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转诊及非转诊的早产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行激光光凝术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并诊断为ROP患儿790例,其中行激光光凝术治疗的患儿370例。本院出生患儿51例[男38例,女13例,胎龄(29.5±2.2)周],转诊患儿319例[男211例,女108例,胎龄(28.9±2.3)周]。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诊断时胎龄及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分区及分期。治疗6个月后眼底检查提示解剖学治愈为治疗成功。结果两组患儿行激光光凝术后,总治愈率为77.0%(285/370)。本院出生组患儿及转诊组患儿术后治愈率分别为94.1%(48/51)、74.3%(237/319),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诊组中,3期疾病明显更常见,甚至一部分患儿为4期病变;而在本院出生组患儿中,主要为2期病变,且无一例发展为4期病变。结论转诊患儿中,ROP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接受治疗时,转诊患儿ROP更严重,转诊患儿治疗延迟所致。

  • 标签: 激光光凝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预后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早产与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认知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5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胎龄分为早产组(11例,胎龄<37周)和足月儿组(43例,胎龄37~42周),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脑脊液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蛋白浓度、葡萄糖浓度)及总有效率。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以发热、反应迟钝、食奶少、抽搐、嗜睡、易怒、颅内压增高、肌张力低下或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早产组以肌张力低下为突出表现,而足月儿组以发热、抽搐、反应迟钝为突出表现。早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均明显低于足月儿组(t=2.215、2.023,均P<0.05),但脑脊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足月儿组(t=2.437,P<0.05)。早产组总有效率为90.91%(10/11),足月儿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其中早产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不典型,需要认真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检测脑脊液生化指标,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婴儿,新生 早产 足月分娩 脑膜炎 体征和症状 对比研究 白细胞计数 脑脊液 葡萄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单次激光光凝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的早产视网膜病变(ROP)患儿黄斑形态和视力改变。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4—8月深圳市眼科医院有单次激光光凝或IVR治疗史的4~10岁ROP患儿14例23眼作为ROP组,其中单纯激光光凝9例14眼作为激光光凝组,IVR 5例9眼作为玻璃体腔注射组。同期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正常儿童8例16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测量各组患儿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VD)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PD);利用其B-scan模式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检查并记录所有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OCTA图像显示ROP组FAZ区域较对照组小,FAZ形态较对照组不规则,CF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激光光凝组黄斑中心凹陷变浅,轮廓接近消失。ROP组FAZ面积、FAZ形态指数、VD和PD分别为(0.09±0.08)mm2、0.51±0.25、(19.18±2.50)mm/mm2和0.35±0.0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32±0.08)mm2、0.68±0.07、(20.94±0.93)mm/mm2和0.38±0.02,ROP组CFT为(215.00±21.32)μ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4.29±20.2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3、-3.14、-3.02、-2.52、8.91,均P<0.05)。2组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87)。激光光凝组CFT较玻璃体腔注射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1)。结论单次激光光凝或IVR史ROP患儿黄斑区形态存在明显改变,但BCVA并未因此受到明显的影响。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作者: 王晨霞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1-12-24
  • 出处:《健康女性》2021年1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浙江 杭州3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减少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早产临床资料,均于2020.5-2021.5期间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n=30,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干预)及预防组(n=30,护理方式为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其静脉炎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常规组及预防组导管堵塞、导管滑出、感染及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现,预防组总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率为(10.00%、6.67%),常规组分别为(43.33%、33.33%),预防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致静脉炎发生率,具有显著预防作用,在早产PICC置管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采纳。

