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10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诊断的未成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15例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及临床特点。在15例未成年患者CT表现,8例肺部阴性,为轻型患者,发病年龄4~11岁[(6.5±2.3)岁];7例表现异常,为普通型患者,发病年龄7~17岁[(11.9±3.0)岁]。胸部CT异常表现中,仅为支气管壁局部增厚2例,单侧肺病变1例,双侧肺病变4例;表现为11个病灶,其中磨玻璃及稍高密度小结节影6个,斑片磨玻璃影5个,伴少许实变2个;病灶位于胸膜下10个(两肺下叶共7个),非胸膜下1个;伴有局部细支气管增厚3例;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未成年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因检测手段的局限,常被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了义乌确诊的6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并对比国内外文献,比较了临床症状的差异,重点阐述了以往文献,特别是国内文献极少关注的淋巴细胞减少的特征。

  • 标签: 基孔肯雅热 输入性 蚊媒传染病 淋巴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结果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60例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超声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非恶性病变19例,恶性病变41例。60例乳腺非肿块型病变中,36超声表现为片状低回声,21例表现为含散在微钙化片状低回声区,4例表现为散在或簇状分布的微钙化区。超声诊断BI-RADS 3级病例占8.33%(5/60),4级病例占65.00%(39/60),5级病例占26.67%(16/60)。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超声诊断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敏感性为92.68%,特异性为63.16%,准确性为75.00%。非恶性病变组腋下淋巴结异常比例(9/19)高于恶性病变组(9/41),P<0.05;两组病灶最大直径、微钙化情况及血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敏感性较高,以不含钙微化的片状低回声为主要表现,但在临床诊断中需结合其他方式,以减少误诊率。

  • 标签: 病理学 超声 乳腺非肿块型病变 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表现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型和影像演变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和HRCT影像学分型及影像演变特征。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首诊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率降低。141例COVID-19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37.5 ℃)139例(98.58%),偶见呼吸道以外症状如腹泻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呈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呈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4.96%)有小结节影;5例(3.55%)呈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首次核酸检测阳性者135例(95.74%),阴性者6例(4.26%),同期HRCT结果普通型71例(50.35%)、重型47例(33.33%)和危重型23例(16.31%),各型自起病至首次CT检查平均时间分别为(2.51±1.32)、(5.02±2.01)、(5.91±1.76)d;其中首次检查为重型的病例有19例(19/47,40.43%)在第二次检查时病变分型加重、第三次检查时分型减轻。第二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41例(100%),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44例(31.21%)、重型53例(37.59%)和危重型44例(31.21%),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3.32±1.61)、(3.93±1.84)和(4.15±1.57)d。第三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13例,阴性者28例,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79例(56.03%)、重型46例(32.62%)和危重型16例(11.35%),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5.59±1.83)、(7.32±1.37)、(7.55±1.78)d;不同时间节点CT检查影像分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双肺广泛的GGO、浸润影为其典型表现;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通常早于或与CT阳性同步出现,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在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CT影像表现和演变特征在肺部损伤早期预警、评估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帮助临床进行分型和治疗后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报道2例以卒中为主要表现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结局,并结合文献分析反复卒中的原因,探讨抗凝治疗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缺血性脑卒中 新型口服抗凝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型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7例神经型布鲁氏菌病合并听力下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异性检查、脑脊液分析、耳部查体、纯音测听、影像学表现等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2~70岁,平均39.29岁。7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早期表现出布鲁氏菌病的典型症状: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头痛等。听力下降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出现在发病早期2例、治疗过程中3例、停药后2例。单侧发病者2例,双侧发病者5例。突发性聋者2例,渐进性听力下降5例。听力下降病程小于3个月者4例,听力改善者4例;长于3个月者3例,听力改善者0例。轻、中度患者5例,重度、极重度患者2例。腰椎穿刺检查提示入组患者颅内压轻度升高(平均为197 mmH2O),脑脊液中白细胞升高(平均为104个/μl),且以单核细胞为主(90.7%),脑脊液蛋白206.1 mg/dl,脑脊液糖1.95 mmol/L,脑脊液氯化物118.7 mmol/L。结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合并听力损害并不少见,相较于其他典型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及漏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降低相关后遗症。

