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烟对中青年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合作开展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该项目自2014年起,在中国158家三级医院和82家二级医院连续入选ACS住院患者,系统地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和评价医疗质量。本研究纳入标准包括:年龄<60岁、首次发生ACS的女性患者且住院期间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其吸烟状态将研究人群分为吸烟者和不吸烟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与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2 86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其中340例(12%)为吸烟者。与不吸烟患者(2 523例)比较,吸烟患者45岁以下发病占比更高[13.2%(45/340)比8.5%(215/2 523),P<0.01],合并高血压[59.4%(202/340)比66.7%(1 683/2 523),P<0.01]和糖尿病[39.4%(134/340)比44.2%(1 116/2 523),P=0.09]比例较低,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66.8%(227/340)比53.7%(1 354/2 523),P<0.01],具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39.1%(133/340)比32.6%(822/2 523),P<0.01]、冠状动脉单支血管重度狭窄[56.2%(109/194)比46.1%(706/1 530),P<0.01]和多支血管重度狭窄[63.2%(84/133)比58.2%(478/822),P=0.29]的比例均高于不吸烟者。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家族史和ACS类型后,与不吸烟的中青年女性患者相比,吸烟中青年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多支血管严重病变和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比值比(95%CI)分别是1.41(1.11~1.79)、1.40(1.10~1.78)和1.78(1.11~2.87)。结论吸烟与中青年女性ACS患者冠状动脉广泛病变及严重病变的风险增加有明确关联,为进一步认识吸烟行为的危害、加强中青年女性的控烟教育和戒烟指导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吸烟 中青年 女性
  • 简介:目的比较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住院与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212例高龄(年龄〉75岁)患者,根据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CI支架组149例和CABG组63例,记录其临床与造影特征、血运重建情况和住院临床结果等资料,并进行临床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与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ABG组相比,PCI组的院内MACCE发生率较低(2.0%vs12.7%,χ2=10.3,P〈0.05);院内死亡率较低(2.O%V87.9%,χ^2=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BG组院内MACCE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PCI组(P〈0.05)。平均随访19个月(中位时间579d)显示,2组MACCE(17.2%VS13.7%,P=0.57)、再次血运重建(P〉0.05)、卒中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与CABG组相比,PCI组随访期间MACCE风险较低(P〈0.05)。结论与CABG相比,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院内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龄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等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采取围术期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围术期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在改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扫描的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心率分为两组,心率>75次/min为高心率组(24例),心率≤75次/min为低心率组(28例),两组患者同时采用标准算法(STD)及SSF技术分别进行图像的后重建,所得到的图像,由多名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利用LiKert 5分制的评分标准对冠状动脉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评分<3分的需要再次进行CTA检查,评价SSF在改善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高心率组STD、SSF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33±0.87)分、(3.99±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7,P<0.05);心率低组STD、SSF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15±1.06)分、(4.23±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6,P<0.05);两组STD、SSF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23、7.386,均P<0.05)。高心率组使用SSF重建的图像质量的评分提高71%,低心率组提高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68,P<0.05)。结论SSF可以有效提高CTA的图像质量,对心率较快的患者尤为明显。

  • 标签: 冠状血管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显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脏门控成像技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追踪冻结技术 心率
  •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178例左主干开口病变、分又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长度≥30mm的长病变、纡曲成角病变及严重钙化病变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结果经桡动脉PCI完成率97.2%。因导引导管支撑力不够,采用双导丝技术18例,采用子母导管技术5例,微导管技术6例,锚技术3例。左主干开口病变8处即刻全部成功。左主干分又病变双支架置入17例,单支架置入9例。其他分又病变67处,单支架置入47处,双支架置入20处。双支架置入后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100%。34处慢性闭塞病变PCI成功27处。长度≥30mm的长病变91处、纡曲成角病变23处、严重钙化病变27处全部PCI成功。术中支架内血栓2例,住院期间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死亡1例。穿刺处并发症:桡动脉闭塞8例,前臂肿胀4例,无血肿及神经损伤。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PCI有较高的成功率。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具有创伤小、止血方便、恢复快、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1。

  • 标签: 经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疾病。本文报道1例3岁4个月成功接受手术矫治的病例。患儿左、右冠状动脉共同起自肺动脉右窦的一条主干,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儿随访半年结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并Allen’s试验阳性患者150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行介入治疗。结果造影成功142例,成功率94.7%,失败8例,其中7例为穿刺不成功(桡动脉痉挛5例,桡动脉斑块狭窄1例,急诊患者血压低1例),1例因造影管打折不能松解经动脉切开术取管后改股动脉途径。造影成功者中对50例患者行介入治疗,经桡动脉途径48例成功置入支架73枚,成功率96%,失败2例均因痉挛指引导管无法到位。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6例发生手臂肿胀,12例出现伤口局部水泡,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12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结果120例患者均经右侧桡动脉径路穿刺,成功率98.3%,2例穿刺失败均因桡动脉痉挛造成。术后3例发生局部手臂肿胀,伤口渗血2例,均无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主要意义。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81例。结果加强护理,注意观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确保病人康复。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artery-to-pulmonaryarteryfistula,cvgv)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 标签: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介入封堵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方法对于心内科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150例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CAG结果与超声检测结果比对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T≧1.0mm以及斑块形成的比例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冠脉病变组的颈动脉评分系数和斑块数量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别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动脉斑块者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4.2%(81/86),特异性为57.8%(37/64),阳性预测值是75%,阴性预测值是88.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作为对其进行预见的有效的诊断方式。

  • 标签: 颈动脉 冠状动脉 超声 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总结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质量。方法总结对16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重点阐述了手术前后的护理要点,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对患者体位的要求;术区伤口的包扎及压迫;术侧肢体局部血液循环状态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有无出血倾向;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成功的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得到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精心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更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完善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措施 护理质量 并发症
  • 简介: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疗法已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术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的动脉途径以经股动脉途径为主,其主要优点是穿刺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但其主要缺点是局部血肿发生率高,常规动脉压迫病人痛苦大,卧床、住院时间长等。目前,越来越多的心脏介入治疗采用上肢的经桡动脉途径,其优点是动脉压迫方便,出现血肿少,病人不需要卧床,痛苦小,住院时间短,不影响抗凝药物的连续使用,其缺点是桡动脉较细,穿刺有困难,导管操作较复杂。我科从2002年4月起开展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途径 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干预 经股动脉途径 血肿发生率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介入术后1天、1个月桡动脉结构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接受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及1个月应用12MHz高频超声观察桡动脉。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1个月的内-中膜厚度(IMT)。结果术后1天桡动脉前后壁IMT较术前均增厚(P均〈0.001),而术后1个月IMT值有所下降(P均〈0.001),但仍大于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1个月IMT增厚者分别为44例(86.62%)、30例(57.69%);术后1天、1个月桡动脉局部管腔狭窄率〉15%者分别为8例(15.38%)、5例(9.62%);术后1天、1个月出现管腔闭塞者分别为5例(9.62%)、3例(5.78%);术后1例形成桡动脉假性动脉瘤,48h后闭合,形成前臂血肿。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对桡动脉有一定损伤,损伤反应及并发症于术后1天最为明显,于术后1个月有所恢复,此时桡动脉内-中膜仍较术前增厚。高频超声对显示桡动脉术后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状血管 超声检查 介入性 桡动脉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