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双能X射线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临床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80例病人为观察组,并选择未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健康人80名为对照组。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所有研究对象都进行了双能X线检测、数码X线摄影,比较两组的骨质疏松情况,骨质减少的检出率,腰椎和股骨颈骨的含量。并与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法进行比较。结果 用双能X线检测发现,实验组14例骨质疏松,16例骨质疏松,占17 0%,2 0 0%;对照组3例骨质疏松,2例骨质疏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能X线上检测到的腰椎、股骨颈和桡侧近1/3的骨矿比正常组低(P<0.05);双能X线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敏感性100.00%,特异度100.00%,数码 X 线摄影为76.25%,83.75%,87.50%, P<0.05。结论 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是一种高质量的骨质疏松检测手段,它能准确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双能X线 骨密度 检测 骨质疏松 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围孕期妇女的膳食营养、人体成分、骨密度予以分析,探讨展开营养管理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01-2023.06期间,进行产检的围孕期女性,随机选择66例作出研究,根据电脑双盲法分为两组给予营养指导,每组各占33例,对照组行常规保健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营养管理,对两组机体营养水平、骨密度作对比研究。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血钙、铁、血清总蛋白及血脂水平,均比对照组要远远更优,(p<0.05);两组的骨密度情况相较,观察组骨量异常发生率显著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管理可确保围孕期妇女每日膳食营养素的均衡摄入,避免出现骨量异常情况。

  • 标签: 围孕期妇女 膳食营养 骨密度 营养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骨密度测定的必要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住院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也为实验组,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将这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骨密度测定,测定的部位有腰椎1--4、大转子、Ward区和股骨颈。另外再选取9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骨量减少的发生率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患者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中,男性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31.1%,女性的为42.2%,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17.8%,女性的为28.9%;对照组中,男性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20.0%,女性的为24.4%,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6.7%,女性的为11.1%;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4%,对照组的为61.1%,两组间差异显著,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有必要实施常规骨密度测定,可以防止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增加,且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较高,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痛苦,促进疾病的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护理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患者 常规骨密度测定 必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充牛奶和维生素D对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选取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骨和/或关节疼痛麻木在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210例女性经X线检查判断无骨质增生30人。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左侧股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记录其食用牛奶、补充维生素D等状况;测定左侧股骨骨密度;用方差分析比较空白对照组与食用牛奶与补充维生素D组股骨骨密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在健康体检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200例患者全部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及超声骨密度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手段对骨密度异常状况的检出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骨质疏松筛查中检出率高于超声骨密度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能够提高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更加准确的反应患者骨量情况,能够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数据支撑,临床价值显著,建议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 健康体检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强化健康管理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及骨密度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研究时间段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接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有25例实施强化健康管理,设置为观察组;另外25例应用常规护理,设置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骨密度。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t=2.207,2.155,2.259,2.103,2.211)。(2)观察组患者的骨密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t=1.523,1.165,1.188,1.257,1.293)。结论:强化健康管理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及骨密度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强化健康管理 生存质量 骨密度
  • 简介:摘要儿童阶段的骨密度能否得到持续增长是影响成年骨峰值得关键因素。防止儿童期,尤其是生长发育速率较快的学龄前期低骨密度是减少成年后骨质疏松发生的重用环节[1]。骨量的积累绝大多数发生在儿童期,因此儿童骨密度的测量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某些骨代谢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还可以用于早期预防钙营养的缺乏所引起的疾病。超声骨密度测定仪作为一种无放射性、无创伤性、精度相对较高、操作简便、检查结果快捷的设备,已进入相关学科的视线,并得到认可和广泛的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体检人群骨密度检测与骨质疏松相符性的研究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到我院体检的中老年人26000人,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检测和骨密度检测。结果各个年龄组男、女中老年人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上升,26000例中老年人的骨密度明显下降(P<0.05)。此外每隔一个年龄段,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明显上升(P<0.05)。结论随着中老年人群年龄逐渐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率日益上升,临床应通过饮食等渠道补充维生素,并加强吸收。其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骨质疏松 老年人群 维生素D 骨密度
  • 简介:目的了解长沙地区青少年儿童男性与女性不同骨骼部位骨密度(BMD)积累的比较。方法采用DXA骨密度仪测量1322例健康青少年儿童(年龄6~24岁,男性533例,女性789例)正位腰椎、侧位腰椎、髋部和前臂远端各骨骼区域的BMD。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正位腰椎BMD随年龄增长,采用二次回归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其余骨骼部位BMD与女性青少年儿童相似,均是采用s形回归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大约在16岁之前,女性青少年儿童正位腰椎BMD显著高于男性,18岁后又显著低于男性。在14岁之前,女性青少年儿童侧位腰椎vBMD高于男性,14岁之后两者的vBMD几乎完全相似。其余骨骼部位,大约从12岁开始,男性青少年儿童的BMD逐渐高于女性,且两者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结论该研究资料为评价青少年儿童的骨量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值。青少年儿童不同骨骼部位BMD积累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该差异随测量的骨骼部位不同和年龄增长而变化。

