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村落文化的传承需要多元主体共同的文化自觉,当前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存在主体偏向、实质缺失、方向偏移等问题。在浙中琐园古的调研基础上,以“文化自觉”为理论视角,反思政府、社会和村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创新,认为只有确保以村民为主体,政府、村民和社会共同保持文化自觉,重视村落保护和代际承继,村落文化才能得以良好传承。

  • 标签: 传统村落 文化传承 文化自觉 古村保护
  • 简介:基于实地调查,发现在西部民族地区A精准扶贫实践中,尚存在识别简单化与人情化、帮扶政策摇摆于变化无常与一刀切之间、动态管理机制僵化、考核形式化与表面化等诸项困境。思考其根源,实践困境的生成有其无可避免的潜功能逻辑。因此,要走出困境,需要及早建立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识别、长远性多样化帮扶政策设计、健全效果导向型动态管理体系、形成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弹性考核机制等诸项改革。

  • 标签: 精准扶贫 实践困境 潜功能逻辑 对策
  • 简介:通过对G县GH扶贫中发生的“失实的举报”“隐晦的说情”“宗族的影响”“量地的偏差”四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农村扶贫法治化面临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小微腐败的侵蚀,传统乡土人情阻碍,信任和道德风险的困境等问题。为有效推进农村扶贫法治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塑造法治思维;维护法治权威,切实依法行政;完善法治监管,预防小微腐败和捍卫法治公平,依法保障权益。

  • 标签: 扶贫 法治 困境 路径
  • 简介:以黔东南侗寨T的产业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实践路径及效果,并从文化贫困的视角来阐释"内卷化"成因。研究发现,自循环的实物经济与互助体系是文化贫困根深蒂固的经济社会基础,在这种文化轨迹下扶贫产业被"内化消解",未能转化为增收渠道。随着现代市场的渗透,本地村民面临婚配挤压、建房异化及城市消费主义影响等家庭转型压力,但这种压力在传统文化惯习下并未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家庭劳动力未能实现市场最优化配置,反而呈现出"间断性"务工形态,导致家庭积累能力不足,从而造成"积累与支出"的深刻悖论。国家扶贫项目的注入型塑村民"等靠要"思想,村民在"贷款"政策的"引诱"下陷入"借-还"的贫困循环之中。只有从更为根本的教育工程入手,而非只依赖产业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

  • 标签: 文化产业 文化贫困 产业扶贫 “内卷化” 贫困治理 扶贫
  • 简介:近年来,王院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提升了党支部组织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数。建强支部,筑牢堡垒。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支委会、党小组会和党员大会,集思广益,共商发展。实行“树旗”工程,推行“后备力量群众推荐”“村组干部直选”“一述三评”等制度,打造了一支群众信任、战斗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

  • 标签: 村党支部 旬阳县 陕西省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治理 战斗堡垒作用
  • 简介:集体化时期,政治性充斥乡村社会,使得乡村公共空间表现为权力型公共空间的形态;改革开放初期,政治性逐渐退场,市场性渗透乡村社会,乡村公共空间呈现出经济型公共空间的形态;到世纪之交,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载体,乡村文化广场的兴起又使得乡村公共空间表征为多元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历史流变及其生成逻辑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是由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建构的,不同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决定了乡村公共空间的不同形态。

  • 标签: 权力型公共空间 经济型公共空间 多元型公共空间 国家与社会
  • 简介:如何达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而集体行动的困局则一直考验着学界和政界的治理智慧,特别是对于当前的农村社会来说,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因素的渗入使得农村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村民的原子化和农村社会资本的流失不仅减弱了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而且也增加了集体行动的现实约束,如何达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成为破解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A个案的研究认为,乡村集体行动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应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和强化乡村治理机制等方式来解决。

  • 标签: 集体行动 困局 动力 约束 个案
  • 简介:都江堰市蒲阳镇旗松社区位于莲花湖旅游公路一侧,面积6.5平方公里,紧邻彭州市桂花镇插旗。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较差,村民多以种粮为主,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成为成都市第三批第二轮相对贫困。近几年,该社区开始发展种植绿树和较小规模的养殖业,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同时,在各级帮扶单位和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旗松社区通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业,2017年底该社区成功摘掉'相对贫困'的帽子,并被评为2017年度成都市级'四好',实现脱贫变好的华丽转身。

  • 标签: 成都市 蒲阳镇 精准扶贫 都江堰市
  • 简介:精准识别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规模控制与自下而上的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在国家扶贫政策不断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的过程中,基层民主评议却难以有效识别贫困户。基于鄂西湾扶贫工作的分析发现,基层民主评议中存在少数村民“争贫”与多数村民退出民主评议两种看似相悖的现象。在社区-村民框架下,本文认为在社区伦理转型之下,原子化的村庄不断地再生产“无公德的个人”,导致基层民主评议难以发挥作用,最终造成了精准识别的基层实践困境。

