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种植支持的氧化锆单冠粘固修复时,传统涂布方法和水门汀预压薄方法水门汀残留和粘接强度的差别。方法:应用SinoraCEREC系统扫描Ankylos标准B型6mm种植基台替代,设计出水门汀层厚为50、80、110μm,厚度为1mm的氧化锆单冠3D数字模型,通过SinoraCEREC系统的CAD/CAM制作出氧化锆单冠。应用传统涂布方法和水门汀预压薄方法,将不同水门汀层厚的氧化锆单冠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在种植基台替代上。观察人工牙龈中水门汀的残留情况,并分别检测不同水门汀层厚氧化锆单冠的粘接强度。结果:用水门汀预压薄方法粘固,50μm组的粘接力明显大于80和110μm组,80和110μm组的粘接力无明显差异。用传统涂布方法粘固,110μm组的粘接力明显小80和50μm组,80和50μm组的粘接力无明显差异。3种水门汀层厚的氧化锆单冠用传统涂布方法粘固后,种植替代周围和人工牙龈中溢出和残留的水门汀多于水门汀预压薄方法粘固。结论: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预压薄方法粘固种植支持的氧化锆单冠时,水门汀层厚的设计以50~80μm较佳,而用传统涂布方法粘固时水门汀层厚的设计以80~110μm为好。

  • 标签: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 涂布方法 牙种植体基台 氧化锆单冠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染色维持蛋白7(Mcm7)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口腔鳞癌(OSCC)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7例冰冻标本、98例石蜡标本中Mcm7和Cdc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Mcm7mRNA在口腔正常黏膜、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c6mRNA在正常黏膜中鲜有表达,癌前病变组与OSCC组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m7蛋白在口腔正常黏膜、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其阳性标记指数分别为3.6%、22.3%和45.9%,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SCC组Mcm7蛋白表达阳性指数高于癌前病变组(P〈0.01)。Cdc6蛋白在以上标本中的阳性表达总体较Mcm7低,在正常口腔黏膜中鲜有表达,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m7和Cdc6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标记指数高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Mcm7和Cdc6的高表达与口腔癌发生及转移有相关性。检测OSCC组织中Mcm7和Cdc6的表达有望成为其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 标签: 口腔鳞癌 癌前病变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尽管计算机导板引导不翻瓣种植植入的方法拥有巨大优势,但种植植入无牙颌牙弓的位点偏离原计划位置的风险可能会明显提高。这项研究评估了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种植手术方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材料和方法:通过锥体束CT扫描患者术前和术后的颌骨.来比较术前计算机设计的种植计划植入的位置与实际植入位置的差异。一个非常合适的全口义齿或匹配良好的修复将被使用或转换成放射模板。在扫描之前,要先进行美学和功能学方面的临床检查。种植拟植入的位点实际上是由与牙槽骨结构和预期牙齿位置相关的种植植入规划软件决定的。当种植植入以后.重新进行锥体束CT扫描。随后.软件会将种植计划植入和实际植入的图像融合.并且从位置和坐标轴两方面进行比较。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评价数据分布的正态性。通过基于上、下颌独立样本的f检验来对不同分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显著性水平固定在5%。结果:运用立体打印外科导板引导方法.将62颗种植植入14名无牙颌患者颌骨内。由于导板的使用,未观察到种植植入损伤到任何重要的解剖结构。与计划植入的种植相比,已经植入的种植体表现出其颈部.中部和尖部区域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的线性测量在上颌分别为2.17(±087)mm、232(±152)mm、286(±217)mm,在下颌分别为142(±0.76)mm、142(±O76)mm、1.42(±O76)mm。上、下颌的角度偏差分别为193(±O.17)。和185(±0.75)°。上、下颌角度偏差之间的差异不大.但线性偏差在上、下颔之间却有显著的差异。结论: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手术将会成为无牙颌牙弓重建修复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准确性 牙弓萎缩 计算机导板引导下手术 模拟植入规划
  • 简介:牙种植技术已成为目前缺牙修复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但临床常有一些牙槽嵴过低、过窄和局部有凹陷的病例,在种植过程中常发生侧方穿孔,导致种植失败.随着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上述问题能够得以解决.自1999年7月起,我科开始将Bio-Oss骨代用品及Bio-Gide生物膜用于牙种植周围骨缺损,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

