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高龄产妇实施助产护理对产妇禅城时间及顺产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7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高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20例,给予基础护理,干预组20例在基础护理外,进行助产护理的培养,对两组产妇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自然分娩率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2,干预组第一产程时间(358.6±97.2)min,第二产程时间(29.4±11.4)min,第三产程时间(403.4±91.4)min,均短于对照组的(462.5±112.3,38.6±13.9,511.2±120.3)min,且产后出血量(102.48士34.87)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5.86士53.2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P<0.05。结沦大龄产妇的干预助产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助产护理 高龄产妇 产程时间 顺产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带来极大的风险,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加重患者的痛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常常导致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同时也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造成不良后果。而且相较于其它手术后的并发症,肺部相关并发症的问题更为突出,发生率也更为普遍,需要引起医生的特别注意。虽然近年来医疗水平飞速发展,但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时间相对延长,其发生率也在随之升高。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发生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危险因素均息息相关。因此,发生前足够的重视、以及早期的预防,发生后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机械通气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护理对母乳喂养率与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7-12月在我院分娩的366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则实施产后护理。对比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结果干预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常规组,人工喂养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混合喂养率基本相同,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喂养持续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产后护理,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并延长了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

  • 标签: 产后护理 母乳喂养 持续时间
  • 简介:摘要:在法医学领域中,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死亡时间的推断,这也是法医病理学实践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死亡时间主要指自案件出现至尸体检验这一过程的时间,为能够向案件的侦查和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必须对死亡时间进行准确推断,从而对案件发生的时间、涉案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断。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法医病理学中几种推断死亡时间的手段进行分析,并探究各种死亡时间的具体推断策略。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死亡时间 推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用抗菌药物治疗的200例患者。统计不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结果抗真菌类药物2~3次/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或1次/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1次/天;β-内酰胺药物3~4次/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或1次/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大环内酯内药物3~4次/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或1次/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喹诺酮类药物1~2次/天。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应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时间,以实现合理用药。

  • 标签: 抗菌药物 给药时间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不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 情况。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用抗菌药物治疗的 200 例患者。统计不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结果: 抗真菌类药物 2~3 次 / 天(半衰期较短的 药物 )或 1 次 / 天(半衰期较长的 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 1 次 / 天; β- 内酰胺药物 3~4 次 / 天(半衰期较短的 药物 )或 1 次 / 天(半衰期较长的 药物 );大环内酯内药物 3~4 次 / 天(半衰期较短的 药物 )或 1 次 / 天(半衰期较长的 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 1~2 次 / 天。无 1 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时间,以实现合理用药。

  • 标签: 抗菌药物 给药时间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不同汇集规格、汇集时间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为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1~ 2天内采集的 300ml规格全血 84袋和 400ml规格全血 97袋,采用白膜法制备成单袋浓缩血小板,随机汇集单袋浓缩血小板并过滤去除白细胞制备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进行检查,分析不同汇集规格、汇集时间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 结果 共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30袋,质量符合率为 83.3%;利用 300ml和 400ml规格全血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利用 1~ 2天内采集的全血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1~ 2天内采集的 300ml和 400ml规格全血在 48小时内随机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不同汇集规格和汇集时间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无影响。

  • 标签: [ ] 混合浓缩血小板 制备技术 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patio-temporalimagecorrelation,STIC)在评估胎儿心脏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常规二维超声显示胎儿心脏结构无异常的200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均行STIC检查,测量、计算不同孕周胎儿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volume,ESV)、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volume,EDV)、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每搏量(strokevolume,SV)、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对心脏相关指标与孕周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左心室ESV从21~22+6周的(0.41±0.09)ml增多到31~32+6周的(1.10±0.14)ml,右心室ESV从(0.50±0.11)ml增多到(1.20±0.12)ml,左右心室EDV分别从21~22+6周的(0.76±0.15)ml、(1.03±0.12)ml增多到31~32+6周的(2.31±0.20)ml、(2.48±0.20)ml,左右SV、CO也随孕周增长而增多;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SV、EDV、SV、CO均与孕周正相关(P〈0.05)。结论STIC通过胎儿心室容积测量可精确显示胎儿心功能。

  • 标签: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 胎儿 心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生化检验的检验结果与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相关联系。方法 选取 80例本院在 2017年 9月 -2019年 9月期间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分别对患者血液标本放置 1小时、 4小时以及 8小时后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其放置时间对于检验结果的相关联系。结果 80例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在放置一定的时间以后,以 1小时的检验结果为检验标准,放置 4小时以后血液标本中的血糖和谷丙转氨酶等指标显著差异放置 1小时的检验指标,组间差异明显,( p< 0.05);且放置 8小时以后血液标本中的血糖、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以及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和 γ 谷氨酰转肽酶、钾离子等指标出现显著差异,组间差异明显,( p< 0.05);结论 对于生化检验结果来说,放置的时间越短,其检验结果中的相关指标越具有检测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结果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凝剂及放置时间对静脉血常规测定的影响。方法取静脉血并通过乙二胺四乙酸二钾亦或者是肝素进行抗凝,并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3h内肝素和EDTA抗凝组的RBC、Hb以及WBC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h后,肝素和EDTA抗凝组的P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后,肝素和EDTA抗凝组的WB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常规检测时应选择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进行抗凝处理,同时需在1h之内完成检验工作。

  • 标签: 放置时间 抗凝剂 血常规测定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长怪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快速通道,观察并比较两组救治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致残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 标签: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 急性脑卒中 救治时间 影响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留置胃管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8例,于术后4~6h留置胃管;B组48例,于术后12~24h留置胃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院内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并测定术后3、7d血浆白蛋白、前自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0.4%)、院内感染发生率(12.5%)和MODS发生率(2.1%)、ICU监护时间[(4.60±1.51)d]、住院时间[(16.00±3.78)d]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29.2%、29.2%、4.2%、(7.00±1.92)d、(18.50±4.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A组患者术后3、7d血浆自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B组,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留置胃管,对瘸隋的恢复和观察更有利。

  • 标签: 颅脑损伤 导管 留置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放置时间的血液标本对生化检验的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2016年8-12月期间门诊收取的50例病患为本次血液标本的采集对象,对采集后血液的时间进行记录后,分别在四个时间段1h、3h、6h后,对其生化检验的数据进行分别对比研讨。结果①血糖(GLU)和尿素氮(BUN)水平当伴随着放置的时间不断加长而增加;②总胆红素(TBIL)水平会伴随着放置的时间而减少;③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苷酶(ALT)的水平与放置的时间无关;④钠Na+和钙Ca2+水平当伴随着放置的时间不断加长而增加。结论血液标本会伴随放置的时间增加,而产生变化,该种变化会对生化结果产生影响,故当血液标本采集完毕后,一定尽早,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检测,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 标签: 生化检验结果 血液标本 放置时间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