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司法机关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情况等进行调查,标志着作为现代未成年司法最基础、最核心制度之一的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正式以立法形式确立。目前新法实施已逾周年,贵州作为未成年人犯罪易发高发省份,社会调查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如何,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是否得到发挥,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如何完善,即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 实证研究
  • 简介:在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中,撤销监护人资格制度凭借其对家庭亲子关系的破坏性干预,成为了极为特殊的制度举措,既不宜随意实施,也不能运行缺位,而要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涉及撤销监护人资格制度的研究都绕不开一个核心现象,那就是撤销监护人资格制度长期处于沉睡或者半休眠的状态。未成年最大利益原则,为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撤销监护人资格制度的作用,提供了较为适当的理论源泉,借此能够审视现有实践表象背后的制度逻辑。

  • 标签: 未成年人 最大利益原则 监护
  • 简介:未成年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对北京实现“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小学、初中、中职、高中学校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目前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而分析了法治教育现状背后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法治教育 未成年人 德育教育
  • 简介:检察机关监护干预的力度不断增大,以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等方式为主,对未成年人保护效果明显。检察机关监护干预职能定位过窄,缺乏申请主体资格和刚性监督手段是制约检察机关开展监护干预的主要原因。可以探索实施强制报告制度,解决监护侵害案件发现难、干预难等现实问题;通过“刑民一体化”办案机制可以改变因办案周期过长而造成的隐私保护难、救助不及时的问题;应健全完善监护转移的配套保障措施。

  • 标签: 监护干预 检察职能 支持起诉 刑民一体化
  • 简介:未成年社会调查制度一定要满足未成年刑事司法工作目标的需要,契合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履行未成年刑事案件办理司法工作职责的需要。只有深入到未成年刑事司法价值目标的层面才能洞悉涉罪未成年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价值根基,才能结合不同的价值目标明确社会调查报告应着力反映的主要内容。

  • 标签: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 价值根基 内容
  • 简介:在未成年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相对于成年而言,更具有其特殊性,所涉及到的量刑因素,除法律规定的以外,还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也较成年更复杂,量刑幅度较成年被告人更不好把握;同时为了有利于挽救失足未成年,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的比例较高。如何在量刑及适用刑罚上更有利于教育挽救未成年被告人,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未成年刑事案件庭审中适用量刑答辩,既必要,也可行。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量刑 量刑答辩
  • 简介:未成年“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是未成年检察工作改革中的最新成果,设立独立的未成年检察机构是这一工作模式的开展前提,批捕、起诉、诉讼监督和预防帮教四位一体是这一工作模式的基本内容,符合对未成牟人保护一体化的要求、体现未成年恢复性司法理念、有利于未检工作的长远发展是这一工作模式的价值所在。

  • 标签: 未成年人 捕诉监防 一体化 工作模式
  • 简介:未成年"食育"作为促进未成年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在不断实现与维护广大未成年"健康权益"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与现实紧迫性。目前,我国未成年的"食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这项工作长久、切实地开展和推进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在提高认识,学习、借鉴国外"食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协调与通力配合。

  • 标签: 食育 未成年人 权益保护
  • 简介:当前,未成年综合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成年检察工作一体化是我国未成年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亲权和恢复性司法等法治理念。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加强未成年检察工作一体化建设,对全面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推进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未成年检察工作的实践为视角,对一体化实践的发展、内涵和面临挑战等方面进行研判,并对构建未成年检察工作一体化的模式提出了设想。

  • 标签: 司法改革 检察工作 未成年人 一体化机制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刑事诉讼案件中对于犯罪嫌疑的合法诉讼权利保护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目前的法律和执法条件对于犯罪嫌疑的诉讼权利保障还有不足之处,对于犯罪嫌疑的去哪里保证程度和保障范围上仍待完善。本文对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的诉讼权利保障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诉讼权利的建议。

  • 标签: 刑事诉讼 犯罪嫌疑人 诉讼权利 保障
  • 简介:俄罗斯《独立报》说十月事件中“白宫”里死亡人数达1500俄罗斯《独立报》为了弄清一月事件真相,于1993年10月2O日向读者呼吁,请他们向该报提供有关10月3—5日莫斯科失踪人员的具体情况。1993年10月306该报在头版以《白宫里有多少具尸体?─...