  • 标签: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 听力下降 听神经炎 颅内压升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17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首次胸部CT检查表现及诊疗中的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17例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表现示病变以周边优势分布16例;受累肺叶为3叶者2例,4叶者1例,5叶者14例;磨玻璃影17例,实变影10例,胸膜下线7例,充气支气管征象9例,小叶间隔增厚3例,支气管扩张2例,少许胸腔积液2例;淋巴结肿大3例,短径为1.0~1.2 cm。16例复查CT患者中,8例患者病灶呈持续性好转,8例患者病灶呈波动性变化。结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CT检查表现以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为主,呈周边优势分布。病变范围广泛,以5叶受累居多。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少见。动态监测胸部CT检查变化对该病的疗效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以痛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糖原累积症Ⅰa型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二代测序,对疑似致病变异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患者为30岁女性,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空腹低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乳酸血症、肝肿大、泌尿系结石,并逐渐出现肝脏结节、肾功能不全。测序发现其携带G6PC基因c.648G>T和c.260delG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父亲(表型正常)和母亲(患高尿酸血症),其中c.260delG移码变异既往未见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二者均为致病性。结论患者被诊断为G6PC基因缺陷导致的糖原累积症Ⅰa。患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的青年女性,在合并其他糖脂代谢异常时,应注意排除糖原累积症Ⅰa型。

  • 标签: 糖原累积症Ⅰa型 痛风 高尿酸血症 G6PC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Ⅱ期结节病中高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水平与正常SACE水平患者间临床、免疫炎症指标、影像表现及肺功能参数的差异。方法对2008-2018年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就诊的274例Ⅱ期结节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节病中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间的临床、免疫炎症指标、影像表现及肺功能的差异,分析SACE与免疫炎症指标、影像表现及肺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在SACE升高组和SACE正常组中均合并有较高比例的高血压,分别为18.00%、1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免疫炎症指标上,SACE升高组中单核细胞比例、血小板/淋巴细胞数、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4.58、-3.23、-5.60、-3.07,P值均<0.05),且SACE水平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核细胞比例、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淋巴细胞数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r值分别为0.58、0.32、0.22、0.13,P值均<0.05)。对2组间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发现SACE升高组中小叶间隔增厚的发生率和肺部损伤区域数显著高于SACE正常组(χ2=7.90,t=3.02,P值均<0.05)。肺功能参数上SACE升高组中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低于SACE正常组(t值分别为2.00、2.05,P值均<0.05)。结论Ⅱ期结节病患者中,SACE升高组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核细胞比例、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率、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指标高于SACE正常组,且SACE水平与这些炎症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在CT上小叶间隔增厚、肺部损伤区域数与SACE相关,SACE较高的患者更倾向于表现较多的肺部损伤和较低的肺功能。

  • 标签: 结节病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免疫指标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HH)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确诊的HH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临床信息,完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判定及胃镜下表现分类,进行分析。结果300例HH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完全相同(χ2=88.140,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郁质(58例)、气虚质(56例)、湿热质(51例)、痰湿质(45例)、阳虚质(27例)、阴虚质(21例)、平和质(17例)、血瘀质(17例)、特禀质(8例);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型存在明显的属性关联(χ2=129.753,P<0.05),其中肝胃郁热证与湿热质、阴虚质对应;脾胃湿热证与痰湿质对应;脾胃虚寒证与阳虚质、气虚质对应;气郁痰阻证与血瘀质、气郁质对应;气虚血瘀证与气虚质对应;胃镜下表现与中医体质存在明显的属性关联(χ2=123.189,P<0.05),其中无食管炎与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对应;反流性食管炎A级与湿热质、气郁质对应,B级与湿热质、气郁质对应,C级无明显对应关系,D级与阴虚质对应。结论HH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为多见,且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有明显相关性。

