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阳性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8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者33例,占37.1%,214例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者67例,占31.3%,两组间H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至今尚不清楚,致病因素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检测结果要受到胃酸、胆汁反流频率和时间的不同及胆汁成分、浓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100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均50例。对研究组患者应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对参照组患者应用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指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和根除率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半夏泻心汤应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有利于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炎 半夏泻心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自从幽门螺杆菌被发现和分离以来,其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首要致病因子。该文就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原因感染特征以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述,并进一步阐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消化系统 胃癌 十二指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6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措施,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加味半夏泻心汤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行四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本院诊治的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患者共110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三联疗法治疗(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研究组予四联疗法治疗(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胶囊),分析两组临床总有效率、HP根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经统计,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6.36%(53/55)显著高于对照组81.82%(45/55),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HP根除率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1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患者应用四联疗法的疗效显著,其中HP根除率较高,安全性较高,具应用价值。

  • 标签: 四联疗法 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 疗效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序贯疗法在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X组和Y组,每组各65例,X组采用序贯疗法进行治疗,Y组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现,X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Y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Y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时采用序贯疗法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序贯疗法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治疗。针对肠道菌群情况,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肠道菌群中的消化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及双歧杆菌菌落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通过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显著,有效降低患者肠道内各种菌群水平,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应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肠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上消化道疾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检测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对20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Hp感染检测.结果20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检出率为57.5%,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94.0%)、胃溃疡72.2%、慢性萎缩性胃炎64.1%、胃癌60.8%、胃食管返流病56.1%、慢性浅表性胃炎41.8%。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21.4,P<0.05)。不同性别、年龄H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42,P=0.181;X2=9.2028,P=0.100)。结论上消化道疾病的HP感染率较高,且两者关系密切;Hp感染与性别年龄无关。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感染上消化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的效果,探讨较为理想的治疗胃溃疡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法,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到2011年8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硫糖铝、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硫糖铝、洛赛克和阿莫西林进行对症治疗。连续服药15d后对患者进行溃疡治愈率和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溃疡愈合及平坦型白色疤痕获得情况等项目的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HP检测转阴率为40%;溃疡愈合39例(78%),平坦型白色疤痕获得30例(60%);观察组患者疗效、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溃疡愈合率、平坦型白色疤痕获得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治疗对象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硫糖铝、洛赛克和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胃溃疡患者症状,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彩超诊断结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34例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者进行彩超诊断,分析患者的彩超诊断结果并探究其价值。结果34例患者幽门基层厚度(PMT)在4.35-5.15mm之间,平均幽门基层厚度(PMT)为4.650.21mm;幽门管长颈(PCL)在16.45~17.85mm之间,平均幽门管长颈(PCL)为17.310.35mm;根据判断标准将34例患者均确定为肥厚性幽门狭窄,后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经手术室病例证实34例诊断结果,本次诊断的准确率为100%。结论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彩超诊断结果十分准确,对于患者进行准确判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使用。

  • 标签: 小儿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彩超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L-1β抑制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IL-1β在平滑肌舒张方面的作用机制作进一步补充,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的依据。方法成年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正常组、IL-1β组、格列苯脲组、吲哚美辛组。采用离体组织灌流的方法,用RM6240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IL-1β对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作用的影响;通过应用不同信号途径的特异性阻断剂,探讨IL-1β的作用机制;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IL-1β组IL-1β(终浓度为2ng/ml、20ng/ml、200ng/ml)能抑制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的振幅、频率和张力(P<0.05,n=9)。2.格列苯脲(5μM)对IL-1β抑制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的自发收缩作用无影响(P>0.05,n=6)。3.吲哚美辛(10μM)能部分抵消IL-1β对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的抑制作用,与IL-1β单独作用相比,振幅、频率和张力均较高(P<0.05,n=6)。小结IL-1β能抑制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的自发收缩,其作用可被吲哚美辛部分阻断,而不受格列苯脲影响,说明其机制很可能与前列环素有关,而与KATP通道无关。

  • 标签: IL-1&beta Ca2+ 幽门括约肌 KATP 前列环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消化道幽门螺旋杆菌首选检测方法及临床根除方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消化道疾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14C尿素呼吸试验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消化道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比较检测结果,采用三联法和四联法治疗14C呼吸试验阳性患者,总结治疗体会。结果5例胃癌,7例十二指肠溃疡,28例胃溃疡。14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阳性率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阳性率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总转阴率为96.55%(28/29),所有患者嗳气、反酸、上腹部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例患者腹泻、1例口苦、1例纳差,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结论消化道幽门螺旋杆菌首选检测方法是14C尿素呼吸试验,三联法与四联法联用可有效提高消化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除率。

  • 标签: 消化道幽门螺旋杆菌 检测方法 根除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慢性胰腺炎(CP)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2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发生CP危险因素,然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分析CP与Hp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有14例感染Hp,感染几率是40.0%,对照组中有7例感染Hp,感染几率是16.67%;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脂症、肝胆性疾病及自身免疫力及吸烟、饮酒史等与Hp感染及CP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脂症、肝胆性疾病史及自身免疫病史与感染Hp显著增加了发生CP几率,是更具有独立作用的高危因素。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胰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会明显增加CP发病率,Hp感染防治对预防CP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 相关性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8-02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