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瓣修复手部骨与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我科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瓣修复6例手部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瓣切取面积2.0 cm×5.0 cm~4.0 cm×8.0 cm,骨瓣切取1.0 cm×2.0 cm×1.0 cm~2.0 cm×3.0 cm×1.5 cm;骨瓣动脉与鼻烟窝桡动脉吻合4例,指动脉吻合2例;骨瓣用金属骨针固定2例,钢板固定4例。结果6例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瓣均存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手功能恢复优良,骨折断端骨性愈合良好,瓣供区无腹壁疝发生,仅遗留一道线状瘢痕。结论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嵌合骨瓣,可同时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骨折愈合好,供区损伤小,为解决手部骨与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优良的选择。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旋髂浅动脉 穿支 骨与皮肤缺损
  • 作者: 李德全 柳琴 马爱敏 曾剑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江西省乳腺专科医院 (南昌市第三医院)乳腺一科 330006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乳腺外科,南宁 530021,江西省乳腺专科医院 (南昌市第三医院)乳腺一科 330006,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乳腺外科,南宁 530021,丰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宜春 336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皮下蒂组织瓣旋转修复中央区乳腺癌保乳术后中央区缺损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西省乳腺专科医院乳腺一科收治的Ⅰ、Ⅱ期中央区乳腺癌患者,均实施保乳手术,并以局部皮下蒂组织瓣旋转修复乳腺中央区缺损。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情况,评估术后1年患侧乳房的美容效果、患者满意度、患者舒适度及术后2年局部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14例中央区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7~75岁,中位年龄47岁。保乳术后创面一期愈合12例,切口感染1例、瓣坏死1例,均二期缝合。术后1年胸骨上切迹到乳头的距离患侧为(22.27±2.38) cm、健侧为(23.33±2.2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3,P=0.242);乳头到胸骨中线的距离患侧为(10.12±0.91) cm、健侧为(10.68±1.09)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7, P=0.094);乳头到乳房下皱壁的距离患侧为(6.94±0.95) cm,健侧为(7.05±1.30)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8,P=0.645)。术前患侧乳房满意度为(60.2±11.4)分,术后为(61.7±12.7)分,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P=0.744);术后整体舒适度为(62.05±4.40)分,为中度舒适,其中生理舒适度为(6.52±2.05)分、精神心理舒适度为(15.13±2.56)分、社会舒适度为(19.09±1.57)分、环境舒适度为(21.29±2.11)分。术后2年局部无肿瘤复发,无全身转移。结论局部皮下蒂组织瓣旋转修复中央区乳腺癌保乳术后中央区缺损,术后并发症少,乳房美容效果良好,术后患者满意度好,中度舒适,肿瘤学安全性好。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外科皮瓣 皮下组织蒂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趾蹼间近端风筝瓣修复并趾分趾后趾蹼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5月至2019年3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采用趾蹼间近端风筝瓣修复并趾分趾后趾蹼创面的并趾畸形患儿临床资料。评价瓣修复效果满意度(总分5~10分为满意),根据足趾功能及趾蹼坡度、深度评价手术效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单足两趾并趾畸形患儿10例10足,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个月~9岁;右侧7例,左侧3例;均为软组织并连,不完全性并趾6足,完全性并趾4足。本组病例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瓣修复效果满意度评分达(8.6±2.7)分,效果均满意。重建后的趾蹼的外观、颜色、弹性、质地与健侧趾蹼近似。末次随访时,分趾后足趾外展度为(43.57±3.82)°,与健侧(44.39±4.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趾蹼重建坡度为(42.03±5.49)°,与健侧(43.11±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重建趾蹼深度为(1.19±0.23) cm,与健侧(1.21±0.27)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结论趾蹼间近端风筝瓣是修复先天性并趾分趾后趾蹼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但该研究病例数量尚少,随访时间短,患儿后期随生长发育过程的疗效还需进一步了解。

