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化染色与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ALK)蛋白的表达。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诊断为肺鳞状细胞癌的90例石蜡固体标本,采用免疫化染色法检测标本ALK蛋白表达情况,对检测结果中呈阳性表达的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进一步检测,观察阳性标本信号分离显示情况。结果90例标本通过免疫化染色检测共有11例标本呈阳性表达,其中ALK蛋白呈强阳性3例(3.33%),中等阳性3例(3.33%),弱阳性5例(5.56%)。对免疫化染色检测结果呈阳性的11例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进一步检测,弱阳性及中等阳性标本未检测出EML4-ALK基因融合;强阳性表达标本检测结果显示超过15%细胞出现信号分离,具有EML4-ALK基因融合。结论EML4-ALK基因融合在肺鳞状细胞癌中少量表达,分子检查中通过免疫化染色判断ALK结果较为困难,对其阳性表达判断不准确;荧光原位杂交对不同类型的ALK染色标本检测,只有免疫化结果呈强阳性表达的标本才显示EML4-ALK融合基因,该法为临床病理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荧光原位杂交法 肺鳞状细胞癌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
  • 作者: 徐俊 许樟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06
  • 出处:《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糖尿病足病科 300134,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北京 100101
  • 简介:摘要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糖尿病足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版)》是按照患者-干预-比较-结局(PICO)原则,从诊断到治疗提出了8个临床问题,同时给出27条推荐要点,层层递进解决临床问题。解读对每条推荐点的内涵和外延,结合临床,详细分析,着重突出临床的指导性、实用性、规范和统一性。

  • 标签: 糖尿病足 感染 骨髓炎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从疗前MRI中提取放射影像学特征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有效性。方法2016-2017年纳入43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患者。均在疗后6~12周接受全系膜直肠切除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MRI在同步放化疗前获得。根据术后病理、影像学检查或肠镜检查评估新辅助治疗后反应,将患者分为治疗反应(22例)和治疗无反应(21例)。分别采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和预先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从DWI序列的表观扩散系数图中提取手工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学(DLR)特征。利用提取的特征建立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治疗反应。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通过重复20次分层4倍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使用基于DLR构建模型的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73(标准误为0.58~0.80)。结论从疗前MRI中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的影像学特征在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反应方面准确度高。