  • 标签: 早产儿 静脉炎 PICC置管 预防性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尽管围生医学和新生儿医学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早产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较高。目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损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视网膜病变等早产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仍是临床难点。在实验水平上,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再生医学已经被证明是治疗这些疾病有前景的方法,但是其存在致瘤性、免疫排斥等潜在的风险。研究表明,外泌体是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作用的关键介质。因此,近年来,外泌体已经成为治疗早产相关并发症的新选择。现对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早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早产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脑损伤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50例出生体重≤1 500 g和(或)胎龄≤32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A组(25例)和INSURE组(25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喉镜直视将细导管置于气管内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行nCPAP。比较两组患儿不同给药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在不同给药时间点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PaO2、PaCO2、BE、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LISA组患儿给药后的pH值低于INSURE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的发生率无差异(均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无死亡、气漏、早产视网膜病和肺出血发生;此外,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医疗总费用、用氧时间无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LISA技术相较于INSURE技术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儿科合作连续性护理对NICU早产母亲焦虑、抑郁及育儿胜任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NICU早产的母亲14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产—儿科合作连续性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早产母亲的焦虑、抑郁水平、育儿效能感评分、早产住院天数、早产出院1个月内门诊就诊率及再次入院率。结果干预组住院早产母亲在早产住院期间、早产出院1周、出院1个月的产后焦虑、抑郁水平分别是(43.17 ± 6.89)和(8.96 ± 2.67)、(34.65 ± 6.87)和(7.65 ± 1.92)、(34.97 ± 6.06)和(6.29 ± 1.5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7.03 ± 8.06)和(10.97 ± 3.34)、(45.44 ± 7.72)和(9.43 ± 2.61)、(41.46 ± 7.26)和(8.28 ± 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331~6.097,P<0.05),干预组早产母亲育儿胜任感评分中育儿效能感和育儿满足感两个维度得分为(31.47 ± 4.97)、(43.38 ± 4.2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5.91 ± 5.42)、(39.43 ± 5.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314、-4.528,P<0.001);干预组早产住院天数、早产出院1个月内门诊就诊率和再次入院率分别为(13.25 ± 3.27) d、8.57%(6/70)、2.86%(2/70),均低于对照组的(15.59 ± 2.79) d、24.29%(17/70)、12.8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909,χ2值为6.295、4.834,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交互效应、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4.921~99.310,P<0.01)。结论产—儿科合作连续性护理有利于减轻早产母亲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早产母亲育儿胜任感,减少早产住院天数、降低门诊就诊率和再次入院率,有利于早产母亲心理健康和早产康复。

  • 标签: 婴儿,早产 产科 儿科 母亲 焦虑 抑郁 育儿胜任感
  • 简介:摘要目的极早产日后的肺功能往往较差,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由早产本身还是围产期相关事件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围产期炎症对极早产呼吸疾病的发生及12岁时的肺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早产的中位胎龄为27.4(23.9~31.7)周,收集脐血、生后6 h、24 h和72 h的动脉血样本,检测促炎和调节性细胞因子,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值)计算累积细胞因子浓度。53例儿童行肺功能检测,中位年龄为12.6(12.3~13.5)岁。结果机械通气天数和IL-6(P= 0.001)、IL-8(P= 0.015)及IL-10(P= 0.006)的AUC呈正相关。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BPD,32例)的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的AUC高于未患BPD的早产(所有P<0.01)。出生时IL-6的AUC较大与1s内用力呼气量(P=0.030)和用力呼出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呼气流速较低(P=0.034)相关。结论围产期炎症(生后3d内的细胞因子水平)与BPD及12岁时的气道阻塞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时对提升母乳喂养率及促进早产生长发育的临床意义。方法:择选本院早产60例,择选时期即2020年1月-2021年1月,抽签方法将早产分成常规组、管理组,一组30例早产,常规组行常规管理,管理组行精细化护理管理,比较二组早产母乳喂养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管理组早产生长发育情况良好,其各项指标皆比常规组高(P<0.05);管理组早产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即40.00%,离院时母乳喂养率为60.00%,比常规组优异。结论:临床护理早产过程中,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有益于增进母乳喂养率,于促进早产健康生长发育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生长发育 精细化护理管理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个体化剂量康柏西普治疗1型阈值前早产视网膜病变(R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9年1~7月在潍坊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1型阈值前ROP患儿23例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28只眼,女性9例18只眼。