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秋冬季的心梗病人发病,旨在探索季节对心梗发病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21-2023年来普洱市思茅区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秋冬季心梗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秋冬季胸痛病人发病。结果:在秋冬季节,心梗的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秋冬季节是心梗发病高峰期,但通过积极的预防和管理,我们可以降低心梗的发生,保护心脏健康。

  • 标签: 秋冬季 心梗 发病率 影响因素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住院患者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儿科住院患者中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病例。采用对比法,将60例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以60例单纯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中,多数患者(75%)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咳嗽、呼吸急促和乏力。相比于对照组,在研究组中发生肺炎的比例显著增加(65%vs16.7%,P<0.001)。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药物耐药性普遍存在,其中MRSA感染比例较高(40%)。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小于5岁、既往存在慢性肺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状况以及在季节流感高发期进行的住院治疗。结论:儿科住院患者中,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更常见于男性且年龄小的患者,特点为高热、呼吸系统症状和易发生肺炎。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在流感高发季节、有慢性肺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中,应警惕流感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并针对革兰阳性菌的多重耐药性进行合理抗菌治疗。

  • 标签: 流感病毒 革兰阳性菌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50)给予序贯疗法治疗,对照组(n=50)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里临床疗效和胃溃疡愈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96%/82%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胃溃疡愈合对比94%/76%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10%/12%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治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效果优于标准三联法,能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促进胃溃疡愈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序贯疗法 标准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阳性 胃溃疡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抽选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的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83例患者经简单随机分组法被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使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42例给予三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溃疡面积变化情况和幽门螺杆菌转阴、疾病复发。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其幽门螺杆菌转阴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可促进溃疡痊愈,且具有理想的远期疗效。

  • 标签: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阳性 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随机将10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替比夫定组(55例)和恩替卡韦组(50例),疗程96周,在治疗12、24、36、48、72、96周时观察两组的ALT复常、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HBeAg血清学转换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的各时间点ALT复常、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eAg血清学转换在治疗12、24、36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8、72、96周时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转换明显高于恩替卡韦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治疗48、72、96周时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学转换高于恩替卡韦组;两种药物均快速、强效,且安全性好。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E抗原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筛查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的15例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和15例疑似乙肝感染患者。全部患者均实施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筛查以及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并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敏感性、特异度、准确性均明显高乙肝S1抗原阳性检测法,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在乙肝筛查中,可应用乙肝S1抗原阳性筛查,其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较高的准确

  • 标签: 乙型肝炎 两对半 筛查 乙肝S1抗原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详细分析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疾病采取埃索美拉唑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的价值。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时段纳取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疾病患者64例,依据抽签法均分,人数32例/组。参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联合治疗,研究组给予埃索美拉唑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分析比对各症状积分、临床症状改善效果、Hp转阴以及不良反应指标等。结果:治疗前两组各症状积分比对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症状积分较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与研究组相比,参照组Hp转阴低、不良反应发生高(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疾病患者的Hp转阴提升,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利于大力推广。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慢性胃炎 埃索美拉唑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应用四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接诊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三联疗法)和观察组(四联疗法),各35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实施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时,建议选择四联疗法,由此可以促使患者显著转好,并且不会增加身心负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保障,故可于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阳性 消化性溃疡 四联疗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23年3月-2024年3月,收录7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四联疗法+益生菌治疗,分组探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14%,相比对照组的80.00%更高,结果比较P<0.05。治疗前测定胃肠道微生态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肠道微生态情况更好,结果比较P<0.05。结论: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联合应用四联疗法与益生菌,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助于恢复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还能减少炎症反应,促进糜烂性胃炎的愈合。