  • 标签: 并指(趾)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风筝皮瓣 趾蹼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背静脉瓣桥接修复静脉缺损同时覆盖创面在断掌再植中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8例创伤性手掌离断伤,均有背侧软组织缺损伴有静脉缺损,静脉缺损长度3~6 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4 cm~5 cm×8 cm。急诊断掌再植手术分两组同步进行,取同侧或对侧足背静脉瓣,面积大小为4 cm×5 cm~6 cm×9 cm,桥接吻合修复断掌静脉的同时,瓣覆盖创面修复软组织缺损。术后定期随访。结果8例游离瓣全部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瓣修复术后出现缘1/5坏死,二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瓣外形美观无臃肿,感觉恢复良好,手指功能评价采用TAM评分,3例优,3例良,2例中;供区愈合良好,行走功能良好。结论应用游离足背静脉瓣桥接修复静脉缺损同时覆盖创面,是断掌再植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标签: 断掌再植 足背静脉皮瓣 血管桥接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端侧吻合技术在个性化游离腹股沟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四肢软组织(骨)缺损患者88例,根据患者创面情况,在髂腹股沟区设计个性化瓣,并进行游离移植。瓣切取方式: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瓣48例,游离腹壁浅动脉穿支瓣7例,带髂骨的复合组织瓣19例,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联合瓣8例,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分叶瓣6例。瓣切取面积为4.0 cm×6.0 cm~10.0 cm×30.0 cm。瓣动脉和受区主干动脉均行端侧吻合:与桡动脉吻合36例,与尺动脉吻合12例,与足背动脉吻合18例,与胫前动脉吻合15例,与胫后动脉吻合7例。瓣静脉吻合:42例瓣吻合2条静脉,分别为同名浅静脉和伴行静脉;46例瓣吻合1条同名浅静脉。瓣伴行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行端侧吻合,同名浅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或皮下浅静脉行端端吻合。术后随访内容包括瓣血运、肢体远端血运、受区和供区的外观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83例瓣顺利成活;5例出现血管危象,其中2例术后48 h内出现动脉危象,探查后发现1例为动脉血栓形成,1例为动脉被吻合静脉的血管吻合器压迫所致。另外3例72 h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发现均为静脉吻合口处血栓形成所致。5例出现血管危象的瓣经重新吻合血管或血管转位后全部成活。术后随访时间3~24(平均10)个月,瓣移植的供区和受区均愈合良好,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肢体远端无血运障碍。结论端侧吻合技术适用于髂腹股沟区各种形式的游离瓣移植,不仅解决供区瓣血管蒂偏细的问题,而且可以保留受区肢体的主干动脉,不影响远端血供。

  • 标签: 端侧吻合 髂腹股沟区 腹股沟皮瓣 血管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经穿刺胆囊息肉组织活检及射频消融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行超声引导下胆囊息肉活检术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5例,共29枚息肉,病灶最大径11.00(10.00,12.50)mm,全麻下超声引导下胆囊壁浆膜层下注水至胆囊壁水肿增厚≥10 mm,行经胆囊息肉活检术及射频消融术,消融息肉及息肉附着处胆囊黏膜层。术中超声造影评估是否需要补充消融。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情况,评估胆囊息肉完全消融率、消融后病灶体积缩小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对胆囊壁厚度和胆囊收缩率的影响。结果25例患者成功完成胆囊息肉活检术及射频消融术。活检病理胆固醇息肉14例,腺瘤5例,炎性息肉5例,胆囊腺肌症1例。29枚胆囊息肉呈消融后改变,病灶体积不同程度缩小。第1,3,6个月消融灶体积缩小率分别为70.74%(58.55%,77.56%)、89.47%(85.04%,96.87%)、100%(95.6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胆囊壁厚度及胆囊收缩率术前与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为14~39(23.32±6.68)min。术中3例(12.0%)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下降,术后2例(8.0%)患者出现轻微腹痛,1例(4.0%)患者出现明显腹痛,均处理后缓解。无出血、胆囊穿孔、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1~22[6(3,7)]个月,无患者失访,无息肉复发及新生息肉,未见继发性胆囊结石出现。结论超声引导下胆囊息肉的组织活检及射频消融术在保留胆囊功能的前提下明确息肉性质并局部灭活息肉,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可操作性,是胆囊息肉保胆治疗的一个可行选择。

  • 标签: 超声引导 射频消融 胆囊 胆囊息肉 组织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柚素(naringenin)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探究柚素的肾脏保护作用,大鼠经柚素预处理后,使用经典的双侧肾蒂夹闭法构建IR-AKI大鼠模型,HE染色检测大鼠病理损伤程度,苦味酸法检测肾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差异基因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IR-AKI过程中的枢纽基因,预测其转录因子并构建调控IR-AKI的转录因子蛋白库,经反向分子对接筛选可与柚素结合的转录因子并对其结合模式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探究柚素对IR-AKI的保护机制。最后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生物信息学结果。结果与AKI组相比,柚素预处理组大鼠肾脏病理明显改善,肾小管损伤评分减少(P<0.01),血肌酐水平及肾损伤分子1(KIM-1)mRNA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证实柚素对IR-AKI的预防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柚素预处理可减轻IR-AKI后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均P<0.05),即柚素对IR-AKI的炎症损伤具有抑制作用。对GSE98622数据集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得到359个差异基因。