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家庭因素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对家庭环境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家庭环境对于学龄前儿童行为发育的影响。结果:不同家庭结构对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数字能力及情感能力具有影响(P

  • 标签: 家庭因素 学龄前儿童 行为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间收治的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4例及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认知行为干预,对比两组患者GSES及HAMA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GSES以及HA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经过干预,研究组GSES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 焦虑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产生的影响。方法:择取7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接收的经自然分娩的新生儿,时间区间2021年04月至2022年04月。以随机信封分组法分为两组,两组对象数量一致(n=35)。基础组开展基础护理,研究组开展"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的神经行为评分、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经过护理后,从神经行为评分分析,研究组数据高于基础组(P<0.05);从母乳喂养成功率分析,研究组数据高于基础组(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护理时,开展"袋鼠式护理"能够促进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值得借鉴。

  • 标签: "袋鼠式护理" 新生儿 神经行为评分 母乳喂养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妈妈课堂”后,提升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248名出生1月龄婴儿的家长。每季度开课1次“妈妈课堂”,对比开课前后家长们的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结果 开课后,家长们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明显提升(P<0.05);开课后,不同教育程度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明显提升(P<0.05);开课后,不同身份家长的预防接种知晓率明显提升(P<0.05),身份是父亲的家长知晓率高于其他身份。结论 通过“妈妈课堂” 能够提升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可以改变家长的接种行为

  • 标签: “妈妈课堂” 预防接种 疫苗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保健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于孩子的行为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许多家长对于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因此,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护理对婴幼儿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对于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保健 健康教育护理 婴幼儿 行为发育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行为反应情况以及预防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80例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者进行对比,将儿童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儿童接受预防性护理,观察临床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研究组配合度、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论:对于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针对性实施预防护理,可以提升儿童的舒适度和配合度,减少儿童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可以借鉴推广。

  • 标签: 群体儿童计划 免疫接种 心理行为反应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心理行为反应情况以及预防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80例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者进行对比,将儿童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儿童接受预防性护理,观察临床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研究组配合度、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论:对于群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针对性实施预防护理,可以提升儿童的舒适度和配合度,减少儿童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可以借鉴推广。

  • 标签: 群体儿童计划 免疫接种 心理行为反应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方式,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外,对患者进行饮食、睡眠、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但不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处理,仅达到健康宣教的目的。研究组患者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添加自行设计的行为干预方案,强调个体化、针对性解决问题。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情绪评分及住院时间、费用。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5.25±3.51)d,短于对照组的(21.22±5.40)d,且药物费用、康复费用、陪护费用比对照组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情绪调节评分、自我评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就诊期间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冠心病 情绪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联合心理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行为联合心理优质护理,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LVEF高于对照,实验组的BN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行为联合心理优质护理,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行为 心理 优质护理 老年 慢性心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管理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传染科发生感染危险事故10例护理行为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资料中的危险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该原因做出相应管理对策,对比采取管理对策前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情况。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管理措施之后,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危险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仅为实施管理对策措施前的3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发生危险事故的3例护理行为中,引发危险事故的原因主要为针刺伤、交叉感染以及其他危险事故。结论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发生率相对较高,采取相应管理对策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率,全面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键词传染科护理;感染危险因素;管理对策传染科是临床医学上较为重要的科室之一,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近年来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数量直线上升,这大大加大了传染科医疗人员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负担1。因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免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感染危险因素,这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为了减少感染危险因素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临床医学上对该科室护理行为中引发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措施,以此来减少感染危险因素的发生率2。本文主要就是探讨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管理对策措施,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围绕护理干预对血液肿瘤患病儿童生存质量及行为问题的影响展开探究。方法:将本院在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96名血液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均有48名患儿。参照组患病儿童进行常规性护理,研究组患病儿童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对比其在生存质量与行为等方面的评分。结果:研究发现,研究组患病儿童在生存质量与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参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在血液肿瘤患儿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血液肿瘤患儿 生存质量 行为问题
  • 简介:摘 要: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如今,内科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比例也随之增加,血液透析是当前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主要方式,该治疗手段能够有效代替患者肾脏功能,清除体内毒素,延长患者生命时限。但是由于该疾病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家庭经济费用高,而且自我护理难度较大,容易给患者治疗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在肾内科的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期间开展认知行为护理十分必要。 本文主要探究认知行为护理对肾内科血液透析肾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效果 ,通过采用认知、情绪、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压力 。

