±82.4)ml比(116.6±101.9)ml,t=1.124,P<0.001;(25.3±17.8)ml比(59.5±36.4)ml,t=1.172,P<0.001],而两组手术时间、脾门淋巴结清扫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脾门淋巴结清扫数目相近(均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1.3±1.2)d比(1.6±1.5)d,t=1.665,P=0.021]、进流质饮食时间[(4.6±1.4)d比(4.9 ± 1.6)d,t=1.436,P=0.007]、胃管拔除时间[(3.9±2.6)d比(4.3±2.4)d,t=0.687,P<0.001]和住院时间[(10.3±6.6)d比(12.1±7.2)d,t=0.697,P<0.001]均短于开腹手术组患者。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分别有16例(14.0%)和13例(12.0%)发生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23,P=0.331)。No.4s淋巴结对脾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敏感性达到89.5%,特异性达到99.6%。结论腹腔镜技术在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手术脾门淋巴结清扫中安全可行,No.4s淋巴结对于预测脾门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较好的示警效能。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开腹手术 脾门淋巴结 随机对照研究
  • 作者: 董桂英 秦君平 安友仲 康焰 于湘友 赵鸣雁 马晓春 艾宇航 许媛 王玉山 钱传云 吴大伟 孙仁华 李树生 胡振杰 曹相原 周发春 姜利 林建东 陈尔真 覃铁和 何振扬 周丽华 杜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MICU,北京 100730,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2218,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4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成都 61004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乌鲁木齐 830054,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哈尔滨 15008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沈阳 11000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长沙 410013,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05,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长春 130000,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昆明 65003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济南 250012,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杭州 31001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3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石家庄 050011,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银川 750004,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 400016,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38,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州 350005,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510370,广东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州 510080,海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海口 570311,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呼和浩特 0100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按照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KDIGO-AKI)分型临床结局的差异,分析影响ICU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一基于中国危重症临床试验组(CCCCTG)建立的危重症患者流行病学数据库中19个省市自治区22家三级甲等医院3 063例ICU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行二次分析。收集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ICU相关评分、检验检查结果及医疗过程等。将所有患者分为单纯AKI(PAKI)和慢性肾脏病发展AKI(AoCKD)两型,PAKI是指符合KDIGO-AKI的血肌酐(SCr)标准(KDIGO-AKISCr)且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AoCKD是指符合KDIGO-AKISCr标准且基线eGFR为15~59 mL·min-1·1.73 m-2。以28 d内ICU全因病死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ICU住院时间和肾脏替代治疗(RRT)比例作为次要结局指标。比较不同分型AKI患者基线资料和结局指标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AKI与AoCKD患者28 d内ICU累积存活率;采用Cox多因素分析筛选AKI患者28 d内ICU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3 063例患者中最终有1 042例入选,其中AKI者345例,无AKI者697例,AKI发生率为33.11%;AKI患者28 d内ICU病死率为13.91%(48/345)。与PAKI患者(n=322)相比,AoCKD患者(n=23)年龄更大〔岁:74(59,77)比58(41,72)〕,基础肾功能更差〔eGFR(mL·min-1·1.73 m-2):49(38,54)比115(94,136)〕,入ICU病情更危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分):23(19,27)比15(11,22)〕,基础合并症更多〔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3(2,4)比0(0,1)〕,ICU住院期间SCr更高〔诊断AKI时SCr峰值(μmol/L):412(280,515)比176(124,340),均P<0.01〕;同时,AoCKD患者28 d内ICU病死率和RRT比例均明显高于PAKI患者〔39.13%(9/23)比12.11%(39/322),26.09%(6/23)比4.04%(13/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然而AoCKD患者与PAKI患者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oCKD患者28 d内ICU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PAKI患者(Log-Rank检验:χ2=5.939,P=0.01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因呼吸衰竭入ICU〔风险比(HR)=4.458,95%可信区间(95%CI)为1.141~17.413,P=0.032〕、ICU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HR=5.181,95%CI为2.033~13.199,P=0.001)和KDIGO-AKISCr分型为AoCKD(HR=5.377,95%CI为1.303~22.186,P=0.020)是AKI患者28 d内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于KDIGO-AKISCr标准结合eGFR进一步细化分型(PAKI、AoCKD)与危重症患者28 d内ICU死亡有关。