反向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在IR-AKI中,柚素可与NFKBIA、BCL3、NFKB2、RELA等主要富集在NF-κB相关炎症通路中的转录因子结合,且显著升高AKI后BCL3的表达量(P<0.05),抑制RELA、NFKB2表达(均P<0.05)。结论柚素可预防由IR-AKI导致的炎性反应,其机制与促进BCL3表达从而抑制NF-κB通路有关。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再灌注损伤 NF-κB 炎症 柚皮素 分子对接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寻找干预NAFLD的有效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柚素是一类重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柑橘类水果和茄科植物中。柚素已被证实在肥胖症和NAFLD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包括减轻体重、改善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减少炎症反应、调节脂质代谢、脂肪酸氧化和减少细胞凋亡等。笔者着重对柚素治疗NAFLD的效用及其分子机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柚素治疗NAFLD的临床应用提供良好的前景。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柚皮素 氧化应激 炎症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经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疗效及安全性及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华中阜外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治疗的69例AMI后VSR患者。依据术后30 d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3例)和死亡组(16例)。收集并分析纳入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于术后30 d对院内存活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封堵失败发生率及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次要安全性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他非手术操作直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指标包括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右心导管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SR患者介入封堵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9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R患者,年龄67(64,71)岁,其中女性42例(60.9%)。全因死亡16例(23.2%),其中院内死亡13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封堵失败4例(5.8%)。成功介入封堵的65例患者中,手术相关并发症共12例(18.5%),其中瓣膜损伤8例(12.3%)。与无并发症患者相比,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较高[5/12比13.2%(7/53),P=0.022]。发生MACE 1例(1.5%),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1.5%),消化道出血2例(3.1%)。成功封堵的65例患者均完成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出院时,56例存活患者完成心功能评估;术后30 d随访时,53例存活患者完成电话随访。出院时及术后30 d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分布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Ⅰ、Ⅱ级患者占比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6.8%(43/56)比23.1%(15/65),P<0.001;77.4%(41/53)比23.1%(15/65),P<0.001]。封堵治疗术后患者的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降低,主动脉收缩压(AS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9.8×109/L(OR=20.94,95%CI 1.21~362.93,P=0.037)及NT-ProBNP>6 000 ng/L(OR=869.11,95%CI 2.93~258 058.34,P=0.020)是VSR患者介入封堵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经介入封堵治疗AMI后VSR是安全有效的。白细胞、NT-ProBNP升高是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室间隔破裂 介入封堵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瓣治疗儿童足踝部轮辐伤的疗效。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对8例足踝部轮辐伤患儿急诊行清创、固定、跟腱缝合或重建、VSD敷料覆盖,5~7 d后切取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瓣覆盖创面桥接胫后动脉。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除1例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后危象解除外,其余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门诊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所有瓣颜色与受区皮肤相近,外观臃肿不明显。1例踝关节提踵力量减弱,2例踝关节外翻畸形,1例内翻畸形,行走影响不明显。结论股前外侧Flow-through瓣在修复肢体创面的同时,可桥接重建肢体主干血管,是一种治疗儿童足踝轮辐伤致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儿童 足踝 轮辐伤 股前外侧皮瓣 Flow-through皮瓣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甲瓣联合对侧趾腓侧瓣再造II度缺损手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手指末节缺损的患者8例。