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此次在法国只有九个月时间,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自然想去了解一下五光十色的法国史学界。然而由于逗留时间不长,故尽管有不少新鲜的印象和感受,但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法国史学界一瞥吧!

  • 标签: 史学界 史学家 经济史 历史学 历史研究 年鉴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顾颉刚的史学思想较战前有明显的发展和变化。从重史料转变为辩证地看待史料与史观的关系,由重“求真”到尝试求真与致用二者的结合;打破了在古史研究中只“破坏”的原则,开始整理古史系统;其重视通俗读物的思想也发展到了寻求专门研究和普及学术结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使顾颉刚的史学思想更为开阔、丰富和成熟了。

  • 标签: 顾颉刚 抗日战争 史学思想
  • 简介:林冠群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质疑和求证,使唐代吐蕃史研究中很多无人碰触或者学界视为当然却错误的认识得以不断更正,众多史实得以澄清;使唐代吐蕃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不仅轮廓清晰,更变得生动鲜活。本文通过与林冠群访谈,就其从对历史的质疑到多方考证、不迷信权威与传统观念、重视汉藏文文献互证、注重原始材料的比较分析、田野调查的治学门径和治学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呈现,同时也提出中国西藏、新疆、蒙古等边疆研究应纳入国家战略高度以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大陆,应注重人才培养等观点。

  • 标签: 汉藏文 互证 史学田野
  • 简介:本文针对中国"文革"研究这一课题,分"现状"分析和"前景"应对两大板块进行阐述。"现状"分析不仅指出中国大陆的"文革"研究,分别在国内学界和在民间的情况,还列出中国港台地区的"文革"研究,试图探讨两岸三地在题旨之关切、出版之关联方面的沟通。同时,本研究专列海外"文革"研究一节,具体评析外籍学者和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求在全球的视野中,看清中国"文革"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通过"现状"分析可知:"‘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的论断并不确切,中国"文革"研究的前途,根本性地取决于国内学者的努力和贡献。"前景"应对则是要克服"文革"研究"图谱化倾向"与"意识形态两极化倾向",使"文革"研究回归历史学学科轨道。

  • 标签: 中国 “文革”研究 现状 前景 历史学学科
  • 简介:法国大革命期间出台的列沙白里哀是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立法之一,对工人群众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要说明它并不如马克思所说是一项纯粹的阶级立法,而是敌视中间团体的政治文化传统在经济立法上的体现。

  • 标签: 列沙白里哀 政治文化传统 法国历史 工人群众 经济立法 旧制度
  • 简介:2001年6月9日,'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五天的会议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盛唐研究项目组'、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史'课题组联合主办,由荣新江、邓小南、杜芳琴教授召集。本次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致辞,欢迎与会者并介绍了北大的'盛唐研究'计划;季羡林、周一良两位老先生也发表讲话,强调了妇女史研究的意义和北大中古史中心的学术地位;天津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桂

  • 标签: 妇女史 中外妇女 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古代史研究 荣新江 许智宏
  • 简介:广泛获取相关研究信息,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学术规范的本质要求.诚实撰写研究性论文之学术史,是实现学术规范的一项实质性措施.在撰写学术史时,应以全面性、客观性为原则.对研究信息的获取,力求广泛;对前贤成果的评析,务求客观;对学术研究中的创新,也须指明.

