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的病理形态。方法选取本院在2011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AS糖原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HE切片和电镜观察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病理形态的研究。结果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患者的检查结果均表现出肿瘤细胞围绕着血管呈上皮样排列,血管分为两种,薄壁和厚壁,上皮样细胞有四种形态,在电镜的观察下能够见到类似前黑色素小体和密体。结论对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患者来说,HMB45阳性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再加上电镜检查等,人们将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纳入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相关的肿瘤当中。

  • 标签: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病理形态
  • 简介:患者,女,68岁,因"双侧间断性鼻塞4个月,加重伴间断性鼻出血2个月"于2016年1月1日入院。查体:双侧鼻腔鼻咽部可见表面光滑的暗紫色肿物,肿物较为固定。鼻窦CT:后鼻孔区可见分叶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阻塞后鼻孔,并向咽腔内突入,约2.5cm×2.0cm,见图1。鼻窦MRI:后鼻孔区可见分叶状团块影,T2WI成等信号,T1WI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2.5cm×2.0cm,界清,

  • 标签: 后鼻孔 恶性黑色素瘤 分叶状 软组织密度影 双侧鼻腔 鼻咽部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患者于出生时发现右乳下方有一黑痣样肿物,略高出于皮肤,局部较硬,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变软,呈囊袋状。近5年生长较快,伴有局部阵发性疼痛来诊。查体:右乳下方见范围23cm×18cm囊袋状肿物,质软,无触痛,肿物中可扪及数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呈囊性感。肿物皮肤呈棕色,有大量皱摺。

  • 标签: 神经纤维瘤 超声诊断 乳房 临床资料 肿物 出生时
  • 简介: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M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M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MM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2)大部分患者表现骨痛和贫血,免疫球蛋白分型以IgG和IgA最常见;(3)VAD联合沙利度胺化疗方案治疗8例初冶MM患者有效率达100%。结论(1)中年以上不明原因的骨痛、贫血、反复感染、白蛋白正常而白球蛋白比例降低、蛋白尿、血沉快等应考虑MM可能,应作进一步检查;(2)VAD联合沙利度胺化疗方案对初治MM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临床 治疗
  • 简介:原发性乳腺淋巴(primarybreastlymphoma,PB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临床较为少见,占乳腺恶性肿瘤及结外非何杰金淋巴的比例均较低,国内外未见大宗病例报告,患者绝大部分是女性,男性发病率极低.PBL的临床表现不易与乳腺其他恶性肿瘤区分,但乳腺淋巴一般诊断时肿块较乳腺癌为大,且生长更加迅速,而皮肤改变、红斑、乳头溢液等症状并不常见.诊断上PBL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绝大部分的PBL病理类型为B细胞来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LBCL)为主要类型,占40%~70%,而低度恶性的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MALT)占8.5%~35%.患者的治疗主要依靠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以CHOP或类似CHOP为主,但本病的一个特点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复发率较高.PBL的预后较乳腺癌为佳,5年生存率9%~85%.

  • 标签: 腺淋巴瘤 乳腺 原发性 诊断治疗 预后 PBL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男,24岁,因右中上腹渐进性增大搏动性肿块伴右侧腰痛1个月于1999-08-14入院。2年前有腰部钝性外伤史。当时体检"血压"正常。曾在多家医院检查,报告有"腹主动脉、右肾萎缩"。入院检查:血压22/16kPa,胸骨右缘第2肋间及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全收缩期杂音,周围动脉搏动正常。右中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约6cm×8cm的局限性隆起

  • 标签: 假性腹主动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1例腹膜假性黏液(PMP)的误诊经过,以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MP临床资料。结果结合该患者确诊过程并参考相关文献,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年龄、好发人群、确诊方法、治疗预后),得出通过一些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可以提示,但需要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确诊,减术与热灌注治疗相结合被认为是治疗此疾病最佳方案。结论PMP临床罕见、早期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易漏诊误诊。

  • 标签: 腹膜黏液瘤 黏液瘤 结核性腹膜炎 热灌注治疗
  • 简介:血管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大量血管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良性血管病变,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1%~2%,1岁左右发病率上升至12%,体重低于1kg的早产儿发病率可高达22.9%.大多数血管(约71%)发生于头颈部的皮肤,其次为口腔黏膜和肌肉层,也可以发生在骨骼、内脏、大脑等组织和器官.血管由于种类繁杂、发病机制不清、临床表现各异,因此治疗存在较大困难.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 肿瘤 畸形
  • 简介:淋巴晚期侵犯骨髓或并发淋巴细胞白血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易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为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如小淋巴细胞、弥漫性和无裂细胞性淋巴、淋巴母细胞淋巴、低恶性滤泡性淋巴等。在临床实践中,