  • 标签: 认知行为 护理 肾内科 血液透析 肾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足护理中采用护理行为干预,做好护理观察。方法:抽取80例糖尿病足患者,就诊时间在2020年1月-12月间,常规组、研究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护理行为干预,观察护理后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糖尿病足患者中保足患者人数为39例,所占比例为97.5%。经比较,糖尿病足患者中治疗2周后以及保足患者均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对糖尿病足护理中采用护理行为干预,效果优良,整体情况相对较好。

  • 标签: 行为干预 糖尿病足 预防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冠心病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5例调研对象,均为冠心病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单双号法分为两组;常规组(n=33)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n=32)接受常规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观察、分析研究数据,比较2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研究起止时间2021年9月-2022年9月。结果 试验组较之常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更低,数据下降显著;干预后SF-36评分更高,数据上升明显;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冠心病护理中,引入和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不良心态得到改善,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 标签: 冠心病 认知行为干预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2型糖尿病痛人自我管理行为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提高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方法]将371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中年组135例、老年组23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组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化血红蛋白值进行比较。[结果]①中年组与老年组病人在自我血糖监测、遵医嘱服药、长期规律运动、饮食控制、足部护理、参加健康教育6个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年组病人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方面明显差于老年组,提示医护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行为教育来改善中年组病人总体血糖状况。

  • 标签: 中年人 老年人 糖尿病 自我管理行为 血糖控制 行为教育
  • 简介:目的了解青少年肾病综合征患者自理行为状况及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青少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207例,了解其自理行为状况及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应用SPSS12.0统计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少年肾病综合征患者自理行为得分较高,感受到的家庭支持、健康动机、知识水平、感受到的有益性、自尊、自我效能感均与自理行为呈正相关,而感受到的障碍性则与自理行为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上述7个影响因素均进入回归方程,解释自理行为41.1%的变异度。结论感受到的家庭支持、健康动机、知识水平、自尊、感受到的有益性是自理行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自理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上述因素。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社会支持 健康动机 自尊 自理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医院-家庭协同护理在慢阻肺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90例患者,常规组(45例)和协同组(45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医院-家庭协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较之常规组,护理后,协同组肺功能较好,依从性较高(均P<0.05)。结论:基于医院-家庭的协同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依从性。

  • 标签: 慢阻肺 医院-家庭护理 依从性 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授权教育对小儿视网膜病变术后照顾者情感状况及照顾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90例视网膜病变患儿的照顾者分为对照组(n=94)和干预组(n=96),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以授权理论为指导的健康教育。选用一般资料问卷、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AC)、照顾者行为问卷,分别于入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对两组照顾者进行测评。[结果]出院后1个月,干预组照顾者的PAC总分为(28.70±1.68)分、照顾行为总分为(40.50±0.51)分,对照组PAC总分为(20.37±1.13)分,照顾行为评分为(37.17±0.6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授权教育有效提升了视网膜病变术后患儿照顾者的照顾行为水平及心理积极感受度,利于患儿术后康复。

  • 标签: 授权教育 视网膜病变 照顾者 照顾行为 积极感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管理对策。方法:选择 2017年 10月 -2018年 12月,我院传染科发生感染危险事故 10例 护理行为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资料中的危险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该原因做出相应管理对策,对比采取管理对策前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情况。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管理措施之后,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危险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仅为实施管理对策措施前的3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在发生危险事故的 3例护理行为中,引发危险事故的原因主要为针刺伤、交叉感染以及其他危险事故。结论: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发生率相对较高,采取相应管理对策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率,全面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键词】:传染科护理;感染危险因素;管理对策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