  • 标签: 骨代用品 治疗 牙种植体 骨缺损 BIO-OSS 例临床观察
  • 简介:此报道讲述可以获得骨内种植周围垂直方向骨增高的一项临床技术。一例男性病人,在右下后牙象限牙槽骨萎缩吸收区域植入2个种植,种植螺纹暴露。2个种植均用钛网加强的e—PTFE膜覆盖。12个月后行第二次手术。取出膜以后可以看到2个种植周围原来骨质缺损的区域生长出钙化组织。种植逐渐负重后进行修复。钛网加强的e—PTFE膜可以用在萎缩性牙槽骨垂直向增高病例中,且效果满意。

  • 标签: 钛网加强膜 牙槽嵴垂直向增高 同期 种植体植入术 牙槽骨萎缩
  • 简介: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揭示BMP2指节肽(BKP)结合后的Ta2O5纳米管是否具有促进种植体表面骨整合的能力。方法:以多巴胺为中间介质,将BKP结合于Ta2O5纳米管表面,通过接触角测量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BKP和Ta2O5纳米管的成功结合。将种植植入新西兰白兔的胫骨内,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术后1、2、3、4周种植体表面成骨相关基因ALP和Col-I的表达,制作骨-种植不脱钙磨片,观察术后2、4、8周种植周围骨的组织学表现。结果:BKP成功结合至Ta2O5纳米管表面。相对于两组对照组,实验组表面基因表达量有显著的提高且在骨-种植接触面积和新骨形成方面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Ta2O5纳米管表面附着BKP可明显促进种植骨整合,这种表面处理方法可用于改善钽种植的临床应用。

  • 标签: BMP2指节肽(BKP) Ta2O5纳米管 多巴胺 基因表达 骨整合
  • 简介: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与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定于2009年11月25~30日联合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牙牙髓疑难病例的显微治疗临床新进展》研修班(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学分)。理论课程包括难治性根尖周炎的感染控制与显微根管再治疗、镍钛机动预备、热牙胶充填和超声等显微根管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 标签: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根管再治疗 牙体牙髓 临床应用 疑难病例 学习班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治疗牙磨损的全面而保守的方法.该方法以微创复合修复术为基础治疗前牙和后牙的龋病。依据组织缺失的严重程度和现存后牙修复大小.有三种相关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实际上后牙的状况可引导临床医师做出最合适的修复选择。在组织缺失有限和充填较小的情况下.只须考虑直接修复的方法。对于组织缺失中等和现存的修复大小中等的病例.建议使用直接和间接复合修复联合修复。而对于大量组织缺失和修复较大的病例.通常选择间接修复的方法。通过粘结修复术,主要包括建立直接复合体.可重建以前牙为导向的修复和正确的笑线;在组织破坏更严重、颊侧形态丧失或牙变色的情况下.可使用贴面或全冠进行修复。本文的主旨在于.通过使用不破坏牙硬组织的粘结修复术,从而阻止组织的破坏以及恢复牙齿的正常牙生物力学性能、功能和美观。

  • 标签: 牙体磨损 病例报告 基础治疗 临床医师 修复术 保守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负荷超过1年的Ankylos种植周围组织反应和骨一钛界面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形态学分析。从Chieti-Pescara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种植中心检索Ankylos种植负荷超过1年回收的人群档案。一共检索到4颗种植:其中1颗是负荷3年后回收(Friadentplus种植体表面).2颖为35年后回收(Friadentplus种植体表面),还有1颗是10年后回收(DeepProfile种植体表面)。所有种植都曾载荷,其中2颗为即刻负荷。种植1颗因折裂而回收,1颗因上部结构折裂而回收,其余2颗因伴有或不伴有炎症的骨吸收而回收。负荷3年和35年后回收的种植周围为含极少细小骨髓腔的致密骨;而负荷10年后回收的种植周围为松质骨。3种有效螺纹状的骨一种植接触百分比分别是:负荷10年后回收的为35%;负荷3年后回收的为99%.负荷35年后回收的为100%。在骨一种植界面上未见不良反应,从微观结构层面上看,种植周围骨一种植接触率高。数据显示这些种植在长期的功能状态下持续不问断进行骨改建有维持骨结合的潜能。

