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58,因"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成形术后16个月"入院。20098月10日16时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2h后症状基本消失,仍感轻微头晕不适。20098月12日22时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含糊、复视、行走不稳伴左侧肢体无力,无抽搐大小便失禁,无声音嘶哑,无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急诊CT示:脑干梗死,

  • 标签: 左侧椎动脉 支架成形 植入术后 开口狭窄 再狭窄 2009年
  • 简介:患者女,68.主因头痛3d、意识障碍1d,于20046月23日入院.体格检查:浅昏迷,颈抵抗阳性,刺激肢体屈曲.头部CT平扫显示,左侧裂池高密度影,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影像(图1).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动脉瘤.于入院后第2天行右侧脑室外引流术.手术后患者神志逐渐清醒,入院第8天再次昏迷,复查CT显示左颞叶脑实质内血肿.紧急行开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术,术毕完整拔除脑室外引流管.

  • 标签: 脑实质内 引流术后 2004年6月 颅内多发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检查 侧脑室外引流术
  • 简介: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主要原因,约占SAH的70%~90%,临床病情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对于脑动脉瘤的家族性特点,芬兰和日本报道较多,国内也有个别的报道。而家系均为多发动脉瘤未见报道,现将家系2报告如下。

  • 标签: 多发动脉瘤 家族性 家系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病例患者,,68。20117月10日16:00左右在马路上骑电动车不慎摔倒,被棒状硬从右眼的眶上缘刺入颅内,当即昏迷,急诊送来我院。检查:神志昏迷,GCS评分5分,血压137/85mmHg,呼吸25次/分,脉搏90次/分,双眼上眼睑皮肤挫伤,右眼眶上缘有木质棒状异物外露,右眼结合膜、球结膜外露,眼球外突,右侧瞳孔直径2.5mm,无光反射,左侧瞳孔直径2.5mm,光反射迟钝。鼻腔外耳道无出血。

  • 标签: 颅内损伤 大脑中动脉 刺入 树枝 瞳孔直径 GCS评分
  • 简介: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hereditaryspinocerebellarataxia)是类单基因遗传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SCA)最为常见。国外现已经报道30余种亚型。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构音障碍、眼球震颤、眼肌麻痹、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等,还可伴有神经系统以外的表现。国内外常见家系报道,本文报道以行走不稳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且发病人数较多的家系。

  • 标签: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家系报道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神经系统变性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构音障碍
  • 简介:患者,12。因反复发作性愣神3个月于200411月3日到我院就诊。20048月出现发作性愣神,表现为突然停止活动,手中物体坠落,双眼凝视,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每次持续时间约10s,事后对发作过程无记忆,每日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曾服用抗癫癎药物(不详),未能有效控制发作。无阳性家族史。体格检查:肤黑,角膜色素环阳性,肝脾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显示双侧对称的3Hz棘-慢复合波;头部CT检查显示双侧基底节区低密度灶;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首发症状 癫癎 反复发作性 阳性家族史 神经系统检查
  • 简介:本文报道活血化瘀法治疗心因性夜间哮喘,分享中医治疗心因性哮喘的辨证论治思路与经验,以供参考。

  • 标签: 活血化瘀 心因性哮喘 案例
  • 简介:临床部分难治性抑郁症病人常常病情迁延,服用多种抗抑郁药物效果不佳。此病例服用大剂量阿咪替林自杀未遂,却从中给我们许多启示。①大剂量冲击疗法封此类病人有效。②封有出走史病人的理化检查结果提示多脏器损害者应考虑服毒自杀的可能性。

  • 标签: 剂量 阿咪替林 服毒自杀 病例报告 难治性抑郁症 冲击治疗
  • 简介:  1病例简介  患者,女,67,因下唇溃疡10余年于2005入院.患者10余年前发现下唇溃疡,无明显不适,诊治.1前溃疡质地变硬伴疼痛,右颊部红肿,遂就诊.患者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有高血压病史,平素血压控制可;有腔隙性脑梗死病史,经治疗后无后遗症状;无鼻窦炎病史.  ……

  • 标签: 单侧颈内静脉结扎术 静脉窦血栓形成
  • 简介:血管内治疗技术使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就临床结局而言,血管内治疗比静脉溶栓更具时间依赖性。因此如何减少血管内治疗时间的延误,是未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急救流程、使用快速有效的影像评估体系以及发展快速再通的取栓技术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脑梗死 大血管闭塞 多模式影像
  • 简介:目的探讨X刀治疗颅内室管膜瘤的疗效。方法X刀治疗12手术残余室管膜瘤患者,其中WHO分级Ⅲ级4,Ⅱ级6,Ⅰ级23X刀治疗前或后接受了20Gy分割外照射治疗。X刀中心剂量17.8~28Gy,边缘剂量9~16Gy。结果平均随访28个月。1、2、3的无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33.3%、25.0%。半数无瘤进展生存期为18个月。结论X刀对颅内术后残留室管膜瘤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 标签: 直线加速器 放射疗法 室管膜瘤
  • 简介:卒中后1周内,脑水肿引发的水快速流动导致脑组织膨胀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对这个过程治疗的困难主要还是因为其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1988个水通道蛋白的发现,似乎为认识和治疗缺血后脑水肿开辟了条崭新的道路。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又称水孔蛋白,是个同源水通道蛋白家族,在许多上皮和内皮细胞丰富表达,参与液体的转运。目前已发现的AQP有11种,其分布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主要存在于脑内并且研究较多的是AQP1和AQP4

