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低剂量扫描诊断早期肺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10-2022.10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低剂量扫描,择期行穿刺活检,将穿刺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低剂量扫描诊断早期肺腺癌的价值。结果:62例患者经穿刺活检确诊早期肺腺癌43例,将穿刺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CT低剂量扫描诊断肺腺癌的准确度为91.94%(57/62),灵敏度为93.02%(40/43),特异度为89.47%(17/19),CT低剂量扫描诊断肺腺癌与穿刺活检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803)。结论:CT低剂量扫描诊断早期肺腺癌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肺腺癌 双源CT 低剂量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上表现为侧基底核对称低密度的各种疾病,以加深对该CT表现的认识。方法搜集26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10例,EB病毒性脑炎9例,一氧化碳中毒7例。均行CT平扫。结果26例均表现为侧基底核(壳核、苍白球和尾状核)对称性低密度,其中1对、2对或3对核团同时受累。结论CT上表现为侧基底核对称性低密度的疾病很多,其中肝豆状核变性、EB病毒性脑炎和一氧化碳中毒具有一定CT特征。了解具有以上CT表现的疾病范畴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底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82个肝癌病灶在肝动脉期有75个(91%)病灶见到强化表现,能在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行两次或三次全肝螺旋扫描,现对56例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增强特征 特征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dual-sourcecomputedtomography,DSCT)在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6例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成人影像资料。结果806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查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1例,其中右侧冠状动脉开口异常13例,左侧冠状动脉开口异常8例。结论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 标签: 冠状动脉变异 体层摄影术 双源 CT
  • 简介:目的比较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不同方式控制呼吸的效果。方法选取DSCT被检者150例.分自主式屏气组(对照组)和方言+捏鼻式屏气组(干预组),通过护理干预呼吸控制,CT冠状动脉造影后,进行MIP、vR后处理,参考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指南,采用的5分制标准,评价冠脉成像质量,对比2种方式的屏气效果。结果自主式屏气组(对照组)75例,控制呼吸成功率占90.7%(68/75);方言+捏鼻式屏气组(干预组)75例,控制呼吸成功率占96%(72/75)。结论方言+捏鼻式屏气组控制呼吸成功率明显优于自主式屏气组,同时减少了呼吸训练的次数和缩短了呼吸训练的时间。

  • 标签: 冠状动脉成像 双源CT 呼吸控制 护理
  • 简介:82个肝癌病灶在肝动脉期有75个(91%)病灶见到强化表现,能在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行两次或三次全肝螺旋扫描,现对56例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增强特征 特征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头颈部联合动脉成像时的CTA参数优化螺距、阈值的调整对于头颈血管显影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行头颈部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CTA)扫描,均由主动脉弓升部触发。其中A组螺距1.2,阀值120HU,;B组螺距0.7,阀值60HU。对比两组的动脉成像质量。结果A组的颈总动脉起始段与椎动脉起始段的动脉成像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P<0.01),但对于颈总动脉分叉段而言,两组成像质量无显著差异(Z=-0.751,P>0.375),A组的大脑中动脉主干成像质量优于B组(P?)。两组患者在侧颈动脉分叉段与侧椎动脉中段的对比剂密度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CT头颈部CTA扫描时,采用螺距1.2,阀值120HU参数优化,可获得更优质的成像质量。

  • 标签: 双源CT 头颈部CTA 血管病变 扫描参数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T血管造影对心肌桥的影像学特点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的80例CT冠脉造影诊断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并根据壁冠状动脉(MCA)被心肌包绕程度进行了分组,并从平均长度、管径变化及伴发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三个方面开展组间比较,分析其与肌桥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浅表型一共30例,深在型一共50例。浅表型组的MCA平均长度短于深在型,并且浅表型组MCA不同方向上管径狭窄变化率存在差异(P<0.05)。浅表型和深在型都伴发AS多位肌桥近段,分别占30%和37.2%(P>0.05)。结论CT对心肌桥影像特点的评价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双源CT 心肌桥 冠状动脉 特点
  • 简介:摘要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低剂量”CT通过大量研究证实,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安全性高且检查效果良好的优点,减少各种潜在的不良反应,受到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好评,促进CT检查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因此本文就头颈部“低剂量”CT造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做了探讨。

