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沉浸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除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于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实习并接受临床教学的护生80名为本文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案;观察组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体验式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结果 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成绩、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学习主动性、知识掌握度等维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除护理教学中,能提高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沉浸体验式学习 除颤 教学
  • 简介:房颤组中患者血浆BNP水平转律后明显下降,    血浆BNP水平与房颤、左房内径具有相关性的机制尚未明确,持续性AF患者心房和心室水平BNP基因表达不同

  • 标签: 利钠肽 左心衰竭 心房纤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诊抢救治疗中采用急诊护理流程联合体外自动除仪,观察该种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2月--2021年2月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分为一组(采用体外自动除仪)和二组(采用急诊护理流程联合体外自动除仪)。结果:(1)一组和二组救治成功率和院内生存率对照中,一组为91.66%,87.50%,二组为95.83%、93.75%,(x2=1.454,p=0.139),两组无差异。(2)一组和二组救治时间对照中,二组明显优于一组,(x2=8.871,p=0.000),两组有差异。结论:在急诊抢救中采用急诊护理流程联合体外自动除仪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急诊抢救 急诊护理流程 体外自动除颤仪 应用效果
  • 作者: 茹静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1-07-13
  • 出处:《健康世界》2021年11期
  • 机构:空军第九八六医院 710054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心脏介入术中电风暴使用除电极片的效果和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对202名心脏介入术中使用除电极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资料开展研究。结果:202名患者中,有15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室颤,皆于三十秒之内采取电除措施,电除后能够恢复窦性心律,一名患者呼吸停止,为其插上呼吸机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53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早搏和短阵室速,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结论:在心脏介入术中使用除电极片,能够缩短救治时间,提升除成功率。

  • 标签: 除颤电极片,心脏介入术,电风暴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西地兰D与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房纤伴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快速型心房纤伴急性左心衰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心衰治疗,然后观察组给予西地兰D治疗,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58例(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3例(88.33%),两组房颤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恶心呕吐2例,对照组静脉炎2例,恶心呕吐1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地兰D治疗快速型心房纤伴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胺碘酮治疗,恢复速度快、治愈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西地兰D 胺碘酮 快速型心房纤颤伴急性左心衰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纤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vWF及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研究。方法采集初发非瓣膜性心房纤的患者,测定其体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vWF及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随诊720天观察这些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频率。把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分为A组,没有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分为B组,对比两组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及P-选择素(GMP-140)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血栓栓塞事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vWF、TAT、D-D水平,与B组比较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vWF、TAT、D-D浓度增高,且D-D浓度增高的危险因素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更可靠地分析血栓栓塞危险性。

  • 标签: 心房纤颤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埋藏式自动心律转复除器(ICD)植入病例的临床特点、植入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ICD植入的6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病因、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患儿年龄6岁5月龄~16岁2月龄,体重15.4~49.8 kg。其中3例为长QT综合征;1例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为肥厚性心肌病;另1例为心脏离子通道病。所有患儿植入前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病史,且药物治疗无改善。ICD植入后3例患儿出现术后电风暴,分别给予氯丙嗪、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后好转,并调整ICD参数(关闭抗心动过速起搏、上调除阈值及除能量),接受心理干预;另3例患儿术后即接受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并优化ICD参数设置,按需进行心理辅导,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术后继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密切随访。随访1个月~7年,至末次随访均存活,2例患儿曾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事件发生,ICD成功识别并除成功。结论ICD植入术在儿童及青少年病例中具备可操作性,且能有效预防猝死发生。术后易出现电风暴, 合适的参数设置以及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配合、心理干预等有助于降低电风暴发生率。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儿童 回顾性研究
  • 简介:左心衰竭并快速房颤组复律前后BNP水平比较 ,结果 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快速房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率组 (P<,即急性左心衰竭并快速房颤组BNP水平复律后较复律前明显降低

  • 标签: 利钠肽 左心衰竭 心房纤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导电介质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心室颤动(室颤)患者中电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电除的整体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导管室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颤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浆形电极板上涂导电糊为导电介质的方法进行电除,观察组用生理盐水浸泡纱布直接置于除部位进行电除,比较两组患者电除抢救的整体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电除成功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60%vs.50%,P>0.05)。观察组电除平均用时较对照组显著缩短(0.80±0.49minvs.1.86±0.79min),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灼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vs.35%,P<0.05),皮肤灼伤范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中心局部印记5.0%vs.22.5%,P<0.05)。结论对急诊PCI并发室颤患者,应用生理盐水纱布为电除导电介质,可显著缩短除时间、减少皮肤灼伤,电除成功率相似,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利于室颤的抢救。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室颤动 电除颤 导电介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器(ICD)在预防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不良事件的处理及随访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植入ICD的19例患儿(男12例,女7例)既往住院及门诊资料,包括病史、ICD植入方式、ICD术后程序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及ICD恰当/不恰当放电和心室电风暴的处理,并做随访研究。结果共纳入19例患儿,植入术前均出现过1次或多次晕厥,植入ICD时的年龄为(12.30±2.08)岁,体质量为(40.00±13.93) kg。11例植入胸大肌下间隙,6例植入胸大肌筋膜下间隙,2例分别植入左侧腹部及左侧腋下。患儿术后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时间为3.2年(0.3~11.1年),患儿均存活,无电极断裂、脱位、静脉血栓、心脏穿孔、囊袋血肿、破溃、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2例(63.2%)患儿有放电治疗事件,包括10例(83.3%)恰当识别/治疗事件,2例(16.7%)不恰当识别/治疗事件,其中5例出现心室电风暴。7例(36.8%)ICD具有远程监测系统,其中4例(57.1%)监测到不良反应,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及时处理,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结论ICD是目前预防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最可靠的方法,需根据年龄、体质量和发育条件选择不同的植入方式;术后恰当/不恰当放电治疗事件,需及时明确病因、优化药物治疗、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