  • 标签: 骨组织反应 牙种植体 体负荷 组织形态 组织学 周围
  • 简介:目的:此前瞻性随机配对对照试验旨在评价根据平台转移概念设计的新的内倾性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边缘骨水平和软组织的改建情况.并与外六角形种植比较。材料和方法:传统外六角形种植(对照组)和内倾性平台种植(试验组)的种植几何外形相同.长度都是13mm.按标准方法植入40例患者的上颌后牙区。修复负重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由2名独立检测者测量放射影像学骨水平。在基台连接时及18个月后测量颊侧软组织高度。结果:负重18个月后.40例受试患者的所有80颗种植均有临床骨结合。放射影像学评价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平均骨丧失分别为05mm±01mm(范围0.3~0.7mm)及16mm±0.3mm(范围11~22mm)。与试验组种植减少约06mm的软组织高度比较,对照组平均显著减少24mm。结论:18个月后.采用传统外六角型种植修复治疗方案者比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者骨丧失显著。另外,与平台转移种植比较.外六角形种植颊侧软组织高度明显减少。

  • 标签: 骨吸收 牙科种植体 随访研究 种植体连接 种植体平台 平台转移
  • 简介:目的临床复查中,对于下颌骨萎缩患者,由于口底升高常导致难以放置口内平行投照牙片,而口外拍摄技术,如曲面断层片则常常存在下颌前牙区影像的失真。在本研究中,对口内平行投照牙片和曲面断层片在评估种植周边缘骨吸收方面进行了比较。材料和方法应用曲面断层片和平行投照牙片对下颌前牙区的种植周边缘骨吸收进行测量,对种周袋深度,种植动度,出血指数进行临床检查并记录。在统计分析中选用Spearman相关系数。应用混合模型,临床参数及其对骨吸收的影响采用Bland-Altman方法计算。结果计算曲面断层片(MKII种植体系统组为2.4mm±0.2mm,Frios组为1.6mm±0.2mm)与口内平行投照牙片(相应为2.6mm±0.2mm和1.4mm±0.2mm)上的骨吸收测量值之间的最小均方差为0.2mm(范围为0.1~0.8mm)。上述2种X线投照技术在测量边缘骨吸收精确性方面临床上是可比的。结论在下颌骨严重萎缩,牙片放置困难的情况下,曲面断层片可以替代口内平行投照牙片来对种植周边缘骨吸收情况进行评估。

  • 标签: 曲面断层片 平行投照 牙片 下颌骨前牙区 种植体 骨吸收
  • 简介:本文展示的是一例双侧下颌后牙区局部牙齿缺失.伴重度下颌骨水平吸收和中度垂直吸收的病例.采取了一种新的牙槽嵴劈开术后快速正畸的技术。牙槽嵴劈开术是使用超声骨刀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扩宽牙槽嵴,为牙齿移动开辟通路。术后立即开始固定正畸,将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至术区。在刃状牙槽嵴顶进行牙齿移动通常较为困难.通过手术则可以促进并加快牙齿的移动。不仅如此.将邻近缺牙隙的牙齿移动到术区,一方面原有的骨缺损区可以被移入牙齿伴随的牙槽骨充填弥补.同时新开辟的第一前磨牙近中的间隙区也有足够的新生骨量进行种植的植入,种植植入后,患者很快进行了永久性修复。

  • 标签: 牙槽嵴顶 正畸治疗 病例报告 种植体 术后 外科
  • 简介:牙种植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修复上颌骨前部美学区域的2颗相邻牙齿缺失同时伴软硬组织的不足。在本文报道的病例里用牙槽骨牵引技术来增加上颌骨中切牙周围的软组织和硬组织而改善种植区域的初始条件。骨牵引后3个月,拔除2个中切牙的牙根,在拔牙窝里即刻种植上2颗螺纹型的种植。然后临时即刻修复,在UCLA基台上制作丙烯酸树脂全冠。这样可以提供一个理想的外形来支持种植周围的软组织。种植植入后6个月修复全部完成,2个全瓷冠粘接到分别预备的氧化锆基台上。上述的修复方案似乎在美学区域有较大组织缺损的病例恢复牙齿天然美学效果中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即刻牙种植 修复 初始条件 种植体 牙槽骨牵引 美学效果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种植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关系对上颌后牙区种植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ssisteddesign,CAD)软件建立标准种植及上颌后牙区三维有限元模型(M1~M6),皮质骨厚度均为1mm,依据牙槽骨高度不同(10~14mm),种植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关系如下。M1:种植根尖部穿通上颌窦底皮质骨(窦底皮质骨的上表面与种植根尖部位于同一平面);M2:种植根尖部进入窦底皮质骨厚度的一半;M3:种植根尖部恰好接触窦底皮质骨的下表面;M4~M6:种植根尖部分别距离窦底皮质骨的下表面1、2、3mm。采用129N斜向加载,分别置于即刻负载与常规负载条件下,计算其应力分布、最大vonMises应力、种植的最大位移和共振频率。结果除M1即刻负载外,最大vonMises应力均集中于种植颈部周围的牙槽嵴顶皮质骨表面。无论即刻负载或常规负载下,种植根尖部进入或穿通窦底皮质骨时,牙槽嵴顶皮质骨的最大vonMises应力降低,窦底皮质骨的最大vonMises应力增加,种植的轴向共振频率显著增加,颊舌向共振频率显著降低。即刻负载条件下,当种植进入或穿通窦底皮质骨时,其最大位移尤其是根尖部的最大位移小于其他情况下的最大位移。常规负载条件下,种植颈部与根尖部的最大位移几乎不受种植根尖部位置的影响。结论种植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相对位置关系对种植周围组织的应力分布、种植的最大位移以及共振频率均有一定影响。种植根尖部进入或穿通上颌窦底皮质骨有利于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种植根尖部的位移,增加种植的稳定性,尤其在即刻负载下作用显著。