  • 标签: 直肠肿瘤 影像组学 疗效预测 深度学习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影像学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43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5例、无锡市人民医院78例)行肝切除术治疗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2例,女61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30~86岁。243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2∶1比例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81例。利用影像学技术,从CT检查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肿瘤内部及周边分别提取定量图像特征,每位患者提取3 384个影像学特征参数。在训练集中,通过联合多重特征选择算法[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随机生存森林(RSF)的特征排序+LASSO-COX回归分析]对稳定的特征参数进行降维,建立影像学标签并预测效能。采用单因素COX回归筛选肿瘤复发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逐步向后回归分析构建2个影像学预测模型,包括影像学模型1(术前模型)和影像学模型2(术后模型),并分别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验证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学标签建立。(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学标签预测效能。(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学预测模型构建。(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学预测模型验证。(6)影像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比较。(7)影像学模型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分层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采集,实验室指标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每6个月进行1次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若实验室指标或B超检查怀疑肿瘤复发转移则可提前行增强CT或MRI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研究终点为肿瘤复发时间,定义为手术日至诊断肿瘤复发或转移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值经过自然对数转换后纳入分析。应用X-tile 3.6.1软件为连续性变量选取最佳截断值。结果(1)随访情况:243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获得随访。训练集患者随访时间为4.2~109.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6个月;测试集患者随访时间为12.7~10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3.2个月。训练集患者2、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8%、53.1%,测试集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6.4%、61.7%,两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3,P>0.05)。(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影像学标签建立:3 384个影像学特征中,选择2 426个高度稳定的影像学特征用于分析。通过整合MRMR得分和RSF重要性排序前20位影像学特征,筛选出37个影像学特征;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进一步降维,筛选出7个重要影像学特征构建影像学标签。上述7个影像学特征指标(部位、扫描时相、权重系数)分别为特征1(肿瘤周边、动脉期、0.041),特征2(肿瘤周边、动脉期、-0.103),特征3(肿瘤周边、动脉期、-0.259),特征4(肿瘤内部、动脉期、0.211),特征5(肿瘤周边、门静脉期、-0.170),特征6(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130),特征7(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090)。影像学标签得分方程=0.041×特征1-0.103×特征2-0.259×特征3+0.211×特征4-0.170×特征5+0.130×特征6+0.090×特征7。(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学标签预测效能:影像学标签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展现出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48(95%可信区间为0.583~0.713)和0.669(95%可信区间为0.587~0.750)。(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学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n(血清甲胎蛋白)、肝硬化、肿瘤边界状态、动脉期肿瘤周边强化、肿瘤内坏死、影像学标签、肿瘤卫星灶和微血管侵犯是影响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202,1.776,1.889,2.957,1.713,4.237,4.364,4.258,95%可信区间为1.083~1.333,1.068~2.953,1.181~3.024,1.462~5.981,1.076~2.728,2.593~6.923,2.468~7.717,2.427~7.46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学模型1(术前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肿瘤边界状态和影像学标签构成(风险比=1.145,1.838,3.525,95%可信区间为1.029~1.273,1.143~2.955,2.172~5.720,P<0.05);影像学模型2(术后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影像学标签、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卫星灶构成(风险比=1.123,2.386,3.456,3.481,95%可信区间为1.005~1.254,1.501~3.795,1.863~6.410,1.891~6.408,P<0.05)。风险预测方程:影像学模型1=0.135×ln(血清甲胎蛋白)+0.608×肿瘤边界状态(0:平滑;1:不平滑)+1.260×影像学标签;影像学模型2=0.116×ln(血清甲胎蛋白)+0.870×影像学标签+1.240×微血管侵犯(0:无;1:有)+1.247×肿瘤卫星灶(0:无;1:有)。(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学预测模型验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影像学模型1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16 (95%可信区间为0.662~0.770)和0.724(95%可信区间为0.642~0.806);影像学模型2展现出更好的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65(95%可信区间为0.712~0.818)和0.741(95%可信区间为0.662~0.820)。校准曲线提示影像学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一致性。