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分布于皮肤、黏膜、眼部和神经系统,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复发,预后较差。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确诊的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资料,应用重组全人源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克隆抗体(PD-1)抑制剂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2例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PD-L1蛋白阳性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水平。记录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的生存情况,并依此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PD-L1、IL-10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子宫颈癌患者生存的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子宫颈癌组织PD-L1和IL-10表达对患者生存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分析获得的癌组织IL-10相对表达量预测患者24个月生存的最佳临界值分组,≥最佳临界值为IL-10高表达组,<最佳临界值为IL-10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PD-L1阳性组和阴性组、IL-1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82例患者24个月随访期内均未失访,其中11例(13.4%)死亡,71例(86.6%)生存。死亡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Ⅳ期、低分化、瘤体长径>4 cm、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均高于生存组(均P<0.05);死亡组11例患者中9例PD-L1阳性,生存组71例患者中11例PD-L1阳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IL-10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生存组(1.18±0.32比0.89±0.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瘤体长径、淋巴结是否转移、PD-L1是否阳性及IL-1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为患者24个月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癌组织中PD-L1、IL-10单独及联合预测患者24个月生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95% CI 0.664~0.894)、0.710(95% CI 0.655~0.884)、0.839(95% CI 0.742~0.951)。癌组织PD-L1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有20例和62例;依据ROC曲线分析,IL-10蛋白相对表达量最佳临界值为7.12,IL-1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别有19例和63例。PD-L1阳性组患者总生存较PD-L1阴性组差(24个月总生存率:55.0%比96.8%,P=0.001),IL-10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较IL-10低表达组患者差(24个月总生存率:57.9%比95.2%,P=0.001)。结论子宫颈癌组织中PD-L1阳性、IL-10高表达患者预后差,二者联合检测对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宫颈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白细胞介素10 预后 ROC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3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和判断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恶性肿瘤的患者40例(胃癌和肠癌各2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术前和术后血清,同期收取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B7-H3、PD-L1和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的表达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的表达水平。分析B7-H3和PD-L1手术前后的变化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B7-H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0.1±5.5) ng/ml比(6.8±1.9) ng/ml,t=8.454 , P<0.01];术前B7-H3浓度与CEA(r=0.377,P<0.05)和CA199(r=0.373,P<0.05)的含量呈正相关;术后B7-H3含量变化与CA199含量变化存在一致性(χ2=5.507,P<0.05)。术后B7-H3含量维持高水平与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χ2=8.386,P<0.01)。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PD-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75.6±36.8) pg/ml比(197.4±1.6) pg/ml,t=2.268, P<0.05],且与CEA的含量呈正相关(r=0.535,P<0.01);术后PD-L1的变化与CEA的术后变化明显相关(χ2=5.199,P<0.05)。结论血清中B7-H3和PD-L1含量对胃肠道肿瘤有诊断价值;术后B7-H3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转移。

