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解剖理念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院和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腹股沟疝患者311例,按手术方式分标准TEP组(169例)和膜解剖TEP组(142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腹壁下血管损伤、膀胱表面血管损伤、生殖血管损伤、输精管损伤、腹膜破损和术后疝复发情况。结果与标准TEP组比较,膜解剖TEP组的腹壁下血管损伤少,膀胱表面血管损伤少,腹膜破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2组生殖血管损伤、输精管损伤和术后疝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膜解剖理念在TEP中的应用,对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和腹膜破损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疝,腹股沟 腹腔镜 解剖学 疝修补术 术中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点线顺行解剖法"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制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点线顺行解剖法"设计锁骨上动脉岛状瓣,修复的头颈部缺损患者43例,共计45个皮瓣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72岁。其中下咽癌26例,复发性喉癌4例,颈段食管癌2例,扁桃体癌1例,腮腺癌1例,下咽癌术后咽瘘3例,外伤后食管瘘2例,下咽癌术后食管狭窄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喉狭窄1例,上颌窦癌术后面颊部缺损1例。"点"为锁骨上动脉在颈横动脉的起点;"线"为沿锁骨上血管起点顺行解剖1~2 cm,沿血管走行方向作延长线,并以此延长线为皮瓣中轴,设计岛状皮瓣。记录皮瓣动静脉供应特点、皮瓣制取时间、皮瓣存活率、供区创面修复以及临床随访情况。结果皮瓣动脉供血较为恒定,静脉回流存在变异;制取皮瓣面积(4~8)cm ×(10~18)cm,制备时间为30~60 min,中位数为42 min;皮瓣存活率100%,1例患者皮瓣发生表皮部分坏死,5例患者术后出现咽瘘,换药治愈;供区缺损均直接拉拢缝合,3例患者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换药后愈合;l例患者失访,余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55个月,涉及吞咽功能的患者40例,术后均恢复正常饮食或软流食;涉及恶性肿瘤患者40例,肿瘤局部复发3例,淋巴结复发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肺转移1例,骨转移1例。结论"点线顺行解剖法"是一种简单、安全和高效的锁骨上动脉岛状瓣的制备方法。

  • 标签: 锁骨上动脉 外科皮瓣 头颈部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下解剖性全膀胱切除与开放手术的早期 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90例膀胱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每组各 45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解剖性全膀胱切除术,开放组采用开放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术前、术后第一天平均血红蛋白及手术时间与开放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腹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8.9%)显著低于开放组 (26.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 对于膀胱癌患者可采用腹腔镜下解剖性全膀胱切除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 症 发生率,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技术 浸润性膀胱癌 解剖性全膀胱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治疗中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价值。 方法:在我院收治的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采用随机的方式抽取 46例进行研究分析,病例选自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12月。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将 23例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 23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纳入实验组,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于实验组更低,组间存在统计意义 ( P<0.05) 。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提高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症 低分子肝素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例ABO亚型的分子机制。方法先证者红细胞ABO表型鉴定采用常规血清技术,ABO基因第6~7外显子序列采用PCR技术扩增并应用Sanger法双向进行测序分析。先证者ABO基因第6~7外显子单体型检测采用单链扩增测序技术。结果先证者红细胞与抗-A凝集强度4+、抗-A1不凝集,抗-B凝集强度3+,抗-H凝集强度4+;其血清与标准A细胞、O细胞和自身细胞不凝集,与标准B细胞在4℃呈现弱凝集,先证者血清特性符合ABO亚型。ABO基因第6~7外显子双链测序分析显示先证者261 G/del、297AG、526CG、657CT、703GA、803GC、930GA杂合,796CC纯合。单体型测序显示先证者一个等位基因为ABO*O.01.01,另一个等位基因与ABO*B.01相比仅c.796A>C变异,导致266位蛋氨酸变成亮氨酸;比较国际输血协会ABO等位基因已命名的数据,发现该变异属于新等位基因。结论ABO*B.01等位基因c.796 A>C变异,导致266位蛋氨酸变成亮氨酸,可引起CisAB亚型。准确鉴定ABO亚型应结合血清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