(6)影像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比较:在训练集中,影像学模型1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香港肝癌(HKLC)分期和意大利肝癌协作(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62,0.484,0.520,0.622,95%可信区间为0.490~0.634,0.311~0.658,0.301~0.740,0.509~0.736,P<0.05);影像学模型2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601,0.523,0.513,95%可信区间为0.524~0.677,0.449~0.596,0.273~0.75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学模型1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BCLC分期、HKLC分期和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40,0.473,0.504,0.545,95%可信区间为0.442~0.638,0.252~0.693,0.252~0.757,0.361~0.730,P<0.05);影像学模型2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62,0.513,0.521,95%可信区间为0.451~0.672,0.399~0.626,0.251~0.791,P<0.05)。(7)影像学模型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分层分析:根据X-tile软件分析结果,将影像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低危,影像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高危;影像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低危,影像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高危。在训练集中,影像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4.1%、35.3%,高危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0%、100.0%,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0.381,P<0.05);影像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9%、38.2%,高危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1.8%、100.0%,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8.61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6%、29.3%,高危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0.0%、100.0%,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4.453,P<0.05);影像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7%、28.1%,高危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6%、100.0%,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32,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CT检查影像学特征建立由7个影像学特征组合而成的影像学标签,并由此构建了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该模型与现有的临床影像病理预后因素形成互补,能在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前和术后提供较为准确的、个体化的肿瘤复发风险预测,可为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肝肿瘤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肿瘤复发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是一种无偏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近年来,mNGS临床应用研究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就mNGS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优势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 标签: 高通量测序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呼吸系统感染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基因测序筛选非小细胞肺癌(NSCLC)敏感甲基化位点的肺癌早期预警体系的构建。方法本研究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NSCLC手术切除的患者。实验分为两:正常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组织,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NSCLC细胞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TUBB3)和核糖核苷还原酶调节因子1(RRM1) mRNA的表达;通过全基因测序检测NSCLC细胞甲基化在基因上分布,使用测序数据进行胞嘧啶(C)-磷酸(p)-鸟嘌呤(G)甲基化图谱分析(CpG甲基化分析),组蛋白修饰数据分析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蛋白质免疫检测正常组织和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蛋和甲基化相关酶的表达。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别用于分析连续和分类变量。Pearson(或Spearman)的秩相关系数用于分析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R软件(版本3.1.1)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细胞比较,NSCLC细胞中ERCC1[(0.78±0.14)比(0.12±0.04),χ2=6.370,P<0.05]、TUBB3[(0.48±0.11)比(0.08±0.02),χ2=1.240,P<0.05]和RRM1 mRNA[(0.52±0.07)比(0.05±0.01),χ2=5.360,P<0.05]的表达下调表达;NSCLC甲基化水平在转录起始位点升高,在基因间区降低(χ2=3.140,P<0.05);NSCLC发现9个CpG的甲基化敏感位点(RUNX3、MIR196A1、HOXA11、OTP、GATA4、PTPRU、SLC15A3、ZIC1和TFAP2B);NSCLC与对照比较,组蛋白乙酰化(H3K9ac[(43.57±8.84)比(10.64±4.35),χ2=8.730,P<0.05]和H3K27ac[ (40.52±8.64)比(9.67±3.58),χ2=5.470,P<0.05])和组蛋白甲基化(H2az[(42.56±9.74)比(12.47±6.05),χ2=7.420,P<0.05],H3K4me1[(37.47±6.42)比(15.46±7.34),χ2=5.380,P<0.05],H3K4me2[(50.37±10.24)比(9.47±6.54),χ2=9.270,P<0.05],H3K4me3[(52.37±6.49)比(10.58±5.88),χ2=1.690,P<0.05]和H3K79me2[(34.55±6.42)比(11.23±6.94),χ2=3.450,P<0.05])降低;NSCLCDNMT1(1.88±0.24)比(0.12±0.01),χ2=5.430,P<0.05]、DNMT3a(1.75±0.36)比(0.49±0.11),χ2=7.890,P<0.05]、DNMT3b(0.88±0.14)比(0.13±0.05),χ2=1.360,P<0.05]、H3K4me3(2.53±0.35)比(0.35±0.08),χ2=5.440,P<0.05]和H3K9me2(0.55±0.07)比(0.05±0.01),χ2=3.270,P<0.05]下调表达(P<0.05)。结论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密切相关,组蛋白甲基化和甲基化相关酶的表达也受到影响,甲基化敏感位点可以作为早期检测NSCLC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全基因组测序 非小细胞肺癌 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肺癌细胞
  • 简介: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布鲁氏杆菌感染的情况比较少见,术后感染的诊断有时候比较困难,尤其是病原菌的培养阳性率低,可能对治疗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延误。我们将介绍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宏基因检测(mNGS)确定病原菌为布氏杆菌,后行假体取出旷置以及翻修手术。

