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中医候特点及构成。方法对120例卵巢恶性肿瘤术后院患者做面访调查,并做出调查规划表,收集其病历资料。中医候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采用X2检验进行化疗疗程与型相关性分析。结果经过最后分析发现中医候分布辩证为虚证者112例,占93.33%,而实证者8例,占6.67%,随着住院患者化疗次数增多,阴虚型出现频率增大,与其它型构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P<0.05。结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多数是以虚为主,同时阴虚与化疗疗程有关。

  • 标签: 卵巢恶性肿瘤 中医证候 化疗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中医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62例,随机分组进行不同方案治疗。观察组30例,临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同时配合积极的运动、合理的饮食进行调节;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肝郁脾虚型疗效最为明显,并且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辨证分型后更为细致的对脂肪肝患者进行治疗,充分发挥中医的作用更为客观的对脂肪肝进行治疗。

  • 标签: 脂肪肝 辩证分析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以及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以I、II型为高发。探讨I、II型骨质疏松症与素辨证法的相关性,推动中医辨证法的返本与开新。方法按照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将随机选取的100例I、I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素辨证法的临床观察,探索病位、病性素与I、II型骨质疏松症,以及患者疼痛程度与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位在肾者人数最多,占I型中总人数的59%;其次是脾,占50%;再次是肝,占41%。II型骨质疏松症中病位在肾者最多,占II型总人数的75%;其次是肝,占46%;再次是脾,占32%。I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素例数分级阴虚>阳虚>寒或痰或湿>血瘀>气滞。II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素例数分级阳虚>气滞>阴虚>血瘀>寒或痰或湿。疼痛程度是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在阳虚、寒痰湿中痛势尚可。结论根据素辨证排列组合,I型骨质疏松症以肾阴虚、脾肾阳虚更常见。I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阴阳两虚、肝气郁滞等为多发。骨质疏松症疼痛程度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说明了I、II型骨质疏松症与素辨证法有很强的相关性,将二者结合为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为部分揭示素辨证法的科学内涵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中医药 证素辨证法 骨质疏松症 辨证论治
  • 简介: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安,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昏倒等症状。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病、颈椎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常出现眩晕症状,正所谓病不同,相同,相同,病因病机不同。中医临床上常用四诊方法,判别观察各种病。本院中医病房2004年2-11月收治眩晕病人74例,运用中医四诊方法对该病情进行了观察。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眩晕 四诊 观察应用 治疗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的疗效。方法:将 2019年 6月 ~2019年 12月在本院治疗的 86例脾胃疾病患者纳入研究中,对照组,口服西药,四君子汤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用药方式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对比疗效与生活质量评分。

  • 标签: 四君子汤 中医内科 脾胃气虚证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型、并发症及生活质量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型与临床分期分布情况,根据中医型分为肝肾阴虚、湿热聚毒、肝郁脾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5组,比较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差异,并分别根据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门脉癌栓的有无,不同的腹腔积液量及不同的卡氏评分(KPS)分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以肝郁脾虚组最为多见(31.31%),其次是湿热聚毒组(25.25%)及气滞血瘀组(18.18%)。各中医型组间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以脾虚湿困组升高最多,其次是湿热聚毒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APTT以湿热聚毒组升高最多,其次是脾虚湿困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肝外转移组的PTR,INR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上消化道出血组PT,TT,PTR,INR较无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门脉癌栓组与无门脉癌栓组之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组PT,APTT,PTR,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PT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中量积液组APTT,PT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少量积液组、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IN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KPS评分组PT,APTT,FIB,PT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0分组PT,APTT,PTR,INR升高最多,FIB减少最多。结论肝郁脾虚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型;脾虚湿困与湿热聚毒凝血功能较差,肝郁脾虚凝血功能较好;出现肝外转移、上消化道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中医证候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可使脑血管病病死率升高,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及康复,现代医学治疗虽然药物品种类别层出不穷,但副作用不可避免,且代价高,中医药治疗有其特殊优势,依据四诊资料可给予正确的分型治。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郁证 中医药治疗
  • 简介:摘要中医专业开设《临治法备要》课程的构想,临治则、治法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融理、、药于一体的中医应用体系,将对缩短中医院校毕业生的适应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亦是提高临床医生辨证论治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之一,因此高等中医专业开设《临治法备要》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必要的。

  • 标签: 中医学,课程设置,临证治则,临证治法,构想,思路
  • 简介:摘要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是失代偿早中期转化为晚期的重要表现,是临床治疗棘手的问题之一,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但中医中药对本病治疗显示了较好疗效,本文从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病因病机、候及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 中医证候 治疗
  • 简介:摘要通过600例血脂异常中医候与亚健康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中医的产生与亚健康具有密切关系亚健康状态的存在是血脂异常中医候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亚健康状态对于血脂异常的中医候影响的规律—主要是影响了血脂异常中医的形成。建议在治疗血脂异常时应高度关注亚健康。

  • 标签: 血脂异常 中医证候 亚健康
  • 简介:摘要中医专业开设《临治法备要》课程的构想,临治则、治法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融理、、药于一体的中医应用体系,将对缩短中医院校毕业生的适应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亦是提高临床医生辨证论治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之一,因此高等中医专业开设《临治法备要》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必要的。

  • 标签: 中医学,课程设置,临证治则,临证治法,构想,思路
  • 简介:近年来,中医眩晕病发病率较高,且其发病年龄谱有年轻化趋势。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甚至危及生命。开展有关中医眩晕病的研究尤为必要。综述近年来有关中医眩晕病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动物试验模型及影像学和类相关性研究3个方面。

