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采用分子肝素 + 泼尼松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以我院确诊的 68 例小儿肾病患儿为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观察组( 分子肝素 + 泼尼松治疗),各 34 例,时间为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3 月。两组疗效与肾功能指标比较。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4.12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4.71 % ,组间有差异意义( P<0.05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采取分子肝素 + 泼尼松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泼尼松 小儿肾病综合征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由烧创伤、休克、感染等引发的危重症之一。脓毒症患者在各种病理生理机制下容易出现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液体积聚,血管内液体不足,引起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因素、介质参与调控脓毒症血管通透性,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脓毒症的靶点。本文就近年研究脓毒症中血管通透性相关的分子中意义较大的一些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磷酸鞘氨醇、肝素结合蛋白、Slit2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脓毒症 毛细血管通透性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所致的恶性肿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癌症,倾向于早期转移,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黑色素瘤发生侵袭转移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这些分子水平的异常改变影响着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代谢、运动性和逃逸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回顾了黑色素瘤发生侵袭转移时在基因水平、表观遗传和一些生物大分子方面的主要机制,包括一些常见通路(MAPK/ERK, Wnt/β-catenin, PI3K/AKT, JAK-STAT)及伴随基因、大分子的异常改变等。尽管其潜在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但作为侵袭转移发生所依赖的重要途径及分子靶点,这些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阻断或抑制侵袭转移发生的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侵袭 转移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及预后差为特点,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由于其遗传异质性显著,不同患者之间在疾病进展、临床疗效、放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等方面差异巨大,深入探讨胰腺癌分子生物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发相应的靶向药物,是胰腺癌从传统形态学分型转变到分子分型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从"异病同治"到"同病异治"精准治疗模式转变的前提。在分子靶向时代,胰腺癌的治疗模式转变为综合诊治,有望成为胰腺癌治疗的突破口。

  • 标签: 胰腺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May-Hegglin异常(May-Hegglin anomaly,MHA)家系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MYH9)基因的变异类型、中性粒细胞包涵体的成分以及先证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方法用PCR扩增先证者MYH9基因的第1、10、16、24、25、26、30、31、33、38、40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MYH9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变化。用血栓弹力图分析其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先证者及其次子携带MYH9基因第38外显子c.5521G>A杂合错义变异,其包涵体成分含有聚集的NMMHC-ⅡA蛋白,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结论c.5521G>A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共分离,很可能是MHA的致病变异,且属于中国人群中的常见变异类型。血栓弹力图分析可了解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助于评估MHA患者的出血风险。

  • 标签: May-Hegglin异常 MYH9基因 变异 间接免疫荧光法 血栓弹力图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结直肠癌共识分子分型(CMS)是基于肿瘤基因差异的分型,本文试图描述不同CMS分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指导结直肠癌的个体化诊疗。方法R语言软件下载纳入的7个GSE号的series matrix files数据文件,该文件包含基因测序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414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CMScaller分型计算方法,根据纳入样本的基因表达谱,计算该样本的CMS归类,分为CMS1、CMS2、CMS3和CMS4四组,统计分析四组不同共识分型的临床特点差异,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MS1肿瘤多起源于右半结肠(77.4%),而CMS2则多源于左半结肠(72.8%)。CMS2肿瘤T4分期比例为16.6%,而其余三型T4分期比例分别为23.3%、29.3%和24%;CMS1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最低(3.5%),而CMS4远处转移率为18.2%。CMS1和CMS2中KRAS突变率低,分别为25.6%和30.3%,CMS3中KRAS突变率最高达73.9%;BRAF在CMS1中突变率最高为45.5%,而其余三型突变率分别为0.6%、6.2%和5.9%;基因APC的平均突变率为59.45%。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分析显示CMS4间质型最差,CMS2经典型相对预后最好。结论CMS1免疫型,高发右半结肠女性患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常常同时伴有BRAF基因突变,治疗困难,预后差。CMS2经典型,治疗效果良好,预后好。CMS3代谢性,治疗后肿瘤容易复发,但是化疗效果敏感,总体生存期预后尚可。CMS4间质型,高发于左半结肠,容易发生远处转移,该型患者预后最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基因,肿瘤 突变 共识分子分型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威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因子水平、妊娠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为(3.29±0.27)g/L,D-二聚体(DD)为(1.85±0.68)mg/L,低于对照组的(4.56±0.43)g/L、(2.91±0.53)mg/L,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为(43.69±4.97)、(13.87±1.24)s,高于对照组的(34.67±4.85)、(12.63±1.16)s,P<0.05。观察组剖宫率(11.11%,4/36)、胎儿窘迫发生率(8.33%,3/36)及产后出血率(2.78%,1/36)均低于对照组[44.44%(16/36)、27.78%(10/36)、22.22%(8/36)],P均<0.05;观察组胎盘早剥率及新生儿死亡率为5.56%(2/36)、2.78%(1/36),低于对照组的13.89%(5/36)、8.33%(3/36),但差异未见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6/36)]略高于对照组[11.11%(4/36)],但差异未见统计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因子水平,优化妊娠结局,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阿司匹林 重度子痫前期 低分子肝素 凝血因子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肝癌未来数十年仍将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随着肝癌早诊早治、精准肝切除以及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的进步,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尽管如此,由于肝癌的高度异质性,同一临床分期的肝癌患者对治疗应答及预后仍存在很大差异,迫切需要新分期、分型指标以助力肝癌精准诊断与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多组技术、单细胞技术、肿瘤分子可视化技术及医学人工智能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肝癌分子分型正越来越接近肿瘤生物特征的真正本质,从而助力肝癌精准诊断与治疗的实施和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