选择髂骨取骨植骨修复指骨缺损,根据具体需要切取一侧甲瓣联合对侧趾腓侧瓣,通过组合的方法再造手指,取甲瓣的供区可植皮或局部瓣修复,取瓣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对再造指及供区的功能和外形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再造指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再造指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感觉功能均达到S4以上,TPD为5~10 mm。甲瓣供区存在趾甲缺失,两侧趾整体外形恢复良好,趾底皮肤完整,关节活动良好。结论本方法可有效的恢复伤指的功能和外形,避免足趾趾底感觉皮肤的缺失过多,减少对趾的损害,对足行走功能影响小,是一种末节手指再造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甲瓣 腓侧皮瓣 指缺损 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腓骨肌瓣修复上颌骨前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采用腓骨肌瓣修复的上颌骨前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利用患者术前CT数据通过Mimics 23.0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手术,完成病灶截骨导板、腓骨塑形导板和腓骨复位导板等手术导板及手术方案的设计,并通过Accunavi-A导航系统设计导航配准点,然后3D打印出上述手术导板。术中在手术导板及导航技术辅助下切取腓骨肌瓣修复上颌骨前部病灶切除后的缺损。术后对面部外观及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33~56岁。其中5例上颌前部牙龈癌,4例上颌骨前部成釉细胞瘤,1例上颌软骨肉瘤,1例上颌前部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1例上颌骨前部牙源性黏液瘤。病灶切除后的缺损范围为5 cm×4 cm~6 cm×5 cm。12例患者病灶截骨导板与腓骨塑形导板设计准确,术中腓骨复位导板就位成功,导航精确、无移位,移植的腓骨位置与正常上颌骨位置相符,修复所用腓骨长度为8~10 cm,肌瓣大小为5 cm×4 cm~6 cm×5 cm,所有腓骨肌瓣均存活。术后随访1~72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发音清晰,进食时无口鼻腔反流现象,面部外形良好。12例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未复发。结论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应用腓骨肌瓣修复上颌骨前部缺损是一种较为精确、可行的方法,口鼻腔封闭和语言功能均得到较好的维护,同时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面部外形。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三维 打印,三维 外科,口腔 上颌骨 口腔肿瘤 腓骨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肝胆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及分析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肝胆道硬镜治疗的肝胆管结石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肝胆道硬镜取石术(传统PTCSL)20例、经肝胆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术20例、经肝胆道硬镜等离子体碎石术20例三组,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结石清除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肝胆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结石清除率高于等离子体碎石术和传统PTCSL(P<0.05)。结论经肝胆道硬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创伤较少,且安全、有效,配合钬激光碎石,结石清除率较等离子体碎石和传统PTCSL高,尤其适合于有多次手术或肝功能受限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胆结石 钬激光 碎石术,激光 胆道镜
  • 简介:摘要冠心病(CHD)在美国和许多发达国家是排在首位的死亡原因,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PCI术并不能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运动康复作为PCI术后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可显著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已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将对心脏运动康复的影响及不同临床分期中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运动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经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与经外侧L型切口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复位质量、跟骨力线及相关疗效,探讨MIPPO技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手足外科收治的10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IPPO技术治疗(A组,50例)和经外侧L型切口锁定钢板治疗(B组,55例)。手术前、后行跟骨侧轴位X线片检查并测量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比较术后跟骨两角纠正的度数,三维CT评估后关节面的复位质量,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和足功能指数-5分口述评分量表(FFI-5pt)评估术后功能恢复及疗效。比较两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0~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A组住院时间少于B组(t=-11.276,P<0.001),切口长度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65,P<0.001)。