  • 标签: 水通道蛋白4 脑水肿 缺血后 靶分子 AQP4 组织特异性
  • 简介: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与经头部CT证实的脑血管病变、白质病变的可能关系。方法选择60阿尔茨海默病患者84年龄、性别与相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采用盲法分析临床诊断前35的头部CT资料,调查头部CT显示的各种脑血管病变;对白质病变进行分区评分(评分等级为0~3分),并将双侧额区、顶枕区、颞区幕下共8个区域的总和作为白质病变总评分;测量钩间距、双侧侧裂宽度、第三脑室宽度、哈氏值、脑室指数和侧脑室体部指数,以反映脑萎缩和脑室扩大的程度。结果CT资料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血管病变、白质病变、脑萎缩和脑室系统扩大;正常对照组有脑血管病变者15(17.86%),阿尔茨海默病组33(55.00%),单因素分析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白质病变均以双侧额区和顶枕区评分居高,双侧颞区和幕下评分较低;白质病变总评分、双侧额区左侧顶枕区白质病变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钩间距、双侧侧裂宽度、第三脑室宽度侧脑室体部指数,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哈氏值、脑室指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考虑白质病变总评分时,脑血管病变、第三脑室宽度和钩间距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OR=3.222,1.507,1.271;95%CI:1.199~8.689,1.197~1.897和1.093~1.476);考虑不同部位白质病变评分时,脑血管病变、左侧额区白质病变评分、第三脑室宽度和钩间距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DR=2.876,1.744,1.548和1.268;95%CI:1.048~7.895,1.021~2.978,1.221~1.962和1.091~1.473);其中第三脑室宽度和钩间距OR值变化不明显。双侧侧裂宽度和侧脑室体部指数与阿尔茨海默病无关。�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脑血管意外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病灶
  • 简介: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组织中Akt蛋白磷酸化激活情况及其在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自由落体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外伤后1h、3h、6h、12h、1d、3d、7d组.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后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Akt(p-Akt)表达.另外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外伤组、外伤+抑制剂组、外伤+二甲基亚砜(DMSO)组,伤后1d统处死.蛋白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检测p-Akt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脑外伤后3hp-Akt表达增加,于24h达到高峰,给予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Akt磷酸化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PI3K/Akt通路在脑外伤后激活并发挥抗凋亡的作用.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PI3K/ AKT 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雌激素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在正常成年大鼠脊髓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4只成年大鼠脊髓各节段中GPR30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在脊髓的各个节段,GPR30在脊髓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分布在灰质中,且以腹角为主,除腰段脊髓背角有少量GPR30阳性信号外,其余节段脊髓背角均未见明显GPR30阳性信号。GPR30在白质中的信号分布较均匀。结论GPR30在脊髓呈特异性分布,提示其在脊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大鼠 脊髓 雌激素 膜受体 GPR30
  • 简介:患者,,24,因“眼睑面部不自主抽动19,伴发生说脏话6”而入院。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于5时渐出现眼睑面部不自主抽动,诊断为儿童多动症,服用氟哌啶醇4到6毫克/天,病情略有好转。16时又出现前臂不自主抽动,服用氟哌啶醇最大剂量16毫克/天,10余天后因副反应严重而自行减量至8毫克/天。18时又出现前臂不自主抽动伴发声、说脏话,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服用氟哌啶醇最大剂量12毫克/天,泰必利0.4克/天,病情略有好转,10个月后,因出现白细胞升高而自行停药。此后患者又多次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先后服用氟哌啶醇12至20毫克/天以及不知名的中药治疗(20天左右),疗效不佳。

  • 标签: 抽动秽语综合征 外科手术治疗 立体定向 氟哌啶醇 最大剂量 儿童多动症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例1:女,56,因右侧面部反复发作性、阵发性针刺样疼痛18、加重10d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见右侧半上、下唇痛温觉减退。颅脑磁共振体层成像脑血管显影术见双侧桥脑小脑角区见长T2异常信号,DWI呈略等信号,病变延伸至桥前池以及右侧环池,考虑胆脂瘤可能。

  • 标签: 胆脂瘤 桥小脑角区 双侧 一期手术
  • 简介:患者,男性,39,因双下肢无力伴胸部以下感觉减退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双下肢无力以长时间行走后为著,患者无大小便障碍,无外伤感染病史。

  • 标签: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硬脊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