  • 标签: 骨密度 骨量积累 比较 青少年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折的影响。方法以来我院就医的50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2014年4月10日至2016年4月10日)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50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分组。整体护理组25例患者应用整体护理,常规护理组25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随访一年,研究对比两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发生率及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整体护理组患者骨折发生率(4.00%)相比于常规护理组明显更低,骨密度升高情况相比常规护理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应用整体护理干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效果显著,切实可行。

  • 标签: 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折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骨密度及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测定的人群63例,年龄34-76岁,平均48.6岁,其中女性13例,男性50例。结果63例中低骨量或骨质疏松21例,骨量正常42例,其中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组中25(OH)VitD偏低17例,占80.95%例,骨量正常组中25(OH)VitD偏低18例,占42.85%,两组经Ridit分析,X2检验,0.005<P<0.01,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作为一项检测指标可以替代骨密度,间接反映骨质疏松情况,有利于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25-羟基维生素D 骨密度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 标签: 脂肪肝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mDIXON-Quant技术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情况及其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及桡骨骨密度,多部位X线平片检测血管钙化情况,检测血肌酐、碱性磷酸酶、钙、磷等生化指标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4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成人作为骨密度的对照。结果①CKD5期非透析患者股骨及桡骨骨密度均明显低于CKD3、4期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而腰椎骨密度低于CKD3期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CKD3、4期患者各部位骨密度与健康对照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KD5期非透析患者股骨骨量异常发生率及桡骨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CKD3期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③100例CKD非透析患者中25例(25.0%)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血管钙化。血管钙化者各部位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无钙化者(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显示:三个部位的骨密度中,桡骨T值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CKD5期非透析患者腰椎、股骨及桡骨骨密度明显降低,CKD3、4期患者骨密度无明显下降,存在血管钙化的患者各部位骨密度降低均更为显著,其中桡骨T值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非透析 骨密度 血管钙化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肠源性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和骨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补肾壮骨冲剂组和阿仑膦酸钠组,分析在药物治疗前后肠源性5-HT浓度和骨密度的差异。(1)本研究所有样本为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2)肠源性5-HT测定:上午8:00~9:00抽取禁食12h后空腹肘静脉血3ml,3000r/min即时离心5min后,将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HT的含量。(3)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Prodigy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4)骨生化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肠源性5-HT的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P1NP、β-Crosslaps、PTH的含量。结果补肾壮骨冲剂组治疗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和左侧股骨近端处骨密度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除腰椎外,其余各部位的骨密度都明显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补肾壮骨冲剂组与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骨密度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两组在治疗后的各项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均可在提高骨密度同时减低肠源性5-HT浓度,与Ulrike提出的"肠源性5-HT与骨密度成负相关"这个结论相符。

  • 标签: 5-羟色胺 骨密度 补肾壮骨冲剂 阿仑膦酸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骨代谢及血清瘦素水平表达。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老年髋部骨折组)35例,入选对象接受了骨密度(BMD)、血钙(Ca2+)、血磷(P)、血骨钙素(BGP)、血碱性磷酸酶(AKP)及血清瘦素(LEP)水平检测,并与27例同龄、同性别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上述相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老年髋部骨折的平均BMD、LE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BGP和AKP浓度则明显高于后者(P〈0.01或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存在明确BMD下降及外周血LEP低水平表达,并伴随着其他骨代谢指标增加。

  • 标签: 髋部骨折 老年 骨密度 骨代谢指标 血清瘦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性别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及骨折早期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1 161例患者临床资料、骨密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血清骨钙素(OC)、甲状旁腺激素(PTH)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女831例,男330例,其中(1)腰椎及髋部总体骨密度显示:T≥-1.0 SD分别为30.4%(353/1 161)、6.8%(79/1 161);-2.5 SD<T<-1.0 SD分别为36.6%(425/1 161)、44.7%(519/1 161);T≤-2.5 SD分别为33.0%(383/1 161)、48.5%(563/1 161)。其中髋部骨密度T值敏感性优于腰椎,女骨密度值低于男,与增龄明显相关的骨密度值,男为股骨颈、总髋T值(股骨颈优于总髋),女为髋部各项骨密度值其中以总髋T值相关性最强(均P<0.05);(2)老年髋部骨折早期25-(OH)VD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骨吸收及骨形成指标总体未见明显升高;女性tP1NP、β-CTX、OC、PTH水平均高于男性,25-(OH)VD3水平低于男性(均P<0.05);随骨密度T值降低,β-CTX、OC升高,25-(OH)VD3则降低(均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男、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T值均呈下降趋势,但女性下降更快、更早。总体骨密度T值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或预测老年髋部骨折不够敏感,尤其对男性敏感性更差。骨折早期患者骨转换代谢标志物存在不同程度变化,总体呈现骨吸收与骨形成双向减低的特点,OC、β-CTX及VD水平提示早期骨代谢异常方面的作用需要关注。

  • 标签: 骨质疏松 髋骨折 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