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马克思说:“原始公社的生命力比闪族社会、希腊社会、罗马社会以及其他社会,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力要强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2页)恩格斯也说,原始公社“到现在还有其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第148页)“原始公社”即古代公社,包括“一系列原生的、次生的、再生的等等类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2页)“原生的”指氏族公社,“次生的”指家庭公社,“再生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农村公社 管仲 村社制 井田制度 土地公有
  • 简介:面对环境问题,宗教领袖选择对宗教经典进行重新诠释,认为宗教在处理这些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则越过宗教教义,直接考察华人社会宗教团体的环保参与,并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第一、宗教环保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宗教可以成为环保运动的同路人,并对处理环境危机做出贡献。许多宗教参与环保并非源自其教义,而是因为世俗的环保运动如火如荼。第二,有组织的宗教(如台湾的佛教)比那些没有组织的宗教(如儒教)在进行资源动员保护环境方面更有效率。第三,强调自利个人主义的民间宗教更多地推动地方上的环境保护,而强调利他和集体主义取向的宗教团体则更具心系苍生、环保天下的气质。

  • 标签: 宗教团体 环保 华人社会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删诗"说很可能出自《鲁诗》。《史记》多采《鲁诗》说;《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删诗"说,紧接着述《鲁诗》"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删诗"说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删诗"说《鲁诗》间的关联。据魏源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删诗"说源于《鲁诗》。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删诗",而且认为《诗经》的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的,但《鲁诗》、《毛诗》的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的典礼用乐看,《诗经》的篇次不是孔子排定的。汉儒说孔子安排了《诗经》的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说孔子"删诗",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的神圣性。在《诗》的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的,诗篇、诗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的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正>稷下学派和秦汉博士,我们知道向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种学术名词。稷下学派在战国年代齐地稷下,学者所群聚的地方,构成了学术思想并起、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力量。秦汉博士则是秦代和汉代朝廷所聘任的一批学官,并无浓厚的思想活跃空气,职责在于传授经书和百家语给下一辈的弟子和诸生们。其实这样二项学派和机构,虽然时代不同,从事的事业亦异,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脉络相承。由稷下流衍蜕变而为博士,稷下学派实际就是后来秦汉时代博士官之所导源。现在我把这个观点析论如下:

  • 标签: 博士 稷下学派 秦汉时代 叔孙通 荀卿 学术思想
  • 简介:作为儒家经典的《孟子》,在辽、金二朝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播。辽代并无孟学著述的著录信息,但从营州人马保忠进谏辽帝,称扬“孔孟圣贤之教”的表述可以推断,《孟子》在辽代有所传播,并且认定“孔孟”乃属一体之学。至于金代,由于汉化程度更高,《孟子》也在国子监、国语译经、科举考试等领域得到更广范围的流传,孟学著述亦更丰富;无论是金朝科考的科目规定,还是王若虚等人的著作,都体现出北方学术传统对南方朱子理学反动的特色。《孟子》在辽、金的传播,对于二朝教化的广施和器度的涵养,对于推进二朝儒学化的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孟子》 辽代 金代 四书学 经学
  • 简介:6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哲学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为“哲学当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长莱斯利·约翰逊出席会议并签署了双边交流合作协议。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 当代 学会 澳大利亚 国际合作
  • 简介: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化诱发的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的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的挑战。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治理 中国
  • 简介:齐国的陶瓷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先齐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龙山文化的黑陶、特别是极具地域特征的齐国日常生活类陶器各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品、建筑陶构件等,都充分体现出豪放沉稳的双重造型特色以及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风格。这不仅构成了齐国独特的陶瓷文化体系,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陶瓷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后世陶瓷发展长达数千年。

