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诊断颈椎病的影像。针对病发颈椎病的患者进行诊断时,运用CT影像技术与MRI影像技术所取得的效果对比情况。方法:选取病发颈椎病的患者共计80例,均为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诊治,分别采用CT影像技术和MRI影像技术实施检查,就两种方法对颈椎屈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等病变检出率展开对比。结果:采用MRI进行检查,在颈椎屈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骨性椎管狭窄检出率上均高于CT影像技术,而在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检出率上,均低于CT影像技术,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基层医院 颈椎病 CT影像学技术和MRI影像学技术 诊断应用
  • 简介:摘要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eCRS)主要指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且对内镜鼻窦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反应不佳的难治类型。诊断eCRS的嗜酸粒细胞截断值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尚缺乏统一标准。基于统计基础理论,诊断eCRS的截断值即为临床决策临界值,应以临床结局研究作为确定诊断eCRS截断值的基础。

  • 标签:
  • 作者: 郑胡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儿童血液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儿童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发病率低,一直以来参考成人CML的标准诊治。尽管儿童CML的治疗已到达与成人CML治疗相似的效果,但儿童CML治疗过程中更需重视长期服药对儿童生长发育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儿童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诊疗专家共识”提出了针对中国儿童CML的诊断分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用药选择、移植适应证及追踪管理等建议,对开展我国儿童CML的规范化诊治、提高整体救治水平、改善CML患儿生存质量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毛细胞白血病(HCL)是一种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脾大,病程进展缓慢。HCL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骨髓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和特定的分子生物异常。HCL的经典一线治疗方案以嘌呤类似物(PNA)克拉屈滨和喷司他汀±利妥昔单抗为主,但约50%患者接受一线治疗后,仍发生难治或疾病复发。随着近年对HCL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以BRAF抑制剂、抗CD22重组免疫毒素,以及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在复发/难治性HCL患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HCL的疾病特点和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现有HCL治疗程序的更新提供参考。

  • 标签: 白血病,多毛细胞 诊断 治疗 进展 嘌呤类似物
  • 简介:摘要胚胎植入前产前诊断技术在辅助生殖中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为遗传物质异常人群提供了优生优育的技术可能。单细胞测序作为新兴的测序技术,可以从单个细胞的层面解析细胞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等组学问题,能够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从而有利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通过胚胎植入前产前诊断,应用胚胎活检获得的单个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可有效检出胚胎染色体的整倍性,对单核苷酸多态(SNP)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也有较好的检出作用,可以应用于基因组多态性及致病变异的检测和研究。介绍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和方法,总结了单细胞测序在遗传生殖诊断中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该技术在遗传生殖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单细胞测序 转录组 胚胎植入前 遗传病
  • 简介:摘要:目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CT、MR影像诊断效果研究。方法:以我院收诊的11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于患者的CT、MR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患者各种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诊断发现,4例出现共济失调情况,其中5例出现呕吐情况,还有3例出现耳鸣耳聋情况,所有患者没有家族史或是并发症等情况,患者没有合并血管瘤和囊肿等情况。所有患者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肿瘤位置在小脑半球位置,其中最大的直径为7cm,最小直径为1.5cm,其中有9例类圆形,不规则形2例。所有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有10例患者成类圆形大囊小结节,患者的囊性位置的脑脊液密度高于起亚位置。有1例患者呈不规则实质型,患者表现为实质部位等密度内有小低密度坏死区,其中2例患者CT诊断检测附壁结节强化。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有8例患者为大囊小结节,患者表现为囊性脑脊液信号高,结节部分呈等或略短于T1.5例患者有流空血管影,增强实质部分呈类血管样强化。结论: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会出现大囊小结节样改变,壁结节呈现血管样强化,对于这类患者采取CT、MR影像诊断方法可以确定患者发病情况。

  • 标签: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CT MR影像诊断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转化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PMF转化为B-ALL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4岁,初始诊断为PMF,先后使用泼尼松、达那唑、左旋咪唑、阿司匹林、沙利度胺及杰克替尼等治疗。17个月后复查示转化为B-ALL,给予诱导治疗,持续缓解8个月后复查示ALL复发。再诱导治疗后未缓解,2个月后放弃治疗出院。转化为白血病前后JAK2 V617F基因突变均为阳性。结论PMF转化为B-ALL的患者临床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其原因可能与额外的遗传事件或某些高风险基因相关,但具体转化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究病因,寻求针对性治疗方法。