  • 标签: ABO血型系统 CisAB亚型 测序分析 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低氧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64只,体质量(180±1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UC组)和5%间歇低氧组(5%IH组),每组32只;每组按取材时间不同随机分为7、14、21、28 d四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UC组大鼠置于实验箱内持续注入空气,氧浓度为21%;5%IH组大鼠置于实验箱内,循环注入氮气及空气,使氧浓度在5%~21%之间变化,每120 s为1个周期。2组大鼠每日实验8 h,其余16 h常规饲养,分别持续进行7、14、21、28 d。各亚组实验后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两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完成Morris水迷宫实验后处死并取出大鼠海马组织,制备切片标本: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af-1)、第二个线粒体衍生的caspase激活因子(Smac)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神经细胞凋亡指数。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UC组不同时间点Apaf-1及Smac蛋白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指数的相关性。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UC组大鼠间歇性低氧7、14、21、28 d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0.83±3.25)、(22.17±2.79)、(20.50±4.51)、(21.17±4.17)s,跨越目标象限时间分别为(52.17±4.17)、(52.50±2.74)、(51.50±2.43)、(52.00±4.78)s,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5%IH组间歇性低氧7、14、21、28 d逃避潜伏期分别为(33.17±2.14)、(44.33±3.45)、(52.17±3.87)、(64.33±2.73)s,跨越目标象限时间分别为(44.00±3.03)、(34.50±3.94)、(27.83±3.01)、(20.83±1.94)s,随间歇低氧时间的增加,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目标象限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意义(F=106.335、61.772, P值均<0.01)。两组间比较:5%IH组不同时间点逃避潜伏期时间均大于UC组,跨越目标象限时间均小于UC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值均<0.01)。(2)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UC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核较大,核膜结构完整,呈椭圆形或圆形,染色质分布均匀呈细颗粒状,细胞器丰富,形态结构正常;5%IH组从7 d开始出现神经元水肿,细胞核变形,核膜模糊,核仁逐渐消失,细胞器肿胀溶解等,随着时间的延长,改变程度越重。(3)Apaf-1、Smac蛋白的相对表达量:UC组各个时间点海马CAl区神经细胞Apaf-1、Smac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而5%IH组各个时间点Apaf-1、Smac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随间歇低氧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F=25.328、42.923, P值均<0.01)。两组间比较:5%IH组各个时间点Apaf-1、Smac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UC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值均<0.01)。(4)神经细胞凋亡情况:UC组各个时间点海马CAl区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凋亡少,AI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5%IH组随间歇低氧时间的延长而升高,AI差异有统计意义(F=25.799, P<0.01)。两组间比较:各个时间点海马CAl区神经细胞凋亡明显高于UC组,AI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值均<0.05)。(5)Pearson检验显示:5%IH组各个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Apaf-1、Smac蛋白的表达与凋亡指数均呈正相关(rApaf-1=0.735、0.736、0.685、0.747,rSmac=0.735、0.734、0.679、0.751,P值均<0.05)。结论间歇低氧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这可能与其引起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诱导凋亡相关蛋白Apaf-1、Smac的表达,进而造成神经元凋亡有关。

  • 标签: 缺氧,脑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认知障碍 CA1区,海马 细胞凋亡 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 第二个线粒体衍生的caspase激活因子 大鼠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心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取76例,平均划分为对照组(n=38例)与观察组(n=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以常规治疗为基础,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94.7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86.84%),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心病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尤为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治疗 肺心病并呼吸衰竭 临床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及按压时间的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本次调查,选取 80 例在本科室进行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治疗的病人进行调查与分析,时间在 2019.2-2020.3 。将病人分为 2 组,平均分得 40 例。两组分别采用了传统注射方法和按压方法、改善注射方法和按压方法。对比两组最终临床效果。 结果:对比组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明显, P 值 <0.05 。 结论: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中,可采用改善后的注射方式与按压时间及方式,这种方式可最大程度的改善皮下淤血发生率,缓解疼痛,此方式实施效果优异 。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注射方式 按压方式
  • 简介:摘要讲者从分子医学的角度分别就"乳腺癌干细胞"、"三阴乳腺癌适配子(Aptamer)"、"雄激素受体(AR)"几方面对乳腺癌的致病因素、靶向治疗以及如何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针对高复发乳腺癌,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检测指标和治疗靶点;乳腺癌干细胞可作为高复发乳腺癌治疗评估的指标和传统治疗的补充手段;Aptamer可用于高复发乳腺癌的早期筛查;AR可成为临床新的分子分型指标和治疗靶点。讲者的观点和经验为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宝贵方法和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同一批次4A分子筛干燥剂连续使用后,能达到预期灭菌除湿效果的有效次数。方法分别对无菌隔离器的手套系统(包括手套、封圈、套袖)以及实验舱和传递舱进行完整性测试。采用同一批次4A分子筛干燥剂连续灭菌除湿3次,通过对过氧化氢气体浓度、分布状态和灭菌效果,以及隔离器内部环境微生物(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检测,验证过氧化氢对隔离器的灭菌效果;通过对4A分子筛干燥剂使用前后称重和观察舱内起雾现象,确定4A分子筛达到灭菌除湿效果的有效次数。结果共对8个手套系统进行完整性测试,手套在60 s内的压降差值均<60 Pa;实验舱和传递舱的完整性测试结果表明,小时体积泄漏率为0.04%,每次测量环境温度波动均<0.5 ℃。过氧化氢指示卡显示,舱内过氧化氢达到灭菌浓度且分布均匀。经生物指示剂检测,过氧化氢能杀灭106以上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隔离器内部环境微生物检测结果如下,沉降菌为每4小时0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浮游菌为0 CFU/m3、表面微生物为0 CFU/碟。同一批次4A分子筛干燥剂使用前的重量为3.000 5 kg,第1、第2和第3次使用后的重量分别为3.185 0、3.340 5和3.451 5 kg。当同一批次干燥剂连续使用至第3次时,隔离器舱内出现起雾现象。结论同一批次4A分子筛干燥剂可连续使用3次,并达到预期的灭菌除湿效果。

