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实践,分析保守治疗乳腺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乳腺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消炎、抗感染治疗,抬高患肢、按摩肢体等功能性锻炼等各项保守治疗的措施,以此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我院精心治疗下,以上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都有所消退,尤其早中期患者消退最为明显,对于重度水肿患者而言其疗效稍微差一些。治疗之后,水肿消退的程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效果显著,简单易行,便于使用,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保守治疗 简单易行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局部氧气疗法治疗乳腺术后放射性皮炎的效果。方法5例乳癌术后放疗性皮炎病人,予常规清创换药后,用含庆大霉素的纱布湿敷后,用吸氧管进行局部吹氧,每次30-40分钟,每天2次,由专人测量及观察局部恢复情况,并做好记录。结论氧疗能促进乳癌放射性皮炎患者康复。

  • 标签: 氧疗 皮炎 护理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程度和组织的血液供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乳腺细胞的生长增殖主要依赖与新生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的转移,关于乳腺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相关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具有促进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

  • 标签: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5岁以下女性乳腺的诊断学特点,以期合理使用检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收诊的l2侧35岁以下女性乳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乳腺纤维腺瘤l例,误诊率8.3%(1/12),性质待定2例,占l6.6%(2/l2)。术后病检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7例,占58.3%(7/12)。结论35岁以下女性乳腺不易确诊,且进展快,合理使用检验方法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乳腺癌 诊断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化疗患者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96例乳腺化疗PICC置管患者中非正常拔管的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96例患者中发生非正常拔管28例,占置管总例数的0095%;分析原因依次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异位、导管脱出、破损与断裂、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及放弃治疗。结论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是导致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及时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是降低非正常拔管发生率的重要护理对策。

  • 标签: PICC置管 非正常拔管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随着检查手段的丰富、新型抗癌药物的快速研发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乳腺(breastcancer,BCa)的检出率和治愈率已显著提高,总死亡率正逐年下降。然而,Bca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即使临床分期或病理类型相同,采用同种治疗方案治疗时,

  • 标签: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 治疗 个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术后化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SPB)的影响。方法将62例乳腺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中、后的SPB得分。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中、后的SPB得分为69.31±13.52、61.94±8.6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35±17.46和90.28±16.51(P均<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前、中、后的SPB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地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术后化疗患者SPB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阿霉素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科接受表阿霉素联合多西他赛治疗的50例晚期乳腺患者,总结分期其护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均安全顺利的完成了所有化疗周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精心的护理,可有效降低化疗的副反应。

  • 标签: 表阿霉素 多西他赛 晚期乳腺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行乳腺根治术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0级和I级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II级和III级,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能调整手术后的乳腺患者的情绪。

  • 标签: 乳腺癌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总结30例腔镜乳腺根治即刻行大网膜一期乳房重建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术后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纠正患者出现的心理焦虑及恐惧,出现并发症后及时处理,进行乳房形体塑形并指导进行循序渐进的按摩和肢体锻炼,本组30例再造乳房美体效果评价:优22例,良6例,中2例,本组5例患者发生脂肪液化,3例经换药后,伤口愈合后局部有色素沉着,并且局部有硬结,美体效果评价为良,2例伤口由于液化部位大且深,伤口愈合后出现局部凹陷并有瘢痕,美体效果评价为中。

  • 标签: 腔镜乳癌根治术 乳房一期重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联合应用对乳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乳腺肿块先行二维超声检查,了解其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衰减、侧方声影及肿块纵横比等,然后对肿块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观察肿物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测量其血流阻力指数(RI)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大多数乳腺乳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毛糙,内部回声不均匀,内有点状强回声,肿块后方声衰减明显,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部见穿心血流信号,且阻力指数较高,常常大于0.5。超声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相符者26例(81.2%),7例(18.8%)误诊为纤维瘤,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结论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联合应用于乳腺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临床乳腺肿块的首选检查。

  • 标签: 二维超声 彩色多普勒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乳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乳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测定其乳腺病灶大小、血流类型以及RI值的变化,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并对新辅助化疗疗法的评价。结果超声检查评价乳腺病灶变化与病理学评价符合率为72.10%。在病理判定有效组中,进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病灶血流类型以及RI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病理判定无效组中病灶血流类型以及RI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检查在乳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具有重大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我院324例原发性乳腺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乳腺分为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neu型及basal—like型。观察乳腺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各型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结果:乳腺的分子分型与年龄分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无关,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患者随访11~72个月,无病生存期与年龄分组、组织学分级无关.与淋巴结转移状态、分子分型相关。不同分子分型患者间的无病生存期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乳腺的分子分型能准确反映患者的预后,LuminalA型预后最好,而HER2/neu型预后最差。

  • 标签: 乳腺癌 分子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间歇气压疗法对乳腺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乳腺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间歇气压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间歇气压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气压治疗仪间歇气压治疗,并连续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患肢上臂和前臂周径测量。结果间歇气压治疗组肢体周长平均增加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歇气压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肢水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可靠。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水肿 间歇气压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触诊检查结合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乳腺疾病检查的患者480例,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B超对患者进行乳腺检查,实验组采用触诊结合红外线扫描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实验组采用触诊结合红外线扫描的方式诊断出乳腺的正确率是92.68%,其他良性乳腺疾病正确率为89.67%;对照组采用B超的方式诊断出乳腺的正确率为72.30%,其他良性乳腺疾病的正确率为62.32%。结论触诊检查结合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触诊检查 红外线扫描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乳腺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的效率和质量。方法以我院42例乳腺患者为观察组,同期33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对乳腺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实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而且对促进患者的预后和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护理干预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品管圈的应用对提高乳腺患者PICC维护质量、降低乳腺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针对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计划拟定,目标设定与解析,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进一步改进,效果确认,标准化。结果:通过品管圈的应用,PICC穿刺点红肿、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均下降,且前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品管圈对PICC维护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可以提高乳腺患者PICC维护质量,降低乳腺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能够更好地促进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PICC换药室管理制度、PICC维护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建立和完善。

  • 标签: 品管圈 PICC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效应的T细胞亚群,其在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稳态、肿瘤免疫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在乳腺、卵巢癌等多种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和肿瘤局部微环境中Treg数目增多,且Treg数目与患者肿瘤进展程度和预后、生存率呈负相关。去除Treg、促进Treg凋亡或封闭其抑制功能,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起到有效控制肿瘤的作用。因此,控制Treg细胞的数量与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控制肿瘤的进程,为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就调节性T细胞与乳腺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的介绍。

  • 标签: 调节性T细胞 乳腺癌 肿瘤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乳腺放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5例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43例和实验组4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实验组采取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II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II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放疗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减轻放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乳腺癌 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乳腺病人癌因性疲乏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2例乳腺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41例乳腺患者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系统化的护理干预。采用简易疲乏量、抑郁自评表和焦虑自评表比较系统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相关症状的效果。结果对观察组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后,41例患者的焦虑、抑郁及整体的疲乏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较系统化的护理能改善病因性疲乏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