  • 标签: 牙种植体 上颌窦 有限元分析 应力分布 共振频率分析 皮质骨
  • 简介:目的观察矿物三氧化物凝聚(MTA)与光固化氢氧化钙(DMG)在乳磨牙髓室底穿孔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2年沈阳市口腔医院儿童牙科就诊的116例患儿,将142颗髓室底穿孔的乳磨牙分为2组,分别采用MTA修复和DMG修复,经过6~12个月观察,通过临床和X线片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组相比,MTA组治疗成功率(6个月92.96%,12个月88.73%)略高于DMG组(6个月90.14%,12个月87.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A与DMG修复乳磨牙髓室底穿孔均能取得较好效果,且疗效相近。

  • 标签: 乳磨牙髓室底穿孔 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 光固化氢氧化钙
  • 简介:目的以高精度三维整合牙颌模型为基础设计与制作个体化微种植手术导板,以期提高微种植植入精度,避免牙根损伤,降低植入失败率。方法选择12例错患者,获得三维整合牙颌模型,设计并制作个体化手术导板。在患者的上颌后牙区分别使用手术导板引导(实验组,n=12)或者参照根尖X线片(对照组,n=12例)进行植入。评价虚拟植入和实际植入微种植的位置偏差及植入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果完成微种植手术导板的设计与制作。实际植入与虚拟植入的角度偏差为(4.97±1.79)°,钉冠距离偏差为(0.98±0.30)mm,钉尖距离偏差为(1.03±0.22)mm。实验组,83.3%的微种植体位于两牙根中间,12颗微种植均未出现脱落。对照组,只有33.3%的微种植体位于牙根中间,2颗微种植脱落。结论手术导板辅助微种植入比参照根尖X线片直接植入更精确,为提高植入后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成功率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 标签: 个体化微种植体手术导板 三维整合牙颌模型 CBCT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 (CAD/CAM)
  • 简介:目的:使用去蛋白化无机牛骨(Bio-Oss)及钛加强膜(Gore~Tex)在拟种植区先进行垂直性骨增量,对种植植入后进行早期负重,评估种植负重1年后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20名患者的25个位点采用Bio—Oss联合膨胀的聚四氟乙烯钛加强膜进行垂直性引导骨再生手术(GBR).1年后.取出膜.植入64枚种植(基线水平).30d后负重。基线水平及1年后摄标准根尖片。由1名独立的观测者对X线片上组织再生量及种植周围骨水平进行临床评估。检测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种植存留率、并发症情况、垂直骨再生量、种植周围骨量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无患者失访.25个部位中23处愈合良好,有2处显示早期膜暴露.再次进行外科手术,2个月后也获得良好愈合。临床检测显示:平均垂直骨丧失5.6mm(s=1.7mm),行GBR术后,垂直骨量平均增加了5.2mm(s=1.5mm)。来自4名患者的5个组织学样本显示.异体骨及新生骨占骨总量的52.6%.散在的移植物颗粒被层状骨包绕。1年的功能负重后所有的种植均处于稳定状态.种植存留率为100%。在1年的随访期中,从X线片观察到种植周骨丧失与基线水平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95mm;S=0.21mm;95%可信区间0.85~1.05:P〈0.001)。结论:本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通过使用去蛋白化无机牛骨及不可吸收加强钛膜.可获得满意的垂直骨量增加.种植植入30d后即可负载,种植功能负重1年后.再生的垂直骨组织显示良好的稳定性。

  • 标签: 骨再生 骨替代品 种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