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六十年前的热河抗战,以中国军队的急副溃败和退出热河全境而被载入史册。这一场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为什么会迅速归于失败,在这里蕴藏着一些什么值得发人深思的历史教训?这是一个至今仍然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蒋介石、张学良对热河抗战的态度热河抗战处于“九·一八”抗战与长城抗战之间的过渡阶段,它既是“九·一八”抗战的尾声,又是长城抗战之前奏。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它是由南京国民政府领导和指挥的局部抗

  • 标签: 张学良 部队 华北 蒋介石 北平分会 历史教训
  • 简介:南海子之所以成为三代封建王朝的皇家苑囿,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北方的几支少数民族的兴起有直接关系。而且,它是在北京逐渐发展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封建帝王的娱乐和狩猎活动的需要,而逐渐演变成封建帝王的一座皇家苑囿的。

  • 标签: 封建王朝 封建帝王 少数民族 狩猎活动 南海子 历史沿革
  • 简介:历史人物图片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时代内涵,是研究当时人物活动和社会状况的珍贵信息来源。当前,一些出版物和博物馆展览中存在诸多错用历史人物图片的现象,如存在张冠李戴、部分信息解读有误及正像反用等情况。为加强对历史人物图片的鉴别,减少出错率,需本着严谨细致的态度,从文献史料入手,不迷信权威、不轻易论断,敢于质疑、勇于存疑,并多渠道寻求相关信息,惟其如此,才能对历史人物图片做出科学合理的解读。

  • 标签: 历史人物 图片 错用 鉴别
  • 简介:中国传统商人的话题,包括失落已久的徽商、晋商研究,近十余年由冷变热,而一些出版物浑然不顾传统商人与真正的现代商人之间隔着一条历史的鸿沟,专以重视传统商人的“辉煌”和“智慧”为主题,甚至还声称“只要把传统中国商人的方方面面亮出来,今日的中国商人也许会突然洞达自身”。在我看,此话离谱得出奇。先撇开“社会转型”根本性主题不说,

  • 标签: 帝国时代 中国 商人
  • 简介:<正>宋代雕版印刷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校勘学的发展。宋代的程俱说;“议者以谓,前代经史皆以纸素传写,虽有舛误,然尚可参雠。至五代,官始用墨版摹六经,诚欲一其文字,使学者不惑。至太宗朝,又摹印司马迁、班固、范晔诸史,与六经皆传,于是世之写本悉不用。然墨版讹(马交)初不是正,而后学者更无他本可以刊验……”(《麟台故事》卷二》校雠》之《书籍》条,重点号为引者所加)因此,任何一书在付梓之前,都要精加校勘,以便成为一个讹误较少的本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又加之宋代诸帝十分标榜“文治”,故宋代对历史文献的校勘出现了空前的规模。仅以官方为例,据《麟台故事》记载,从太宗淳化五

  • 标签: 校勘者 新唐书纠谬 宋代 后汉书 历史文献 五代史纂误
  • 简介:<正>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实行压迫统治的手段主要是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特务机构等。这是阶级社会国家的主要功能,在这个主要功能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如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管理经济、管理教育、提倡某些伦理道德等。但是这些都被阶级斗争所制约,甚至成为统治者实施它的统治的另一种手段。因此,把阶级斗争做为历史

  • 标签: 历史研究 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社会 剥削阶级 阶级矛盾
  • 简介:几乎覆盖了整个原野的棕榈树林,让目光难究其尽,偶有一两条小路曲折绵延到树林的深处,给视野留下一些悬念和幻想。天很高很蓝,而云很底,伸手可摘,烈日带着潮湿的空气陈陈扑来,这里就是马来西亚现有最老的古城——马六甲

  • 标签: 马六甲 马来西亚 古城 历史发展 旅游景点
  • 简介:汤阴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试对如何认识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与地位,如何处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如何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问题,做一些探索和分析。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研究
  • 简介:1985年3月2日至5日,北京和各地的史学史专业工作者举行了史学史座谈会,交流了工作情况,提出了对史学史的看法和工作上的问题。有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内容和西方史学史的内容,还有关于日本史学史的内容。现将同志们在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或原稿整理出来,出版这一专辑,供广大读者作为进一步研究史学史的参考。因篇幅所限,对有的发言进行了一些删节,有的只好放在以后发表。本辑所收各篇,没有来得及一一请原发言人校正,如有错误,尚请指正。