患者平均出生胎龄(28.06±1.73)周;平均出生体重(1.14±0.19)kg;首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时平均矫正胎龄(34.38±1.41)周。首次IVC前采用A型超声测量患儿眼轴长度(AL)。根据AL计算对应的注射剂量范围,AL分别为14.23~ 16.19、16.20~ 17.57、17.58~ 18.63 mm的患儿,其康柏西普注射剂量分别为0.015、0.020、0.025 ml(分别含康柏西普0.15、0.20、0.25 mg )。所有患儿首次IVC剂量均为0.015 ml。首次IVC前1 d以及IVC后1、7 d,抽取患儿动脉血2 ml,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治疗后随访时间≥1年。随访1年后首次IVC治疗有效率、复发率采用χ2检验;注射次数、注射间隔时间、视网膜血管化时间以及患儿血清VEGF浓度的短期变化采用t检验。结果首次IVC后1~3周,所有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血管纡曲减轻;虹膜新生血管消退。首次IVC后1年内,16只眼因视网膜有无血管区交界处出现新生血管行第2次IVC。患儿行第2次IVC时的平均矫正胎龄为(40.56±3.81)周。康柏西普注射剂量0.015、0.020 ml者分别为2、14只眼。第2次与首次IVC平均间隔时间(40.89±8.99)d。行第2次IVC的16只眼中,8只眼因视网膜有无血管区交界处再次出现新生血管行第3次IVC。患儿行第3次IVC时的平均矫正胎龄为(43.00±1.41)周。康柏西普注射剂量0.020、0.025 ml者分别为3、5只眼。第3次与第2次IVC平均间隔时间(28.60±6.07 )d;第3次与首次IVC平均间隔时间(69.20±12.40)d。终止随访时,所有患眼治疗有效(100%,46/46)。其平均注射次数(1.52±0.76)次;视网膜血管化时间为平均矫正胎龄(46.31±3.42)周。首次IVC前1 d及IVC后1、7 d,患儿血清平均VEGF浓度分别为(111.21±148.71)、(25.60±27.71)、(42.99±38.01 )pg/ml. IVC后1、7 d患儿血清VEGF浓度较IVC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54、-2.779,P<0.05);IVC后7 d患儿血清VEGF浓度较IVC后1 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5,P<0.05 )。所有患眼均未行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未见与药物或治疗方式相关的晶状体混浊、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眼部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腔注射个体化剂量康柏西普治疗1型阈值前ROP有效;治疗后7 d患儿血清VEGF浓度降低。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体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中的价值。方法:选取72例入住NICU的早产,且随机被等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比两组的生长发育、NBNA神经行为测定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体重、头围、生长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非条件反射、一般评估评分明显高(P

  • 标签: 早产儿 NICU 个体化护理服务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早产视网膜病变(ROP)治疗中,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0年本院收治的64例ROP患儿(64眼)为研究对象;在其入院后均于24 h内常规玻璃体腔注射0.025ml康柏西普(10.00 mg/ml);注射7 d内进行眼底检查,然后结合其实际情况每间隔1-3周检查一次。本组患者均随访24周以上,针对病情复发(无效)者予以重复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进而观察患儿的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其恢复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62例患儿中,进行1次/2次注射治疗患儿分别为52/10例。经24周治疗后,治愈、好转、复发、无效及加重患儿及占比分别为28例(45.16)、 24例(38.71)、9例(14.51)、0例(0.00)、1例(1.61)。患者治疗中均未出现白内障、眼内炎、青光眼等相关并发症。经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可见,首次治疗时间、病变分区/分期以及附加病变均与其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回归显示,Ⅰ区病变患儿对比Ⅱ区病变则更容易复发(P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 康柏西普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临床疗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50例出生体重≤1 500 g和(或)胎龄≤32周、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A组(25例)和INSURE组(25例)。LISA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喉镜直视将细导管置于气管内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组采用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行nCPAP。比较两组患儿不同给药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在不同给药时间点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PaO2、PaCO2、BE、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LISA组患儿给药后的pH值低于INSURE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的发生率无差异(均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无死亡、气漏、早产视网膜病和肺出血发生;此外,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医疗总费用、用氧时间无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LISA技术相较于INSURE技术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发展性照顾模式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早产护理干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用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收治的早产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发展组,各4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照顾模式,发展组应用发展性照顾模式,对比两组早产体质量、进奶量、胃管留置时间、睡眠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发展组体质量、进奶量、睡眠时间高于对照组,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模式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早产护理干预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利于早产改善身体状况。

