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行为人为了索取合法债务而实施绑架、拘禁行为,其中行为人为索取其合法债务10万元而绑架他人的行为应定为非法拘禁罪,如果行为人认为确实有债务存在而实施绑架、拘禁他人的行为

  • 标签: 型犯罪 定性问题 拘禁索债
  • 简介:虽然民法与刑法分属不同的法律部门,但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往往会将民法与刑法牵连起来形成民刑交叉案件。刑法、民法作为法律体系内的不同部门法,因其不同的考察角度,不同的规制方式,乃至不同的价值位阶追求,导致少部分案件中出现表象的矛盾。民法上的表见代理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设计,但是在具体的案件中表见代理的成立与否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所涉犯罪行为性质的判断。为此,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刑法和民法的基本理论,对案件作出符合法律规范的判断

  • 标签: 民刑交叉 表见代理 外观主义
  • 简介:<正>在办理案件中,最具有证据意义的是发票——它是最常见的书证、直接证据、原始证据;是商品买卖、货币支付、物品所有权的凭据。制售假发票、虚开发票、买东开西、大头小尾、张店李开、“上帝”自开……。“假发票变奏曲”混淆视听,掩盖了事实真相——审查判断发票的真实性成为办案人员必备的业务技能。

  • 标签: 审查判断 真实性 直接证据 河南省 安阳市 原始证据
  • 简介:<正>众所周知,审查判断证据,是指司法人员对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查证核实,找出它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性,确定其证明力,并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对整个案件事实的客观真相作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对所收集的证据,根据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客观性、关联性),结合具体的案情,通过大脑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 标签: 审查判断 形式逻辑 证据材料 案件事实 司法人员 思维形式
  • 简介:立体商标和平面商标同样可以具有固有显著性,这不会引发有限的产品外观资源被耗尽的危险,因为功能性原则可以有效地防止反竞争效果的产生。立体商标固有显著性判断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有可能将产品外形或包装等视为识别产品来源的标志,而不问其是否表现为外形或者包装。为最大限度地消弭显著性判断中的不确定因素,可以结合三维标志本身的性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情景体验以及相关产品的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 标签: 立体商标 固有显著性 获得显著性 判断标准
  • 简介:南海仲裁案实体裁决在岛屿和岩礁的海洋地物属性判断方面存在瑕疵。仲裁庭形式上遵循《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32条的解释原则,实质将“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两个择一的要件并列处理,确立了一个明显削弱岛屿地位的判断基准,并据此认为相关岛礁均不产生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该结论值得商榷。判断岛屿和岩礁应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为依据,参酌国际司法机构的实践和权威学者的学说,综合评价。仲裁庭的解释限度超越了“框架”常识,其判断基准未能涵摄双方主张,裁决结论未形成有效射程。

  • 标签: 岛屿 岩礁 判断基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
  • 简介:目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中间层和企业家阶层.对于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时如何搞清他们的财产来源、使用及贡献等问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只能按照"宜粗不宜细、宜近不宜远"及"重点把握"等原则,采取工商、税务等部门协助及调查研究、个人自述等方法确定其财产来源、使用支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评判其贡献大小.

  • 标签: 新的社会阶层 财产来源、使用及贡献
  • 简介:"科学证据"并不一定科学,因此审查经科技手段取得的证据应当有明确、科学的标准.标准的确定着重解决证据本身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和应用证据解决具体问题所使用的科学方法或程序.而制定我国判断证据科学的标准时,应以波普尔"证伪说"为理论基础,吸收DAUBERT具体标准的优点,克服其不足之处.

  • 标签: 经科技手段取得的证据 判断标准 科学性
  • 简介:犯罪未完成形态处罚范围的判断依据并非普遍处罚原则以及罪质轻重程度,而是构成要件。中国刑法中没有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处罚范围的专门规定,普遍处罚原则是旧刑法时代类推制度的产物,不应继续存在。德日刑法须以有关犯罪未完成形态处罚范围的规定为依据定型构成要件,中国刑法则须先完成构成要件的定型才能判断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范围。犯罪未完成形态的不法来源是犯罪预备与未既遂实行,如果适用以构成要件为中心的规范判断路径,则中国刑法仅处罚极少数犯罪的犯罪预备以及部分犯罪的未既遂实行,在立法层面没有滥罚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嫌疑。

  • 标签: 犯罪未完成形态 普遍处罚原则 构成要件认知 规范判断
  • 简介:最近,理论界有人提出,三条“是否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及其他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不能将其“理解和宣传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见《求是。内部文稿》1995年第6期卫兴华文)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来进行讨论。