  • 标签: CT血管造影 头颈部 低辐射剂量 低剂量碘
  • 简介:目的评估平均心率和心率范围对于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134例,所有CTA图像数据均包括完整的检查时的心电图数据。由两名熟悉心血管的CT医师在未知扫描期间心率和心率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分级。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评估了134个病人,共1751个冠状动脉节段。不同评分组冠状动脉节段数分别为:1分,899(51.34%);2分,727(41.51%);3分,114(6.51%);4分,11(0.62%)。按照扫描期间的平均心率以70bpm为界分为≥70bpm组和〈70bpm组,5、12、14、16段两组图像质量未见差异.其余各段图像质量可见明显差异(t分别=3.38、3.13、2.28、2.90、2.95、3.50、4.16、3.89、3.24、2.89、3.49、3.51,P均〈0.05)。按照扫描期间心率范围(最高心率一最低心率)8bpm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8bpm组和〈8bpm组,在任何冠状动脉节段均未发现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整体图像质量与心率范围之间存在的相关性(t分别=0.45、1.41、0.97、1.27、1.00、1.05、1.69、0.84、0.99、1.48、0.44、0.46、0.48、0.43、0.44、0.20,P均〉0.05)。结论CT可以在很大范围的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化范围内获得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质量。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成像过程中影响扫描顺利进行的因素,探讨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方法给予被检者检查前后的心理指导,进行有效的呼吸控制训练,使用注射方案为高压注射器的B—A—B模式,即B造影前试注射≥A速率的生理盐水20ml,A正式注射370mgI/ml造影剂,B随即加注同等速率生理盐水30ml。用18~20G留置针管,入注点肘静脉。结果72例成功,4例失败。其中1例屏气时心率明显减慢;2例过于紧张呼吸控制时心率加快明显;1例造影剂部分皮下渗漏。失败4例重做均获成功。结论护理工作需要细致耐心,实施良好的护理是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的有效保障。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 护理配合 心理指导中图分类号R814.4 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498-02
  • 简介:摘要CT对心脏成像以及冠脉造影具有重新定义的价值,它使CT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DSCT由两个发射管及两个相应的检测器组成,应用64层CT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时间和空间分辫率,降低扫描时间和患者的暴露别量,并且不受患者心率的影响。

  • 标签: 双源CT 时间分辫率 心率限制
  • 简介: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顺性分析3333例患者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资料。结果3333例源CI’冠状动脉成像中,共检测出心肌桥患者1349例,共1532段,心肌桥检出率45.96%。其中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1284段,占83.81%;前降支近段心肌桥7段,占0.47%;前降支远段心肌桥44段,占2.87%;右冠状动脉近段7段,占0.47%;右冠状动脉中段15段,占0.97%;右冠状动脉远段22段,占1.43%;左回旋支中远段58段,占3.78%;左回旋支远段心肌桥95段,占6.20%。结论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正常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心肌下的壁冠状动脉,是诊断心肌桥的重方法。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心肌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的一般规律,为相关专业提供研究及交流的数据基础,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利用西门子CT和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对来诊的883人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对每位病人的图像进行多种方式重建和分析,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最后,对所选病人的部分个人资料及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其内在的规律性。结果从CTA的角度,用大量的案例再次证明了冠状动脉的病变与年龄、性别存在着明确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发现冠状动脉在病变类型、病变分布及病变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冠脉病变在年龄、性别上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冠脉各节段发生病变的几率也明显不同,三支冠状动脉的近段发生病变的几率明显高于中、远段冠脉,其中又以前降支近段更明显。