  • 标签: 中医 眩晕病证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的中医候要素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提取慢性心衰患者的要素,采集心衰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心功能等相关信息,对各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心功能中分布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共提取病位类素5种,分别为心、肺、肾、脾、肝,出现频次合计576次,构成比39.61%,在各级心功能中出现频次构成比由大到小排列均为心>肺>肾>脾>肝,其分布构成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病性类素12种,其中气虚、阳虚、阴虚、痰浊、水饮、血瘀是心衰的基本病性要素,按各素出现频次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为气虚234次(26.65%)、痰浊159次(18.10%)、血瘀131次(14.92%)、水饮106次(12.07%)、阴虚105次(11.96%)、阳虚69次(7.86%),6种基本素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心功能心衰患者中的分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随着心衰病情的发展,心衰的病位是动态变化的,其由心→心肺→心肺脾肾。心衰的候多为虚实夹杂,出现以痰浊、水饮、血瘀等实证类素占比例增大时,病情相对较轻;而以气虚、阴虚或阳虚等虚素占比例加大时,病情多较重。通过分析慢性心衰中医候要素分布特征,可为慢性心衰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及参考。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证候 证候要素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中医候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心内科收治的60例慢性心衰患者住院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访视,了解终点事件的结果。结果经对患者进行终点事件的了解,发现60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死亡,其死亡率为21.67%,分析患者的中医候分布显示,主要以气虛为最常见证素,其次为血瘀,痰阻,阴虚和阳虚,患者一般以两素组合和三素组合为主;对患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受年龄,性别,病程,心肌重构,分级,心律失常,静脉血实验室检查等因素影响。结论不同中医候中痰阻,气虚,阴虚,血瘀,阳虚的预后效果依次降低,及影响因素有比较多。综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和结合相关文献,笔者认为单一候要素可能难以全面的反映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

  • 标签: 不同中医证候 慢性心衰 远期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以及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以I、II型为高发。探讨I、II型骨质疏松症与素辨证法的相关性,推动中医辨证法的返本与开新。方法按照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将随机选取的100例I、I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素辨证法的临床观察,探索病位、病性素与I、II型骨质疏松症,以及患者疼痛程度与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位在肾者人数最多,占I型中总人数的59%;其次是脾,占50%;再次是肝,占41%。II型骨质疏松症中病位在肾者最多,占II型总人数的75%;其次是肝,占46%;再次是脾,占32%。I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素例数分级阴虚>阳虚>寒或痰或湿>血瘀>气滞。II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素例数分级阳虚>气滞>阴虚>血瘀>寒或痰或湿。疼痛程度是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在阳虚、寒痰湿中痛势尚可。结论根据素辨证排列组合,I型骨质疏松症以肾阴虚、脾肾阳虚更常见。I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阴阳两虚、肝气郁滞等为多发。骨质疏松症疼痛程度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说明了I、II型骨质疏松症与素辨证法有很强的相关性,将二者结合为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为部分揭示素辨证法的科学内涵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中医药 证素辨证法 骨质疏松症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I 型 ) 、老年骨质疏松症 (II 型 ) 以及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以 I 、 II 型为高发。探讨 I 、 II 型骨质疏松症与素辨证法的相关性,推动中医辨证法的返本与开新。方法按照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将随机选取的 100 例 I 、 II 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素辨证法的临床观察,探索病位、病性素与 I 、 II 型骨质疏松症,以及患者疼痛程度与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 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位在肾者人数最多,占 I 型中总人数的 59%; 其次是脾,占 50%; 再次是肝,占 41% 。 II 型骨质疏松症中病位在肾者最多,占 II 型总人数的 75%; 其次是肝,占 46%; 再次是脾,占 32% 。 I 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素例数分级 : 阴虚>阳虚>寒或痰或湿>血瘀>气滞。 II 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素例数分级 : 阳虚>气滞>阴虚>血瘀>寒或痰或湿。疼痛程度是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在阳虚、寒痰湿中痛势尚可。结论根据素辨证排列组合, I 型骨质疏松症以肾阴虚、脾肾阳虚更常见。 II 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阴阳两虚、肝气郁滞等为多发。骨质疏松症疼痛程度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说明了 I 、 II 型骨质疏松症与素辨证法有很强的相关性,将二者结合为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为部分揭示素辨证法的科学内涵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中医药 证素辨证法 骨质疏松症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四君子汤用于脾胃气虚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中医内科接受治疗的脾胃气虚患者128例进行对比探究,基于不同干预方式完成对入选患者的分组处理,常规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应用中医四君子汤治疗方式。以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进行对比探究。结果:通过不同方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在入选时症状积分相差不大,P>0.05;在不同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中四君子汤可以有效应用于脾胃气虚患者,不仅症状控制效果突出,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整体预后效果更加突出,值得推广。

  • 标签: 四君子汤 中医内科疾病 脾胃气虚证 疗效
  • 简介:摘要:“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与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并统称为眩晕。该论文通过整理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针灸治疗痰湿阻络型眩晕患者的临经验,分析该类眩晕疾病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理法方药,针灸疗法。运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梁敏辉老师的学术思想选择半夏白术天麻汤及针灸扶正祛邪之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中包含的中医思想。同时查阅相关记载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治疗该类眩晕患者提供共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从疾病本质出发,力求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 标签: 眩晕 学术思想 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