  • 标签: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植入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前期5例手术患者自体骨髓血,应用选择性细胞留滞技术将有核细胞富集于明胶海绵颗粒进行BMSCs富集试验。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9例,男61例,女48例,年龄(43.0±9.8)岁(范围24~59岁)。均采用可动式经皮内镜下行髓核摘除术,26例单纯行摘除髓核术(摘除组),39例摘除髓核后缝合纤维环(缝合组);44例摘除髓核后向椎间盘内植入富集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颗粒,缝合纤维环(干细胞+缝合组)。记录围手术期情况,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突出程度,并计算改善率和丢失率。结果BMSCs富集试验结果显示有核细胞粘附倍数为6.4±0.9,目的细胞粘附倍数为4.2±0.6,体外培养后BMSCs生长良好。109例患者手术时间35~55 min,缝合组7例缝合不成功转入摘除组,干细胞+缝合组10例缝合不成功转入单纯干细胞组。切口无红肿,均一期愈合。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各组术前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术后各组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未发现椎体间融合、异位骨化和感染。18例随访0.5年,91例随访(25.0±5.6)个月(范围1~3年)。末次随访时干细胞+缝合组VAS改善率为81.7%±7.9%,大于摘除组的73.0%±8.9%、缝合组的74.0%±6.9%和干细胞组的75.3%±8.4%;干细胞+缝合组ODI改善率为91.9%±8.8%,大于摘除组的86.2%±8.1%和缝合组的86.4%±5.5%。术后1年时MRI显示椎间盘退变分级摘除组较术前平均增加0.7级,缝合组平均增加0.6级,干细胞+缝合组和单纯干细胞组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firrmann分级进展较摘除组和缝合组轻;各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降低,干细胞+缝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为17.2%±4.3%,小于摘除组的29.3%±6.3%和缝合组的20.6%±5.7%,缝合组小于摘除组;椎间盘突出程度均较术前降低50%以上,摘除组1例显示突出,但无临床症状。结论自体BMSCs和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可能有助于减缓椎间盘退变。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骨髓 间质干细胞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有效性及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100例骨髓HSCT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心理护理)各50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心理护理 骨髓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临床护理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达最佳缓解后的免疫状态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8月至2020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确诊的经治疗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疗效的125例NDMM患者资料,主要包括患者诱导及巩固治疗后最佳缓解达到深度缓解(≥VGPR)时免疫麻痹状态及恢复情况,结合患者一般资料、遗传等因素,分析以上因素对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结果(1)全部患者均接受了新药治疗,50.4%(63/125)完成了自体干细胞移植。全部患者最佳缓解均为VGPR及以上,达完全缓解(CR)者为89.6%,达CR且微小残留病(MRD)(二代流式MRD)阴性者为66.4%。(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重度免疫麻痹持续3个月、持续6个月均是NDMM患者PFS独立预后不良因素。(3)达最佳缓解时,重度免疫麻痹组3年PFS率明显低于非重度免疫麻痹组(41.3% 比 64.4%,P=0.021)。(4)重度免疫麻痹持续3个月、持续6个月组,其3年PFS率显著低于非持续重度免疫麻痹组(30.0% 比 63.5%,P<0.001;16.4% 比 63.8%,P<0.001)。(5)获得CR且MRD阴性者,重度免疫麻痹持续6个月组3年PFS率明显低于非持续重度免疫麻痹组(22.2% 比 83.2%,P=0.005)。结论NDMM达深度缓解后的免疫状态与预后相关,此时仍存在重度免疫麻痹及持续重度免疫麻痹预示疾病早期进展。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无病生存 预后 免疫麻痹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全身MRI与PET/CT在淋巴瘤骨髓浸润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选取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本院核医学科收治的64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全身MRI与PET/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PET/CT对淋巴瘤骨髓浸润的敏感度为91.67%(11/12),特异度为 97.37%(37/38),检查准确度为 98%(49/50) ,PET/CT组检查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MRI检查组,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全身MRI PET/CT 淋巴瘤 骨髓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B细胞成熟抗原(BCMA)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再次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因首次抗BCMA CAR-T治疗(CART1)失败或复发,在河南省中医院接受抗BCMA CAR-T再次治疗(CART2)的10例RRMM患者临床资料。总结CART2患者的治疗情况、疗效及不良事件,并与CART1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7岁(41~70岁)。CART1患者3个月ORR为90%,中位DOR为16.0个月(3.0~27.0个月)。CART2使用人源抗BCMA CAR-T治疗6例,鼠源抗BCMA CAR-T治疗4例。CART2患者3个月ORR为40%,中位DOR 8.5个月(3.0~11.0个月)。CART1用鼠源抗BCMA CAR-T的9例患者中,CART2仍用鼠源抗BCMA CAR-T再治疗的4例患者无一例有效;用人源抗BCMA CAR-T再次治疗的6例患者中,4例(66.7%)达到部分缓解(PR)及以上缓解。CART1的10例患者发生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减少;CART2有效的4例患者均发生1~2级CRS,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减少,无一例发生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结论抗BCMA CAR-T再次治疗RRMM有效、安全。CART2的ORR和DOR低于CART1,常见不良反应为CRS和血细胞减少。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B细胞成熟抗原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患眼房水中CMV-DNA载量,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llo-HSCT后CMVR患者19例2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2只眼,女性11例16只眼;中位年龄28岁;单眼10例,双眼9例。