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惠州地区居民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并探讨预后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5例GIST患者病案资料(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免疫组化),随访登记患者的生存时间,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GIST患者主要有血便、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其中血便102例(61.82%),腹痛117例(70.91%),腹胀141例(85.45%),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cm11例(6.67%),2~5cm55例(33.33%),5.1~10.0cm53例(32.12%),〉10cm46例(27.87%)。核分裂像/50HPF:≤5个138例(83.64%),6~10个15例(9.09%),〉10个12例(7.27%)。CD117阳性155例(93.94%),CD34阳性132例(80.00%),SMA阳性65例(39.39%),S-100阳性13例(7.88%)。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10cm12例,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最小.结直肠间质瘤Fletcher分级最高.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肿瘤直径、Fletcher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随访151例(91.52%)患者,其中复诊随访36例,电话随访98例,家访17例,其中6例死于其他疾病,4例意外(自杀、车祸),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95%、72.02%和66.98%,平均生存时间为(23.3711.51)月。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年龄、Fletcher分级、13服IM治疗均是GIST患者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胀,免疫组化可作为临床诊断GIST的常用指标,Fletcher分级评估患者预后.13服IM靶向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 生存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目前对IBS的症状分析多来自临床病例.目的:分析社区人群中符合罗马Ⅱ标准的IBS症状人群的症状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到239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IBS症状人群,记录其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最近一年内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本组社区人群中IBS症状人群的病程为1~60年,平均4.2年±3.7年;腹痛或腹部不适以脐周或下腹部为多见,其发生与女性经期和进食关系最大;77.4%的症状人群每次腹痛持续时间一般小于30min.其他常见的IBS相关症状有排便次数增加、黏液便、排便不尽感、腹胀等;较常见的非结肠性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反酸、打嗝、呕吐等;较常见的肠外症状有乏力、女性痛经、头痛或肌肉酸痛等.各IBS亚型中,以腹泻为主型最为多见(74.0%).结论:社区人群中IBS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常合并有较多非结肠性消化道症状和肠外症状.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体征和症状 问卷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究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管理模式对腹壁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造口门诊的腹壁永久性肠造口患者50例,实施以国际造口师为主导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管理干预措施,包括在每周2次造口门诊,常规造口健康教育等基础上,给予家庭访视、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造口知识和技能的指导、造口沙龙及信息化手段,社区家庭医生和护士参与等。比较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造口自我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得分情况。结果: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造口自我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得分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腹壁肠造口患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管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和生活质量。

  • 标签: 造口患者 联合管理 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