  • 标签: 死亡人数 罗斯 月事 读者来信 内务部 尸体
  • 简介:近年以来,未成年“涉黑”犯罪尤其值得关注。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重庆近5年“涉黑”案件中的相关数据,尝试探究未成年“涉黑”犯罪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

  • 标签: 未成年人 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 故意伤害 学校 留守
  • 简介:公安机关侦查部门是与末成年违法犯罪人员打交道的首要关口,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采取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今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上升,特别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批准,我国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及人员如何在今后执法中遵循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有关未成年案件侦查的规定,不仅会影响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而且也将对未成年案件处理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在分析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有关未成年案件侦查规定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在未成年案件侦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供有关部门及人员参考。

  • 标签: 未成年人 国际刑事准则 侦查 对策
  • 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未成年接受事物的渠道越发宽泛,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来说,无法抵御各种不良侵蚀。畸形的需求欲望,易激惹的情绪感,不良的心境,很低的挫折承受能力以及某些不良心理、精神障碍等越来越多地呈现。笔者对2006年-2008年三年来的112名未成年犯罪嫌疑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90%以上的涉罪的未成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不良心理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实践 挫折承受能力 2008年
  • 简介:尊重劳动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是最基础的核心主张,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非社会主义形态的根本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根源,也是的价值与尊严的根源。在劳动中每个人各尽所能地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并建立人与人的关系。这既是劳动中的平等,又是合理差异的存在根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是要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劳动,也即是自由的劳动。这种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主要的是超越了生存需要。劳动更多地应该实现的价值,展现追求真正自由的本质力量。与社会主义其他核心主张相比较,尊重劳动具有根基地位。以劳动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核心主张包含自由、平等、博爱等符合人类进步观的先进价值观念于其中,并高于这些以往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态,是更高形态的价值系统。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主张 尊重劳动 自由 平等 人的价值与尊严
  • 简介:就未成年轻罪案件而言,非刑罚化处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有利于减少未成年被告人回归社会的障碍,有利于在量刑上体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以及有利于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感召力等方面。当然,未成年轻罪案件适用非刑罚化应当具备犯罪事实清楚,侵犯被害人个人法益,对公共利益损害较小,犯罪时的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后果较小,教育、矫正环境适宜,以及社会关系得到恢复等要件。对于未成年被告人轻罪案件的审理,应采用“先定性再和解”的审理框架,在明确未成年被告人有罪无罪,此罪彼罪,罪重罪轻的基础上,再决定要否和解,如何和解。

  • 标签: 未成年人 轻罪 非刑罚化 刑事和解
  • 简介:全国未成年犯调查结果显示,侵财犯罪近七成,居各类犯罪之首。侵财犯罪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与同类不良行为高度相关,团伙抢劫比例最高,犯罪时平均年龄不满16岁,多数与本人和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相关。分析认为,未成年侵财犯罪是贪图享受和追求虚荣的价值观、哥们义气和不良交往、社会舆论引导偏颇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侵财犯罪预防需着力防微杜渐,未成年理财教育刻不容缓。

  • 标签: 未成年人 侵财犯罪 相关因素分析 犯罪预防 理财教育
  • 简介: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既是正确处理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予以贯彻落实,不仅对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进未成年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司法实践价值。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司法 宽严相济
  • 简介:2015年12月30日,由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司法改革背景下未成年审判理论与实务”专家论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和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 标签: 专家论证会 审判理论 未成年人 改革背景 实务 司法
  • 简介:以教育为手段、预防为目的是少年司法的工作理念,也是区别于其他司法活动的本质特征。“大医医未病”,作为超前犯罪预防的重要形式,法制教育理应受到少年司法的特别关注和积极参与。“春天的蒲公英”改变了以往对未成年“判后帮教”的传统模式,不仅将教育挽救的方式提前到“事前预防”,更重要的在于创造机会增进来沪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感及城市归属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规则意识、法制意识真正走进未成年的心灵,从根本上实现“防患于未然”。

  • 标签: 超前预防 法制教育 春天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