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患者日间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治疗的日间手术患者120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手术中护理、术后切口观察和健康宣教护理等,观察患者预后效果。结果120例日间手术治疗患者,有20例患者的冠脉病变较为严重,需留院进行治疗,2例患者转到心外科采取冠脉搭桥手术,其余患者均24小时内出院。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的日间手术患者在24小时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及时的进行护理,从而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日间手术模式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编制与实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28例,实施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一组为对照组28例,实施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实验组患者在监护室停留的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围手术期 临床护理路径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2-0071-01
  •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总结我院近年来开展的15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配合过程。结果15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配合失误。结论手术护士必须做到术前了解病情,并熟悉手术程序和步骤,充分准备器械,熟悉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术中主动迅速准确的传递器械,与术者密切配合,并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高血压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行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被分组进行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与不合并高血压患者相比,术前有高血压者行CABG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P<0.05),术后30min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PaO2/FiO2)比值明显低下(P<0.01),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维持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正常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术前 手术预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老年冠心病患者 临床资料分析 机械通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碲锌镉SPECT(CZT SPECT)心肌功能灌注显像(MFPI)获得的血管区域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血流储备(CFR)与冠脉造影(CAG)测定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之间的关系及其指导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CZT SPECT MFPI测定并同期(3个月内)行CAG检查的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63.3±9.8)岁]。在血管水平计算CFR和FFR诊断心肌缺血(CFR<2.0,FFR<0.8)的一致性。计算冠脉狭窄≥70%对心肌血流下降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分析数据。结果42例患者共126支冠脉,其中30支(23.8%)CFR<2.0,33支(26.2%)CAG示狭窄≥70%。共有32支冠脉行CFR和FFR测定,27支两者结果一致,一致率为84.4%(27/32),其中6支两者均下降,21支均正常(Kappa=0.612,P<0.001)。在33支狭窄≥70%的冠脉中,13支CFR≥2.0;在30支CFR<2.0的冠脉中,有10支狭窄<70%。冠脉狭窄≥70%诊断心肌血流下降(CFR<2.0)的灵敏度为66.7%(20/30),特异性为86.5%(83/96),阳性预测值为60.6%(20/33),阴性预测值为89.2%(83/93),准确性为81.7%(103/126)。结论CFR与FFR诊断心肌缺血有良好的一致性。狭窄≥70%的冠脉中有近40%并不引起相应血管区域的CFR下降,CFR下降的血管中近1/3狭窄<70%。CZT SPECT测定的血管区域CFR对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精准诊断和介入治疗决策有潜在的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血流储备分数,心肌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心电图ST段改变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海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择期行PC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肌钙蛋白I进行检测,并对患者冠状动脉内心电图ST段改变进行记录,以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I水平值为参照标准,分为心肌损伤组及无心肌损伤组,对心肌损伤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肌损伤组球囊扩张时间为(85.6±56.2)min,支架长度为(25.2±15.2)mm,无心肌损伤组球囊扩张时间为(48.5±39.2)min,支架长度为(17.2±8.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1、-2.42,均P < 0.05);心肌损伤组患者的ST段变化[80.77%(21/26)]明显高于无心肌损伤组的5.88%(2/34)(χ²=34.95,P < 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内心电图ST段改变是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r=69.25,P < 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心电图ST段改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可有效判断患者心肌损伤发生可能性,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 心电描记术 心肌再灌注损伤 肌钙蛋白I ST段改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择期行CE+OPCABG手术的15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0例,女34例;年龄39~78岁,平均(62.6±7.2)岁。根据术后抗凝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81例,低分子肝素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73例,替格瑞洛组)。收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无输血、48h内心电图及肌钙蛋白动态变化等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指标。结果全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3天出院。启动抗凝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替格瑞洛组血红蛋白最低值分别为(88.3±14.6)g/L和(89.5±11.6)g/L(P>0.05);血红蛋白低于70 g/L者分别有8例和5例(P>0.05),给予输血治疗;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850.55(410.63,1 662.63)pg/ml和1 184.60(667.50,3 169.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内心电图证实两组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均为2例(2.5%对2.7%,P>0.05)。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方案预防CE+OPCABG术后并发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效果无明显差异。与替格瑞洛相比,低分子肝素并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肌钙蛋白升高的水平,这可能与更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有关,该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抗凝治疗 早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²=6.533,P=0.011;3年:78.2%比64.8%,χ²=4.588,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²=0.277,P=0.599;3年:71.5%比67.9%,χ²=0.300,P=0.584)。