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子痫前期的主要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7年6月沧州市中心医院产科诊断的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各40例,并选择同期正常妊娠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4组相关血清因子水平。结果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中血清对氧磷酶1和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逐渐降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渐升高(P<0.05)。结论氧化应激、炎性反应以及血管皮损伤均可能为子痫前期的发生及进展的相关机制,除控制血压外,合理适当的抗感染及保护血管等也为治疗子痫前期的关键措施。

  • 标签: 子痫前期 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 血管内皮损伤
  • 简介:摘要心血管科治疗的疾病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律不齐、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虽是一些常见的病症,却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对生命造成威胁,这些疾病多出现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对医院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服务是医疗的本质内涵,医疗工作过程本身便是给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护理工作更是医院服务工作的具体表现。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医院医疗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患者对于医疗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已经明确将提高医疗护理水平作为改革的重点方向,在这种情形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实践中获得进一步的推广。优质护理是指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以患者为中心,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内涵,以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有关临床实践证明优质护理服务对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优质护理 心血管内科
  • 简介:摘要目的就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在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后,其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血管治疗的效益具有时间依赖性,120急救系统(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S)通过院前预通知卒中中心可以缩短起病到治疗的时间。本研究旨在观察EMS院前预通知流程(prehospitalnotificationprocedure,PNP)能否减少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vesselocclusion,LVO)患者血管治疗的院内延误时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的行血管治疗的LVO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EMS入院并提前通知溶栓小组为PNP组,通过EMS入院但未通知溶栓小组为Non-PNP组,通过其他方式入院为Non-EMS组。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2分。比较PNP组、Non-PNP组和Non-EMS组入院到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time,DRT)和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0例患者[平均年龄(68±12)岁,女性49例,占44.5%],91例(82.7%)通过EMS入院,其中21例(19.1%)为PNP组。与Non-PNP组相比,PNP组的DRT更短(145minvs180min,t=-2.065,P=0.043);与Non-EMS组相比,PNP组的DRT有更短的趋势(145minvs194min,t=2.260,P=0.055),而Non-PNP组与Non-EMS组的D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minvs194min,t=0.663,P=0.510)。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基线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后,PN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ddsratio,OR)3.65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85-12.301,P=0.037)。若将DRT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DRT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81,95%CI0.968-0.994,P=0.005)。结论PNP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LVO患者血管治疗的DRT,并改善预后。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大血管闭塞 院前流程 血管内治疗 急救医疗体系
  • 简介:摘要心血管科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了医院环境、护理人员、患者自身这几个方面。针对以上各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水平,保证护理安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 标签: 心血管内科护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心血管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6年9月我院内科接收的80例心血管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及临床护理资料,总结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根据对照组总结的风险因素提出有效的安全防范对策,对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6月接收的80例心血管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组。结果经过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临床护理中一系列风险的发生率,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在临床护理上有着极高的价值。

  • 标签: 心血管内科护理 风险因素 安全防范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纳入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科接受护理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分析导致不良事件的不安全因素,并探讨应对策略。结果本组患者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主要有坠床(5例)、用药差错(4例)、重复用药(3例)等等。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护理人员因素和患者因素,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采取预防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采取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前后差异对比明显(P<0.05)。结论心血管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会对护理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护理的安全性。

  • 标签: 心血管内科护理 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心血管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心血管科接收的98例住院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照患者档案编号的末尾的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49例,对比组患者实施基础的护理,而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从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有效率的方面比较来看,研究组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来看,研究组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我院心血管科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进而促进患者身体早日康复。

  • 标签: 优质护理 心血管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心血管科收治患者中抽取89例,随机分成两组44例基础护理对照组,45例优质护理观察组,评定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4.85±1.32)d,住院时间(7.68±1.67)d。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7.96±1.67)d,住院时间(11.40±2.85)d,统计有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支持、环境护理、语言交流、护理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有意义(P<0.05)。结论给予心血管科患者优质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模式 心血管内科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重建治疗VAFAs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人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椎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梭形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就心血管科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加以探析。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7年12月接诊的94例心血管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护理结束之后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因素进行对比,同时就患者对于护理过程的满意度以及患者治疗之后的生活质量加以对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冠心病效果及对机体血管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选择阿魏酸钠治疗,治疗一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用药安全性,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和NO浓度。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4.5%,对照组患者有效率85.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ET-1、NO水平方面,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T-1、NO水平远远好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魏酸钠治疗冠心病患者,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保护血管皮功能,几乎无副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魏酸钠 冠心病 机体血管内皮功能 保护作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方丹参滴丸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管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阶段为2012年1月—2017月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278例,均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取胰岛素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各项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治疗后hs-CRP、ICAM-1、ET-1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ICAM-1、ET-1比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结论针对早期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可盖申内皮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复方丹参滴丸 早期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科治疗人性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并比较干预后二次心肌梗塞发生率。结果两组干预前焦虑和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评分均得到改善,但干预后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干预后二次心肌梗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科治疗中人性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较好,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血管内科治疗 人性化护理干预
  • 简介:近年来,由于机动车事故、街头犯罪或工业事故等原因造成下肢动脉损伤的病例逐渐增多,早期识别并治疗动脉损伤对于其预后至关重要,延迟诊治而导致下肢不可逆转缺血性损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最终导致肢体功能受损、肢体坏死的严重后果。

  • 标签: 下肢动脉损伤 动脉内膜损伤 文献复习 腔内修复 超声导引 机动车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