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评价肺结节中诊断中低剂量螺旋CT与胸部X线平片应用效果。方法:肺结节患者随机取71例(我院2019.11-2020.12收治),皆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和胸部X线平片检查,观察对比患者结节形态特征、结节大小及检出数量。结果:X线平片组结节直径(6.39±4.51)mm比低剂量螺旋CT扫描组测量直径(11.08±7.5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层螺旋CT及X线平片,对脊椎骨折诊断价值及其损伤程度关系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60例脊椎骨折患者,X线平片及32层螺旋CT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2层螺旋CT的检出率明显比X线平片检出率高,(P<0.05)。X线平片诊断评分各组间对比,轻度、中度及重度损伤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与重度损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在脊椎骨折患者的诊断中,X线平片是急性脊椎骨折最为基础的检查方法,操作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具有成像快、费用低及辐射少等特征,也能更好的观察脊椎损伤的部位及碎骨片移位的方向。而32层螺旋CT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连续扫描,并对容积数据进行采集。同时还可将骨折线的走向、碎骨片的数目大小、部位及椎板的骨折等情况清晰的显示出来,两种诊断方式各具优势,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 标签: 32层螺旋CT X线平片 脊椎骨折 诊断价值 损伤程度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90例,根据治疗前检查方法的差异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45例患者在治疗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研究组中45例患者在治疗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检查操作时间、病情确诊时间、住院时间、检查结果与证实结果符合率、误诊和漏诊例数、纠纷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检查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病情确诊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检查结果与证实结果符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误诊和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纠纷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X线钼靶摄影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虽然会延长一定的操作时间,但能够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缩短病情确诊时间。

  • 标签: 乳腺癌 彩色多普勒超声 X线钼靶摄影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对比X线平片与MR影像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确诊为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5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分别实施两种临床诊断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平片诊断,观察组则为MR核磁共振诊断,对比应用情况。结果:从诊断上看,观察组在实施MR检查之后,半月板损伤以及关节积液的准确率比较高,和对照组X线平片诊断相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 MRI影像学检查能够更好的诊断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疾病,能够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X线平片 MR影像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使用钼靶X线与螺旋CT检测用于乳腺癌早期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确证的乳腺癌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钼靶X线进行检查,其后使用螺旋CT进行检查。比较单独使用钼靶X线检查与综合使用钼靶X线与螺旋CT检查的检出率与淋巴转移,病灶钙化的情况。结果:联合检查方法实现了超过90%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钼靶X线的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联合检查方法所提示出的淋巴转移情况与钙化病灶情况均优于单独使用钼靶X线的检查放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乳腺癌 钼靶X线 螺旋CT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0.90×10-3 mm2/s及T2加权像(T2WI)低信号、瘤内分隔及瘤周侵犯征象四组相联合,对睾丸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最高。ADC值及囊变/坏死为鉴别非精原细胞瘤与精原细胞瘤、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ADC值及瘤内分隔为鉴别精原细胞瘤及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睾丸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稳定性的X线三柱评分标准,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3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61例,女217例;年龄为60~97岁,平均72.5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09例,31-A2型188例,31-A3型81例。内固定术后即刻行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稳定性评估采用自行制定的三柱评分标准:内侧柱4分,中间柱2分,外侧柱2分;单柱满分为柱稳定,三柱均稳定为优,二柱稳定为良,一柱稳定为可,三柱均不稳定为差。并根据评定结果采取相应的康复训练:优者早期完全负重,良者早期部分负重,可或差者早期禁止负重。