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在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诗词作品中,与佛教相关的词句时有出现,反映了宋代士人阶层女性对于佛教的理解与接受。在日本平安朝贵族女性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中,也有诸多关于参拜礼佛的叙述,成为考察平安朝贵族女性的文学活动与佛教信仰之间关系的重要线索。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在女性文学传统、佛教信仰与文学书写之间的关系、作者对于自我的审视与表述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 标签: 朱淑真 藤原道纲母 文学书写 佛教
  • 简介:我常常问新入学的学生:“你为什么要选择日语?”十之六七回答我:“日语里有汉字,不需要象英语那样死记硬背好几千单词。”事实上,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劲头大,不到一年半载就能连猜带蒙读懂日文报纸,嘴里也能脱口而出进行日常会话,成绩显著。可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不同了,至少有一半人发出感叹:“日语的汉字太难了,分不清哪是音读,哪是训读;日语的语法太难了,抓不住要领;敬语太复杂了,一说就出错;拟声·拟态词太多了,含义细腻,简直找不到适当的汉语来表达;外来语太

  • 标签: 日语 宝石 日本语 学日 拟声拟态词 外来语
  • 简介:"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出于殖民统治需要,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实施了以日语教育为重点的奴化教育,其核心是天皇制教育。本文以该地区朝鲜族学校日语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分析"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推行的日语教育的特点。经研究发现,当时的日语教科书中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不到四分之一,而天皇制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却占到了三分之一,篇幅最多。天皇制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神话教育、地理教育等方面。这个时期日本实施天皇制教育的本质是同化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使朝鲜族青少年了解天皇,忠诚于天皇,成为"日本国民",支持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通过分析最后得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如:编写教科书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于日本右翼否认殖民教育历史的问题中韩两国应该联手应对;我国应警惕日本的文化"输出"问题等。

  • 标签: “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 东北朝鲜族学校 日语教育 小学教科书 天皇制教育
  • 简介: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中有三则有关"探汤"判案的记载。关于"探汤"判案的出源问题,日本学者神田秀夫指出了它与中国志怪小说《搜神记》"扶南王范寻"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在充分梳理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重新对包括"探汤"判案的出源在内的诸多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并在东亚文学的语境下,揭示『日本書紀"』探汤"判案故事所体现出的变异与特质。

  • 标签: “探汤”判案故事 直接出典 变形 东亚文学语境
  • 简介: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有三则有关“探汤”判案的记载。关于“探汤”判案的出源问题,日本学者神田秀夫指出了它与中国志怪小说《搜神记》“扶南王范寻”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在充分梳理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重新对包括“探汤”判案的出源在内的诸多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并在东亚文学的语境下,揭示『日本书纪』“探汤”判案故事所体现出的变异与特质。

  • 标签: “探汤”判案故事 直接出典 变形 东亚文学语境
  • 简介:在古代中国,与女性的诗歌才能相比,男性更重视女性的德行,被抛弃的女性往往难以通过诗歌打动对方。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毛诗大序》所提出的诗歌"经夫妇"之功能流于一种空洞的主张。而在古代日本,女性的和歌才能受到高度重视,男女常常通过和歌沟通彼此心意,化解交往中的矛盾。《古今和歌集》假名序中所提出的「男女の中をも和らげ」真实地展现了古代日本男女之间通过和歌传达情意的赠答传统。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源于古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婚姻形态以及对女性才学的评价。

  • 标签: 经夫妇 男女の中をも和らげ 诗歌 和歌 功能
  • 简介:本稿は、ことばと文化を結ぶ日本語教育につぃて、言語教育そのものを人間形成の支援のための文化的かつ社会的な當みめるとぅぃぅ視点から論じた。それが、母語·第二言語·外国語といつた、広い意味での言語教育全体の捉え直しにつながることも視野に人れつつ、具体的には、筆者自身の振り反りを手がかりとして、旧稿をもとしつつ、ことぱと文化を結ぶ日本語教育とな何かを考える言語文化教育学構築のための全体的を枠組みの展望を試みた。筆者の、ことぱと文化の統合とぃら課題へ向けてのさまざまを教育実践活動を自分誌的をら合的に位置づけるものでめる。

  • 标签: 言語文化教育 ことばと文化 教室活動 学習者主体 実践研究
  • 简介:赵明熙的短篇小说《洛东江》作为殖民地时期阶级文学运动的代表性作品,被视为向无产阶级文学(KAPF)"第一次转向"的象征性作品。主人公朴成运曾试图去模仿殖民者"日本"的文化,然而终究还是未找到归属感,在本土文化和殖民文化之间彷徨,最终决定通过拒绝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找回殖民地以前他们的过去来进行反抗。由此朴成运通过洛东江这一民族空间深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看到其中深层的阶级问题。从阶级论来看,可以通过对阶级矛盾的分析找出韩国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这一层面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以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的理论,结合阶级中心目的论社会主义叙事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混杂性是如何推动主人公意识到民族问题并最终看到其中深藏着的根本原因——阶级问题的。

  • 标签: 赵明熙 《洛东江》 混杂性 后殖民主义思想 阶级意识
  • 简介:"人生相涉论争"是明治维新时期在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北村透谷和史论家山路爱山之间展开的一场文学理论大论争。这场论争是文学自律性和文学功利性思想的碰撞,是近代日本文学本质问题进行的重要讨论。通过这次论争,受卡莱尔思想影响的山路爱山,从史学家的观点出发,主张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实际反映;受美国爱默生泛神论思想、拜伦以及易卜生文学思想影响的北村透谷,在亚洲最早提出了"文学"的概念,并用唯心主义理论确立了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想,这种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思想对鲁迅等人的文学思想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 标签: 人生相涉论争 北村透谷 山路爱山 文学自律 功利主义
  • 简介:话语语言学作为对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批判性发展,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的结构转移到了语言的应用上。根据语言使用的不同性质。它也提出了“两论”:话语体系论和叙述体系论。这“两论”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一言以蔽之就是对话语的“行为性”和“语境”的重视,即研究的目标在于探明某一特定话语是由谁在何时何地、对谁、在何种情况下、抱着何样的意图而发出以及造成了何种后果。作为“叙述体系”(第三人称叙述)的文学话语,是一种隐蔽了“物语行为”(“话语行为”)和说话者存在的貌似“客观”的描述体系;与此相反,作为“话语体系”(第一人称叙述)的文学话语,则是一种一刻也离不开叙述者的“物语行为”的“主观”的讲述体系。通过对文学话语做上述两种区别性的研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崭新景象。

  • 标签: 话语理论 人称 物语行为
  • 简介:2015年9月24日至25日,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辽宁省外国文学学会和大连外国语大学承办的“创新与融合:21世纪多元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辽宁省外国文学会2015年年会在大连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辽宁省社科联党总支书记、副主席杨路平出席了开幕式并作出重要指示。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语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教育厅 文学学会 研讨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