  • 标签: 中华民族 历史学家 中国史学史 历史教育 重大意义 西方史学史
  • 简介: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许昌,以曹魏文化、陶瓷文化、花卉文化等历史文化而闻名。对其保护,则要坚持整体保护原则,制定整体保护规划,做好特色文化的保护,并协调好城市化进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 标签: 许昌 历史文化名城 整体保护
  • 简介:晋商应当是一个整体。为人们所熟知的晋中商帮以推行票号著称,其实只揭开了晋商的冰山一角。平阳商帮,尤其是襄汾商帮与晋中商帮相比在伯仲之间。他们中的佼佼者享誉三晋,蜚声全国,出现了清代全国首富平阳亢氏(与昆山季氏齐名),产生了山西商会会长和山西大学校长。这些晋商中的翘楚,是平阳商帮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襄汾商帮为山西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襄汾商帮在晋商中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 标签: 襄汾商帮 八大家
  • 简介:我国迄今没有法定意义上的国花,历史上却有一些传统说法和既定事实。唐宋以来,牡丹、梅花雄视群芳,深受人们推崇。明清时北京地区有些牡丹景点以"国花"命名,民国初年人们多视牡丹为国花。"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对牡丹的国花之称出于帝制时代、意在富贵荣华等多感不满,而主张选用富含精神品格象征意义的菊、梅等。北伐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内政、教育等部门拟议梅花为国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1929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通令全国以梅花为各种徽饰,客观上承认了梅花的国花地位,社会各界更是热情响应,造成梅花为国花的既定事实。深入审视上述国花有关历史,有这样几点经验和启迪值得注意:一、国花是重要的国家象征资源和民族文化符号,广大民众对此有着普遍的文化期待和知识需求,必须引起重视。二、国花是"国家大事",以国家层面的政治决议、法律法令最为权威,是解决国花问题最理想的方式。三、牡丹、梅花双峰并峙的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民国间对牡丹、梅花前后不同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两花象征意义的两极互补,两花并尊是我国国花的最佳选择。四、牡丹、梅花作为我国国花的历史值得全面尊重,牡丹、梅花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国花,两花并尊是中华文化兼融并蓄、国家和平统一的美好象征。

  • 标签: 国花 牡丹 梅花
  • 简介:<正>绪言比较语言学的目的是了解语言的历史。印欧比较语言学权威阿·梅耶(A.Meillet)指出:“就语言来讲,要想了解它的历史,唯一可能的手段就是比较的访求。”所谓语言的历史,不外乎是语言所经历的变化。在时间的长河里,语言在不断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涉及到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等一切领域。具体地讲,语言的变化体现在构成语言体系的要素——语音、词缀、词尾、单词等——的变化上。这里指的是这些要素或者消失,或者和其它要素交替,或者是组合进另外的全新要素的现象。

  • 标签: 蒙古语族 书面语言 比较语言学 比较方法 方言 语言状态
  • 简介:<正>早在公元八世纪中,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趋于极盛及其东向中亚发展,到九世纪中即有阿拉伯人伊本·可尔达白曾东来我国新疆旅游,写成《道路和邦国志》一书,记载九姓回鹘即九姓乌古斯是游牧人,初信摩尼教。十世纪中阿拉伯地理学家马素地在其《黄金牧地》中说回鹘人数多,最勇敢,信仰摩尼教,王名伊利可汗,人们尊称他为“阿厮兰汗”(意为狮子王)。十一世纪中来过中国的阿拉伯旅行家马尔瓦则在其所写的《论中国、突厥人和印度》一书中,记载从中国国境的极西喀什噶尔到甘肃甘州回鹘境内的路程,以上是从九世纪到十一世纪中我们略知的阿拉伯人关于住在新疆、甘肃境内回鹘人的纪录。

  • 标签: 伊斯兰教 乌古斯可汗传说 摩尼教 历史文献 阿拉伯人 新疆
  • 简介:大连是我国近代优秀建筑比较集中的城市,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较快的城市。本文试对大连建设现代化城市过程中的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作一论述,并借鉴各地经验提出几项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应对之策。

  • 标签: 大连 历史建筑 保护
  • 简介:历届苏联政府对犹政策的形成与演变,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这里既有苏联党内斗争、俄苏社会根深蒂固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反犹传统的影响,以及其他苏联国内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又存在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反苏反共势力的兴风作浪、东西方冷战,以及中东阿以冲突等各种国际因素的制约。由于特定的国内和国际因素,70多年苏联政府对犹政策经历了左右摇摆的变化过程,犹太人问题成为这个多民族国家尖锐而敏感的民族问题之一。戈尔巴乔夫处理犹太移民问题上的失策,也成为其改革失败、加速苏联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对犹政策的演变,显然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 标签: 苏联 犹太人 民族政策
  • 简介:发表在匈牙利学者哈尔玛塔主编的《前伊斯兰教时期中亚史资料绪论》(ProlegomenototheSourcesontheHistoryofPre-IslamicCentralAsia,EditedbyJ.Harmatta,Budapest,1979)一书中。作者埃默瑞克(R.E.Eminerick)是国际上研究古和阗历史和语言方面的权威学者,现任西德汉堡大学教授,其代表著为《关于和阗的藏文文献》(TibetanTextsconcerningKhotan,Oxford,1967)、《金光明经》(TheSutraofGoldenLight,London,1970)、《和阗文献指南》(AGuidetotheLiteratureofKhotan,Tokyo,1979)等。本文为节译,删略部分正文和全部注释。记于1985年9月。

  • 标签: 文书 伊斯兰教 金光明经 宗教典籍 藏文文献 中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