  • 标签: 膝关节,人工 布氏杆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全球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其致病因素较成人更为复杂,临床表现更多样。早期、快速、全面地明确感染病原体,对于临床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减少患儿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存在检测通量小、耗时长和筛查目标单一的缺点。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宏基因测序技术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能高效准确地获得样本中病原体的遗传信息,还可挖掘病原体与宿主菌群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对宏基因测序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宏基因组测序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 实验室诊断
  • 简介:摘要宏基因下一代测序(mNGS)技术直接针对标本中核酸无偏倚检测病原微生物序列。但是,mNGS需经标本前处理、核酸提取、文库制备、上机测序、数据库比对、报告生成及结果解读等一系列过程,对技术平台及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为规范mNGS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提高危急重症、疑难感染性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救治水平,在多项国家科技专项的支持下,本领域有关专家起草了本共识,以促进mNGS技术的规范应用和良性发展。

  • 标签: 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 感染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PVPI)治疗胸椎转移瘤合并椎体后缘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4例胸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体后缘缺损者(研究)32例,无椎体后缘缺损者(对照)32例。对PVPI手术关键技术进行改良,采用二次封堵法和斜面穿刺针推注骨水泥旋转填充技术减少渗漏,治疗研究32例患者的42节椎体。32例对照患者的54节椎体行PVPI手术。分别于术后第2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两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等指标。结果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研究和对照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在术后第2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均较术前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和对照患者的骨水泥量分别为(2.36±0.20)ml和(2.39±0.1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125I粒子植入量分别为(30.63±0.91)个和(32.56±0.68)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研究和对照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1.3%和87.5%,疾病稳定率分别为12.5%和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3.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8.0个月;对照患者的中位OS为14.0个月,中位PFS为8.0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患者共有6节(14.3%)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2节(4.8%)为椎管内渗漏,4节(9.5%)为椎旁骨水泥渗漏。对照患者共出现7节(13.0%)椎旁骨水泥渗漏。两患者骨水泥渗漏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两患者的骨水泥渗漏均未造成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PVPI治疗椎体后缘缺损的胸椎转移瘤患者,只要进行术中技术改良,注意控制骨水泥分布等问题,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胸椎转移瘤 椎体后缘缺损 经皮椎体成形术 125I粒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25I-RSOAds-hTERT/PSA溶瘤腺病毒对前列腺癌靶向治疗作用以及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扩增技术及双酶切连接技术构建125I-RSOAds-hTERT/PSA溶瘤腺病毒(125I-病毒复合物)。通过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流式细胞实验以及Caspase-3的免疫印迹实验分别从体内和体外检测125I-病毒复合物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和小鼠前列腺癌细胞株RM-1培养上清液及血清中的白介素2(IL-2)、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等的分泌水平,探究125I-病毒复合物对瘤组织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及免疫荧光实验探究125I-病毒复合物对前列腺癌组织及癌细胞中CD24、CD44以及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表达的调节,同时检测瘤组织中CD3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以及CD4+、CD8+和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125I-病毒复合物体内、体外均可显著诱导癌细胞凋亡,同时显著高于125I和病毒复合物。同时IL-2(t=-183.30、-38.20,P<0.05)、IL-10(t=113.80、92.71,P<0.05)、TNF-α(t=-73.20、-73.91,P<0.05)、IFN-γ(t=-65.37、-139.70,P<0.05)在体内体外含量均升高。125I-病毒复合物可降低癌细胞及癌组织中CD24、CD44以及PSCA表达,减小癌组织重量(t=8.55,P<0.05),抑制癌组织血管生成,同时调节肿瘤组织中免疫反应。结论125I-病毒复合物溶瘤腺病毒对前列腺癌靶向可显著杀伤癌细胞,减少癌组织重量和血管生成,同时改善肿瘤微环境。

  • 标签: 125I hTERT/PSA启动子双调控 溶瘤腺病毒 前列腺癌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抗凝血酶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预测变异的致病概率。结果先证者与其父亲各凝血指标正常,而抗凝血酶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下降,分别是34%、48%和12.97 mg/dL、15.60 mg/dL;母亲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父亲AT基因存在g.2736dupT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论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是AT g.2736dupT变异所致的Ⅰ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该变异为尚未报道过的新变异。