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 血肌酐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急性肾损伤(AKI)早期预警模型联合血液灌流(HP)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先导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12月入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题组前期自行创建的AKI早期预警模型,将AKI发生风险>30%定义为AKI高风险,纳入观察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灶寻找与处理、抗菌药物使用和主要器官功能支持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HP治疗,每日2.5 h,连续3 d。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平均动脉压(MAP)及血肌酐(SCr)等基线资料;于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及入ICU 24 h和72 h检测血白细胞介素-6(IL-6)、脂多糖(LPS)、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同时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及出血情况。结果最终共49例脓毒症患者纳入分析,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杆菌为主〔61.2%(30/49)〕;其中30例患者AKI发生风险>30%(为观察组),其余19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MAP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SCr基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μmol/L:112.2±34.4比93.4±13.0,P<0.05)。入ICU时,两组患者IL-6、LPS和P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随入ICU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入ICU 24 h时,两组患者IL-6、LPS和PCT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入ICU 72 h时,观察组IL-6较对照组明显下降(ng/L:90.9±38.1比119.1±41.9,P<0.05),但两组LPS及PCT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9.77±2.76比12.47±3.8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ICU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比21.1%,P>0.05)。49例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AKI早期预警模型联合HP治疗脓毒症患者,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实际工作中都是安全的,均有可操作性,且缩短了患者的ICU住院时间;但未能有效清除炎性介质,也不能降低脓毒症病死率,所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脓毒症 早期预警模型 血液灌流 炎性介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D-乳酸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课题组前期发表的一评估经脂肪改良的肠内营养(EN)混悬液对ICU患者肠道屏障影响的前瞻性、单盲、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结果中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此项研究在华南地区7家三级甲等医院ICU共招募141例患者;另纳入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该研究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C-反应蛋白(CRP)和初次入住ICU诊断等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指标和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患者28 d预后等相关指标。比较ICU患者在入院第0天(EN混悬液使用达到500 mL前1 d)和第5天(EN混悬液每日使用≥2 092 kJ,持续5 d)血清D-乳酸、I-FAB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将患者按血流动力学和(或)机械通气等指标在第5天(与第0天相比)的状况,分为病情改善组(101例)和病情未改善组(40例),观察病情是否改善两组患者D-乳酸和I-FABP的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D-乳酸、I-FABP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D-乳酸、I-FABP的动态变化对ICU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CU患者第0天血清D-乳酸和I-FABP水平均明显升高〔D-乳酸(mg/L):10.82(3.31,25.48)比6.63(1.54,17.70),I-FABP(ng/L):519.60(159.06,1 362.14)比84.40(30.78,108.57),均P<0.01〕,第5天D-乳酸和I-FABP均较第0天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第0天病情改善组I-FABP较病情未改善组明显降低,两组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5天时两组D-乳酸和I-FABP均较第0天时明显降低,且第5天病情改善组D-乳酸和I-FABP均明显低于病情未改善组〔D-乳酸(mg/L):7.61(1.71,27.22)比9.38(2.09,20.56),I-FABP(ng/L):378.65(152.56,864.62)比521.21(205.93,1 413.11),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第0天时D-乳酸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12=0.367,P<0.001;R22=0.240,P=0.012);第0天I-FABP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2=0.264,P=0.004);第5天D-乳酸和第0天及第5天I-FABP均与患者28 d预后呈显著负相关(R12=-0.203,P=0.022;R22=-0.208,P=0.023;R32=-0.211,P=0.02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显示:第5天D-乳酸和第0天及第5天I-FABP对患者28 d预后均有独立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634、0.638、0.652,P值分别为0.023、0.024、0.017,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533~0.734、0.523~0.754、0.525~0.778,当临界值为7.71 mg/L、593.55 ng/L、468.10 ng/L时,敏感度分别为51.5%、68.5%、75.3%,特异度分别为91.0%、60.0%、60.0%。