  • 标签: 发展性照顾模式 重症监护室 早产儿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动物实验表明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舒张动脉导管的作用。研究假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可能与需手术关闭早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比例较高有关。方法分析62个德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收治的早产(出生体重<1 000 g或胎龄<29周)。患儿按氨基糖苷类作为一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组。结果NICUs中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n=9 965)和其他抗生素(n=1 948)患儿的基线数据无差异。手术关闭PDA在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的患儿中占5.9%,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其他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中分别占6.2%、5.0%及4.1%(Fisher精确检验,分别为P<0.001,P<0.001,P=0.140)。吲哚美辛和布洛芬治疗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患儿中比例更高(Fisher精确检验,41% vs 33%,P<0.001)。需手术闭合PDA患儿的庆大霉素浓度高于平均值(Mann-Whitney U检验,中位数2.0 μg/ml,四分位数间距0.8 μg/ml vs 1.2 μg/ml,IQR 0.8~1.7,P<0.001)。结论将氨基糖苷类药物作为一线抗生素治疗的早产需手术关闭PDA的比例较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儿科合作连续性护理对NICU早产母亲焦虑、抑郁及育儿胜任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NICU早产的母亲14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产—儿科合作连续性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早产母亲的焦虑、抑郁水平、育儿效能感评分、早产住院天数、早产出院1个月内门诊就诊率及再次入院率。结果干预组住院早产母亲在早产住院期间、早产出院1周、出院1个月的产后焦虑、抑郁水平分别是(43.17 ± 6.89)和(8.96 ± 2.67)、(34.65 ± 6.87)和(7.65 ± 1.92)、(34.97 ± 6.06)和(6.29 ± 1.5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7.03 ± 8.06)和(10.97 ± 3.34)、(45.44 ± 7.72)和(9.43 ± 2.61)、(41.46 ± 7.26)和(8.28 ± 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331~6.097,P<0.05),干预组早产母亲育儿胜任感评分中育儿效能感和育儿满足感两个维度得分为(31.47 ± 4.97)、(43.38 ± 4.2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5.91 ± 5.42)、(39.43 ± 5.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314、-4.528,P<0.001);干预组早产住院天数、早产出院1个月内门诊就诊率和再次入院率分别为(13.25 ± 3.27) d、8.57%(6/70)、2.86%(2/70),均低于对照组的(15.59 ± 2.79) d、24.29%(17/70)、12.8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909,χ2值为6.295、4.834,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交互效应、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4.921~99.310,P<0.01)。结论产—儿科合作连续性护理有利于减轻早产母亲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早产母亲育儿胜任感,减少早产住院天数、降低门诊就诊率和再次入院率,有利于早产母亲心理健康和早产康复。

  • 标签: 婴儿,早产 产科 儿科 母亲 焦虑 抑郁 育儿胜任感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作用,以及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的影响。方法:以前瞻性分析形式,对2019年3月—2020年3月,入住NICU的40例早产进行分析,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2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纳入A组,将20例非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纳入B组。其中A组出生后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每剂间隔1日,连续服用3剂,B组实施常规的系统监测。统计两组心脏血流动力学、合并症发生率。结果:出生1日后,A组心率、脉压、左心输出量大于B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严重感染率、NRDS以及BPD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对复杂,且合并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早期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可调节动力学指标。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布洛芬混悬液 左心室射血分数 血流动力学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早产出院时实施延续性早期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整群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早产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20),实施常规性护理,分为观察组(n=20),实施延续性早期护理方法。对比评估两组新生儿三月龄的体格发育情况。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体格发育情况更优,P<0.05。结论:对早产实施延续性早期护理方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和改善早产体格发育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接收的46例(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开展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甲组(23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乙组(23例)应用风险管理方法。对比组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乙组风险发生率低于甲组,且家属护理满意率高于甲组,P<0.05。结论 风险管理对接受PICC置管的早产,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满足家属对护理的需求,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早产儿 风险管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