  • 标签: 肝肿瘤 分子分型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SCCHN)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异质性。吸烟、酗酒和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SCCHN的高风险因素。尽管放化疗和手术切除可将SCCHN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40%~50%,但近30年来进展不明显。SCCHN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揭示SCCHN致病机制和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可能。本文就SCCHN分子机制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癌,鳞状细胞 基因组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与仅仅关注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的经典手术解剖不同,现代膜解剖既关注形态结构关系及其如何发生,同时又关注肿瘤生物学行为特点,是从结构关系与疾病功能两方面进行整体解读的理论体系,因此得到诸多胃肠外科医生的认同。但胃的膜解剖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胃及其系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旋转与融合,以致外科医生对胃的膜解剖的认识和理解各有不同,在实践中也存在各种混淆与误解,导致膜解剖的理论与手术实践产生偏差。本文将胃系膜分成不同区域,回溯胚胎发育过程,结合手术实践中的思考与理解,阐述膜解剖理论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指导及实践妥协问题。

  • 标签: 胃肿瘤 胃系膜 膜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道解剖在男性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对30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术中优先游离盆腔输精管,并在后续分离输尿管、清扫盆腔淋巴结、分离膀胱后下方层面、离断膀胱侧韧带时以输精管作为解剖标志。收集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术中无直肠损伤、盆腔大血管损伤、闭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包括标准盆腔淋巴结清扫)时间110~150 min,平均138 min。术中出血量100~600 mL,平均250 mL,术中输血3例。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清扫数量为8~17个,平均12个。结论男性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应用精道解剖有利于优化手术步骤、降低手术难度,达到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膀胱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输精管 解剖
  • 简介:摘要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提出与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结直肠外科手术带入了膜解剖时代。日本提出的躯干筋膜分层延续理论,能很好地帮助理解结直肠手术相关的筋膜及筋膜间层面。腹膜后的多筋膜层次、其向盆腔延续的复杂性以及筋膜间在个别地方的致密粘连,为术中准确把握筋膜间平面提出了挑战。直肠固有筋膜及腹膜后筋膜,尤其是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有着独特的筋膜表面小血管分布特征,直肠固有筋膜的小血管根部能帮助精准寻找中低位直肠前侧方和后侧方致密粘连处的筋膜间平面,而输尿管神经筋膜表面血管的纵向走行及交通支血管稀少等特点能协助辨认肠系膜融合筋膜层面,增加肠系膜切除的完整性,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及肠系膜残留概率。对筋膜小血管的组织胚胎及解剖认识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结直肠外科手术 筋膜 筋膜间平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剥膜术后对比敏感度及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CS)和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的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BCVA(logMAR)0.74±0.28较术前明显提高(t=8.475,P=0.000);术前3 cpd、6 cpd和12 cpd空间频率平均为(1.529±0.645)c/d、(1.403±0.621)c/d和(1.118±0.4467)c/d,术后6个月提高至(1.565±0.314)c/d、(1.435±0.418)c/d和(1.125±0.236)c/d,手术前后对比均有统计意义(t=5.357, 5.479,5.216;P=0.000,0.000,0.000)。CMT由术前的(542.29±213.26)μm降低到术后6个月的(315.37±126.39)μm(t=6.023,P=0.000)。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剥膜术后视力改善,对比敏感度提高,CMT下降。