  • 标签: 淋巴瘤 白血病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内镜及双镜手术在胃间质(gastricstromaltumor,GST)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0月96例确诊G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腹腔镜组40例、内镜组30例和双镜组26例。比对3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恢复指标,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率、2年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差异。结果腹腔镜组和双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内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高于双镜组(P〈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转移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内镜及双镜手术治疗各有优劣,医师在选择最佳术式时应当充分考虑GST患者综合情况,以提高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内镜手术 胃间质瘤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切除的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均全切除,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例患者新出现外展神经麻痹,5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基本恢复。1例患者术前呼吸机辅助呼吸2个月,术后呼吸无恢复,半年后死于肺部感染。5例患者术后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分平均4.6分(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符合手术指征的,利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全切,愈后良好。对于脑干深部或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可以保守治疗。放疗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的效果不肯定,应持谨慎态度。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脑干 显微外科于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听神经术后并发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2021年12月接收的82例听神经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临床特征不典型的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的诊断治疗。方法:将2022年11月期间在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例双侧肾上腺占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该患者肾上腺占位进行穿刺活检,及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肾上腺淋巴,进行RCHOP方案化疗1周期后因病毒感染死亡。

  • 标签: []肾上腺占位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 化疗
  • 简介:从海刀豆中首次分离得到三个己知化合物,(-)-medicarpin(PD1),(-)-2-hydroxy-4,9-dimethoxypterocarpan(PD2),4-hydroxy-3.methoxy-8,9-methylene—dioxy—pterocarpan(PD3),并探讨PD1对人肿瘤细胞细胞毒性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高内涵筛选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PD1可以抑制NF—kB的活化,诱导细胞核固缩、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与线粒体膜电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标签: 紫檀素 海刀豆 抗肿瘤 凋亡 NF-KB 高内涵筛选
  • 简介:呼吸系统感染会引发各年龄段儿童哮喘,也会对哮喘的病因和发病产生影响。多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呼吸系统的多核病毒(RS)常会引发儿童一期哮鸣,进而发展为慢性哮喘。而且,鼻病毒是儿童和成人哮喘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采用RT-PCR方法,在80%儿童和50%成人的哮鸣期中发现了呼吸系统病毒。然而,病毒感染引发支气管哮喘加剧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该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测定哮喘加剧时病毒感染的情况,并测定这些病毒与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活素形态和嗜伊红细胞活性的相关性。经患者同意,302名受试者(183男性,119女性,平均年龄4岁)参加了该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每位儿童都必须有哮喘史和/或哮喘症状。对79例哮喘病人在急性发作时进行鼻擦拭或冲洗,取样後通过抗原检测包对RS病毒、流感A型和B型病毒和腺病毒进行分析。此外这些病毒在进行直接DNA序列分析後又经PCR检测。在全部79例哮喘急性发作的病人中,27例检测出鼻病毒,25例RS病毒,2例A型流感病毒,5例其他病毒,21例未检测出病毒。研究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病毒引发儿童哮喘的主要原因是鼻病毒和RS病毒。比较而言,流感病毒和其他病毒为次要。此外,病毒特别是鼻病毒引发的哮喘,可能会提高嗜伊红细胞活性而导致哮喘症状的加剧。哮喘加剧与鼻病毒或RS病毒的相关性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哮喘急性发作 细胞活素反应 病毒检测 儿童哮喘 发作时 嗜伊红细胞
  • 简介:目的:探究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对高级别脑胶质临床疗效及酪氨酸激酶2(DDR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院64例高级别脑胶质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放疗联合静脉注射尼莫司汀化疗治疗,研究组采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连续服用4~6个周期,1、2年后进行随访。疗程结束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2年生存率,分析治疗前后认知功能(MMSE)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DDR2与VEGF吸光度值(OD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65.63%)、疾病控制率(87.50%)高于对照组(40.63%、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MSE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MMSE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DDR2及VEGF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DR2及VEGFOD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患者出现Ⅲ及Ⅳ度不良反应,研究组呕吐、恶心、脱发、骨髓抑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年生存率(65.63%)高于对照组(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酪氨酸激酶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放疗 替莫唑胺 高级别脑胶质瘤 酪氨酸激酶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