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床边活动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6月阶段在我科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38研究对象,按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个研究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额外给予早期床边活动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5.63+1.74)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8.30+1.97)d,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观察组患者的握力值,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疮、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0.5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6.31%,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起床边活动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力度和活动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 标签: 早期床边活动 机械通气 影响
  • 简介:所谓无创通气(noninvasiveventilation)指通气支持系经鼻罩或口鼻罩而非气管插管获得。现有资料已肯定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特别是高碳酸血症治疗中的价值.但其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utecardiogenicpulmonaryedemaACPE)及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治疗中的价值及安全性仍有争议。目前认为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NPPV)能缓解呼吸困难,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呼吸肌作功,减少气管插管,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有利的影响,且可保持正常吞咽、咳嗽、进食及语言功能,维持吸入气体的温暖及湿润而有助于心力衰竭的治疗。1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中的运用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严重威胁生

  • 标签: 创正压 正压通气 治疗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iPAP无创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护理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治疗,动态观察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的自觉症状、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等。加强心理护理、选择合适的体位及合适的鼻(面)罩,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所有患者经通气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血气指标明显改善,PaO2、SaO2明显上升,PaCO2下降显著。

  • 标签: 无创通气 哮喘 治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1例概述一例ARDS患者护理经验。主要内容如下:患者病情变化时的处理;救治中的用药护理;俯卧位的护理。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病人的肺功能得到了明显的好转,目前已趋于平稳。

  • 标签: ARDS 俯卧位 康复锻炼
  • 简介:摘要:ICU内患者病症情况复杂,一般需长时间接受机械通气,但是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下患者肢体活动少、镇静时间长,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情况,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随着相关康复医学理念及其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认为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要重视加强早期活动护理,有研究表明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基于此在本文中便重点探析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早期活动护理干预。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早期活动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从临床试验和研究成果出发,综合评估了机械通气对ARDS的治疗效果。机械通气能够通过提供机械支持,改善患者的气体交换,缓解呼吸困难,以及减轻肺泡表面张力,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机械通气还可以通过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等参数,减少肺泡塌陷,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从而提高肺部功能。然而,机械通气也存在一些不良影响,如气压伤、气道损伤等。因此,在应用机械通气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精准调节通气参数,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机械通气,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不良影响,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对普通单腔气管导管单肺通气进行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45例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其中25例行单腔气管导管单肺通气者设为观察组,将20例行双腔气管导管通气者设为对照组,评估两组在诱导前(T0)、插管前(T1)及插管后(T2)等时点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不适症状的发生情况,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在T0和T1时点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与对照组较为接近(P>0.05),在T2时点,前者要较之后者稳定(P<0.05);观察组术后有3例(12.0%)出现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不适,较之对照组的45.0%更占优势,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食管癌手术患者提供普通单腔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治疗,能够在保证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同时,尽量避免术后不适症状的发生,是今后医院提高食管癌手术水平的关键,建议临床普及。