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内固定失效率等,并计算内固定失效与术后X线三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378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0.4个月)随访。365例患者骨折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3个月(3~7个月);内固定失效13例,失效率为3.4%(13/378)。术后X线三柱评分标准评定为优的129例患者无一例失效;193例评定为良的患者中,4例失效;56例评定为可的患者中,9例失效。内固定失效与术后X线三柱评分密切相关(r=-0.986,P=0.006),与柱稳定密切相关(r=-1.000, P=0.033)。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X线三柱评分标准能够准确反映骨折的稳定性,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及判断预后。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稳定性 评分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MRI对超声阴性、乳腺X线摄影中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单纯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乳腺X线摄影检查诊断为BI-RADS 4类单纯钙化、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并最终取得病理结果的51例(52个钙化病灶)患者的资料。52个钙化病灶中良性40个、恶性12个。分析良恶性病灶的乳腺X线摄影表现(乳腺腺体构成及钙化的形态学、分布特点)及MR表现(强化类型等),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计算MR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恶性钙化病灶的乳腺X线摄影上钙化形态和MR上强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MRI上恶性钙化灶均表现为肿块或非肿块强化(12/12),而良性钙化灶多表现为无强化或点状强化(27/40)。乳腺MRI诊断超声阴性、乳腺X线摄影中BI-RADS 4类单纯钙化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12)、75.0%(30/40)、44.4%(8/18)、88.2%(30/34);诊断4A类钙化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2/3)、74.2%(23/31)、20.0%(2/10)、95.8%(23/24),诊断4B类钙化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4/6)、85.7%(6/7)、80.0%(4/5)、75.0%(6/8)。结论MRI对超声阴性、乳腺X线摄影BI-RADS 4类单纯钙化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对4A类钙化的阴性预测值较高;MRI表现为无强化或点状强化的病灶建议随访代替活检。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乳房X线摄影术 钙化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卫生组织(WHO)次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乳腺低能X射线剂量仪校准系统RQR-M线质进行测定和优化,对线质测定中所用铝片厚度精度的要求进行研究,保证低能X射线校准系统线质准确。方法系统管电压和RQR-M线质测定:分别设定25、28、30和35 kV,连续曝光30 s,使用标准kV计测定系统实际管电压值、使用铝片法测定第一半值层(HVL1)。微调kV设定值,使系统实际管电压值尽可能接近标称值,得到25~35 kV范围内每间隔1 kV的设定值、系统实际管电压值和HVL1;不同厚度铝片对HVL1测定结果的影响:选择30 kV,以[0.318 mm,0.369 mm]厚度铝片测定的HVL1为参考值,与18组不同厚度铝片组合下测量的HVL1进行比较,分析偏差大小。结果管电压设定值调整后,4个管电压设定值下的系统实际管电压与标称值偏差(kV)由0.55、0.34、0.33和0.30降低为0.04、0.02、-0.04和-0.01。HVL1偏差(mm Al)分别由0.011、0.007、0.010和0.012降低为0.000、0.003、0.003和0.010;HVL1测定中所用两个铝片的厚度与参考HVL1值的偏差均在0.1 mm内时,HVL1测量偏差均在 0.01 mm Al以内,测定结果相对准确。但两个铝片的厚度偏差均超过0.1 mm时,HVL1测量值的偏差大部分在0.01~0.02 mm Al,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结论本校准系统RQR-M线质虽有偏差但在IEC 61267-2005规定范围内,通过微调系统管电压后系统线质更加接近标称值;为更准确地测定乳腺校准系统线质,测量中所用铝片厚度与标称HVL1偏差不宜>0.1 mm Al;对乳腺校准系统线质定期检测以满足国际标准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乳腺剂量仪校准系统 管电压 第一半值层 铝片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X线片,CT,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实验的主要时段为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间,实验对象为此期间接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并分别实施X线片,CT,MRI进行检查,分析三种诊断方式的效果和诊断价值。结果:实验成果表明,CT影像的处理模式时间多于X线平片检测处理,检测费用也更多于X线平片,但相比其他两种的检出率,MRI影像的检出率显著更高,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X线片,CT两种诊断方式在临床中比较多见,MRI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更高。

  • 标签: X线平片 CT影像 颈椎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分别采用X线、多层螺旋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5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胸部X线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及诊出率。结果 多层螺旋CT在大片实变影、小斑片状或斑点状钙化、支气管空气征的检出率均明显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数芽征及小结节、空洞的检出率与X线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胸部X线检查中,主要可见大片状实变影、空洞、树芽征及多发小结节等病灶,病灶密度比较散乱,且病灶周围密度小,病灶中心密度大,边缘模糊。多层螺旋CT检查可见树芽征及多发小结节、空洞、大片状实变影、小斑片状或斑点状钙化、支气管空气征等病灶,清晰显示病灶部位、大小、性质、形状等,影像学表现相比X线更为显著。结论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中,多层螺旋CT具有分辨率高、诊出率高、可重复操作等优势,相比于胸部X线,更具诊断价值。