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血液CMV-DNA持续保持阴性状态。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60 mg/ml更昔洛韦0.05 ml(含更昔洛韦3 mg)治疗。诱导期为2次/周,共4次;维持期为1次/周。每次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IVG)前抽取房水测定其中CMV-DNA载量。从第4次IVG开始,若房水CMV-DNA载量转阴则终止治疗,并连续随访至少6个月。依据治疗过程中患眼房水CMV-DNA载量是否存在一过性升高,将患眼分为持续下降组和非持续下降组。观察并分析两组间房水CMV-DNA载量及眼部检查表现的差异。房水CMV-DNA载量与IVG次数和治疗时长相关性采用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治疗终止时,患眼IVG中位次数为7 (4,9)次。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眼房水CMV-DNA载量与治疗次数[R2=0.385 ,P<0.000 1,B=-0.237 log10拷贝/(ml·次)]、治疗时长[R2=0.394,P<0.000 1,B=-0.301 log10拷贝/(ml·周)]均呈负相关。28只眼中,持续下降组13只眼(46.4%,13/28 );非持续下降组15只眼(53.6%,15/28 )。持续下降组、非持续下降组患眼基线视力(t=-1.223 )、眼压(t=1.538 )、房水CMV-DNA载量(t=-0.109 )、视网膜炎病灶面积(Z=-0.308 )、病变累及象限个数(Z =-0.024)以及是否累及黄斑(Z =-1.826)、合并眼前节炎症反应(Z =-0.499)、合并高眼压(Z =-1.342)、终末视力(t=-0.845)、眼压(t =-0.068)、总IVG次数(Z=0.907 )、年龄(Z =-0.832)、性别构成(Z =-1.074)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Allo-HSCT后CMVR患眼治疗过程中房水CMV-DNA载量每周下降约50%;房水CMV-DNA载量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升高不影响治疗过程和临床预后。

  • 标签: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造血干细胞移植 眼房水 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沉默非肌肉肌球蛋白Ⅱ(NMⅡ)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细胞外基质(ECM)和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4只1周龄雄性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并经流式细胞术鉴定为BMMSC。取第3代BMMSC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分为用含NMⅡ基因的小干扰RNA序列的pHBLV-U6-ZsGreen-Puro质粒转染的沉默NMⅡ组,转染空载质粒的空载组及未进行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预后72 h的NMⅡ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取细胞,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另取细胞,用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Ⅰ)标记,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体外细胞标记情况。取2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ALI组、ALI+BMMSC组及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每组5只大鼠。对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3组大鼠均给予LPS诱导ALI。造模后即刻,单纯ALI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ALI+BMMSC组、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入1 mL 1×107个/mL CM-DiⅠ标记的BMMSC、NMⅡ基因沉默的BMMSC,空白对照组大鼠于相同时间点通过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干预后24 h,取肺组织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MSC肺内归巢情况。干预后24 h、1周、2周,取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部炎症情况,行Masson染色观察肺纤维化程度并采用改良Ashcroft评分法对干预后2周肺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样本数为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干预后2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的含量(样本数均为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干预后24 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样本数均为3),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干预后1周CD11b和含表皮生长因子样模块黏蛋白样激素受体1(EMR1)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及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干预后72 h,沉默NMⅡ组细胞NM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组(P值均<0.01)。BMMSC呈长梭形,簇状生长形如旋涡;CM-DiⅠ体外成功标记BMMSC。干预后24 h,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内细胞归巢现象较ALI+BMMSC组更明显,而空白对照组和单纯ALI组大鼠肺内未见CM-DiⅠ标记的细胞。空白对照组大鼠干预后各时间点肺组织中均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ALI+BMMSC组和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干预后24 h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单纯ALI组明显减少,且2组大鼠干预后1、2周肺泡壁变薄,局部肺组织有少量淤血。干预后1、2周,单纯ALI组、ALI+BMMSC组和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加重,但ALI+BMMSC组和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均较单纯ALI组显著改善。干预后2周,单纯ALI组、ALI+BMMSC组和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纤维化改良Ashcroft评分分别为(2.36±0.22)、(1.62±0.16)、(1.06±0.26)分,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30±0.21)分(P<0.01),ALI+BMMSC组和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纤维化改良Ashcroft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ALI组(P<0.01),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纤维化改良Ashcroft评分明显低于ALI+BMMSC组(P<0.01)。