  • 标签: 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食管癌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应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收治的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54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配至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通气时间均≥72 h。记录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及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生命体征和膈肌功能指标变化。结果NAVA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较PSV组显著延长〔d:22(15,26)比6(0,23),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GOS评分、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呼吸力学参数方面,NAVA组患者入组后机械通气3 d时呼出潮气量(VTe)较1 d、2 d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PSV组〔mL:411.0(385.2,492.6)比489.0(451.8,529.4),P<0.01〕;同时NAVA组2 d、3 d时分钟通气量(MV)均显著高于1 d,且2 d时显著高于PSV组〔L/min:9.8(8.4,10.9)比7.8(6.5,9.8),P<0.01〕,而PSV组MV无显著变化。NAVA组1 d时气道峰压(Ppeak)和平均气道压(Pmean)均显著低于PSV组〔Ppeak(cmH2O,1 cmH2O≈0.098 kPa):14.0(12.2,17.0)比16.6(15.0,17.4),Pmean (cmH2O):7.0(6.2,7.9)比8.0(7.0,8.2),均P<0.05〕;但两组2 d、3 d时Ppeak和P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动脉血气方面,两组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两组患者3 d时pH值均明显高于1 d。NAVA组1 d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低于PSV组〔mmHg(1 mmHg≈0.133 kPa):122.01±37.77比144.10±40.39,P<0.05〕,但两组2 d、3 d时P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生命体征方面,NAVA组1、2、3 d时呼吸频率(RR)均显著高于PSV组〔次/min:1 d为19.2(16.0,25.2)比15.0(14.4,17.0),2 d为21.4(16.4,26.0)比15.8(14.0,18.6),3 d为20.6(17.0,23.0)比16.7(15.0,19.0),均P<0.01〕。在膈肌功能方面,NAVA组3 d时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显著高于PSV组〔cm:0.26(0.22,0.29)比0.22(0.19,0.26),P<0.05〕;两组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VA组2 d、3 d时膈肌增厚分数(DTF)均显著高于PSV组〔2 d:(35.18±12.09)%比(26.88±8.33)%,3 d:(35.54±13.40)%比(24.39±9.16)%,均P<0.05〕。结论NAVA模式可安全地应用于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能够延长无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使患者获得更优的肺保护性通气,同时在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改善膈肌功能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神经重症 脑血管病 机械通气 膈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肺泡低通气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睡眠中心就诊、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为OSAHS且完成日间清醒期经皮二氧化碳(PtcCO2)监测的患者资料。共纳入患者177例,其中男167例,女10例,年龄为(40±8)岁。以日间清醒期PtcCO2>45 mmHg(1 mmHg=0.133 kPa)定义为日间肺泡低通气,分为日间肺泡低通气组、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分析体质指数(BMI)预测日间肺泡低通气的临界值,并以BMI临界值进行分组;128例OSAHS患者进行了夜间持续PtcCO2监测,根据是否发生日间肺泡低通气进行分组;分别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52)BMI[27.57(26.55,30.33)比26.60(25.06,28.09)kg/m2]、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9.50(6.25,12.00)比7.00(4.00,10.75)分]、氧减指数(ODI)[38.00(15.23,64.93)比26.80(11.30,44.30)次/h]、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S90%)[11.24%(1.88%,32.44%)比 4.35%(0.72%,9.87%)]均高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125,均P<0.05);夜间最低氧饱和度(LSaO2)[74.50%(60.25%,82.00%)比 79.00%(73.00%,84.50%)]、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2)[94.00%(91.00%,95.00%)比 95.00%(94.00%,96.00%)]低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均P<0.05)。BMI预测日间肺泡低通气的临界值为27.04 kg/m2,据此将患者分为高BMI组(90例)、低BMI组(87例)。高BMI组主诉日间嗜睡的比例、ESS评分、高血压的患病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日间清醒期PtcCO2水平均高于低BMI组(均P<0.05)。128例患者接受夜间持续PtcCO2监测的患者中,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40)的BMI、日间清醒期PtcCO2水平、睡眠期PtcCO2水平、发生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的比例均高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88)(均P<0.05)。结论OSAHS合并日间肺泡低通气的患者BMI较高,夜间缺氧更严重;BMI>27.04 kg/m2患者更易发生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障碍。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肺泡低通气 体质指数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通气侧肺无呼吸性气流通气(apneic oxygen insufflation, AOI)对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 OLV)患者的氧合功能及肺泡内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其中4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1组(B组)和实验2组(C组),每组15例;另外45例按双腔管型号分为35 Fr组(D组)、37 Fr组(E组)、39 Fr组(F组),每组15例。OLV期间A组、B组、C组患者非通气侧肺分别给予0、3、5 L/min氧气输送,并在OLV前1 min(T1)、OLV开始后30 min (T2)及OLV开始后60 min (T3)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据此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肺内分流率(intrapulmonary shunt rate, Qs/Qt)以及肺萎陷满意度。D组、E组、F组患者于OLV开始后分别测得不同流量(2~9 L/min)给氧时的肺叶支气管开口压力(肺泡内压力)。结果与T1时比较,A组、B组、C组患者T2、T3时OI均明显下降,Qs/Qt均明显升高(P <0.05)。与A组比较,B组T2时及C组T2、T3时OI明显升高,Qs/Qt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T2、T3时OI明显升高,Qs/Qt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E组、F组在不同氧流量下的肺泡压力值均降低(P<0.05);F组在不同氧流量下的肺泡压力值低于E组(P<0.05)。结论OLV期间术侧肺以5 L/min AOI给氧,可维持肺泡内一定的气体交换,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Qs/Qt,这可能与AOI给氧在术侧肺产生一定的肺泡内压力有关。

  • 标签: 单肺通气 无呼吸性气流通气 氧合指数 肺泡内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中,开展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工作对于患者临床效果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整年间共计2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对照组筛选100名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剩余100名患者划为观察组,应用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对比护理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护理安全性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恢复用时都得到了更有效的缩短(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预防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改善效率,并进一步增强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与仅依赖传统护理相比,这种策略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 标签: ICU机械通气 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机械通气护理管理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