  • 标签: 共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胃肠道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术后采用程序化护理对康复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本院接受的45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22例患者,研究组23例患者,资料收集时间为2020年2月到2022年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膝关节镜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行程序化护理措施。对比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术后采用程序化护理,有助于提升康复效果,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程序化护理 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镜 康复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健康教育结合预见性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2021年1月-2022年1月进行,入组观察对象60例,均为乳腺癌化疗患者,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予以程序化健康教育结合预见性护理(观察组,n=30),一组予以常规护理(对照组,n=30),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中患者PICC导管置管期间导管脱出、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率3.22%(1/30)低于对照组20.00%(6/30),(p<0.05);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程序化健康教育结合预见性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 标签: 程序化健康教育 预见性护理 乳腺癌 化疗 PICC 并发症 自护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微卫星稳定(MSS)极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二期、单臂、开放性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报道。筛选2021年1—10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cT1~3aN0~1M0、无法保肛的极低位直肠癌患者。研究纳入标准:(1)具有强烈的保肛意愿,愿意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2)18~75周岁,体质指数≤30 kg/m2,性别不限;(3)经肠镜、腔内超声和盆腔高分辨率MRI(增强CT)检查确诊为肿瘤下缘距齿线≤2 cm内的极低位直肠癌,治疗前分期cT1~3aN0~1M0;(4)错配修复蛋白(MMR)检测为MSS患者;(5)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直肠腺癌;(6)患者依从性较好,能按要求来医院复查;(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1分;(8)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9)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具有恶性结直肠肿瘤病史;(2)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患者;(3)已知对卡培他滨、PD-1单抗等药物过敏者;(4)病理提示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法如下:使用长程放疗模式,对原发肿瘤和高危区域照射肿瘤剂量50 Gy(2 Gy/次×25次);放疗过程中同步给予卡培他滨;首次放疗2周后添加PD-1抗体(200 mg/3周),放疗期间应用2个疗程PD-1抗体。放疗结束后给予卡培他滨单药或XELOX方案化疗,再应用2个疗程的PD-1抗体(200 mg/3周×2)。完成新辅助治疗后通过直肠指检、内镜、盆腔MRI等手段评估治疗效果,对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行等待观察;肿瘤退缩不良甚至进展的患者根据情况进行根治性手术;对于肿瘤退缩良好,接近临床完全缓解(ncCR)的患者,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决定是行经肛肿瘤全层切除术或进入等待观察队列。观察指标:(1)患者基本资料;(2)新辅助治疗及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后续治疗决策及随访情况。结果共入组24例患者,2例患者退出研究,4例患者仍在治疗中。完成治疗并进行评估的18例患者最终纳入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5(39~71)岁;基线临床分期为:cT2N0M0 8例,cT2N1M0 2例,cT3aN0M0 5例,cT3aN1M0 3例。完成新辅助治疗后,初始疗效评估结果为cCR 7例,ncCR 5例,临床部分缓解6例。本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1~2级不良事件共计发生30例次。7例cCR和1例ncCR患者直接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再生并进行Miles手术;4例ncCR患者行局部切除,之后重新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分别为1例ypT0,TRG=0;1例ypT1,TRG=1;2例ypT2,TRG=2);6例临床部分缓解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至末次随访,直肠肛门保留比例为11/18,保肛比例为17/18。结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应用于MSS极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患者可获得较高的cCR率,有利于保留器官及肛门。

  • 标签: 直肠癌,极低位 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器官保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仑伐替尼(Len)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PD-1)(TACE+Len+PD-1组)与TACE联合Len(TACE+Len组)治疗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TACE+Len+PD-1或TACE+Len治疗的94例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TACE+Len+PD-1组44例,TACE术后1周内开始给予Len及PD-1抑制剂。Len 8或12 mg/d,口服;PD-1抑制剂200 mg/3周,静脉滴注。TACE+Len组50例,TACE术后1周内开始给予Len。Len 8或12 mg/d,口服。按照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肿瘤治疗反应。比较两组间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事件(AEs)的差异,分析PFS和OS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TACE+Len+PD-1组和TACE+Len组的ORR分别为72.8%(32/44)和52.0%(26/50),DCR分别为86.4%(38/44)和62.0%(3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4.25,P=0.039;χ²=7.12,P=0.008);两组的中位PFS分别为7.9和5.6个月,中位OS分别为18.5和13.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7.91,P=0.005;χ²=4.40,P=0.03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CE+Len(HR=2.184,95%CI 1.366~3.493)、肿瘤包膜不完整(HR=2.002,95%CI 1.294~3.209)和肝外转移(HR=1.765,95%CI 1.095~2.844)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ACE+Len(HR=2.081,95%CI 1.097~3.948)、肿瘤BCLC C期(HR=7.325,95%CI 2.260~23.746)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TACE+Len+PD-1和TACE+Len组间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8.6%(17/44)和32.0%(1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45,P=0.501)。结论相较于TACE+Len,TACE+Len+PD-1可提高中晚期HCC患者的肿瘤治疗反应,延长PFS和OS。

  • 标签: 肝肿瘤 经动脉化疗栓塞 仑伐替尼 PD-1抑制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标准化护理程序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与导尿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我院进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并在术后使用导尿管治疗的104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标准化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路感染及导尿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各时段尿路感染发生几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导尿并发症发生率为5.77%,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留置导尿管治疗患者采取标准化护理程序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及其他导尿并发症发生几率。