  • 标签: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 诊断 胸部X线 多层螺旋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对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呼吸科95例COPD患者。根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分为轻-中度组(FEV1%pred≥50%,n=52)及重-极重度组(FEV1%pred<50%,n=43)2组。在平静呼吸及尽力呼吸下行动态胸部DR,通过后处理软件分析获得横膈移动距离、速率及尽力吸气末和呼气末右侧膈肌角(右侧膈肌顶点和右肋膈角顶点连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的变化。2组间比较并与肺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COPD患者在平静呼吸时左、右侧横膈移动幅度及最大运动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尽力呼吸时,重-极重度组左、右两侧横隔移动幅度均小于轻-中度组(P值均<0.05),分别为左侧重-极重度(28.98±10.49) mm、左侧轻-中度(35.38±12.08) mm、右侧重-极重度24.87(12.77)mm、右侧轻-中度36.00(16.40)mm,重-极重度组左、右两侧横隔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最大运动速率均小于轻-中度组(P值均<0.05);尽力吸气末及尽力呼气末右侧膈肌角在重-极重度组有减少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尽力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与最大运动速率及FEV1/用力肺活量呈正相关,与残气量/肺总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动态胸部DR可以简便、有效地对COPD膈肌功能进行动态评价。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动态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 膈肌 膈肌功能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叁期尘肺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20年9月,选择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94例叁期尘肺患者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和MPR检查,对大阴影检出率及有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比较用χ2检验。结果患者MPR和DR胸片分别检出大阴影178、132个,与DR检查比较,MPR对肺结核、肺气肿、胸膜增厚和黏连、肺门及纵膈淋巴结增大和钙化、气胸、胸腔积液和肺炎等尘肺相关并发症的检出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大泡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R检查比较,MPR对空洞、钙化、支气管扩张、瘢痕旁气肿征象的诊断检出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R对叁期尘肺大阴影及并发症的检出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尘肺 并发症 诊断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数字化X线摄影 CT多平面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脊柱骨折检查中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的检查结果和准确性。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研究时间段内收治脊柱骨折患者共120例纳入研究对象,实施对比性诊断研究。依据患者术前脊椎骨折诊断方式差异将其分为X线组、CT组及MR组,各组样本量均为40例。对比分析脊柱骨折检查中的X线、CT、MR影像诊断学的检查结果和准确性差异。结果:CT诊断、MRI诊断脊柱骨折确诊率高于X线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及MR诊断对脊椎骨折患者后部韧带损伤、椎管形态改变检出率较X线检查优势性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MR诊断可信度极佳、CT诊断为中等可信度,P

  • 标签: CT 磁共振 X线 脊椎骨折 可信度 可重复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表现的概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507例(586髋)DDH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50例,女457例;左侧259髋,右侧164髋,双侧163髋。通过X线片评估Tönnis脱位程度分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Bucholz/Ogden分型)、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尝试建立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参考标准,并按该参考标准将患儿分为恢复组(200髋)和未恢复组(386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Tönnis分级、骨化核出现、术前和末次随访的AI和CEA、AVN和Severin分级。采用Cox回归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研究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的概率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200髋(34.1%)恢复正常髋关节X线,78髋(13.4%)出现了Ⅱ型及以上AVN。年龄≥24个月患儿恢复率为8.8%(3/34),显著低于<12个月患儿的44.3%(47/106)、12~18个月患儿的35.5%(98/276)和18~24个月患儿的30.6%(52/1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恢复率为27.0%(44/163),明显小于左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9.0%(101/259)和右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3.5%(5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恢复组术前AI(34.8°±4.2°)显著小于未恢复组(36.0°±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5.5年前累积恢复概率大致呈线性增长至56%,此后累积恢复概率的增速明显降低(年增长<5%)。