  • 标签: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心源性猝死 随访 儿童
  • 简介:目的比较心房纤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中心的心房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住院号单双数的随机化原则分入阿司匹林治疗组或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0.1g·次-1·d-1,口服或鼻饲.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片,75mg·次-1·d-1,口服或鼻饲.其他治疗原则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ASA)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予以处理.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21d对两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ifedRankinScale,mR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的所有出血、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脑梗死再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病死率;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药物费用、药占比.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21d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改善,阿司匹林组0~21(4)比0~15(3)(z=-4.826,P=0.000),氯吡格雷组0~15(7)比0~14(3)(z=-3.086,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21dmRS评分较入院时也均有改善,阿司匹林组0~5(3)比0~6(2)(z=-3.240,P=0.001),氯吡格雷组0~5(4)比0~6(2)(z=-2.547,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21d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再发率、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

  • 标签: 心房纤颤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预后
  • 简介:研究了一类二自由度模型在高速切削过程中的振运动.首先建立了二自由度切削运动模型,得到了四维的非线性分段方程,然后研究切削力中的动态分量对切削振的影响,应用特征值法解析建立了系统发生Hopf分岔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当分岔参数经过某一临界值时发生Hopf分岔.最后,通过数值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而验证了该临界条件的有效性.

  • 标签: 颤振 高速切削 非光滑系统 HOPF分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心脏介入术中电风暴使用除电极片的效果和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对202名心脏介入术中使用除电极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资料开展研究。结果:202名患者中,有15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室颤,皆于三十秒之内采取电除措施,电除后能够恢复窦性心律,一名患者呼吸停止,为其插上呼吸机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53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早搏和短阵室速,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结论:在心脏介入术中使用除电极片,能够缩短救治时间,提升除成功率。

  • 标签: 除颤电极片,心脏介入术,电风暴抢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阵发性心房纤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数字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阵发性心房纤复发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甲组采用胺碘酮治疗,乙组在甲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卡托普利治疗,对患者进行为期10个月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随访观察10个月,乙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2%,甲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1%,乙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甲组,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有效预防阵发性心房纤发生,减少复发率,效果显著。

  • 标签: 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抑制剂 阵发性心房纤颤复发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器(S-ICD)适用于无法通过传统静脉方式植入除导线的患者。2020年美国心律学年会上公布的PRARTORIAN研究和UNTOUCHED试验进一步证实了S-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尽管我国应用起步较晚,国内同仁一直积极开展S-ICD临床应用,以累积相关循证依据。我们应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继续推广S-ICD在国内的应用,希望更多有适应证的心脏性猝死高危风险患者因此获益。

  • 标签: 心脏性猝死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临床应用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快速循环刻意练习在麻醉科住院医师电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试验对照方法。2019年8月,选择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参加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4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名学员,在教师指导下限时模拟练习电除技能。试验组学员采用快速循环刻意练习,对照组学员采用刻意练习,练习结束时及培训结束1年后分别检测两组学员电除技能操作,并对两组学员进行培训满意度和独立操作电除信心的问卷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学员培训后电除技能即刻变化量高于对照组学员[42.0(31.5,46.8)分比23.0(16.8,38.0)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学员培训1年后复测电除技能评分与对照组学员比较[62.0(59.0,65.0)分比62.5(59.0,64.0)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员独立完成操作的信心与对照组学员比较[80.0(61.0,97.5)分比80.0(66.5,92.5)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员对培训方法和培训时间安排表示满意的人数均相同,分别为17人和16人。结论快速循环刻意练习有助于提高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后的即刻电除技能成绩,学员对快速循环刻意练习与刻意练习的培训体验相当。

  • 标签: 模拟教学 麻醉科住院医师 快速循环刻意练习 电除颤 技能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优化护理联合使用心电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护理联合使用心电除仪,观察组给予急诊优化护理联合使用心电除仪,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急救处理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在救治成功率和生存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论是分诊评估时间、还是急救时间、以至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20%(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给予急诊优化护理联合心电除仪干预,为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了生存率、减少了并发症。

  • 标签: 心电除颤仪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优化护理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不同剂量地尔硫卓治疗快速心房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快速心房纤(排除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设对照组(18例),研究组按地尔硫卓0.05mg/kg(20例)、0.15mg/kg(22例)、0.25mg/kg(22例)、0.35mg/kg(18例)四种不同剂量于3min内静脉注射,观察用药时、后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结果:不同剂量地尔硫卓对快速心房纤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以0.25mg/kg显效率最大(90.9%),较0.05mg/kg组、0.15mg/kg组显著(P分别〈0.01.〈0.05),且起效时间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血压随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未发生严重副作用,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可以迅速控制心房纤的心室率,疗效以0.25mk/kg为最佳,安全可靠。

  • 标签: 地尔硫卓 心房颤动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