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等离子刀下扁桃摘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耳鼻喉科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之间收治的小儿腺样肥大以及扁桃炎患者83例,均接受显微镜下等离子刀下腺样或是扁桃切除手术治疗,同时接受系统的手术配合护理,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现象,术后能够正常进食,手术1d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患者术后1~3个月内定期到院接受复诊检查,检查结果证实,患者均完全治愈。结论腺样或扁桃切除术给予系统的手术配合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有效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显微镜 等离刀 扁桃体摘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玻璃切割患者视功能恢复的具体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4例患者,共88只患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只患眼。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方法。之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功能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术后有40只眼睛明显改善,占比为90.91%,而对照组则只有25只眼睛得到改善,占比为56.82%;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有4只眼睛出现并发症,占比为9.09%,而对照组有12只眼睛出现并发症,占比为27.27%,且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个性化护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玻璃切割术患者的视功能,且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而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与使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玻璃体切割 视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已选定本院诊治的98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不同的方案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前者56例行玻璃手术,后者42例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视力恢复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96.43%比对照组78.57%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19.05%(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行玻璃手术治疗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且安全性高,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玻璃体手术 效果 特发性黄斑前膜
  • 简介:摘要目的闭合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OSSTEM种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2例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垂直距离不足患者行闭合式上颌窦内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OSSTEM植18枚。术后6~8个月行种植义齿修复。结果所有种植植入后伤口一期愈合,无上颌窦炎发生,12~36个月18枚植上部义齿恢复咬颌功能良好,植稳定无松动。结论闭合式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短期观察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经济简便。

  • 标签: 上颌窦 内提升 种植体 闭合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口腔正畸操作中对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充分应用的意义。方法对照研究89例须行口腔正畸、于2014年3月-2016年1月间进入我院正畸科的患者,43例A组应用非种植强支抗技术,46例B组则应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对两组正畸患者疗效比较。结果A组中有32例正畸成功,B组中有46例;A组中有12例(27.91%)出现并发症,同时46例B组中有1例(2.17%),(P<0.05)。结论对于接受口腔正畸的患者,选择微型种植支抗技术效果更佳,可改善机体各项指标,推荐选用。

  • 标签: 口腔正畸 成功率 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 非种植体强支抗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硝唑合剂对牙牙髓病临床治疗以及安全性效果的研究。方法笔者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牙牙髓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对照组和治疗组,通过常规治疗和奥硝唑合剂对牙牙髓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同的症状。结果治疗组运用奥硝唑合剂进行治疗明显好于对照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的不良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奥硝唑合剂治疗牙牙髓病,具有很好的疗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恶化,不良症状出现率低,具有很好的治疗安全性。

  • 标签: 奥硝唑合剂 牙体牙髓病 安全性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治疗中根管预备器械折断原因并探讨相应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牙治疗中根管预备器械折断原因,根据既往经验总结器械折断后的正确处理措施。结果100例患者牙治疗中根管预备器械折断原因以牙齿根管形态解剖结构较为多见(所占比例57.00%),其他还包括操作经验及技巧、器械性能及种类、操作规范性等(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牙治疗中根管预备器械折断原因及处理措施,采取有效方法避免发生器械折断情况。

  • 标签: 根管预备 器械折断原因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周围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方法就我院在2014年9月—2017年9月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周围骨折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随机分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记忆合金形状环抱器内固定治疗,20例观察组患者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通过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对疼痛、功能、畸形以及关节活动度等临床治疔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负重恢复时间等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跟负重恢复时间等治疗指标也优于对照组患者(t=3.14,P<0.05;t=-2.68,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周围骨折具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人工胯关节置换术后假周围感染一直是关节置换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疼痛、功能丧失等,不仅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而且还要将所有假取出。20世纪70年代,人工胯关节置换术后假周围感染率高达11%。尽管近年来通过加强对患者的选择、手术室环境的改善、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这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的下降,但假周围感染仍然是关节置换术后继假松动之后的第二大并发症。专科报导初次全跨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率约为0.6%。而关节翻修手术后的感染率则显著增高,据报道胯关节翻修术后为3.2%1。假周围感染的治疗方法与无菌性松动的治疗方法有很大不同。因此,术前区分假无菌性松动和假周围感染意义非常重要。