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 ≥40°和Bucholz/Ogden Ⅱ型以上AVN患儿的累积恢复概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髋的平均恢复时间为(36.5±14.9)个月,其中93%(186/200)的髋关节在术后5年内恢复。恢复组年龄≥24个月患儿的恢复时间为(55.2±28.0)个月,显著大于<12个月患儿的(32.2±18.0)个月、12~18个月患儿的(36.9±11.9)个月和18~24个月患儿的(38.6±1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önnis Ⅱ级患儿的髋关节恢复时间(32.8±15.7)个月显著小于Tönnis Ⅲ、Ⅳ级患儿的40.2个月和4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闭合复位术后5.5年内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表现的累积概率呈线性增长,此后到达平台期。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 >40°和AVN是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风险因素。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Tönnis Ⅲ/Ⅳ度会显著增加髋关节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 标签: 髋关节 闭合复位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简介:摘要探讨胃间质瘤不同内镜超声征象与其危险分级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内镜超声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间质瘤的89例患者资料,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胃间质瘤内镜超声下特征。89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63例、低危险度21例、中危险度5例,内镜超声下胃间质瘤直径、回声均匀性、溃疡、边界是否规则及囊性变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判断。

  • 标签: 胃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危险性评估 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征象预测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植入类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67例PPP伴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患者年龄21~48(31.85±5.12)岁,孕周28~38(32.37±2.47)周。根据不同类型PPP伴胎盘植入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粘连组(25例)、植入组(29例)和穿透组(13例)。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征象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可能相关因素进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并进一步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PPP植入类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肌层中断/肌层内见胎盘信号、子宫局限性隆突/胎盘向外膨出、胎盘内异常血管、胎盘信号不均匀、子宫下部膨大且宫颈内口胎盘不规则以及膀胱子宫间隙低信号带不连续,为不同植入类型的可能相关因素(P值均<0.1)。其中,膀胱子宫间隙低信号带不连续[(X1,比值比(OR)20.25)]、子宫肌层中断/肌层内见胎盘信号(X2, OR 13.87)、子宫局限性隆突/胎盘向外膨出(X3, OR 6.16)]和子宫下部膨大且宫颈内口胎盘不规则(X4, OR 4.55),为不同类型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建立预测胎盘植入类型的回归模型为:logit(P)=C+3.01X1 +2.63X2+1.82X3+1.52X4(预测"植入"和"穿透"的常量C分别为1.08和5.54),该模型预测3种植入类型的准确率为71.64%,将粘连组与其他类型组相区分的准确率为85.07%。结论MRI征象对PPP伴胎盘植入类型的诊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对临床术前评估胎盘植入类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磁共振成像 回归分析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综合、有效的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在术前预测支架再狭窄的可能,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328例(共381条患肢)作为建模队列。以超声作为评价手段,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其权重赋值,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并根据其最佳界值将评分模型分为支架再狭窄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项危险因素被纳入评分系统并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钙化斑块、腘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40 cm/s、膝下流出道评分≥4分、踝臂指数<0.5、女性均赋值1分,患者合并脑梗死、慢性肾病、病变总长度15.0~24.9 cm均赋值2分,病变总长度≥25.0 cm赋值3分,模型最高计12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经ROC曲线验证,提示该评分体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75,95%CI=0.727~0.824,P<0.001]和拟合优度(χ2=4.921,P=0.76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09。将评分模型进一步分为再狭窄低危组(0~5分)和再狭窄高危组(6~12分),其敏感性为68.1%,特异性为74.6%,准确性为72.7%。结论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再狭窄的发生,为精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股浅动脉 支架再狭窄 预测模型 风险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