  • 标签: 农民权利观念 社区伦理转型 精准识别 基层实践困境
  • 简介:在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兴起的背景下,公共部门治理绩效的实现与改进依赖于建立在社会价值建构基础上的公共价值的达成。从社会价值建构的视角切入探索村庄治理绩效“何以可能”,有助于厘清村庄治理绩效实现与改进的基础与关键环节。采用案例研究、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下围由“上访”转变为“文明示范”的案例进行剖析发现:下围治理主体的多元转变、情境化的制度框架、集体决策的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大厅与新媒体技术等变革要素的组合与运作,实现了村庄治理的社会价值建构,形成了村庄治理的公共价值,进而以此为基础约束治理主体的行为并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冲突,使得下围的治理绩效得到明显改善与提升。这一发现表明,社会价值建构过程中的建构主体及其能力、建构内容、建构条件等因素的集结与相互作用,将为村庄治理绩效的实现与改进奠定基础和提供可能性。

  • 标签: 社会价值建构 村庄治理 绩效
  • 简介:农村社会治理实践机制创新,是实现农村社会善治的重要路径。浙江省M县S镇根据农村社会形势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借鉴、揉和西方陪审团制度与听证会制度,创立了镇重大事务"陪审团"制度,对镇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全程监管。这一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机制,对于弥补现有农村管理体制的不足,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崭新的制度,镇重大事务"陪审团"制度也存在着亟待完善的空间。

  • 标签: 农村社会治理 实践机制 “陪审团”制度
  • 简介: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着公共治理危机,大规模选派第一书记驻能提升村庄的公共治理水平吗?本研究从集体行动理论出发,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CIRS)2016年"百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法,以农户在灌溉事务中的参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第一书记及其公共领导力对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并基于西南地区SY的田野个案,探讨了第一书记的公共领导力影响村庄集体行动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书记能够显著地提升村庄集体行动能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融入村庄社会的第一书记具备相对较高的公共领导力,通过在村庄社会重建信任和再造权威,建立起集体行动的基础,继而借助于国家资源的输入,通过资源整合与策略化动员,促成村庄集体行动的达成,提升农村公共治理水平。这一研究首次实证检验了公共领导力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丰富了集体行动理论的内涵;并实证评估了第一书记政策的实践价值,对于缓解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治理危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第一书记 集体行动 公共领导力 公共治理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的婚姻支出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出现农村父代"因婚致贫"的现象,而这种现象逐渐成为一些农村中的常态。文章在对豫东J高价彩礼考察的基础上,试图在场域理论视角下,以场域、惯习及资本为分析工具,解释农村父代"因婚致贫"的现象及其形成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场域文化、彩礼意义的变迁以及婚姻市场中资本竞争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父代因婚致贫的成因。

  • 标签: 场域理论 彩礼 农村父代 因婚致贫
  • 简介: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都在努力探索提升政治参与绩效的协商民主新形式,其中,苏中M“代委会”制度作为一种地方协商民主制度,实现了村民利益诉求的有效表达,实现了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将其作为我国乡村协商民主探索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研究,对乡村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代委会”制度探索的启示是:乡村协商民主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必须促进村民的有效参与,必须建立规范的协商制度.

  • 标签: 协商民主 代委会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 简介:基层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加强基层党员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关键一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层党员存在整体素质不够,党建专职工作人员较少;老龄化现象严重,发展党员面临困难;工学矛盾突出,部分党员积极性不高;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存在“挂空”现象多等问题,致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层党组织面临发展瓶颈.新时代,要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层党员管理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就需加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党员素质;构建流动党员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党员意识;严格按照基层党员发展程序,优化党员队伍.

  • 标签: 新时代 基层党组织 党员管理 路径探析
  • 简介:“我们怀着一颗拼搏向上的年轻之心聚在了一起,我们一起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这个面临拆迁的村庄打造成为福建省内唯一一个‘闽台’生态文化。忆往昔,我们有何悔之?展前景,我们又有何畏?张开青春的双翅,放飞梦想的希冀。”

  • 标签: 文化村 福建省 专业合作社 生态 青年 果蔬
  • 简介:于闯,汉族,1985年9月出生,200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鞍山市台安县西佛镇大红旗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先后获得"鞍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农村农民致富青年领路人""辽宁好人·最美青年""辽宁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 标签: 优秀共产党员 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 辽宁省 鞍山市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