  • 标签: 社会主义本质 资本主义 改革开 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标准 社会形态
  • 简介:摘要:我国国家化工企业全面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对往复式压缩机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化工企业的生产工作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文章针对往复式压缩机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对策。在强化了往复式压缩机的维修检查之后,能够全方位的提升国家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带动我国化工企业的全面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 标签: 往复式 压缩机 常见故障 处理措施
  • 简介:司法实践中,谎称公司名义借款不还引发的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办案人员对于刑民界限把握、此罪彼罪认识不一,直接影响到对当事人罪与非罪的认定和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更好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厘清这类案件中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本刊与江苏省宜兴市检察院结合两起典型案例,共同邀请有关专家,对案件在办理过程中的诸多疑难问题进行研讨。

  • 标签: 单位名义 借款 他人 纠纷案件 司法实践 办案人员
  • 简介:我国司法实务中,快递行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监守自盗"行为一般被定性为职务侵占罪。由于类似案件的涉案金额不多,职务侵占罪的入罪标准较高,有些情形下因为涉案金额不足而无法认定为犯罪,引致职务侵占罪认定的落空,并难以追究刑事责任。依照罪刑法定原则,将不该入罪的行为排除在犯罪圈之外是司法公正的体现。而问题的症结在于,作为侵财类危害行为表现形式之一的快递分拣员"监守自盗"行为也可能成立其他犯罪,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将其定性为盗窃罪也是正确的选择。

  • 标签: 监守自盗 职务侵占罪 盗窃罪
  • 简介:网络有偿删帖是一种涉嫌犯罪的新现象。《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情节严重的网络有偿删帖行为认定为非法经营罪。由于刑法第225条对网络有偿删帖行为非法经营罪认定的"违反国家规定"援引依据的合法性的缺失,加之司法适用对网络有偿删帖行为犯罪主体要件、主观构成要件不加区分,导致司法实践在刑法定性上乱象丛生。司法实践中也难以解决非法经营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及其他罪名间的竞合问题。为此,应取消《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部分条款,根据犯罪主体要件、主观要件的不同,重新认定网络有偿删帖行为。

  • 标签: 网络有偿删帖 刑法定性 非法经营罪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 简介:[裁判要旨]从立法宗旨上看,吸毒者个人吸食携带毒品的行为不符合运输毒品罪主观方面犯罪构成:从行为本质上看,吸毒者为个人吸食携带毒品的行为系对毒品的动态持有;从最高法院会议纪要上看,吸毒为个人吸食携带毒品的行为应定性为非法持有毒品。

  • 标签: 运输毒品罪 吸毒者 个人 立法宗旨 犯罪构成 主观方面
  • 简介:一、基本案情谭某因工作繁忙常委托朋友黄某为其存款,谭某将刚获得的业务款6万元现金及信用卡交给黄某,委托黄某将6万元现金存入信用卡内,同时将信用卡密码告知了黄某。过了几天,黄某依约去银行代为存款时,顺便查询发现该卡内尚有人民币11万元,顿生歹意,不仅没有将6万元现金存入信用卡里,反而在ATM机上将卡内余额11万元取走。事后将该卡返还给谭某,并没有把取走存款的事情告诉谭某。数日后,谭某持卡到银行取款发现卡内无钱,即要求黄某返还人民币17万元,黄某拒不返还,导致案发。

  • 标签: 信用卡密码 ATM机 取款 行为 他人 人民币
  • 简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客观方面,盗窃罪的被告人违背被害人的意愿剥夺被害人对财物的占有而取得财物。而诈骗罪的被告人以欺诈的手段使受骗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基于错误认识自愿把财物处分(交付)给被告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两罪是容易区分的,但在被告人使用欺骗手段骗(窃)取受骗人财物的情形下,二者容易混淆。作者试图通过具体案例从欺骗手段不是诈骗罪的唯一特质、“自愿”处分(交付)行为的含义、秘密窃取并非盗窃罪唯一的手段、从罪刑相适应来考量此种犯罪行为应受的刑罚等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以欺骗手段骗(窃)取财物的定性从而进一步厘清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所在。

  • 标签: 诈骗罪 盗窃罪 欺骗手段 处分行为
  • 简介:正是由于飞车抢夺犯罪中实际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抢劫行为或转化型抢劫行为,飞车抢夺行为人如果在实施抢夺财物后,准抢劫罪认定应以行为人为实施抢夺他人财物犯罪而携带凶器(随身携带)为条件

  • 标签: 定性转化 抢夺财物 财物定性
  • 简介:盗窃与诈骗是常见性犯罪,对两罪的区别,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能清晰地界定.但当行为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占有被害人财物而实施诈骗与盗窃结合行为时,其定性往往产生歧义.这需要从犯罪的主客观方面加以分析,并紧扣案件的切入点--被害人是否行使了财物处分权,即财物的转移是秘密窃取还是自愿交付,从中对案件作出符合法理的界定.

  • 标签: 盗窃罪 诈骗罪 结合行为 自愿交付 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