  • 标签: 抗凝血酶 AT基因 基因变异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及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2019年3月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癌并于术前行MRI检查的168例患者的资料。按照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115例和验证53例。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在MRI图像上手动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根据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阴性(LN-)和阳性(LN+),临床及影像资料也对应分组。分别基于每例患者的T2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增强T1WI(cT1WI)序列图像上均提取3 111个影像学特征,然后对训练采用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LASSO)回归为主的四步法进行特征选择和影像学标签的构建,并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筛选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并联合影像学标签构建影像学融合模型,并制作列线图。采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结果训练和验证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和cT1WI合并特征降维后共得到6个影像学特征(P值均<0.05),其中包括3个小波类特征参数和3个LoG类特征参数,均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单序列影像学标签在训练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63和0.829,显示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合并上述序列构建的影像学标签对应的AUC值0.859,其诊断效能优于其中任意单一序列,并在验证得到验证。联合影像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和验证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和校正性能,对应的AUC分别为0.865和0.861。在独立验证中的决策曲线示,当风险阈值>10%时,采用影像学方法预测LN+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LN+或LN-,也优于MRI评价淋巴结状态。结论通过联合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建立的融合模型可作为术前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种辅助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宫颈肿瘤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验证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刺激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为对照、CTGF。对照细胞采用正常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CTGF细胞采用含有10 ng/ml CTGF的DMEM完全培养基持续培养24 h。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行细胞划痕实验,对比分析两细胞的细胞迁移率;应用HiSeq测序技术对两细胞进行全转录测序,获得生物学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基因注释(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对差异miRNA的功能及信号通路进行分析。基于转录数据筛选出两间差异表达倍数位于前10名的基因,分析其基因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定性检测对骨形态发生蛋白4 (BMP4)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验证。结果CTGF细胞迁移率较对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3,P=0.026 )。对照与CTGF之间共有3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者152个,下调者173个。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miRNA的功能主要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3类。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miRNA表达高度富集在神经系统间信号传递、细胞间黏附以及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等相关的通路。分析两间差异表达倍数位于前10名的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组织炎症反应及纤维化过程等不同的代谢通路及生物学过程。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定性检测结果显示,CTGF细胞中BMP4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对照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90、10.110、5.470,P=0.004、0.001、0.006 )。结论CTGF通过上调Müller细胞中BMP4的表达而促进细胞的增生和迁移导致组织纤维化并可诱导炎症反应。

  • 标签: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转录组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 Müller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转录测序(RNA-seq)分析小檗碱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小檗碱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机制。方法基础研究。本研究使用标准菌株USA300,该菌株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蓝乐夫课题2019年所赠送。用1/2最低抑菌浓度(MIC)(64 mg/L)和1/8MIC(16 mg/L)浓度的小檗碱处理和无小檗碱处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分析USA300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将差异基因筛选条件设为:P值<0.05,且差异倍数>2。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测序结果发现,高浓度与正常对照相比,共有754个差异基因表达,其中上调基因主要为lukD、lukE、ssaA等,下调基因主要为lukF-PV、lukS-PV、clfA、splB~splF、sspA等;低浓度与正常对照相比,仅有19个差异基因表达,其中上调基因为speG、scpB、rpsQ等,下调基因为betA、bccT等。结论本研究USA300转录基因表达情况,了解经小檗碱作用后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推测小檗碱主要通过调控细菌细胞壁水解功能、白细胞毒素及其他毒力因子的表达发挥对MRSA的抑菌作用。

  • 标签: 小檗碱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序列分析 RNA 基因表达谱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及丛状血管瘤(tufted angioma,TA)常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查找并纳入关于KHE及TA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性研究,采用R-3.6.2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别对伴或不伴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的KHE及TA进行有效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结果合并,并用SPSS 22.0对各组合并有效率及合并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30篇文献,涉及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西罗莫司、普萘洛尔、长春新碱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当KHE/TA伴发KMP时,长春新碱联合糖皮质激素的合并有效率(94.34%)与西罗莫司的合并有效率(96.43%)均高于其他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罗莫司合并不良事件发生率(5.53%)相对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不伴KMP时,西罗莫司合并有效率(94.23%)高于糖皮质激素(31.25%)、长春新碱(46.15%)及普萘洛尔(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罗莫司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81%。结论对于伴发KMP的KHE/TA,长春新碱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与西罗莫司治疗的效果最佳,西罗莫司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不伴KMP的KHE/TA患儿,西罗莫司治疗效果最佳,但存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糖皮质激素及长春新碱治疗效果相当,次于西罗莫司。

  • 标签: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丛状血管瘤 卡梅现象 长春新碱 西罗莫司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基于宏基因学测序(mNGS)的病原学诊断技术是一种非靶向的广谱病原学筛查技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在重症感染领域,特别是疑难、罕见病导致的重症感染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由于mNGS高昂的成本及较高的实验条件要求,目前尚未纳入常规临床检验中。可以预见,随着测序成本的下降及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mNGS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在临床大规模开展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本文从检测、规则和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基于mNGS技术在临床中重症感染患者病原学诊断中应用的专家共识,并对其未来在临床应用改进方面提出了展望。

  • 标签: 病原学诊断 宏基因组学 重症感染 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