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肠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58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早期应用肠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31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27例病人中,除1例因发生较重的并发症而暂时中断肠营养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接受了早期肠营养,其营养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增强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肠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应高度重视。

  • 标签: 肠内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
  • 简介:目的通过经鼻蝶窦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镜经蝶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0具已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蝶窦后壁的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及外侧腔5部分.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隔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结论内窥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可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 标签: 经蝶手术 内窥镜 解剖学 手术入路 鞍旁病变 鞍上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侵犯双侧斜坡旁颈内动脉10例,侵犯右侧斜坡旁颈内动脉4例,侵犯左侧斜坡旁颈内动脉3例;均采用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结果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3例。疗效经综合评价:治愈13例,控制1例,改善3例。术前6例视力障碍的病人,术后恢复正常3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1例。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1例,脑脊液鼻漏2例,一过性尿崩症1例,脑梗死1例。17例病人获随访3~88个月,平均34个月。肿瘤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镜下扩大经鼻入路适用于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

  • 标签: 垂体肿瘤 神经内镜 颅窝 手术入路 经鼻
  • 简介:目的研究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ICA)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多发性ICA.结果14例共32个病灶,MRI检出30个;表现为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的症状和体征;12例共18个病灶手术切除,其余病灶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无死亡,疗效满意;14例中5例有可能家族史.结论多发性ICA的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方法;神经导航对于多发性ICA的手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多发性ICA与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瘤(FICA)关系密切.

  • 标签: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治疗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病例,探讨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5例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的位置、尺寸和破裂与否,技术的操作成功率等相关数据,并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8±5.2)岁;动脉瘤位于前循环29例,后循环16例,平均大小为(2.05±0.72)mm,其中36例为破裂动脉瘤,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操作成功率100%。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1例继发脑梗塞,遗留轻偏瘫,其余均无并发症。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弹簧圈突出,达到致密栓塞。

  • 标签: 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脑脱髓鞘性假瘤(DP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DP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脑DPT以急性起病为主;影像学多表现为皮质下单一病灶,其强化呈非闭合性、斑片样或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火焰样;病理检查发现病灶呈炎性脱髓鞘样改变;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脑DPT的临床表现与大多颅肿瘤类似,易误诊为脑胶质瘤;其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类固醇激素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脱髓鞘性假瘤 临床表现 MRI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未破裂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未破裂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栓塞。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42个,95%闭塞3个,90%闭塞1个,全组无死亡。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填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12~72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20例有颅神经压迫症状者18例完全恢复正常,另2例为永久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全组术后均无破裂出血。结论对未破裂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栓塞的方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蛛网膜囊肿(IAC)37例的疗效,探讨手术治疗1AC时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24例行囊肿壁切除及脑池交通术,3例行囊肿切除术,10例行神经镜下造瘘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7月,34例症状或体征有小同程度改善,2例无明显改善,1例死亡。2例发生NPPB(1例治愈,1例死亡),头颅CT或MRI提示囊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有小脑幕上抬或颅骨变形、受压征象。镜手术病例中未发生NPPB。结论显微手术疗效确切,是大多数IAC的首选治疗方法;如预计发生NPPB可能性较高,可行神经镜下造瘘术;头颅CT或MRI可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大剂量脱水、激素治疗对NPPB有效。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手术 正常灌注压突破
  • 简介:目的探讨肠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和感染性并发症及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8例),研究组患者于发病后3d给予鼻饲肠营养,对照组患者于发病10d后给予鼻饲肠营养.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1d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感染率,随访60dBarthel指数.结果入院21d,研究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随访60d,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研究组总分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早期给予肠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近期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神经镜辅助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策略。方法选择翼点锁孔概念,利用神经镜的辅助技术,对33例鞍区的垂体腺瘤患者先行单纯显微镜辅助下手术切除,然后再联合神经镜切除肿瘤,比较两种方法的全切率。结果33例患者中先用显微镜辅助下手术获得全切20例,次全切13例;13例次全切患者再联合神经镜手术后获得全切8例.次全切5例。联合神经镜手术获得全切的例数(28例)明显多于单纯显微镜手术(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翼点锁孔入路,神经镜辅助下行垂体腺瘤显微手术能够克服手术中的死角,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残余,保护垂体柄,减少并发症,大大提高手术的效果。