  • 标签: 四联疗法 益生菌 幽门螺杆菌阳性糜烂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配对母婴与不同月龄婴儿麻疹IgG抗体水平及相关性,以期为科学预防麻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收治的100例配对母婴,产妇取产前静脉血、新生儿取脐带血,3月龄(85例)、5月龄(67例)、7月龄(56例)婴儿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生儿麻疹IgG抗体水平(1125.06±5.28)mU/mL显著高于母亲(698.31±7.89)m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新生儿麻疹IgG抗体阳性及保护也要显著高于母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与母亲麻疹IgG抗体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0.743,P<0.05);麻疹自然感染史、麻疹接种史母婴麻疹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无麻疹自然感染及接种史母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麻疹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3月龄、5月龄、7月龄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麻疹IgG抗体水平是影响新生儿麻疹IgG抗体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月龄增长婴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应该提高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提升低月龄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增强对麻疹抵御能力。

  • 标签: 母婴 麻疹 IgG抗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妊娠期进行孕妇效价检测对指导新生儿溶血疾病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在我科室建卡分娩的孕妇共计2000例(于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对其展开Rh血型检测,对孕妇展开效价检测,并分析检测对指导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作用的价值。结果抗A(B)IgG异常占比51.25%(1025/2000);不规则抗体阳性占比6.2%(124/2000),Rh(D)阴性但抗DIgM阳性占比67.7%(84/124)。结论对妊娠期女性展开孕妇效价检测能够很好的指导新生儿和孕妇之间是否存在血型不合,这种检测准确度高、特异性强,对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有较好的降低作用,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孕妇 效价检测 新生儿溶血病 预防效果 指导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配对母婴与不同月龄婴儿麻疹IgG抗体水平及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收治的100例配对母婴,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产妇取产前静脉血、新生儿取脐带血,3月龄(85例)、5月龄(67例)、7月龄(56例)婴儿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生儿麻疹IgG抗体水平(1125.06±5.28)mU/mL显著高于母亲(698.31±7.89)m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新生儿麻疹IgG抗体阳性及保护也要显著高于母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与母亲麻疹IgG抗体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r=0.743,P<0.05);麻疹自然感染史、麻疹接种史母婴麻疹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无麻疹自然感染及接种史母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麻疹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3月龄、5月龄、7月龄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麻疹IgG抗体水平是影响新生儿麻疹IgG抗体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月龄增长婴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应该提高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提升低月龄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增强对麻疹抵御能力。

  • 标签: 母婴 麻疹 IgG抗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将我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与40例无输血史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前者入组观察组,后者入组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对比统计分析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血小板抗体的特异性与阳性。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更高,配型血小板24小时CCI值更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更高,两组比较均呈显著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概率,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血小板输注提供有效参考,借助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实施血小板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多次输血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多次输血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预防红细胞输注无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输血患者250例,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统计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红细胞输注无效情况。结果:男性输血患者阳性检出为1(0.70),女性输血患者阳性检出为3(2.78),输血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1年内输血次数≤2次输血患者阳性检出为1(0.49),1年内输血次数>3次输血患者阳性检出为3(6.38),输血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输血禁忌情况的输血患者阳性检出为3(7.50),无输血禁忌情况的输血患者阳性检出为1(0.48),输血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输血患者输血后红细胞输注无效情况共7例,红细胞输注无效率为2.80%。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有效预防红细胞输注无效情况发生,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患者中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 红细胞输注无效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胆红素与尿酸检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酸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酸水平和不同积分时期观察组患者的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酸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酸水平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同分期时的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酸水平和对照组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检测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酸水平具有较大的意义。

  • 标签: 血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尿酸水平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血清钙素原在重症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在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肺炎患者中选择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将重症肺炎患者视为重症组(30例),将普通肺炎患者视为普通组(30例)。同时选取我院同期在体检中心体检的30例健康人士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的对象进行血清钙素原、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并且对检测结果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分析。结果3组人员均接受检测后,重症组和普通组患者的血清钙素原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且重症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普通组(P<0.05);而重症组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普通组相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肺炎的早期诊断过程中,血清钙素原水平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清降钙素原 重症肺炎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