结论ICU患者血清D-乳酸和I-FABP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随着病情的改善而降低,且这两个分子标志物对预测ICU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肠屏障损伤 D-乳酸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Ⅳ期临床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全国65家国家临床试验机构的神经内科专业组共同完成。于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连续入组发病时间≤48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7~25分的急性前循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其中937例(治疗组466例,对照组471例)进入最终全分析集进行分析。以用药后14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分比例和Barthel指数为疗效终点,安全性终点指标包括用药后14 d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心电图结果。结果共入组946例患者,其中937例纳入最终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组用药后14 d mRS≤1分受试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2/466(21.89%)和76/471(16.1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77,95%CI 0.484~0.948,P=0.023);治疗组病后14 d Barthel指数≥95受试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5/466(26.82%)和91/471(19.3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32,95%CI 0.459~0.869,P=0.005)。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即可显著改善患者残障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脑梗塞 多中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疗效比较研究 马来酸桂哌齐特 安慰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预后相关因素,建立一种治疗前预测其总生存(OS)的临床预后模型。方法选取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涵盖18个登记处)中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ALK+ ALCL的1 602例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成训练组(1 122例,用于模型的构建和内部验证)和验证组(480例,用于外部验证)。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OS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选取独立预后因素建立ALK+ ALCL 3年、5年的OS列线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与Ann Arbor分期进行对比,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建立的模型准确性和效益进行评估。结果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全身症状、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是ALK+ ALCL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预测OS的列线图。与Ann Arbor分期相比,C指数(训练组:0.726比0.597,验证组:0.777比0.639)、ROC曲线下面积(AUC)(训练组3年OS率AUC:0.758比0.620,5年OS率AUC:0.761比0.614;验证组3年OS率AUC:0.819比0.672,5年OS率AUC:0.832比0.656)、校准曲线均提示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验证组中,3年、5年OS率的NRI分别为0.866(95%CI 0.683~1.079)、0.922(95% CI 0.760~1.099),IDI分别为0.219和0.233(均P<0.01)。构建的OS预测模型3年、5年DCA比Ann Arbor分期有更大的临床净收益。结论成功建立了ALK+ ALCL的OS预测模型,可个体化预测生存结果。

  • 标签: 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预后 列线图 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 作者: 王林 赵一鸣 孙婷婷 徐渊莲 李士杰 张晓燕 蔡勇 李永恒 李忠武 陈鹏举 彭亦凡 王维虎 武爱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 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镜中心 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影像科 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放疗科 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科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MRI分层低风险直肠癌给予全程新辅助治疗后实施等待观察及器官保留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开展的一前瞻性单臂二期研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筛选基线评价为低风险度的中低位直肠癌[初始MRI局部分期为T2或T3a或T3b,且壁外血管侵犯(EMVI)阴性,且环周切缘(CRM)阴性,高、中、低分化腺癌],给予为期1个月的新辅助调强放化疗(IMRT;50.6 Gy/22 f)+同期卡培他滨化疗,在4个月的等待间期,给予4次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巩固化疗,最终通过临床体检、直肠MRI、内镜评价、血清癌胚抗原等复查手段,明确肿瘤消退的效果,评效为临床完全缓解(cCR)或近cCR(near-cCR)的患者,实施等待观察疗法或器官保留手术。主要研究终点为:器官保留率和括约肌保留率。结果共38例纳入本次初步分析,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56岁。基线MRI分期:mrT2 9例(23.7%),mrT3a 14例(36.8%),mrT3b 15例(39.5%);肿瘤分化程度:高、中分化腺癌分别为5例(13.2%)和32例(84.2%)以及黏液腺癌1例(2.6%)。患者治疗前癌胚抗原水平升高1例(2.6%)。调强放疗期间发生3级放射性皮炎1例(2.6%);巩固化疗期间,发生3~4级不良反应18例(47.4%)。全程新辅助治疗结束后评效,cCR率为42.1%(16/38),near-cCR率为23.7%(9/38),非cCR(non-cCR)率为34.2%(13/38)。