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既往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ECG)、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E)、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MD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川崎病(KD)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远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随访的15例KD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美国冠状动脉分级Ⅲ~Ⅴ级)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以及ECG、2DE、MDCT和CAG检查结果。结果15例KD患儿进入分析,KD发病年龄为5个月至13.5岁,平均(4.8±1.1)岁;病程3~64个月,平均(17.4±13.0)个月。2例主诉反复心绞痛发作,2例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其余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ECG检查发现异常Q波及ST-T波改变3例;MDCT与CAG检查结果显示,在单支、两支和三支冠状动脉中发生巨大瘤样病变的患儿分别为5例、5例和3例;6例合并远端冠状动脉瘤;2例可见冠状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但未形成狭窄;4例存在冠状动脉严重梗阻性病变,其中右冠状动脉合并左回旋支完全闭塞1例,右冠状动脉合并左前降支严重狭窄2例,右回旋支完全闭塞1例。冠状动脉病变Ⅲ级1例,Ⅳ级10例,Ⅴ级4例。与MDCT、CAG结果对照,2DE诊断完全符合率为46.7%(7/15例),其中遗漏诊断远端冠状动脉瘤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和(或)闭塞4例,冠状动脉内附壁血栓1例。结论对于2DE诊断为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KD患儿,应予以进一步MDCT或CAG检查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全貌,为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儿童 随访 超声心动图 冠脉成像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ele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EB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方法2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EBA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所有EBCT图像均经三维重建显像,按照AHA分段方法进行分段,每套重建显像血管分成左主干(leftmainartery,LM)及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LAD)、左旋支(leftcircumflexartery,LCx)、右冠脉(rightcoronaryartery,RCA)各近、中、远三段共10段血管,由2名医生对LM和LAD、LCx、RCA的近、中段共168段血管进行分析,其结果与CAG结果对比,比较EBA与CAG所示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结果在16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有147段(87.50%)EBA能够清楚显像,其中LAD近段和中段清晰显像的百分比都为95.83%,而RCA近段和中段分别为91.67%和58.33%,LCx近段和中段为91.67%、79.17%,而在16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CAG全部清晰显像;如果以>50%狭窄作为有意义狭窄,则EBA与CAG比较发现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83.33%和92.13%,其中LM是100.00%和95.65%,LAD近段是100.00%和75.00%,LAD中段是82.35%和66.67%,RCA近段是80.00%和71.43%,RCA中段是50.00%和100.00%,LCx近段是75.00%和90.00%,LCx中段是33.33%和28.57%.结论EBA是一种无创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它对LM及LAD近段和中段狭窄诊断的准确性高,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筛选或疗效随访的监测手段.

  • 标签: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造影结果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状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选取 2014 年 7 月 -2015 年 7 月收治的 70 例进行 PCI 治疗的 ACS 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照有无既往 PCI 治疗将有 PCI 治疗史患者观察组。无既往 PCI 治疗的为对照,对比两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经过两年的随访观察,观察组发生全因死亡率、心原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发现:既往 PCI 、年龄、左室射血分数 <40% 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多因素 COX 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 40% 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 40% 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 , 而既往 PCI 不再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 PCI 不是再发 ACS 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既往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原位双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围手术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变化趋势,对比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初步探讨双侧旁路移植血管流量特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外科实施原位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7例,其中男50例,女7例;年龄29~77岁,平均(57.8±10.1)岁。患者术前均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和搏动指数等相关参数,并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前左、右两侧乳内动脉的平均直径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侧乳内动脉血流量更高(P=0.026)。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侧移植血管舒张期血供比例更高(P=0.022)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流量相比,术中左、右两侧移植血管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01),搏动指数也较术前更优(P<0.001)。结论实施双侧乳内动脉CABG手术的患者,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有明显改善,搏动指数更优。术中靶血管位点存在不同,但两侧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乳内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瞬时血流测定 经胸乳内动脉超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部硬膜外麻醉与镇痛能阻滞心交感神经,使狭窄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缺血心肌获得更多的血流。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辅助治疗。

  • 标签: 硬膜 冠状动脉疾病 麻醉 镇痛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它能迅速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护理在整个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冠心病患者手术的成功以及疾病康复的进程。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 健康指导 冠心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对冠状动脉疾病研究的深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诊治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的定义、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