  • 标签: 标准化护理程序 妇科恶性肿瘤 留置导尿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檗碱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其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转录活化因子6(STAT6)通路的关系。方法将25只8周龄雄性C57BL/6N小鼠分为对照组、脂肪肝组、小檗碱治疗组(200 mg·kg-1·d-1)、AMPK抑制剂Compound C治疗组(0.2 mg·kg-1·d-1)、STAT6抑制剂AS1517499治疗组(10 mg·kg-1·d-1)。第12周末给小鼠称重并采集血清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三酰甘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留取肝脏组织称重并检测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并予HE、Masson和油红O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程序性坏死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磷酸化(p-)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MLKL)及通路蛋白AMPK、p-AMPK、p-STAT6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脂肪肝组肝质量、肝指数、AST、ALT、三酰甘油、TNF-α、IL-1β、氧化应激程度明显加重(P<0.05),肝组织充满空泡样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广泛分布的红色脂滴和明显蓝色纤维,RIPK3及p-MLKL表达上调(P<0.05),p-AMPK和p-STAT6水平降低(P<0.05);与脂肪肝组相比,小檗碱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质量与肝指数,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促炎因子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肝组织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RIPK3及p-MLKL表达下调(P<0.05),p-AMPK和p-STAT6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小檗碱治疗组相比,给予AMPK和STAT6抑制剂处理均可抵消小檗碱对脂肪肝的保护效应,RIPK3及p-MLKL表达增加(P<0.05)。5组间AMPK总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可激活AMPK/STAT6通路,抑制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发挥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小檗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程序性坏死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转录活化因子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单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脑膜转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0年11月收治的1例合并脑、脑膜转移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为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以及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的缓解情况及脑脊液细胞学评价临床疗效,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经过联合治疗,患者颅内病灶、CNS症状明显缓解,持续缓解时间达到7个月,超过了既往文献报道的TNBC脑膜转移患者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合并脑、脑膜转移的TNBC患者,化疗基础上联合靶向PD-L1的免疫治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CNS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脑膜肿瘤 三阴性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治疗结果
  • 作者: 张晓燕 朱海涛 李晓婷 李英杰 李忠武 王维虎 武爱文 孙应实 张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影像科,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病理科,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放疗科,北京 100142,河南中医药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郑州 4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后中低位直肠癌病理完全缓解(pCR)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并最终行根治性手术的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影像资料;男23例,女15例;中位年龄68(47~79)岁;有13例为pCR,25例为非pCR。将38例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训练组(26例)和测试组(12例)进行建模。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直肠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临床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各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以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来评价所构建模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原发位置和术后病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在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从每个模态下感兴趣区域(ROI)提取了41个特征,包括9个一阶特征,24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和8个形状特征。进一步分别从新辅助治疗前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加权成像(T2WI)的每一个图像模态中提取41个特征,共纳入164特征。经过t检验和相关系数的筛选后,仅有4个特征得到保留。经过LASSO交叉验证后,仅有治疗前基线DWI图像的一阶偏度和治疗前基线T2WI图像中的体积这两个特征得到保留。应用这两个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56和0.844,77.8%和100.0%,88.2%和75.0%,77.8%和66.7%,88.2%和100.0%。影像组学模型的决策曲线显示,采用该预测模型预测pCR的策略要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pCR的策略,也优于将所有患者看作非pCR的策略。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直肠癌pCR预测模型,有潜力用于临床筛选或可免于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

  • 标签: 直肠癌,局部进展期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 全程新辅助放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 作者: 裴风云 吴晶晶 赵严冬 何婉 黄美近 黄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州 510655,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理科,广州 510655,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深圳 518020,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州 510655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55 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广州 510655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用于局部进展期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8例初诊影像学分期为T3~4N0~2M0的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为57.5(41~69)岁;3例患者肿瘤临床TNM分期为Ⅱ期,5例为Ⅲ期。所有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前均接受了6个疗程单药PD-1单抗探索性治疗。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根治性手术结果。结果全组8例患者经完整新辅助免疫治疗后,7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主要病理缓解(mPR)8例。全组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均未发生3级及以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CTCAE 5.0版);8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了13例次1~2级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食欲减退(3例次)、头晕(2例次)、口干(2例次)、关节痛(1例次)、血清转氨酶升高(1例次)、味觉障碍(1例次)、瘙痒或皮疹(1例次)、恶心(1例次)和睡眠障碍(1例次);另2例患者未发生任何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在末次新辅助治疗结束后中位21.5(16.0~30.0) d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全组患者未发生因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而推迟根治性手术的情况,术后均未发生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以及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单药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对局部进展期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是安全的,且显著有效。

  • 标签: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缺陷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新辅助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