  • 标签: 膜,视网膜前,特发性 敏感度,对比 厚度,中心区,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的解剖特点,以及在头颈重建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4例应用游离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移植修复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例,年龄31~69岁,平均50.2岁。其中舌癌39例,牙龈癌24例,口颊癌11例;T4N1M0 26例,T4N0M0 22例,T3N1M0 15例,T3N2M0 11例。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穿支血管蒂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术中记录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软组织缺损大小、游离股内侧皮瓣长、宽、厚以及血管蒂长度和血管蒂来源。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功能状态和供区恢复情况。结果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继发软组织缺损大小为4.0 cm×3.5 cm~9.0 cm×5.5 cm,全部应用游离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移植修复,皮瓣长(12.5±0.4)cm、宽(7.2±0.4)cm、厚(3.5±0.2)cm,血管蒂长度为(8.6±0.4)cm。所有病例中股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具体血管蒂来源分为6类,股内侧肌和长收肌之间的股动脉蒂肌间隔穿支4例(5.4%),长收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6例(8.1%),股薄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16例(21.6%),股薄肌和大收肌之间的股深动脉蒂肌间隔动脉穿支9例(12.2%),大收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29例(39.2%),半膜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10例(13.5%)。74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创面均直接闭合,随访12~36个月,皮瓣外观满意,吞咽、言语功能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4例发生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后效果良好。结论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组织量丰富,血管解剖恒定,可选择设计方案多,皮瓣供区损伤小,是头颈肿瘤术后重建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股薄肌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 头颈部肿瘤 嵌合皮瓣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基础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3例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3.94±13.37)岁。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胸腺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12例、胸腺癌1例、畸胎瘤3例、胸腺增生1例、胸腺囊肿16例。观察手术路径的安全性及术野显露情况;记录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腔镜胸腺完整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合并有肺楔形切除2例,合并心包部分切除2例。剑突下入路手术路径安全,暴露良好,术中胸腺周围的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完整显示左右两侧心包膈神经、上腔静脉、前方胸骨、后方心包及左侧无名静脉、上方甲状腺下极等胸腺毗邻结构。术后引流量(429.24±308.34)mL;引流时间(3.61±1.56)d;住院时间(5.88±3.43)d;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1.82±0.68)分。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症状加重,经机械通气、药物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钠血症,补钠后痊愈。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路径暴露良好,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更好地体现了微创理念。

  • 标签: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 剑突下 胸腺 解剖学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手术技巧与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行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12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3~72岁,中位年龄55岁。解剖第一肝门,显露、悬吊肝右前和左内叶肝蒂,控制出血,采用腹腔镜解剖性顺时针四切面肝中叶切除法,顺时针依次离断左侧、足侧、右侧、头侧切面。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中位数为226(177~288)min,术中出血量295(50~800)ml。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例,胆漏1例,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术后7 d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2.3)d。结论腹腔镜肝中叶切除有一定的挑战性,正确地选择肝切面,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腹腔镜顺时针四切面肝中叶切除法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腹腔镜 肝切除术 失血,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医学插画的历史及其新可视化模式在解剖与临床中的应用。方法以"医学插画" "解剖插画"以及"medical illustration" "medical illustr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medical illustration and virtual realit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1月前发表的与医学插画历史、现状及其新可视化模式相关的文献,检索到文献634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研究以及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32篇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从手绘解剖插画到大体解剖图谱,再到三维虚拟解剖模型、3D打印解剖模型及虚拟手术解剖,技术推动了解剖的发展,为医学专业人员学习解剖提供了便捷,也改变着解剖的教学方式和外科的培训模式。结论医学插画的新可视化模式在解剖教学与临床培训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何利用这些新模式来创造更高效的教学工具,改进外科训练模式,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 标签: 绘画 医学插画 解剖插画 三维虚拟解剖 虚拟现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股薄肌肌皮瓣在会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延展设计解剖基础。方法选择6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年龄为27~52岁,平均41.2岁,解剖观察双侧股深动脉及进入股薄肌的肌支走行,测量血管蒂长度。模拟完成股薄肌肌皮瓣切取手术,先按照标准方式进行转移,随后再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进行转移,进行延展设计。分别测量2种转移方式下12块肌皮瓣远端到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对2种转移方法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解剖发现6具尸体双侧股深动脉肌支全部走行于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12块股薄肌肌皮瓣平均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84±0.71) cm。标准方式转移后股薄肌肌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9.23±0.95) cm(6.9~10.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45±2.27) cm(7.5~14.8 cm)。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延展设计后,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4.52±1.18) cm(2.7~ 6.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8.92 ±1.82) cm,(4.8~11.7 cm)。与标准方法相比,股薄肌肌皮瓣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后,血管蒂同侧转移增加长度(4.71±1.14) cm(3.5~7.3 cm),平均4.71 cm;对侧转移增加长度(2.53±0.89) cm(0.9~4.1 cm)。2种方法测量的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13.194,P<0.001;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9.05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双侧增加的可修复距离长度平均为3.62 cm,能提供的额外增加距离为平均血管蒂长度的46.2%(3.62/7.84)。结论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对股薄肌肌皮瓣进行延展设计可以增加血管蒂长度,扩大了其修复会阴的范围。

  • 标签: 肌皮瓣 外阴肿瘤 会阴,修复外科手术 股薄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包括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D3淋巴结清扫术以及盆腔自主神经保护3个方面,手术目标为肿瘤根治和功能保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对于腹腔和盆腔筋膜解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直肠癌TME质量和保护自主神经。手术操作进入盆腔后,对于直肠系膜固有筋膜层、盆腔脏层筋膜、腹下神经前筋膜、骶前筋膜、直肠周围韧带结构以及直肠前方Denonvilliers筋膜的辨识有助于保护盆腔自主神经,避免损伤。笔者重点介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如何正确辨识盆腔筋膜结构,并应用筋膜解剖理念完成直肠癌TME,实现盆腔自主神经保护。

  • 标签: 直肠肿瘤 直肠癌根治术 筋膜解剖 盆腔自主神经保护 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