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波兰音乐学家肖明斯基提出的声音主义技术层面为角度,分析了当代华人作曲家陈晓勇《看不见的风景》中具有声音主义特色的作曲技法,以检验声音主义在分析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大致介绍了声音主义的主要技术手段;第二部分从声音技术、形式问题、纵横结构和元素转型四方面总结了作品中颇具声音主义特性的作曲技法;第三部分探讨了声音主义分析手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 标签: 声音主义 技术层面 陈晓勇 纵横结构 元素转型
  • 简介: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筑梦中国,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振兴民族,有赖于正确的价值引领。心怀光明,自强而弘毅;踏石有痕,明辨而笃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我们的价值观自信,必须发挥文艺的作用,必须弘扬文艺形象的强大感召力和文艺家勇于担当的人格力量。

  • 标签: 文艺工作者 民族精神 人格力量 团结和睦 祖国统一 文化力量
  • 简介:交响音画取材于攀西地区的地貌与人文特征,运用带有民族特征的三个四音音组构成十二音序列写成.结构上采用拱型结构与变奏相结合的混合曲式原则;数控的节奏思维以及在配器上运用非融合性的原理使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高度统一,实为当代民族序列主义音乐的一部佳作.

  • 标签: 《裂谷风》 民族序列主义 杨新民 交响音画 拱型结构 非精确对称
  • 简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上个世纪对整个教育界影响甚广的心理学学说,不可避免地会在音乐教育的领域中产生一定的作用,而《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明显吸纳了建构主义教育观的部分理念。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拟从《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找到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对接点。

  • 标签: 建构主义 音乐课程标准
  • 简介:"华夏之声"系列音乐会是1981-1988年间,建立在中国音乐学院平台之上、以挖掘传统音乐为内容的大型系列学术性音乐活动。"华夏之声"以明确的"寻根"思想为指导,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它体现的"寻根"思潮给80年代的民族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华夏之声"对21世纪传统音乐的研究和中国音乐的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华夏之声 始末 特点及成果 寻根 历史思考
  • 简介:现代音乐史上,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口琴音乐的流行和发展,曾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社会音乐生活产生过重要并且持久的影响,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在大众音乐生活、音乐普通教育、音乐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口琴音乐大众化的传习方式、口琴音乐的传播与推广、口琴音乐的活动形式等方面,对这一时期我国口琴音乐的历史活动特点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探讨,目的在于促进和丰富对这一时期社会音乐生活的研究.

  • 标签: 口琴 音乐生活 大众音乐 现代音乐 独特 时期
  • 简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研究不仅具有红色文化价值,而且对于四川,乃至全国的民间歌曲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在当时当地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历史政治背景使其具有独特的色彩和韵味,它不仅不局限于时空,而且传承与流变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时过境迁,它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挖掘,而现状并不乐观,有待专家学者的更深入研究。

  • 标签: 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色歌曲
  • 简介:研究中古时期音乐制度及乐人社会身份问题,根本目标是研究中古伎乐演化过程。其中心点在于伎乐与乐人。通过显性研究,考察中古社会变迁中乐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聚合与离散、生活职能与社会身份;通过隐性研究,分析中古时期政治秩序更迭变化中造成音乐文化的散佚与及对传统的回拨。乐人的音乐创造活动及伎乐形式与内容的构建,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二重关系,指出了伎乐作品生产源头与传播路径是一个系统、完整、严密、地位低下的乐人制度,它们共同地推动了中古伎乐的演化发展。

  • 标签: 中古时期 伎乐 乐伎 中古音乐史
  • 简介:谈到平行进行,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将其和印象主义音乐风格联系在一起。然而,平行进行并非印象主义音乐所独有,有关平行进行的各种实践在二十世纪以前即已出现。本文将聚焦于平行和声这一特定技法,通过对李斯特以及德彪西作品中的平行和声技术进行梳理,试图从这个特定的视角展示西方和声语言风格的发展。

  • 标签: 平行进行 和声静止 延长 平面化 和声式旋律
  • 简介:无论是在复调技术高度发展的巴洛克音乐时期,还是在和声色彩极为丰富的浪漫主义时期,声部线条都是音乐呈示和展开不可或缺的因素,当然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也不例外,尤其是前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声部特点主要为功能和声下的线条和声思维,具体表现为三声部的和声织体形态。本文主要将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三声部织体形态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该声部形态产生的原因和该声部形态蕴含的和声内涵,从而为古典主义时期三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借鉴和启发。