  • 标签: 疝,食管裂孔 体质 医学,中国传统 中医证型 胃镜检查 相关性
  • 简介:摘要探讨境外输入聚集性发病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1日和2日确诊的浙江省丽水市8例境外输入聚集性发病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8例患者为意大利同一餐厅的从业者,均自意大利米兰出发回国,男6例,女2例,年龄30.0~40.0(33.5±3.3)岁,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后3~5 d再次行CT复查。8例患者血常规均正常,且入院时均无发热,其中1例有干咳和腹泻,1例干咳,6例无明显症状。首次CT检查表现为两肺胸膜下多发斑片状、楔形磨玻璃或实性病灶3例,两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及实性病灶1例,单一肺叶胸膜下斑片状磨玻璃病灶2例,右肺中叶及左肺下叶纤维灶1例,影像表现正常1例。间隔3~5 d后复查CT显示5例病灶明显吸收,1例稍有吸收,1例纤维灶无改变,考虑非COVID-19改变。本组境外输入聚集性发病的COVID-19患者均无发热,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等无下降,CT影像表现形态多样,但吸收快速,提示境外输入性病例临床症状及CT表现更为隐蔽复杂,需提高警惕,避免误诊。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境外输入 聚集性发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阿德福韦酯肾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防早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因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表现为低磷、低尿酸血症、血肌酐升高的肾损害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用药剂量及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密度、治疗措施和随访转归等信息。结果共收集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均为男性,中位数年龄57岁,服用阿德福韦酯的中位数时间为104.5个月,平均血磷0.5 mmol/L,血尿酸127.0 μmol/L ,3例患者血肌酐升高,4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停用阿德福韦酯,改为恩替卡韦及口服补磷后患者血磷均恢复正常,部分患者血肌酐有所下降。结论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可出现阿德福韦酯相关肾性低磷血症、低尿酸血症,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早期发现并及时停用药物及对症治疗对于阿德福韦酯肾损害极为关键。

  • 标签: 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肾脏损害 低磷血症 尿酸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诊治过程。该患儿系足月经阴道分娩,出生情况好,生后8 d因间断发绀入院,胸部X射线检查可见双肺散在淡片状模糊影,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入院后予抗感染,头罩给氧3 d后予高频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持续静脉滴注米力农及口服西地那非,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放弃治疗15 min后患儿死亡。基因检查发现患儿SMAD9基因中chr13:37446983发生点突变。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Smad8蛋白质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人工辅助生殖患者早孕期宫角妊娠的诊断及指导临床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人工辅助生殖受孕(单胎)成功且于早孕期诊断为宫角妊娠的93例患者,超声测量孕囊大小、孕囊外缘肌层厚度、孕囊着床处宫角形态(是否有隆起)等指标,临床给予患者对侧卧位休息的期待疗法,超声随访。记录胚胎转入宫腔时间、胚胎是否存活。根据不同转归分为转入宫腔内组、宫角滞留并停育组、转归不良组。比较三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孕囊内径、外缘肌层厚度、宫角隆起比例。结果宫角妊娠患者中,56例转为宫腔内妊娠,29例于宫角滞留并胚胎停育,4例转归不良(或破裂或转为间质部妊娠),4例放弃继续妊娠。转为宫内妊娠组、宫角滞留并停育组和转归不良组孕30 d血清β-hCG分别为794.75(387.93,1 635.26)U/L、559.40(373.80,997.20)U/L、187.80(161.25,425.70)U/L,孕囊内径分别为17.25(12.13,23.50)mm、8.50(5.25,16.50)mm、8.25(4.13,13.13)mm,孕囊外缘肌层厚度分别为3.30(3.00,4.30)mm、3.60(3.10,4.60)mm、2.20(0.40,3.10)mm,宫角隆起占比分别为9%、0、100%,以上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维结合三维经阴道超声可以明确宫角妊娠的诊断,并通过测量相关参数进行预后评价,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