  • 标签: 双源CT(DSCT) 冠状动脉 CTA(CT血管造影) 重建 斑块 狭窄 伪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ellar光子CT检查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的诊断指南,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痛风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在该院诊治的骨关节炎患者40例为对照组,患者均予以Stellar光子CT及相应生化指标检测,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尿酸、血肌酐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升高[对照组:尿酸为(310.45±61.40)μmol/L,血肌酐为(86.22±13.12)μmol/L,尿素氮为(6.82±1.75)mmol/L,总胆固醇为(4.75±0.56)mmol/L,甘油三酯为(1.98±0.85)mmol/L;观察组:尿酸为(519.38±97.91)μmol/L,血肌酐为(110.21±18.29)μmol/L,尿素氮为(12.21±3.29)mmol/L,总胆固醇为(6.49±1.22)mmol/L,甘油三酯为(3.45±1.8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6.741、9.148、8.198、4.486,均P<0.05)。经Stellar光子CT检查,对照组及观察组各有3例、36例检测到尿酸盐结晶(影像显示绿色),检出率分别为7.5%(3/40)、90.0%(36/40),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93,P<0.05)。对照组均无明显骨质、肌腱、韧带破坏,少部分患者有尿酸盐沉积,总体积为(1.023±0.83)cm3,主要沉积于足、膝关节。而观察组中有30例患者伴有尿酸结晶和不同部位的骨质破坏,其中第一跖趾关节6例,胫骨、腓骨远端分别为7例、3例,距骨、跟骨近端分别为4例、6例,腕关节4例;20例患者伴有韧带或肌腱的破坏,其中三角韧带2例,跟腱及伸、屈肌腱分别为10例、53例。尿酸盐结晶总体积(32.22±5.83)cm3;手、肘、足、膝关节尿酸盐结晶体积分别为(8.00±4.92)cm3、(5.32±2.75)cm3、(36.00±15.54)cm3、(13.31±9.14)cm3。结论Stellar光子CT诊断痛风的敏感性较高,且能对尿酸盐沉积部位和体积的准确定位、定量,对痛风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痛风 骨关节炎 尿酸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CT在早期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于2022年2月至2022年7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患者共34例,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3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T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CT进行检查。对比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以及信号噪音比。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期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中,采用CT进行检查,能够降低检查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提升图像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双源CT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DECT)融合图CT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EVT)术后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IS患者EVT术后即刻DECT扫描的颅内高密度灶图像,以随访72 h内患者的CT或弥散加权成像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HT组和非HT组。测量AIS患者高密度灶密度最高处融合图、虚拟平扫、对比剂的CT值和碘浓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测量者间的一致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融合图CT值与对比剂CT值、虚拟平扫CT值、碘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预测HT的诊断效能。结果最终共154例AI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T组65例,非HT组89例。融合图CT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61(P<0.05)。非HT组与HT组比较,HT组融合图CT值[59.40(54.84,63.05)HU与100.10(79.90,122.40)HU,Z=-10.87,P<0.001],对比剂CT值[24.90(20.75,30.05)HU与66.60(47.10,84.15)HU,Z=-10.85,P<0.001]和碘浓度[1.10(1.00,1.30)mg/ml与2.90(2.05,3.65)mg/ml,Z=-10.85,P<0.001]均有增高,两组间虚拟平扫CT值[33.60(31.80,35.70)HU与34.30(30.90,38.00)HU,Z=-0.50,P=0.6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图CT值与碘浓度高度相关(r=0.99,P<0.01)。融合图CT值>72.60 HU为诊断预测HT的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23%、95.51%,与对比剂CT值、碘浓度预测HT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融合图CT值可用于预测AIS患者EVT术后72 h内的HT,当不具备能条件时,可选择常规CT扫描颅内高密度灶的密度>72.60 HU作为预测HT的界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3代CT大螺距70 kV联合超低对比剂用量16 ml在肺栓塞低辐射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3例临床可疑肺栓塞行CT肺动脉成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36例,管电压100 kV,螺距1.0,对比剂总量60 ml;低组,47例,管电压70 kV,螺距2.2,对比剂总量16 ml。记录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以计算有效剂量(E),测量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背景噪声及肌肉CT值以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两组的总体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均采取3级评分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肺栓塞比例及各级肺动脉增强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组E为(0.76±0.13)mSv,常规组为(1.91±0.54)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3,P<0.001)。低组背景噪声高于常规组(Z=-4.99,P<0.001),且SNR和CNR均低于常规组(Z=-4.56、-4.48,P<0.001),但两组总体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组上腔静脉引起的线束硬化伪影评分(1.34±0.60)低于常规组(2.94±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5,P<0.001)。结论第3代CT大螺距70 kV联合16 ml超低对比剂用量,可以显著降低对比剂线束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右肺上叶动脉的干扰,保证肺栓塞诊断图像质量,并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约60%,同时减少73%对比剂总量。

  • 标签: 第3代双源CT CT肺动脉成像 肺栓塞 低管电压 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