  • 标签: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 三声部织体 功能和声 线条和声思维
  • 简介:为纪念中国曲艺家协会成立60周年,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曲艺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曲艺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编辑出版反映60年来曲艺工作和曲艺人面貌的大型纪念画册,进一步建设充实协会曲艺资料数据库,现面向全社会诚征图片及实物:

  • 标签: 新中国成立 历史图片 曲艺家 协会 启事 征集
  • 简介:由于与人类生理、心理的一致性,以及与“数”及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对称性”和“黄金分割律”作为结构比例布局的一种技术手段,历经了从“潜意识”到“有意识”的演化过程。本文拟用粗略的方式,通过对部分作曲家经典作品的分析来研讨音乐作品中的结构比例布局。

  • 标签: 结构 比例布局 对称性 黄金分割律 张力 平衡
  • 简介:萧友梅担任国立音乐院代理院长和国立音专校长期间,1929年发生一次“学潮”,冼星海等由此离开学校;1934年,聂耳报考国立音专未被录取。音乐史学界长期以来均以这两件事情作为“史实”,将萧友梅置于冼星海、聂耳之对立面加以贬低。本文以翔实的史料研究“学潮”的经过及其性质,考证聂耳未被录取的背景以及真相,还这桩“历史公案”以一个本来面目,还以萧友梅在这些事件中的一番历史清白。

  • 标签: 萧友梅 冼星海 聂耳 历史公案
  • 简介:经过积极而紧张的筹备,在1949年1月15日天津获得解放的当天晚上,作为党的喉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初名新华天津广播电台,同年5月18日起始用今名)就向全市人民开始了第一次播音。从那天开始,作为人民的广播电台,在音乐广播中坚持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认真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充分运用广播的形式,把弘扬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走在全国各地广播工作的前列,创造并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成为40多年来天津广播事业的优良传统的

  • 标签: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民乐 刘天华 民族音乐 乐种 历史性贡献
  • 简介:本文选取中世纪法国抒情诗体裁“破晓歌”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为背景、以具体形态为现象,引出其体裁风格在后世作品中的遗存,阐发相关思考。提出判断破晓歌体裁的核心是“题旨”内涵,将其发展演变总结为饰变、量变、质变三个过程,并且认为音乐体裁的演变应符合“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此外,提出对体裁风格遗留的“考古”可作为一套方法论加以体系化的完善,对早期体裁的研究有所帮助。通过本文的论述,可对中世纪的词乐关系、创作观念、精神思潮等做初步了解,进而为破晓歌更加细致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能。

  • 标签: 中世纪 破晓歌 抒情诗 体裁 流变
  • 简介: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繁荣发展的音乐表演艺术开始全面停滞和倒退,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而且是永远不能弥补的。1976年10月6日,结束了十年内乱,民族声乐事业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进程中逐渐恢复,为新时期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文化大革命”时期 民族声乐 停滞倒退 转折恢复
  • 简介:<正>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民间的瑰宝,是民间艺术殿堂的一朵奇葩,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皮影戏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戏曲剧种之一,在宋代已成为百戏中的正剧。而浙江海宁皮影戏是南宋影戏的后裔,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笔者结合海宁皮影戏的

  • 标签: 戏曲剧种 艺术殿堂 继承创新 皮影艺术 民族文化遗产 弋阳
  • 简介:"原生态"音乐与民俗民情的关系现在如何?侗族大歌在"原生态"地区的现状又如何?民俗仪式的当今表象是怎样的?带着诸多问题,开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的采风活动。

  • 标签: 广西 三江 采风 “原生态” 侗族大歌
  • 简介: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同时,对革命文化和文艺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早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他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文献,连同他建国前后其它有关文艺问题的著作,如《新民主主义论》、《反对党八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总结了“五四”以来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实践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则和文艺

  • 标签: 新时期文艺 毛泽东文艺思想 宣传工作会议 反对党八股 革命作家 延安文艺座谈会
  • 简介:本文从学术方法与研究关系角度,探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不同时期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所起的重要作用与历史贡献。从“国学”到音乐学、从史料到田野考察、从音乐本体到文化、从单一实证到多元论证、从历史事件到学科发展,这一学科的研究视角、基础、范围、方法、地位等学科建设的每一次蜕变,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动和催化作用。目前学科内部细化而缺乏彼此联系与整体观照,局限于西方专业艺术史理念而缺乏中国文化艺术史特质,受制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判断而缺乏客观与公心的历史观,过度强调文献史料而缺乏史事为历史学服务的意识,学科性质认识不足而缺乏学术争鸣和高品质研究成果。我们应该关注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不落窠臼,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促进这一学科深化发展。

  • 标签: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 学术理念 学术方法 学术研究 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