  • 标签: 超声检查,经阴道 宫角妊娠 期待疗法 三维超声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在病原体、临床表现、影像学等多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两种疾病死亡患者的病理表现也存在相似性。SARS及COVID-19的死亡患者病理均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 alveolar damage, DAD)。SARS患者DAD分期与病程有关,病程≤10~14 d为渗出期,病程>10~14 d为增生期,但渗出及增生、纤维化病变常同时出现,部分表现为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肺组织内病毒主要位于肺泡上皮细胞,SARS冠状病毒在体内可存在较长时间。两种疾病均有脾、淋巴结、小血管、心脏、肝、肾等多器官损伤。免疫器官受损可能是低淋巴细胞血症的病理基础,可能影响病毒的清除。部分肺外器官未检测到病毒,提示可能有病毒感染以外的其他机制。病毒损伤与炎症过激导致的免疫损伤相互交织,以及多器官受累、广泛微血栓形成,使病情复杂化,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理 弥漫性肺泡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pSPN)的CT表现对其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切除及病理学证实的10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肿瘤分为两组,侵袭组38例,无侵袭组65例,均为单发病灶,对两组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状、边界,包膜、钙化、出血等进行分析,测量两组病灶实性成分平扫、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的密度,计算增强动脉期、静脉期的强化程度以及增强静脉期与动脉期的强化程度差异,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指标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动脉期密度、静脉期密度、动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强化程度对pSPN的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结果侵袭组和无侵袭组肿瘤的包膜、囊实性组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最大径、边界、形状、钙化、出血、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组pSPN的静脉期密度[(76.65±16.71)HU]及静脉期强化程度[(41.04±17.02)HU]均比无侵袭组高[分别为(70.09±12.02)、(34.55±11.41)HU],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实性成分平扫密度、增强动脉期密度、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及增强静脉期与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密度、静脉期密度、动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强化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8、0.634、0.613、0.617,其中只有静脉期密度具有判别效能,最佳临界值为78.65 HU。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边界不清,以实性成分为主,肿瘤实性成分静脉期强化明显等征象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行为。

  • 标签: 胰腺 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肿瘤浸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唾液胃蛋白酶对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的患者15例(E组)及无明显反流症状的健康志愿者15例(C组)。所有受试对象均经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评分、咽喉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咽喉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及24 h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MII-pH)确诊。所有受试对象分别于晨起空腹、午餐后2 h、晚餐后2 h、症状时4个时间点收集唾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法测定胃蛋白酶的浓度。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分析组间、组内各时间点唾液胃蛋白酶浓度的变化。结果C组、E组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分别为(63.59±14.34)ng/ml、(128.98±17.28)ng/ml,E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对比C组、E组间各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发现各时间点E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均明显高于C组,(P<0.05。对比C组、E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发现C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无显著差异;E组内晨起空腹、午餐后2 h、晚餐后2 h及症状时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分别为(124.28±17.50)ng/ml、(143.54±12.60)ng/ml、(122.00±15.77)ng/ml、(126.10±12.60)ng/ml。不同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午餐后2 h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最高,将晨起空腹、晚餐后2 h、症状发生时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与午餐后2 h比较,(P<0.05)。而E组其他时间点之间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唾液胃蛋白酶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该类患者各时间点的唾液胃蛋白酶浓度均明显升高。其中,午餐后2 h的唾液标本的诊断价值最高。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外表现 唾液胃蛋白酶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骨骼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乐清市第六人民医院(3例)、浙江省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7例)和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15例)共25例成年LCH患者的DR、CT和MRI表现。结果25例患者中,病变位于颅骨5例,脊柱5例,长骨10例,其他扁骨3例,多骨性2例。17例行DR检查,骨质呈囊状破坏11例(伴膨胀性改变6例),溶骨性破坏6例;周围骨皮质增厚5例,骨破坏内缘欠光整4例,病灶周围见软组织包块12例;"洞套洞征"2例,"扁平椎"2例,"纽扣样死骨"1例。15例行CT检查,骨质呈囊状破坏9例(伴膨胀性改变5例),溶骨性破坏6例;"洞套洞征"2例,"扁平椎"2例,"纽扣样死骨"1例。14例行MRI检查,骨质呈囊状破坏9例(伴轻度膨胀改变5例),溶骨性破坏5例;骨质破坏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8例,T1WI呈等信号,T2WI高等混杂信号4例,T1WI呈稍高信号,T2WI高等混杂信号2例;STIR压脂序列呈高信号11例,等信号3例;DWI呈高信号。结论成年人LC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组织细胞增多症,郎格尔汉斯细胞 成年人 疾病特征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