A组和B组跟骨Böhler角纠正度数分别为(34.49±3.81)°、(35.12±3.77)°,跟骨Gissane角纠正度数分别为(-20.62±9.86)°、(-20.94±8.38)°,跟骨后关节面缺损或台阶分别为1.55(1.12,2.00)mm、1.20(1.03,1.60)mm,放射学评估显示两组的重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在术后第3天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01)。两组术后踝关节-后足(AOFAS)、FFI-5p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切口感染、切口区域感觉障碍、足僵硬)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侧L型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术比较,MIPPO技术在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优势,在跟骨复位质量、术后跟骨后关节面平整性、功能恢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PPO技术可以作为治疗跟骨骨折的选择。

  • 标签: 跟骨 骨折固定术,内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2019年4月2日,对1例左手示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动脉化静脉游离腕横纹瓣修复。创面大小2.5 cm×4.5 cm,瓣切取面积大小2.7 cm×4.8 cm,术后给予抗感染、抗凝、解痉等对症治疗,瓣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瓣血运良好,略有色素沉着,外观无臃肿,质地柔软,TPD为8.0 mm,患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为优。

  • 标签: 腕横纹皮瓣 手指 动脉化静脉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第1足心动脉穿支瓣修复前足内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对13例前足内侧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第1足心动脉穿支瓣逆行旋转修复,术中缝接神经,供区游离片植皮。瓣切取面积1.5 cm×2.0 cm~8.0 cm×4.5 cm。术后门诊随访11例,微信随访1例,电话随访1例。结果12例瓣术后成活良好,1例瓣远端出现瘀斑和张力性水疱,经拆线减张后换药愈合,余瓣伤口I期愈合。随访8~18个月,平均10.5个月,瓣耐磨,质地柔软,肤色接近正常,瓣恢复保护性感觉,静止状态下TPD达6~8 mm,平均6.5 mm,患足下地行走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应用第1足心动脉穿支瓣修复前足内侧软组织缺损具有切取简便、操作简单、供区损伤较小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足心动脉穿支皮瓣 前足 修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肢体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8岁,平均40岁。其中车祸伤5例,机器绞伤4例,其他伤3例;创面均合并有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伴不同程度的感染,软组织感染10例,骨髓炎2例。使用样布得到创面形状及大小,9例为单一创面,面积12 cm×11 cm~26 cm×11 cm,将样布自中央一分为二,将宽度变为长度,设计双叶嵌合瓣;3例为同一肢体上存在2处创面,单个创面面积6 cm×4 cm~14 cm×6 cm,按照创面大小设计双叶嵌合瓣。6例采用同一源动脉来源的共干型双叶嵌合瓣修复,3例采用不同源动脉来源的双干型双叶嵌合瓣修复,2例采用筋膜型双叶嵌合瓣修复,1例采用混合型双叶嵌合瓣修复。瓣内携带的股外侧肌或阔筋膜张肌用于填塞死腔或窦道,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瓣成活、伤口愈合及供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例瓣均顺利成活,9例单一创面切取瓣面积为24 cm×6 cm~32 cm×7 cm;3例2处创面切取的瓣单个面积为7 cm×5 cm~14 cm×7 cm。肌瓣切取体积为4 cm×3 cm×2 cm~11 cm×6 cm×4 cm。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受区伤口愈合时间为12~83 d,平均27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瓣表面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2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骨髓炎者随访期内未出现窦道、皮肤不愈合、伤口流脓等,1例术后1年因骨缺损行骨瓣手术,骨缺损顺利修复。结论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可以根据受区的条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携带血供丰富的肌肉,有效地控制感染并修复创面,减轻供区的损害。

  • 标签: 穿支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伤口感染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多囊肾合并肾结石疾病治疗中经肾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2-2020.12,68例多囊肾合并肾结石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34例。输尿管软镜治疗法用于对照组,经肾镜治疗法用于观察组。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及血红蛋白下降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术后出血率及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多囊肾合并肾结石疾病治疗中,经肾镜治疗法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输尿管软镜治疗方法,有助于优化手术指标,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 标签: 经皮肾镜 输尿管软镜 多囊肾合并肾结石 手术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瓣,在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瓣色泽、质地良好,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瓣的成活率。

  • 标签: 外科皮瓣 四肢 软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