  • 标签: 人工胯关节置换术 假体 感染 体会
  • 简介:目的分析基牙牙髓炎、根尖周炎对固定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接收的固定修复后基牙并发牙髓炎根尖周炎患者42例,观察诊断时确定患牙的体征依据,统计治疗后固定修复保存情况。结果医生诊断时,以根尖部牙龈充血、肿胀、压痛为依据28例,占66.7%;以牙片为依据6例,占14.3%;以根尖部瘘管为依据5例,占11.9%;以犬齿凹压痛为依据3例,占7.1%。经治疗后,修复保留且根管治疗顺利完成,保持原本的固定义齿功能患者19例,占45.2%;原固定修复去除14例,占33.3%;姑息保留9例,占21.5%。结论临床诊断固定修复后基牙并发牙髓炎、根尖周炎时,根尖部牙龈充血、肿胀、压痛及牙片为确诊的主要依据,不过经治疗后固定修复的保留率尚不足50%,固定修复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基牙的牙髓情况。

  • 标签: 固定修复 基牙 牙髓炎 根尖周炎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玻璃手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得出结论严重眼外伤经玻璃手术治疗后大部分能解剖治愈,部分患者可功能治愈,伤眼的预后与初诊时的视力、有无视网膜脱离、手术时机、外伤类型、年龄及伤口位置密切相关。

  • 标签: 眼外伤 玻璃体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在传授学生药理学各种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药物使用方法、药量搭配等多方面的讲述和操作,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一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护理药理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高职高专护理药理专业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高职高专护理药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高专护理药理的中的“一化”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 标签: 高职高专 护理药理 &ldquo 一体化&rdquo 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年龄和少精与精子顶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3年11月-2015年12月在我中心进行精子顶酶检测的3912男性患者,按年龄将患者分为20~30y、31~35y、36~40y和≥41y,4组。采用改良Kennedy法进行精子顶酶活性检测。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子顶酶活性逐渐降低,精子顶酶活性异常率逐渐升高。≥41y组精子顶酶活性和精子顶酶活性异常率与20~30y和31~35y两组差异显著(P<0.05)。各年龄组中,少精组精子顶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顶酶活性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男性年龄和少精与精子顶酶活性负相关。

  • 标签: 男性年龄 少精 精子顶体酶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和分析肺栓塞患者D-D二聚的含量的变化,明确D-D二聚对于肺栓塞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分别选择大面积PTE患者(46例)、小面积PTE患者(50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157例)和空白对照(181例)分为4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所有患者D-D二聚水平和PTE患者治疗后4d、7d的D-D二聚水平。结果治疗前组患者血浆D-D二聚水平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PTE组D-D二聚水平高于小面积P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d,小面积PTE患者D-D二聚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且明显低于大面积P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两组PTE患者D-D二聚水平均基本恢复正常,两组D-D二聚水平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D-D二聚可作为诊断PTE的一项敏感的辅助诊断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PTE患者治疗效果的指标。

  • 标签: 肺栓塞 D-D二聚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收治的520例白内障病人给予探讨,平均分组,参考组选择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选择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的治疗成效。结果通过分析,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结论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病人选择围手术期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 眼科 护理干预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N-末端B型钠尿肽前、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141例(有效改善患者90例,死亡51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患者的凝血功能、心功能及炎性指标,判断D-二聚、N-末端B型钠尿肽前、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患者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价值效果。结果死亡组患者的D-二聚、N-末端B型钠尿肽前、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的指标数值均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联合采用D-二聚、N-末端B型钠尿肽前、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医生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判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判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检测中大力推广。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D-二聚体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 肌钙蛋白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带锁髓内钉治疗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加压钢板治疗,实验组进行带锁髓内钉治疗。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手术切口及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2.21±4.33)ml与(126.80±5.6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20.21±11.22)ml,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12.80±12.80)m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中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帮助患者患肢尽快恢复健康,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带锁髓内钉治疗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申酉时针刺神聪穴长留针与口服西药治疗失眠症68例的临床疗效,比较申酉时针刺神聪穴长留针组与口服西药艾司唑仑安眠药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申酉时针刺神聪穴长留针(治疗组34例)与口服艾司唑仑安眠药组(对照组34例)。治疗组取神聪穴,治疗时间为申酉时即下午3~7点针刺治疗,留针1~2小时,每15分钟行针一次;对照组患者睡前30分钟,口服艾司唑仑片1mg,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2天,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且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和各项积分均有明显减低(P<0.05),治疗组的减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优于对照组的患者的75.4%(P<0.05)。结论申酉时针刺神聪穴长留针法治疗能有效改善失眠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艾司唑仑安眠药组。

  • 标签: 失眠症 申酉时 四神聪穴 针刺长留针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对开放性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18例开放性肢骨折患者进行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手术室护理干预),各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切口愈合率明显较高,感染率明显较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开放性肢骨折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伤口愈合,值得推广。

  • 标签: 开放性四肢骨折 护理 切口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120例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施以综合护理干预,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一周后肢体肿胀改善情况及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护理干预一周后,其肢体肿胀改善情况、疼痛程度具有显著优势,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组患者在心理、躯体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同样具有显著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状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四肢骨折术后 综合护理干预 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