  • 标签: 研究性论文 学术史 学术规范
  • 简介: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建国以来50年的发展。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过去史学的发展。要科学地看待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价值,它是唯物史观的基石。不同学术思想的学者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开展百家争鸣;研究方法应该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史学要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大师级的史学家一定会在21世纪出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史学 实证研究 学术批评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唯物史观
  • 简介:<正>(续)三、关于契丹(辽)史的研究关于契丹(辽)史研究的专著有盖之庸编著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62万字),全书收录了近20年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墓志、石刻60余方,附有插图66幅,图版26幅,由作者加注考证。并且,作者还详细介

  • 标签: 民族史研究 辽代 契丹人 石刻文 蒙古地区 室韦
  • 简介:《札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亲民”蕴含着古典学中的“亲爱于民”的思想。但十二世纪的程颐改“亲”为“新”,意指“革其旧”之意。事实上不符合古典学的“亲民”思想,应以改正。

  • 标签: 亲民 新民 古典学
  • 简介:<正>河南省历史学会1987年年会于9月23——25日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50人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省历史学会会长胡思庸教授和副会长朱绍侯教授主持了本届年会。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围绕纪念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和十月革命70周年两个主题进行学术讨论。与会代表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学术空气浓厚。郑州大学历史系陈传海的《河南全民抗战史研究中的几个问

  • 标签: 历史学 全民抗战 胡思庸 十月革命 史学工作者 郑州大学
  • 简介:进一步深化党史研究,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又是对党史工作总体布局和发展思路的丰富充实。在党史工作登上新起点、面临新形势、承载新使命的新情况下,进一步深化党史研究,推动党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

  • 标签: 中共党史学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史工作 党史研究 实际行动 总书记
  • 简介:已淹没六百余年的顺庆知府皇甫录及其《下陴纪谈》被发现,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本薄薄的书页蕴含着十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埋藏六百余年、如矿藏般尘封的历史,对研究明朝中期的顺庆府。乃至川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社会世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地方史学价值。

  • 标签: 史学价值 述论 川东北地区 明朝中期 民风民俗
  • 简介:<正>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毕生坚持学术著述,直至晚年仍孜孜不倦。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只简要介绍他论及的考据方法,以及考据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这是根据个人学习体会整理而戚,一管之见不足以窥全豹,误解更属

  • 标签: 陈寅恪 历史学家 史料价值 学术思想 考据学 陈先生
  • 简介:中国古代史学通变精神的哲理基础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通变思维,《系辞下》将这一思维概括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受此影响,历代史家都普遍重视以《周易》的通变思维来解说历史,由此形成为一种民族的史学精神。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开始以易解史,将《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解说历史变动的重要依据。具有易学家学渊源的司马迁,深刻领会《周易》"长于变"的特点,最早提出以"通古今之变"为撰史旨趣,《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和承敝通变的眼光,来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治乱兴衰之变,以历史学的形式彰显了《周易》的通变思维。《史记》以后的中国古代史学,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史论之作,都普遍以《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哲理基础,传承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的撰史旨趣,在历史与史学的撰述与评论中重视体现通变的精神。

  • 标签: 中国古代史学 通变思维 通古今之变 《周易》 司马迁
  • 简介: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撰史旨趣,标志着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的形成。从理论渊源来讲,《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维,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对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思维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司马迁之后传统史学的发展,也一直延续了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思维特点,从汉代宣扬天人感应论,到魏晋重视名教与自然之辨,再到宋明强调天理与人欲之分,反映了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演变的过程,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则是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从两汉重神意、魏晋自然到宋明哲理化的演变轨迹。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体现了传统史学的整体性思维和二重性思维特点。

  • 标签: 传统史学 天人合一思维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 简介:张舜徽先生早年治学,循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学术路径,从经史考证出发,以经世致用为归宿。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后,在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实事求是,在以阶级分析学说研究古文字、考证劳动人民史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其经世致用思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张舜徽 经史考证 经世致用 马克思主义史学
  • 简介:陈寿,字承祚,又名长寿,西晋著名的史学家。公元233年出生于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297年病逝于洛阳,终年65岁。陈寿出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蜀国,少年时来到当时蜀汉的都城成都,进入太学学习,受业于当时的经史大师谯周。在谯周的教育和影响下,陈寿自幼精读《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著作,学识出众,受到了恩师的赞誉,谯周称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艳”。

  • 标签: 陈寿 谯周 三国鼎立 史学家 蜀国 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