  • 标签: 翼点入路 锁孔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垂体腺瘤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极大的疾病。作为脑卒中高发国家,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病率高达50.6/10万~80.7/10万,位居我国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首。近年来,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和神经镜技术的进步,如何降低手术创伤并提高手术疗效已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 标签: 神经内镜 高血压脑出血 微侵袭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从学生的角度评价抛锚式教学法在本科《护理研究》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4名护理本科生在《护理研究》部分章节中实施抛锚式教学法,选取17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法的评价。结果:学生反映抛锚式教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扎实掌握科研知识,开拓思维形成科研思路,提高综合能力;但在实施中也存在小组学习时间难以保障,学习交流不够充分,知识运用不够熟练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结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抛锚式教学法在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须进一步优化抛锚式教学法的实施,改善其应用效果。

  • 标签: 教育 护理 学士 教学方法 抛锚式教学法
  • 简介:目的:评价参与式教学法在护理本科科研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届和2012届在北京市某医科大学附属临床医学院参加科研训练的护理本科作为研究对象。201l届为对照组,采用目前“双导师”科研训练模式;2012届为干预组,在“双导师”科研训练模式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评价干预效果。结果:①干预组研究对象科研知识、态度得分均在干预后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10名干预组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到三个主题:参与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本科参与科研训练的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法可提升本科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护理本科应尽早开始护理科研培训。结论:参与式教学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双导师”制科研教学的不足,可作为护理本科科研教学的方法。

  • 标签: 参与式教学法 护理本科生 科研训练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脑供血动脉闭塞与颅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供血动脉闭塞伴有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11枚,多发动脉瘤患者3例,所有动脉瘤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I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脑供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动脉瘤的生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脑供血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颅蛛网膜囊肿合并囊内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蛛网膜囊肿合并囊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CT表现为均一高密度影,MRI表现为短T1、等T2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术后病理诊断为蛛网膜囊肿合并血管扩张出血。结论颅蛛网膜囊肿合并囊内出血时影像学表现比较特殊,容易误诊,需仔细鉴别。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囊内出血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分析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发病在6h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7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7例患者在14d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改善;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颅外出血并发症.结论我们小样本的研究发现,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但尚需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标签: 动脉溶栓 脑梗死 尿激酶
  • 简介: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技术在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动脉瘤夹闭前后行MDU监测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并评价术中MDU的监测作用。结果术中MDU监测提示:载瘤动脉闭塞3例,载瘤动脉狭窄6例,调整动脉瘤夹或局部应用罂粟碱湿敷后,MDU监测均恢复正常;其他病人MDU监测均正常。无监测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人随访3-26个月,术中MDU监测正常,但术后出现栓子脱落至脑梗死1例;其他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术中MDU监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无并发症等优点,能降低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和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目的构建pEGFP-N1-GGF2质粒,观察其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人GGF2全长序列.并克隆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pEGFP-N1-GGF2质粒.通过脂质体将pEGFP-NI-GGF2质粒转染大鼠脑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GF2融合蛋白在大鼠脑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成功构建了pEGFP-N1-GGF2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pEGFP-N1-GGF2表达载体转染6h大鼠脑即可见GGF2融合蛋白表达.3d时融合蛋白表达最多,7d时表达量稍有下降但仍高,14d时表达量已明显下降。GGF2融合蛋白在脑的表达以针道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荧光信号可达皮层深部。结论脂质体介导的pEGFP-NI-GGF2质粒能够在大鼠脑表达GGF2融合蛋白。

  • 标签: 颅脑损伤 基因疗法 生长物质 脂质体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目的比较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管钙化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上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CTA影像资料,比较血管钙化在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在近、远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64例,女29例,平均年龄(62.8±12.9)岁。血管钙化组的平均年龄(68.8±10.4)岁,明显高于无血管钙化组的(59.8±13.0)岁(P=0.002)。31例(33.3%)颅椎动脉血管钙化患者中,5例(5.4%)同时发现有基底动脉血管钙化,而未见基底动脉单独发生血管钙化。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颅椎动脉血管钙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P=0.003),且左、右两侧颅椎动脉血管钙化在近段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远段(P=0.000);左、右两侧颅椎动脉之间血管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椎动脉血管钙化显著多于基底动脉,且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钙化均更常见于近段。

  • 标签: 血管钙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椎动脉 基底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损伤CT影像特点与颅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68例,均行头部CT扫描和脑室型颅压探头植入,依据CT影像特点进行RotterdamCT评分。结果RotterdamCT评分2分2例,3分20例,4分10例,5分24例,6分12例。RotterdamCT评分3、4、5、6分患者颅压分别为(20.60±6.07)、(28.50±2.99)、(33.17±1.37)、(40.67±2.06)mmHg,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otterdamCT评分与颅压的相关系数为0.886(P〈0.05)。预后良好患者RotterdamCT评分[(3.08±0.49)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5.09±0.72)分;P〈0.05]。RotterdamCT评分与GOS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885(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RotterdamCT评分与颅压和预后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CT 影像学特征 颅内压 预后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