  • 标签: 齐国陶瓷 造型 装饰 特色
  • 简介: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入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己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合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合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 标签: 仁礼合一 天人 性命 内圣外王
  • 简介:<正>“心性之学”(thePhilosophyofMindandSoul)一词有广义、次狭义及狭义的理解。广义地说,它应是所有民族(包括东方、西方诸民族)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指的是探讨人的存在的根本原理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督教神学以及各种宗教哲学思想中都有丰富的心性之学的内容,假如我们采取一种次狭义的看法,将范围缩小至中国哲学的话,那么,道家佛学(尤其是禅宗)无疑都以心性为讨论的重点。但从约定俗成的用法来看,“心性之学”似专指儒家哲学而言。本文将对“心性之学”的讨论限制到儒家,这是狭义的说法,只是为了将问题讨论的对象缩小,并不表示否认其他各派哲学都

  • 标签: 儒家哲学 伦理道德思想 心性之学 儒家思想 道家 儒学
  • 简介:微博、微信的出现,令互联网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纯就数字而言,近一半的中国人都在积极地进行着微话语的生产。事实上,微话语正是以其集群化的形态造就了微客政治意淫的幻觉。

  • 标签: 话语 消解 社会文化 互联网 中国人 集群化
  • 简介:<正>《孔子研究》创刊号,载有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一文,考察了《论语》从结集到定型的历史过程,对《论语》内容的可靠性提出了一定程度的疑向。今本《论语》的可靠性问题如果不解决,孔子研究终觉缺少牢固的基础。兹就《论语》的结集时代、汉代齐、鲁、古三《论》今本《论语》的关系发表一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论语 诸问题 孔子研究 今本 汉书·艺文志 孟子
  • 简介:6月19日在西南大学政治公共管理学院逻辑智能研究中心召开,由重庆市逻辑学会主办,西南大学逻辑智能研究中心承办。在过去50年中,使用数学方法(代数、模型论和证明论)研究非古典逻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非古典逻辑在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和哲学中的应用成果丰硕。

  • 标签: 应用逻辑 重庆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大学 数学方法 古典逻辑
  • 简介:一、序论:印度佛教的大乘意识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化诠释印度佛教的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扬弃,表现为中国佛教最终舍弃吸收了小乘佛教,建构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核心体系。

  • 标签: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意识 萌芽 印度佛教 佛教中国化
  • 简介:12月28—29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由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主办,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协办。来自中、韩两国的2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其中,韩国延世大学朴荣道、罗钟爽教授,韩国京仁教育大学金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陈壁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中山大学刘伟博士等分别作了主题发言。金滞考察了丁若镛的民主规划,认为从“辨等”、士族的教化、土族的德性、小民教化等几个方面,儒家都为当今的民主提供了某些思想资源。罗钟爽从儒家的“仁”康德理性主义的自律性对比切入问题,探讨了关于儒家人权新的理解的可能性。

  • 标签: 国际对话 公共性 中山大学 儒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谈谈临淄齐国古都的保护开发杨英吉,郑德新临淄乃齐国的古都所在地,亦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之悠久,文物古迹浩繁,享有宏大的"地下博物馆"之美誉。1961年国务院将"临淄齐国故城"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将临淄批准并公布为第三...

  • 标签: 临淄区 齐国 故城 文物保护工作 博物馆建筑 文物古迹
  • 简介:引言本文旨在介绍可同时为有关和平的理论研究以及缔造和平的实践提供参考的核心概念.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和平暴力;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宽恕、和解正义.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社会正义 暴力 正义战争
  • 简介:儒家的"意"范畴及宋明以后出现的"主意"学说,道家所言之"意"干系甚微.对"主意"学说的形成、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是儒、佛两家对"意"之范畴的诠释阐述.儒学的"意"范畴,既可从"毋意"说出发而作私意、意念之理解,又可从"诚意"说出发而作意向、志意之解读;既可基于工夫论而把"诚意"视为"欲诚之意",又可基于本体论而把"诚意"视为"已诚之意";既可使"意""志"相结合,又可使"意""念"相并列.明中叶后"主意"一词由工夫层面的"诚意"范畴提升为本体层面的"意根"范畴,这种转变,既有历史逻辑的承继关系,又有阳明心学之修正思潮的现实推动.

  • 标签: “意” 范畴 主意 儒学 阳明学 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