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唐开元中有三位著名诗人,即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这三人都是当时“边塞诗派”的大师级人物。三人中王之涣是长兄,大王昌龄十岁,大高适十四岁。因为性情及对诗歌的审美情趣相近,三人形成“诗歌沙龙”,经常一起出行伴游,饮酒赋诗。

  • 标签: 诗人 审美情趣 王昌龄 王之涣 高适
  • 简介:2011年12月19日,著名诗人、作家柯岩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首都文学界和社会各界数百名人士以及众多热爱柯岩的读者冒着凛冽的寒风赶来,与柯岩同志作最后的告别。

  • 标签: 柯岩 诗人 送别 文学界 同志 革命
  • 简介:说起中国历史上的诗人,大家都觉得他们个个活得很潇洒,每天就是写写诗,然后青史留名。其实,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 标签: 诗人 驴友 中国历史
  • 简介:麦城:“纸灯笼里的纸光芒”读麦城的诗让人感到愉悦,但要把握住他诗歌的性质和特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许多诗看似很随意,其实却写得很“刁”,写得让你想都想不到;还有些诗像是一些小小的寓言,让人琢磨再三,却又不知所终;如果说它们有意义,也是建立在某种“不确定性”上的,这正如他一本诗集的名字:词悬浮。

  • 标签: 诗人 “不确定性” 麦城 诗歌 诗集
  • 简介:一位是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官李肇星,一位是偶见于报端的那些优美精致、情真意切诗篇的作者李肇星——我一直认为“他们”全然是两个人。可是,当我读过这部书稿,忽觉这两个李肇星竟神奇地化为一个,或者说化为一个令人惊愕的神奇j

  • 标签: 李肇星 诗人 国际舞台 “他们” 外交官
  • 简介: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与诗相伴的童年是幸福的。新学期伊始,万象更新.草长莺飞,桃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春意萌生的季节,我带着孩子们进行诗意春天主题诗词诵读,在古诗中寻找春的足迹.在一日一诗的熏陶、浸润下,唤醒了孩子们内心诗意的种子.比如日本诗人金子美玲的《春天的早晨》:春天的早晨,想睡懒觉不想睁开眼睛的人儿,富有韵律的拟声词,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是充满童心的。孩子们好奇而富有幻想的天性同诗歌的特性浑然一体,这种特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而诗歌的韵律和铿锵的节奏感也能刺激儿童感官的协调参与,让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

  • 标签: 孩子诗人
  • 简介:<正>一唐肃宗上元二年,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中曾经写道:“或看翡翠蓝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已很致慨于当时诗人们的作品,妍丽工巧,或有可取,但已很少看到如掣鲸碧海,雄伟劲健,和那动乱的时代相称的作品了。因而稍后,当他读到元结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二诗时,竟有空谷足音、喜出望外之感,并“感而有诗”,

  • 标签: 韦应物 作品 五言诗 杜甫 诗歌创作 白居易
  • 简介:诗人从恋人身上编织语言与思想认识冥想的对象虚构感情的实体作家绝对不会将自己的著作当成一种手段。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无论是对作家本身来说,还是对其他的人来说,著作绝对不是一种手段。因此,在必要的时刻,作家可以为了著作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 标签: 创作过程 讽刺性 兰格 莱辛
  • 简介:瑞雪下过,灵犬屹立在洁白的地平线上喜迎新鲜朝阳。狗从史书的扉页走来,从诗人的稿笺走来,从画家的调色板上走来,从音乐家的旋律里走来,带着吉祥如意,带着新年的祝福,走向万户千家!