共20例(52.6%)cCR/near-cCR患者进入等待观察,其中4例出现局部再生。局部切除共4例,包括1例为再生后补救性局部切除。接受根治性切除13例(ypCR 4例):新辅助治疗后直接行低位前切除(LAR)10例,腹会阴联合切除1例,再生后补救性LAR 2例。拒绝手术治疗共4例。中位随访时间23.5(8.5~38.3)月;至末次随访,器官保留率为52.6%(20/38),括约肌保留率为84.2%(32/38);1例局部切除后患者发生肺转移。结论对MRI分层低风险直肠癌实施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巩固化疗的全程治疗模式,可达到较高的cCR/near-cCR率,并使该亚组获得50%以上的器官保留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MRI风险分层 全程新辅助治疗 等待观察策略 器官保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磁共振(MR)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研究设计非随机队列研究。背景在英国和美国建立了8个三级新生儿病房。研究对象在出生后6小时内进行NICHD神经检查的47例轻度HIE患儿。干预措施全身降温72小时(n=32)或常规护理(n=15,其中5例降温<12小时)。主要结局指标出生后2周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MR波谱分析(MRS),并在2岁时进行神经发育结局评估。结果两组的基线特征相似,但亚低温治疗的患儿10分钟Apgar评分较低(P=0.02)。然而,亚低温治疗组MRS的丘脑NAA/Cr[1.4(0.1)比1.6(0.2);P<0.001]和NAA/Cho[0.67(0.08)比0.89(0.11);P<0.001]比值明显更高。亚低温治疗组患儿的白质损伤评分低于未降温的患儿(P=0.02)。4名(27%)轻度HIE非亚低温治疗患儿在6小时后出现癫痫发作,而亚低温治疗患儿均无癫痫发作(P=0.008)。2岁时,40例(85%)患儿可获得神经发育结果。2例(14.3%)未行亚低温治疗的患儿出现了不良结局,而亚低温治疗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结局(P=0.09)。结论亚低温疗法对患有轻度HIE的患儿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MRI显示MR生物标志物的改善和白质损伤的减少都证明了这一点。这可能需要在足够有力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进一步予以评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四药联用(四联)和三药联用(三联)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作为HIV感染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现有的临床试验对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的启示。研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数据来源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CENTRAL、Web of Science及Allied Health Literature数据库2001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发表的研究(其中PubMed和EMBASE的检索更新至2018年6月),以及合格研究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入选标准比较四联与三联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作为HIV感染者一线治疗的作用,并评价了至少一种疗效或安全性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方法对检测不到的HIV-1 RNA、CD4 T细胞计数、病毒学失败、新发艾滋病事件、死亡和严重不良反应等结局的资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找到12合格研究,包括4 251例HIV感染者。四联和三联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各个疗效和安全性结局的影响均类似,且没有一个总体效应估计值的点值落在支持四联疗法的一侧。与三联疗法相比,四联疗法组出现不同结局的相对危险度及其95%可信区间如下:检测不到的HIV-1 RNA,0.99(0.93~1.05);病毒学失败,1.00(0.90~1.11);新发艾滋病事件,1.17(0.84~1.63);死亡,1.23(0.74~2.05);严重不良反应,1.09(0.89~1.33)。两组CD4 T细胞计数增加的平均差值为-19.55个细胞/μl(-43.02~3.92)。无论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具体方案如何,上述2组比较的结果大体不变,且在所有亚组和敏感性分析中均变化不大。结论在HIV感染者的一线治疗中,四联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效果并不优于三联疗法。这一发现为当前推荐三联疗法作为一线治疗的指南提供了支持。除非对现有证据的系统综述显示确有必要,否则不应该再开展新的临床试验去比较四联与三联疗法。当然,本系统综述并不排除当有新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种类出现时包含该类药物的四联疗法比三联疗法更好的可能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评价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R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中重度活动期RA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到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组(A组)与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组(B组)。分别在用药后12、24、52周对2组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终点为治疗后52周ACR20达标率。分别采用Pearson χ2检验及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2组52周时ACR20达标率以及DAS28改善幅度,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2组治疗后ACR50和ACR70达标率之间差异。2组中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共有240例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基线2组人口统计学资料与疾病活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治疗后52周ACR20达标率分别为84.1%与81.0%(χ2=0.35,P=0.56)。2组在用药后12、24、52周ACR50/70达标率、DAS28、简明疾病活动指数以及同基线比DAS28下降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不良事件更少(60.0%和79.0%,P<0.01)。A组较B组出现AST/ALT升高和白细胞降低者更少,且更少使用护肝药物(P<0.05)。结论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活动性RA的方案,其疗效与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相当,但安全性更好。

  • 标签: 艾拉莫德 甲氨蝶呤 关节炎,类风湿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