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胡适,一位注定被现代中国诗歌史所铭记的诗人。他曾留学于美国,是我国新文学“开山人”。他大力倡导白话文入诗引发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裂变。其新诗集《尝试集》既是开一代之风气的现代中国诗歌作品集,也是饱受后人争议的新诗集。白居易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诗人,一生共创作了2800多首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是一位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中国诗人。两个相隔千载的诗人何以在文学史的天空留下了隔代回应的精神对话,这还得从胡适的诗学主张以及诗学实践谈起。

  • 标签: 中国诗歌史 精神对话 白居易 胡适 时空 中国古典诗歌
  • 简介:晓华:收到《太湖》杂志去年第六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栏目设置、作者阵容以及作品均有不少新亮点。汪政:其实,文学杂志在岁末年初酝酿改版,或在栏目内容上进行调整应该是常见的,不过,《太湖》的这次变化确实比较大。我不知道文学界是否关注像《太湖》这类文学期刊。在我的印象中,江苏这样的文学期刊不少。我一直呼吁学界要重视地方性文学期刊。

  • 标签: 文学期刊 我不知道 文化立场 文学生产 文学杂志 栏目内容
  • 简介: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超越,是时代赋予教育教学的使命,是对话精神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对话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意义。

  • 标签: 对话 对话教学 和谐 时代特征
  • 简介:一飞机在洛杉矶上空盘旋。透过窗子俯瞰下面的群山,道路清晰可见。它们伸展、交叉、分延,消失于目力所不及的远处。其踪迹之曲折,恰似我此刻的思绪。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抵达机场的我已经有些恍惚,像深海鱼类般潜游于陌生的国度。在似乎高及天穹的大厅里,我随熙熙攘攘的人流前行,犹如进入了不同肤色、语言、服饰组成的万花筒。入境处,长长的队列排成了弓字形。

  • 标签: 生态主义 美国 漫游 对话 洛杉矶 万花筒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是加拿大作家艾丽莎·范·赫克的一部地理小说,这是她自创的一种小说体裁。该文本不仅是地图绘制和小说写作的结合,而且是“一部女性地理小说”。此外,小说还将《安娜·卡列尼娜》纳入叙事,并对之进行重新解读。本文利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了《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中的互文性和对话性,探讨其中体现出来的颠覆性特征:对男性话语主宰的文本写作的颠覆。对加拿大北方传统叙事的颠覆。同时,本文指出了小说中的建构性策略,即女性与自然的结合,从而为女性探索新的疆界和空间,建立不带偏见的女性表征提出了可行之路。

  • 标签: 《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 《安娜·卡列尼娜》 互文性 对话 女性空间
  • 简介:三月兔:书写人性暗黑心理,尤其是青少年,难度非常大,因此,《传说》这篇小说让我们很珍视。怎么捕捉到这个题材的呢?

  • 标签: 对话 故事 《传说》 青少年 小说
  • 简介:对话体小说的最大特征就是用对话代替叙事,或者说对话主导叙事,这类小说很常见,但是,想写好很难,《啊,父老乡亲》(以下简称《啊》)是难得的精品。该书是一本基层政治小说,或者说基层反腐小说,讲述了耿直纯正的基层领导王天生与树大根深的地方宗族恶势力斗争,为父老乡亲办实事的故事。此书情真意切,文笔老练,人物饱满,小说文本几乎由50多个人物的对话产生,也就是说对话是它的主要叙事方式。

  • 标签: 对话体小说 叙事艺术 小说叙事 政治小说 基层领导 一本
  • 简介:中国古代诗词自《诗经》肇始,自然风景就成为诗歌美学的重要资源,它诉诸于文字,凝结为意象,积淀成审美,幻化至意境,在诗人主体与自然风景的关系间起伏,生发出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诗性空间,拓展至包括诗、书、画等一切静态造型或非行动的艺术领域,自然风景的审美思维也因之在历代学科化规约和民族化记忆的传承中,上升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古典美学想象.

  • 标签: 云江山 僭越读 对话生命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非常荣幸也非常忐忑,刚才王干老师和畅主编以及各位领导的发言,让我感到压力很大,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才干.刚才王干老师讲的内容三个的高度真是高屋建瓴,讲得很宏观,我现在从更实用的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文学的出发点是爱好,是生活,是感悟,这是大家创作最最主要的动力,最本源的动力.我们大家要珍惜这个动力,这些可能是通向伟大文学的起点,从情感出发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可能是许多创作者最先体验到的东西.我时常在想现在的作者真的是太难了,现在写作起点高的人非常多,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文学是什么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是烂熟于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写出与前人不同的甚至是让编辑部满意的作品来都是很难的,真的是考验大家的智商和毅力.

  • 标签: 作家座谈会 刊名对话 太原作家
  • 简介:大家好,非常高兴又一次来到山西太原,又见到了许多朋友.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小说的高度和难度,这个题目来自于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2014年10月15日)上的讲话,在这次会议上他讲到'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我现在在《小说选刊》工作,接触了很多作家,接触了很多刊物,在一次会议上我就讲,大家不要以为个个都是高原,高原很少的,很多是高地,很多是丘陵,还有一些是平原.总书记说高地,更多的是鼓励,说高峰则是鞭策,是说我们还要努力.总书记心目中的高峰应该是像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样的,像鲁迅这样的,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就是有高度的作品.

  • 标签: 作家座谈会 刊名对话 太原作家
  • 简介:东欧、拉美,伊斯梅尔·卡达菜、加西亚·马尔克斯,《梦宫》、《百年孤独》,这只是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的两块文学版图,两个人名和两本书。本次交流的主题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对话和互动。然而,如果没有翻译家,我们不会有机会亲近那些伟大的灵魂。

  • 标签: 文学杂志 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 《滇池》 交流 对话
  • 简介:本文以对话的方式,回溯吉狄马加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历程,探究诗歌创作中,个体与时代、自我与民族、自然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等向度的问题,通过考察诗人个体的创作历程与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生动流变的关系,揭示两者之间复杂而丰富的互动关系。

  • 标签: 诗歌创作 吉狄马加 个体 对话 民族 意义
  • 简介:蔡晓惠:李老师,我知道您是在1987年出国、到加拿大以后才开始文学创作的。英文小说DaughtersoftheRedLand(《红浮萍》)是您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您亲自操刀译写的中文版《红浮萍》也在2010年问世。您还发表了《雪百合》《羊群》《嫁得西风》《海底》《尺素天涯》等一系列中英文作品,是少见的同时兼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双语作家。我注意到,您并不是文学专业科班出身:您在国内学的是新闻,出国以后在加拿大主修历史专业。您的专业背景对您的双语写作有影响吗?

  • 标签: 文学创作 加拿大 中英文 双语 文化传播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