干预后2周,与单纯ALI组比较,ALI+BMMSC组、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α-SM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4组大鼠肺组织MMP-2含量均相近(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ALI组大鼠肺组织MMP-9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单纯ALI组比较,ALI+BMMSC组、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MMP-9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干预后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ALI组、ALI+BMMSC组、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丙二醛、SOD、MPO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与单纯ALI组比较,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丙二醛活性显著升高(P<0.05),ALI+BMMSC组、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SOD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与ALI+BMMSC组比较,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单纯ALI组比较,ALI+BMMSC组、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MPO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ALI+BMMSC组比较,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MPO活性显著降低(P<0.01)。干预后1周,与其他3组比较,ALI+沉默NMⅡ的BMMSC组大鼠肺组织CD11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4组大鼠肺组织EMR1蛋白表达均相近(P>0.05)。结论移植沉默NMⅡ基因的BMMSC能更明显改善LPS所致ALI大鼠肺组织ECM成分的活性,重塑其完整性,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减轻肺损伤和肺纤维化。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基质 基因沉默 非肌肉肌球蛋白Ⅱ
  • 简介:摘要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效的间充质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细胞的生长、运动和形态具有调节作用,可促进血管生成,并抗纤维化和抑制细胞凋亡,对心血管细胞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员,近年来,关于骨形态发生蛋白与心血管疾病形成之间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骨形态发生蛋白分型在机体各组织和器官中分布差异显著,且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血管动脉钙化、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形成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对肝细胞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深入研究,可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一条新思路,本研究从肝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心血管疾病的应用进行总结。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检验及细菌检验对布氏菌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区间在2020年6月-2021年6月,以我院收治的88例疑似布氏菌病患者作为报告分析对象,均进行细菌检验、血清检验及联合检验,结合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细菌检验检出率为(76.47%),血清检验检出率为(73.53%),联合检验检出率为(98.53%),与单独检验的检出率对比,联合检验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血清和细菌均能够对布氏菌病患者进行诊断,无相关性,临床上可采用联合诊断的方式进行,其检出率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细菌学 血清学 布氏菌病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影像诊断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A组采用CT检查,B组采用MR检查。结果:在良性病变诊断中,CT符合率92.00%,MR符合率100.00%;在恶性病变诊断中,CT符合率53.33%,MR符合率93.33%;在诊断准确率方面,CT确诊率97.50%,MR确诊率75.00%,统计有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应用MR检查,其效果显著,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影像学诊断方法 乳腺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蛋白质组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蛋白质在人体的发育生长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标志物类型,也是最直接的药物作用靶标。近年来,以色谱和质谱技术为核心的蛋白组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蛋白质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快速发展,其在肝细胞癌临床队列样本研究中的应用,开启了“蛋白质组驱动的精准医学”新时代。现对近年来蛋白质组研究凸现的新技术、新方向和在肝癌研究中的新发现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了解蛋白质组,并利用蛋白质组助力疾病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精准医学 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影像在嗜铬细胞瘤(PCC)和副神经节瘤(PGL)的诊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于指导治疗。肿瘤相关易感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临床和影像表型有了更好的了解。功能显像在PCC和PGL亚型中具有灵敏度和特异性优势,因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几种靶向PCC和PGL特定受体和代谢过程的放射性药物被开发,包括131I/123I-间碘苄胍、6-氟-18-L-3,4-二羟基苯丙氨酸、18F-FDG和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生长抑素类似物,其中2种已被用于治疗。该文重点关注目前用于PCC和PGL的显像方法,这些方法因临床表型和基因表型而异。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生长抑素 MIBG DOTATATE FDOPA F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