  • 标签: 吸湿剂 无菌隔离器 灭菌 除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0月时期内诊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共42例,随机划分为参照组(21例)和实验组(21例)。参照组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实验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患者总有效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实验组为95.24%,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实验组血流速度变化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模式不仅可提高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还可改善血流速度,可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总有效率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生物高度异质的肿瘤,基于遗传特点对其区分亚型有助于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指导精准治疗。近年来,DLBCL的分子分型已由原来单纯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起源细胞(COO)分型逐渐过渡到COO分型与侧重于驱动性遗传异常(包括基因突变、易位及拷贝数改变等)检测的基因分型相结合的阶段。二者结合的分型方法,或许能更好地解释肿瘤的生物异质性与治疗反应差别。上述分型理论,可能还有待更多的实践加以验证和补充。

  • 标签:
  • 简介:摘要利用传统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进行分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存在较大局限性,建立ESCC的分子分型是精准治疗/个性化治疗的必然要求。目前ESCC的分子分型尚未形成共识,也未在临床广泛应用。从蛋白质水平、基因多态性、DNA甲基化到非编码RNA等层面的分子标志物与ESCC的发生发展、治疗应答、预后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望基于这些分子标志物建立ESCC的分子分型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食管肿瘤 肿瘤,鳞状细胞 分子分类 分子标志物
  • 简介:摘要儿童肾结石/肾钙质沉着症发病较为隐匿,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尿(结晶成分)过饱和与结晶抑制因子失衡所致。近年来,由于个体和(或)家族基因异常引起肾结石/肾钙质沉着症的病例逐年增加,几乎所有肾结石患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机体代谢紊乱。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和分子病因在其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该文对几种较常见的肾结石/肾钙质沉着症的分子病因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肾结石 肾钙质沉着症 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谱及分子分型,为鼠伤寒沙门菌的防控、溯源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2019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分离到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2015—2019年共分离到鼠伤寒沙门菌63株,其中37株抗原式为[4,5,12,:i:-],是鼠伤寒沙门菌主要血清型。63株鼠伤寒沙门菌对14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100%),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的敏感率大于92.00%,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82.54%)。40株为多重耐药株。结论山西省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仍需要加强对沙门菌多重耐药的监测。而PFGE带型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显著的优势带型,说明山西省鼠伤寒沙门菌存在高度散发和聚集性暴发的流行特征。

  • 标签: 鼠伤寒沙门菌 多重耐药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卵巢癌患者高死亡率是由于缺乏早期症状及晚期诊断所导致,并且存在治疗选择的局限性以及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目前,分子靶点已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CD (clusters of differentiations) 24是一种小的唾液酸糖蛋白,通过其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位于脂筏中。尽管CD24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发展、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但CD24在癌细胞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表明,CD24在卵巢癌以及许多癌症中存在过表达,CD24也被鉴定为卵巢癌干细胞标记物。最近,CD24已被确定为卵巢癌患者存活的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特定分子靶点。接下来,我们将回顾卵巢癌靶向治疗中的分子靶点,并概述新的分子靶点CD24及其与卵巢癌的密切关系。

  • 标签: 卵巢癌 分子靶点 靶向治疗 CD24
  • 简介:摘要近年来,19F磁共振(19F magnetic resonance,19F-MR)分子成像在靶向药物递送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19F原子较高的灵敏度以及体内缺乏内源性氟背景信号,以包括液态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s,PFC)在内的许多纳米材料被研发和应用成为19F-MR成像的理想分子成像探针。19F-MR将分子成像技术与药物递送系统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早期分子水平诊断、靶向治疗、疗效的实时监测与预后的精准判断。笔者对多种可用于19F-MR分子成像的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在靶向药物递送和智能化药物控释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它们在该领域开展应用情况以及各自优缺点,以期为新型可用于19F-MR分子成像的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标签: 19F磁共振分子成像 靶向药物递送 全氟化碳 诊疗一体化 智能化药物控释体系
  • 简介:摘要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是导致癌症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在人体广泛存在,并且ABC转运蛋白的过度表达是导致肿瘤细胞产生MDR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对MDR肿瘤进行早期监测,有利于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笔者就分子影像技术在监测MDR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抗药性,多药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ATP结合盒转运体 分子影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