  • 标签: 笔下狗 诗人笔下
  • 简介:身处由盛而衰的中唐时期,在经历了大历时期的震惊、迷惘与惆怅之后,如何接受这样的现实并在其中安定身心,这是中唐土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白居易的经历颇具典型性:兼济理想受挫之后,转向独菩其身的人生方式。不仅如此,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士人,自居易对于这种人生方式有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理论思考。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的“忘”、“闲”、“慵”、“适”四个基本概念的解读,探讨白居易独善心态的特点及其审美意蕴。

  • 标签: 白居易 诗人 唐朝 中国
  • 简介:"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较卿一怆然"。[1]这是白居易去世之后,唐宣宗为悼念白居易所作的诗,大体是对其诗歌成就的肯定。然而,读此吊文,却不能不为历史的错位而感慨,那些使白居易如璀璨的星辰般耀眼存在于历史时空的作品,

  • 标签: 白居易 《与元九书》 镜像 历史时空 诗歌成就 唐宣宗
  • 简介:白居易的诗论主张诗歌要反映人民疾苦,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等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其诗论与创作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作者诗论中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美刺比兴,对前辈诗人的创作成就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他写了许多表现"知足保和"思想的诗。白居易的讽喻诗还制格立法,虽然主题专一、鲜明,达到了他"塞言责"的目的,但格法一定,必然影响诗歌艺术构思的复杂性和对现实概括的深刻性。

  • 标签: 白居易 诗论 创作 进步意义 缺陷
  • 简介:唐代设置了从八品至三品的谏官体系,谏官的制度化,一方面满足了文人谏政的政治愿望;另一方面又使得谏诤权力固化,削弱了文人谏政的政治使命感。这种现象在白居易的任职经历中表现得最为集中。与杜甫相比,杜甫虽然最高官职仅是八品拾遗,但却终身未忘谏诤本色。而白居易任拾遗只是其政治生涯中的短暂时光,谏职期间,敢杀身进谏。而不任谏职之后,则再无谏臣风采。杜甫和白居易代表了唐代谏臣的两大类型。杜甫是使命性谏官,而白居易则是职务性谏官。

  • 标签: 杜甫 白居易 拾遗 谏诤心态
  • 简介:唐代诗歌于元和年间重振旗鼓而兴盛。其中,新乐府的旗手白居易,于元和初年任周至县尉的近两年中,感于事,动于情,兴于嗟叹,发于吟咏,创作诗歌数十首,以《长恨歌》、《观刈麦》和《黑潭龙》为代表,成为新乐府的一座里程碑。八○六年二月,35岁的校书郎白居易辞职,准备考试,四月策

  • 标签: 诗歌创作 居易 《长恨歌》 县尉 周至县 新乐府
  • 简介:白居易任忠州刺史的时间仅一年多,而诗歌创作却大约有百首。他在忠州期间的心态是非常特殊的,一方面有一种强烈的归京意识,另一方面又担心归京梦想的破灭,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期待状态中。

  • 标签: 白居易 忠州 心态 焦虑 归京意识
  • 简介:评价白居易诗歌,“浅俗”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词汇。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云“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于白居易”,可见白诗在当时即获得“浅切”的评价。到了宋代,苏东坡又提出了著名的“元轻白俗”一说。至此,浅俗已成白诗之定评。白居易浅俗诗风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 标签: 白居易 诗风 诗歌 自注 《国史补》
  • 简介:白居易是新乐府诗人的代表,他的感伤类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代表了他的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从《长恨歌》的主题和《琵琶行》的艺术上来阐述白居易对人的生存境况、人的生命世界的关注以及对人存在的感知。如果说《长恨歌》是作者从主题上感叹人生的悲欢,那么《琵琶行》则从艺术上进入到了更深的人生情感体验之中。但二者皆是作者对历史人生盛衰无常的惶惑,对生命本体存在的矛盾和痛苦。

  • 标签: 白居易 感伤诗 盛衰无常 生命本体 永恒矛盾
  • 简介:白居易所作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了唐玄宗纵情声色而荒淫误国,对李、杨二人大加抨击;后一部分情感却发生逆转,完全收敛批判锋芒,反而用生花妙笔歌颂了二人在重大历史活动中罕见的真挚爱情.本文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宗教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作者情感逆转原因.

  • 标签: 自居易 《长恨歌》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